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专家论坛】论西王母_引言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天帝之女    玉皇之后

  西王母民俗文化的衍进

  我们常说的“天”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既是用现代科学语言亦是很难以简短语句表述清楚的。我们祖先却很聪明,发明了以人间社会事理来认识生万物的“天”的具象表述方法。上文所言的“龙虎”即是祖先以人间图腾所作的具象表述。随着中华民族人类社会的进展,分散的部族渐渐地统一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国家。国家中产生了帝王。古人又将“帝王观念”引以为对天的表述,于是就产生了“天帝”。“天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模样呢?在较早的时候古人并没有作具体的描述。一方面仍是沿用龙虎为天的思想,祭奠天帝时在使用的青铜礼器上铸上似龙的逵纹和似虎的饕餮纹,来增加天帝的神秘。另一方面,古人将天帝具体化为人间的君主,以天帝的“儿子”和“女儿”的身份代替天帝,这就是历代当了皇帝的人自称是“天子”的道理。但是,天子仍然以龙作为自己的化身,进一步自称“真龙天子”。由此可见古人在转化对天的具象表述时仍然保存着本民族最初的文化习俗。然而,古人在完善化生自身的“天帝”的具象表述过程中并没有忽视当时可知的人类历史,这也就是“天子”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并不是天帝的唯一代表,而仅仅是天帝所拥有的“整个天下”的“东土”的代表。古人把“天下”分为东、西两半,另外一半称作“西土”。西土在当时并不归天帝的儿子“天子”主宰,而归天帝的女儿所有。这样,“天帝”的形象就具体为人间的“天子”和“帝女”。那么帝女是谁呢?正是西王母。古籍《穆天子传》中所描述的“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就是天帝的儿子会见天帝的女儿的美妙传说”。书中写到,西王母对周穆王曾唱了一首歌,作为自我介绍,说她是天帝的女儿,是奉天帝的命令来到这西方广阔荒野的疆土,虽然只能与虎豹鹊鸦生存在一起,但是,是不能随意迁徙到其它地方去的。此即:“徂彼西土,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唯帝女”。穆天子临别时说,他回到自己的疆野东土后,一定努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等到所有的人民都能过上平等的好日子时,再来拜会西王母。此即;“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笔者以为这个故事透过神话所反映的是西部古民族和东部中原民族和睦相处,亲如兄妹的写照。

  古人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西部民族领袖人物以天帝之子、天帝之女归纳在天的概念之中,在进一步表述的时候便转换成“西王母与东王公”。由“东王公”三字含义不难看出所象征的正是拥有“东土的天子”神人化形象。而“西王母”一词本身就是中原民族对西部古民族的一个概括认识词语,所以不论作为帝女、作为国家、作为氏族君长、作为神人都没有改变,仍称西王母。而中原民族本身的历史历历在目,具体来取哪一位天子(皇帝)的名字定为天神都是会有争议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天的无限神秘。所以,古人在创造天神的名子时针对中原民族的历史概括为“东王公”。这样,西王母、东王公相对便成了天的具象表述。

  西王母、东王公为天的认识不仅见诸于文献资料,而且见于目前 的考古发现,最具代表性的考古资料即是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中出土的壁画。在这座墓主人墓室覆斗形的顶部,一边绘着西王母,一边绘着东王公。正是墓主归天的思想。

  西王母由帝女进而成为中国西方天神之后,与中国东方天神东王公是以平等地位一个主阴、一个主阳,共理阴阳二气的。但是,随着拥有东土的“天子”政权不断稳定和强大,疆域不断向西扩大,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在中国民间对相应的天神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平等地位亦随之进行了修正,便产生了“玉皇”一统天界的思想。西王母似乎被作为玉皇的夫人而存在于天上。这种玉皇配王母似是而非的对偶关系虽然不见于资料遗存,但却在民间形成了俗定的概念。玉皇出现以后,东王公不再被民间提起。所以,今人多知玉皇而鲜知东王公;玉皇之庙遍中国而不见东王公之庙?笔者以为,其实玉皇理应就是东王公,只不过“玉皇”是东王公的另一个“号”而已。(见《古今图书集成?仙传拾遗》)玉皇就是古人最终创造出来的天帝形象。

