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中国地理标志·平凉金果〔电视片撰稿〕

2010年04月03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黄河,顽强地趟出青海,相遇甘肃,便向南、向东、向北奔腾成一张气吞山河的“几”字型的巨大的弓,当我们的目光在弓梢的部位停留,发现液态的弓弦就是泾河,泾河西与清水河在宁夏中卫与黄河恋恋不舍,东与渭水在陕晋间的风陵渡以融入黄河为归宿。在泾河的上游,就是甘肃省平凉市。

  这个黄河流成的“几”字,也是一个深情的双臂,黄河大动作地把平凉地理一揽在怀抱之中。

  平凉地理,自古安恬地汲取着两大营养。

  在黄河怀抱中的平凉黄土地,以其最适宜种植属于经典意义上的面食作物和北方水果的温度、光照、降水量,10至100多米厚的黄土层和海拔等五大要素,源源不断给惊艳世界的经典面食作物和北方水果输送着地理条件下的天然营养。

  五千年前至两千年前,中华文明开创阶段的代表者在平凉一带创造着,实践着,他们是西王母、伏羲、黄帝、广成子,还有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共同在平凉积淀下了创造意义和实践意义上的地理文化,从古及今可持续地给平凉人输送着智慧的营养。

  这两大营养让平凉的先天底气十足,后天受之不尽。

  当历史进入21世纪,平凉金果横空出世,一夜成名。

  地理文化的滋养,让世世代代平凉人的智慧自然提升,智慧让劳作中的技术提升,技术让地理潜在的能量提升,地理潜在的能量让平凉金果的品质提升。这样一个无限大、无限深远的平凉地理生态系统和平凉地理人文系统彼此有机、和谐的依存,这就成了中国地理标志平凉金果的源与流,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平凉古文化积淀的价值核心。

  平凉地理条件和西王母、伏羲、黄帝、广成子、佛教本义等秘而不宣、藏而不露的文化遗产是源,平凉果农的智慧和实践是流。源越远,流越长,这就是平凉地理产生平凉金果的永远的优势。

  在平凉,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心照不宣地传承着智慧的薪火。平凉人首先把西王母、伏羲、黄帝、广成子、佛都当着智慧的偶像,崇拜他们是大智者、大智囊,都当做平凉地理智慧的源头。

  以这种现实的态度和朴素的认识,平凉人对平凉的人文遗产,如数家珍。

  泾川回山西王母宫,被认为是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祠,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距今2119年)。

  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西戎或犬戎的别名。西王母真有其人,代有其人。在这之后,神话把西王母极尽神化,道教又尊西王母为著名女神,民俗则一年一度纪念着这位人文女性始祖;在文学艺术宝库里,从屈原至当代作家、诗人,无一不曾描写、引用西王母。

  神话、道教给西王母赋以神格,就是她和东王公共主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司天之厉及五残”。在今天看来,西王母是解释着生命起源和善恶分明的生命秩序等话语,向善,就有吉祥;向恶,就有惩罚。

  静宁古成纪是伏羲诞生地。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传说其母怀孕十二年生伏羲,伏羲降生地就叫成纪。成纪不同于一般地名,是伏羲降生之地的标志。历史上的成纪城有三迁,第一城在静宁,第二城在秦安,第三城在天水。静宁至天水这片地域都在古城纪的历史地理视野内,是伏羲诞生、发祥之地。

  伏羲是中国最早的智者之一,他为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就是始画八卦,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的原理,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数学模式,二进制数学模式因此成为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

  神话又说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始祖,这和西王母一样,是讲述生命起源话语的代表之一。

  平凉崆峒山,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著名。黄帝第一次问广成子“治天下(生存)之道”,第二次问“治身(生命)之道”。

  黄帝问道,是黄帝为创建中华文明寻找根基。从世界五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角度讲,黄帝是在平凉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因此,中华文明成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最重大、纵贯古今的唯一文明类型,这是平凉崆峒山的第一地理人文价值。

  泾川是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州大云寺前身是泾州大兴国寺,隋文帝分舍利14粒于泾州大兴国寺,武则天时代制金棺银椁铜函石函供养,开创了佛舍利葬制中国化的先河。百里石窟长廊中的南石窟寺七佛,以其大气、大度、圆融、超凡脱俗的气象,传达着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人人可以成佛(成功)的佛教文化精华信息,是北魏时代泾州文明高度的地理标志、文化标志。

