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专家论坛】论西王母_引言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引  言

  从古及今,中国有西王母信仰,崇拜习俗主要存在于汉民族中。大陆民间将西王母俗称为“王母娘娘”,台湾民间俗称“母娘”,在道教中称“金母”。《酉阳杂俎》中说西王母尚有俗名叫“回”。《神异经》中说世有“回屋”,上有大鸟名“希有”,一翼遮“东华”一翼遮“西华”,西王母与东王公每年在鸟背相会一次。世传西周时穆王姬满主国事50年,西汉时武帝刘彻主宰国事亦50年,所以这两位人间君主亦有幸会见过西王母。成为千古历史佳话。据《尔雅》记载,西王母是远古时华夏族西部的一个氏族国。《竹书纪年》中说:“舜9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穆王37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朝,宾于昭宫”。按此,西王母又是国君的称呼。然而,舜至穆王时隔千余年,西王母作为一国之君尚能复来?足见王母国君理当应有诸多,并非一君的专称。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称是天帝的女儿。《汉武帝内传》中对西王母的容貌描述说:“视之年可30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而在《山海经》中却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王母传》中说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及此,可知西王母这一名词所含之义在古籍遗存中的复杂,同时可见西王母遗存呈显出的丰富灿烂的历史光华。

  1990年,笔者受福建省中国旅行社的廖东红先生嘱托,为满足今日台湾数百万西王母崇拜者寻根访祖的热望,开发大陆西王母旅游资源,撰写有关西王母祖庙的考研文字,因而进一步涉足西王母历史文化遗产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在不断接待海外观光朝圣、资料编纂、电视制作以及国外诸多方面的人士时,必须解答提出的多种多样关于西王母的问题,迫使笔者不得不深思研考。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从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中醒悟到西王母遗存虽然多属神话,但却透视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哲学、民俗学、文学等广阔领域有着多角度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西王母史料中许多难以考证的方面致使西王母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工作不足,使如今许多人不能见其光辉灿烂的一面。故此,同人鼓励笔者将所阐述的观点整理成章。抑或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不论对祖国西王母历史文化遗产的进一步研究整理或是当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有益的。所以,笔者也就不避见识浅微,写成这篇文字。

  西华之光   阴气之精

  西王母哲学概念的成因

  古人认为中华天地可以分为两部分,太阳初升的一方称“东华”,太阳归落的一方称“西华”。东华的神人形象是东王公或曰“东王父”,西华的神人形象是西王母。这种思想是古代哲学归纳万物起源的理论。即言昔时宇宙是一团凝聚的气体,这团气体后来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转化才有万物产生。阴气称“西华至妙之气”,化生西王母,配位在天地之西,按五行属金,所以亦称“西华金母”。阳气称“东华至真之气”,化生东王公,配位在天地之东,按五行属木,所以亦称“东华木公”(参见《枕中书》、《西王母传》)。笔者以为,古人以西王母,东王公来表述万物之先的阴阳二气,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受中华民族繁衍史的制约。

  形成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远古的时候主要有两部分,即是以农耕为主的先民和以畜牧为主的先民。这两部分先民的形成是我国境内的人类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过程中,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导致先民们发展成不同的生存方式。农耕先民主要生息在中华大地的东部,畜牧先民主要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西部。这两部分先民由于互相交往,长期战争,在历史中不断进行了融汇,才形成了今日中华民族的整体概念。哲学思想是一种阐述事理的理论,是人们首先接触到了客观世界的现象而后发的一种议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唯心史观,但在表述中华天地形成的道理中是不可能忽视中华民族形成的客观历史,不顾及当时的所见所知,抛开人们的经验而妄造。正是古代哲学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东部农耕先民由于长久的定居生活,有机会连续稳定地发展强大,在较早的时候兼并了中华东部大片土地,形成统一的社会势力;而西部畜牧先民则由于长期的游牧生活,社会分散,发展不稳定,先后在西部衍生成许多民族势力,但以其强悍,使东部先民建立的社会在很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能兼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东西社会持久抗衡的历史局面,才会有东华、西华概念的产生。这正是古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生存环境中能够感知的事物范围的表述。