  至此,对西王母文化渊源笔者以为可以列出如下对应的衍进认识:

  远古时期西部游牧先民处在母系氏族社会;东部农耕先民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西部先民以虎为图腾;东部先民以龙为图腾。

  夏朝前后

  虎图腾下的古部族称西戎;龙图腾下的古部族称诸夏。

  商周前后

  虎图腾下产生帝女拥有西土;龙图腾下产生天子拥有东土。

  汉朝前后

  帝女的神人仍然称为西王母;天子的神人称为东王公。

  西王母为西华的象征主阴气;东王公为东华的象征主阳气。

  唐代以后

  西王母成为玉皇的皇后;东王公以号玉皇相称升为天帝。

  今日观念

  虎图腾降在了次位;龙图腾代表了中华。

  通过这个归纳,不难看出西王母文化是根于中华民族的,并不是什么泊来的文化。西王母文化从古及今,伴生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全过程,是不能缺少的一块血肉,尽管她所产生的虎图腾失去了象征中华的代表性,但仍以仅次于龙的地位存留在中国人的观念之中,以其不可磨灭的影响标志着西部先民融入中华的远古历史。

  不死之草    长生之桃

  西王母民间信仰的引力

  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盛有衰的。汉代以前,西王母只是作为由原始宗教产生的神话传说并同黄帝的神话传说等等构成我们祖先远古历史的灿烂文化。到了汉朝,西王母信仰由于汉武帝的推崇,以及道教的宣导,形成了极盛的时期。唐宋前后,一方面由于许多外国神泊来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玉皇信仰的兴起,西王母信仰随之减弱。明清时期,西王母信仰又有所兴盛,目前国内遗留的大多数西王母庙宇即是这一时期的残存。今天,西王母信仰主要存在于海外华人中间,在台湾据说有百万之众。在国内,据笔者了解,甘肃省的泾川县民间对西王母至今保存着特别的崇拜心理。这里的人遇事需要乞求神灵,首先想到的是西王母而不是其它神。民间尚有许多关于西王母的当地传说。境外尚有西王母的重要遗存(关于泾川遗存的情况在下文论及)。笔者曾向到泾川朝圣的台湾同胞问及何以要尊西王母为自己崇拜的主神?回答说:“道由元始传给木公(东王公玉皇)之后,现在由木公传给了金母(西王母、王母娘娘、母娘)”。

  数千年来,西王母崇拜虽有盛有衰,但却延续不止,今在海外尚有兴盛之势。那么,西王母何以有这样长久的引力呢?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仍然是研究西王母文化遗存不可忽视的方面。

  《淮南子》中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博物志》:“王母索

  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汉武帝),笑曰:‘此桃3000年一生实’”。《汉书》:“王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穆天子传》“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予无死,尚能复来……从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资料中十分明确的反映了西王母的一个主要神职即掌握着使人不死的秘诀。人们把这种神力具体表述为“不死之草”,或“不死之树”,或者叫“瑶草”。即是羿请到的不死之药。古时,草与药有同等概念,因为祖国医学是以草为本。另一方,人们又把西王母这种神力具象为“桃”,即是所谓的“蟠桃”。民间人人都知西王母每3000年在瑶池举行一次盛大的“蟠桃会”,宴请天神诸仙。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正是没有被西王母看起,未能被邀请参加这个盛会而盛怒,大闹了蟠桃会。笔者以为,在历史的过程中,人们在探索自身“生”的来由时,同时对“死”亦进行了极为深透的研究。佛教中把人的死以一种“轮回转世”的理论进行了阐述。而道教中,则把人的死以“得道成仙”的理论进行了解说。这些虽然都是人们对死的一种遗憾在心理上的抗争,但是,却真正起到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或不安心理的安慰作用。古人赋于西王母的不之草和长寿之桃是人们渴望改变死对心理威胁的精神产品。这种产品对人们的需要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尽管人们对不死之草和长寿之桃的神力有着清楚的认识,但还是以其最大的热情努力创造了许多不死的神话和仙话。这种神话和仙话的千古传播。正是西王母备受崇