  西王母、伏羲、黄帝、广成子,他们都代表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智慧、实践、能力。佛教文化精华同样包含开启智慧之意。 远古西王母、伏羲、广成子、黄帝在平凉的业绩即最大的贡献,是一脉相承了“道”,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原始思想基础。泾川王母宫、平凉崆峒山、静宁成纪城的地理人文遗产实际是一个整体,使平凉成为中华文明奠基之地的组成部分。《庄子》说,伏羲、黄帝、西王母,都是得道之人。

  道、道家、道教,博大精深,涵盖广远。

  在平凉,人们对道最直接的理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还有对道宽泛的理解,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

  对佛教本义的理解是,众生、慈悲、成功,莫不是生命之道的另一种解释。

  西王母、伏羲、黄帝、广成子、佛教播种在平凉的文化遗产,除了生命起源、生命秩序话语,突现的还是天人关系。这是世界本源论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有“天人感应”,“天道自然”,“天人合一”。

  感应、自然、合一的图景,首先出现在西王母神话中,瑶池的仙山圣水间,布满了珠树、璇树、玉树、不死树、降树、瑶树、木禾、瑶草、琪花、﹝王宾﹞草、荷花、 ﹝王干﹞琪、文玉。奇花异卉、珍禽异兽,多得不可言状。迎着祛尘风,登阆苑,上悬圃,是为天堂。在西王母神话里,更有甘美异常的系列水果,黄中李、醴泉、琅王干果、珠果、璇果。有沙棠,其状如棠,黄花而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棠,正是苹果属。

  在西王母的神话中,西王母蟠桃会最为著名,蟠桃会,正是水果盛会。水果盛会里的水果,不是凭空想象的,神话的元素、细节都是来自于一方地理间千百年间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现实的,远古平凉的水果,在西王母神话中可以找到最早的影子。

  伏羲,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俯察法于地。黄帝的功绩之一,是教人们种植五谷。

  他们传承的“道”的涵盖面极广,但生存之道是一切道的基础,生存之道的基础首先是吃饭之道,民以食为天。

  在平凉,我们从识字的老人们口中,能听到琅琅上口的古训:以农为本,食为政首,勤于力田,力能胜贫。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用天之道,以地之利。

  在不识字、识字很少的老年农民面前,可见他们用勤苦的行动实践着、诠释着古训:粮食在目前是不值钱的,但粮囤盈实。苹果能换来新房、汽车,他们常年佝偻在果林里不知停手。“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变成了“一女不果,金果不红”。他们最具本色的素质是,用天之道——平凉金果有世界大市场。以地之利——平凉是世界上苹果最适生区。

  他们心领神会了“道”的原始大道理。他们被5千年前的先民智慧所震撼,所激励,所警策。常听农民说:5千年前的人就能画八卦,今天的电脑还用它的原理。两千多年前的祖先就嫁接、疏花、疏果,今天咱务果不在话下。咱不聪明,让先人笑话。咱不务出世界名果,对不起后人。在这种平民心态下,平凉人于农业、于金果,“把式”之气、王者之气十足,总处于举重若轻、得心应手,甚至无师自通的状态。

  平凉的果业历史,最早见于《诗经》,《诗经》是史诗,《七月》篇中有“六月食郁及﹝草字头下奥﹞,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之句,即六月吃李子和野葡萄,八月打红枣;七月吃田瓜,八月摘葫芦。《诗经》记载的地名有阮、共、密、汭鞫,就是今天的泾河流域,泾河流域现在的农业品种和生产方式在商周时代就被载入史册了。

  泾川的嫁接技术起源于汉代。西汉的《汜胜之书》,是黄河流域农业技术的概括之书,以瓠子10茎成一蔓的原理,首次提出了嫁接技术的概念,即大种接大果的创新。汜胜之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

  北魏的《齐民要术》,记载了泾州齐梨,进一步明确了嫁接、疏花之词和技术原理。又记载了柰,柰就是苹果。《齐民要术》正好是记载平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农业技术之大集成,提出了大农业观,即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和泾川南石窟寺是同时代的文明成果。

  平凉最早的地方志明代《平凉府志》,在泾州物产篇里记载了苹果一词:说:苹果,似来禽而大色白。古代《泾州志》、《泾州乡土志》、《泾川县志》等都记载了苹果(柰),苹果在泾川当地最早叫来禽、林禽、林京子、花红、棠、蜜果、果子、楸子。来禽,这是充满诗意的名字,是苹果成熟后香气四溢,喜鹊等鸟儿最早闻见,去品尝树梢上最大的果实,因此叫来禽。明代的苹果,比来禽大,色白。白白的苹果,今天想来,有着浓浓的古意,我们还真想见一见、品一品这白色的苹果。

  泾州地方志又多次记载:苹果,来禽接者更佳,即在来禽的砧木上,嫁接个大品优的苹果接穗,这是泾川古代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反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