  拜信仰至今不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西王母具有不死或长寿的能力,从出土文物来看,在汉代的时候就广为流传。《汉尚方镜铭》文有这佯一条:“尚方作镜其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东王父(即东王公),西王母”。“不知老”就是长寿,就是不死。谁能如此呢?只有仙人。谁是仙人呢?“东王公,西方母”。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才垂慕西王母,一心想着成仙。成仙之后就成为“长生飞化之士”。成为长生飞化之士之后,就脱离了人间依赖生存的土地而迁居“天境”,与造化万物的西王母、东王公同居在一起。此即《集说诠真》中所言的“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也”。中国道教就是适应人们期望长生不死的愿望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成仙的思想就是道教的发明。一个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仙,正是道教指引和研究的。人一生下之后,面对的最为严肃的事情就是死亡。人的一生所为最基本的也就是如何与死的因素抗争。例如劳作是为了吃饭,从而供给生的能源。例如看病吃药,是为了挽救疾病对生的侵害,当着人们在生的道路上无法摆脱困扰自己生的种种阻碍时,便把生的希望寄托在造化自身的天的代表,天神的恩慈、挽救方面。西王母即是造化之神其中之一,这亦是人们崇拜信仰西王母的原因。其实,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作为天神、仙家的内涵是统一的。

  西王母文化遗存,一般认为属于道教,其中尊为主神敬奉者属于道教中的“积善丹鼎派”。道教本身按今人的研究,其性质实际是一个神、祖同尊的宗教。以其同尊,区别于只尊神(佛)的佛教和只尊祖的儒家。由此再来反顾今日对西王母的崇拜习俗,就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作为祖先、作为神人的一个综合历史文化遗存。在近现代的引力主要则来源于成仙得道及对祖先崇敬。

  回山之巅昆仑之脉

  西王母祖庙遗存的考证

  中华民族是古时众多部族融汇之体,古部族多已不存在。然而,部族中的优秀人物以神人贡进庙堂,代代传敬,这是中华民族尊重人的习俗。西王母即是其一,庙堂曾在中国不限于西部而有多处。那么何处是西王母的祖庙所在呢?笔者以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必须先确认古中国西部的界限,因为古中国之西界不能按今日中国之西而论。

  西王母古部族存在的时代从最早的神话传说来看,大致在“五帝”时代。然而,五帝时代因为是传说时代,各部族的疆界不明,无据可资。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夏朝地域如今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其时已为西部之山,故有“西岳”之称。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地域是戎族所踞有,至商、西周,戎族的势力仍然在这里。可见即古时中原民族与西部戎族的疆界即在上述三河中上游之地。这即是古中国的西部外域,即是古人所言的“西华”、"东华"的界线,即是“东土”“西土”的界线。笔者以为这个界线是根据史书能够分出的最早界线,因为从这一界线再西的地域,夏朝之前中国历史尚不知有什么古民族存在,从何谈及西王母古部族的存在呢?

  据《海内西经》中说,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主体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仓,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说西王母居昆仑,不及旁论,仅一理便可明了是后人所指的地方。因为西王母是汉民族广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仑山下是少数民族地域,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心理!说明西王母并非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先人。亦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传说就不会存在于汉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然而,少数民族文化中竟然没有遗存!西王母自古为中原民族敬奉的神灵!?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

  笔者以为: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亦有庙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传播的结果,按照上言确定的古中国西部界线,以及前文对西王母古部族的归属,作为古戎族的祖先来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是在泾、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庙亦应在这一地域。《神异经》言,西王母每年在“回屋”与东王公相会《酉阳杂俎》中说,西王母俗名叫“回”。根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中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许多与回相关的古地名。更为人注目的是在这一地域的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遗有一座“回山”!因为泾川回山处在这一地域的中部,此山又有“回中山”之称,后来“回中”又成为这里的代称。又因为回中山上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踞有,建筑名为“王母宫”,所以回山又有“王母宫山”之称。根据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这块碑石是宋朝初年(开宝元年,即公元968年)翰林学士陶谷奉宋天子之命撰文,记中国有西王母以及周穆王、汉武帝会西王母之事于此。碑阴记此碑当时经三次重刻经过,皆因为西王母事重,恐有误传于后世,所以十分慎重。此碑正文有关记载说:“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昆仑之墟,崦嵫之下,戴胜蓬发,虎豹为伍。是耶非那怪哉王母,丹台命驾,七夕为期。云骈凤辇,剑佩光辉,倩兮盼兮,穆若仙姿。宅玄都兮如彼,隆汉宫兮若是,奚灵圣之多端,骇变化之神异。考《山经》与《竹书》,故两留于前事,山之巅兮水之湄,奠玉口口[]军兮荐金徽,白云零落归何处,黄竹摧残无一枝,抚山之旧石,纪泾水之仙祠。在这篇碑文中,著名的宋初大学者陶谷说他经过对《山海经》和《竹书纪年》的考研,回中山巅遗存有西王母庙宇不是没有根据的。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遗存的“重修王母宫记”碑正文中说:“宫在泾源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西游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宫为吾郡千余年之胜迹”。清代光绪7年(公元1881年)遗存的《共成善果》上记载:泾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07年左右)”除此而外,泾川回山下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王母业绩的宋碑极丰,晚唐诗人李商隐,宋代以重修岳阳楼著名的滕子京都在这里留有诗文和碑石。古历三月二十日,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宫的日子,所以沿传为盛会。今到了这一天,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其至诚之心理,在海内其它地方是少见的。信仰西王母是泾川当地的重要民俗。

  从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建筑内容资料来看,不似其它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包含了西王母的早期重要传说,是以中华民族的远古历史展列中国道教关于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象这样的遗存内容,今日在中国是少见的。亦可说只有回山王母宫遗存的资料可以提供今人了解。

  泾川回山拔地而起,正视如“天之柱”,下有“石屋”,泾环其左,环其右,古意苍苍,西王母之宫高居于山巅,登临其境,俯视人寰,有居天遥之感。王母宫正殿是西王母大殿,背西面东,殿后是三清楼,殿前是一古槐,名“降真树”。相传此树为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此而植。树前是香亭、亭下是东王公大殿。亭左依次是三皇殿、周穆王庙。亭右依次是武帝殿、汉武帝庙。东王公殿下为三天门,宫南之山麓是瑶池。宫西之上有天池。回山对面是合[]廾山。“《泾州志》中有诗句曰:回合[]廾两岸龙作带”。可惜这样一处珍贵的西王母遗存胜迹毁于清代同治年间西北民族纠纷的战火之中。今仅存宫址,宫址上断碑残碣瓦砾遍地,展现着昔日回山王母宫的盛况。

  及此,笔者以为,泾川回山王母宫无论从所处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遗存及多种古籍的记载,当地的民俗信仰都与西王母息息相关,确认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庙所在。由于战国时期之后,泾川回山周围的广大地域已成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当时历史不符,且失去了神灵的无限神秘感,加之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战国之后的文人在整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时记载了昆仑山,实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结果。另外中国西部之山皆脉于昆仑,泾川回山亦在其脉。所以,回山亦在昆仑名下。

  余    言

  西王母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涉猎的知识范围亦十分广泛。所以,笔者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能做深入浅出的论述,这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能及的。中最后一篇关于西王母祖庙是泾川回山王母宫的考研文字内容,已于1991年以《西王母与泾川回山》为名,发表于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中国道教》杂志第三期。之后,台湾《甘肃文献》杂志又作了转载,本可不必赘言,但是,由于西王母的所在,是自古以来人们关心探索的主要问题,所以,笔者又改写在这里。在引言中,笔者已经说及,这篇文字主要是起“抛砖引玉”作用的。若能由此引起关于西王母许多不同观点的争议,而后确立许多新的观点,从而使更多的专家、学者注目于西王母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工作,正是笔者所期望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