  古人将东华、西华进一步表述为东王公和西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发祥之初,东西两部分先民不同社会形态的反映。前已提及,农耕先民于畜牧先民是我国境内的人类摆脱了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生存方式,由于东西自然环境的限制,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般认为,农耕生产的形成标志着父系社会的初立。而畜牧生产需要逐水草而转辗,这种游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祖先原始的迁徙生存方式,说明社会变化较慢,这样,东部先民较早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西部先民则较晚,在一定时期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由此认识东王公(父)、西王母两个概念的生成是比较客观的。从西王母一词汉字表达的概念来看,并不是西部游牧先民自己的名称。而是东部农耕先民处在父系社会后对西部先民仍处在母系社会的一个认识概念。即言是处在自己的“西”面,其“王”,氏族领袖人物是“女性”。母,在古时是对女性的尊称。这种从汉字本身就能直接理解的西王母词义亦说明了这一点,东部先民被子孙尊称为东王公,或东王父。其汉字本身的概念如同西王母一样清楚,即言自己的先祖发祥于天地之“东”,“王”者是“男性”。公、父都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依照中华民族有尊祖先为神的习俗,这就是东王公是东华神人概念,西王母是西华神人概念在东部先民创造的文化中产生、遗存的客观因素。

  古代哲学思想将西王母表述为阴气,将东王公表述为阳气,是来自相应的西华、东华的概念。“华”者:光辉。具体说应是太阳的光辉。因为只有太阳恒古在天际由东而起,至西而落,启迪人们东、西两个重要的方位。太阳的光辉在东方时呈显上升兴盛之势为阳;在西方时呈隐落衰败之势为阴。这就是东王公为东华的神人进而为阳,西王母为西华的神人进而为阴的道理。按《易经》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之说,按西王母、东王公是祖先神人的概念,在道教思想中进行的内在统一的说法,即是西王母为阴气,东王公为阳气。

  古代哲学以西王母、东王公表述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虽是汉代以后的理论,但西王母在更早的时候就作为西部神人综合概念收录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中。是西部古部族原始宗教遗存。与西王母相对应的东王公虽见诸于记录较晚,但确是东部古部族原始宗教产生的神人综合概念。因为中国的历史是以东部先民创造的语言文字记录的,其自身的情况比较清楚,从神话传说中可以知道原始宗教神人化了的祖先有许多,例如:炎帝、蚩尤、黄帝等等,黄帝之后的祖先历历有传。所以,在哲学思想表述“天”的时候不可能都罗列表述,而是归纳为东王公。这就是笔者以为东王公见诸于古籍较晚的原因。而西部古部族祖先的情况则不然: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字起源较晚而且有异;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衍进不连续。祖先的情况失之记载或不能为东部先民细知,所以,较早的情况能够收录反映在中原文化中的就只有西王母这样一个最原始的神人认识概念了。有学者依据甲骨文中“东母”字样,推断东部先民祖先亦能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痕迹“东王母”阶段,但在后来形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以“东王母”进行表述,而是东王公。这正是东部先民“自认为”祖先起源于炎帝、黄帝所处的父系社会阶段的缘故。因为人类历史必然经历母系到父系社会是今人的考古认识,古人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只是根据当时能够上溯知道的西部社会和东部社会原始宗教遗存情况在哲学思想中分别表述为西王母、东王公而已。

  西戎之祖    华夏之邻

  西王母历史存在的真迹

  依据上述形成东王公、西王母中国哲学概念的解释,在东王公所表述的东华地域生息的先民是黄帝子孙形成的华夏族,即是后来人们称呼的诸夏、中原、汉。那么,西王母所表述的西华地域生息的先民情况是否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西王母历史存在真实性的探索。这项工作古人早就开始了。《史记?赵世家》中说:“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条下《索隐》注说:“唯周不信此事”,而云:“余常闻之,代以东西阴阳所出入,宗其神,为之王父、母,或曰地名,在西域。有何见乎?”《汉书?西域传》中说:“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都未尝见也”。笔者以为:按西王母去找西王母就会如同古人一样感到渺茫。此理即如按东王公这样一个哲学概念直接去寻找一个叫东王公的古部族或者君长一定是会没有结果的。西王母、东王公是今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东、西地域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哲学概念,且西王母是汉文化产生的认识概念,并不是西部古部族自身的称呼。忽视了这个关键性的遗存内涵,西王母在历史中必然就要化为乌有。按西王母是西华的神人定义,所表述的理应是“古戎族”的祖先。这个认识来源于目前可知的远古时期西部历史。

  《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在尧、舜以前的时候,戎族就生息在西北地域。戎族中有许多部族,象山戎、猃狁、荤粥等,他们从事着随水草而转移的畜牧生活,其中有一个叫“淳维”的部族原是夏人的后代,在商朝汤王的时候被驱逐到戎族地域衍息生存,即是后来的匈奴祖先。此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又说:在夏朝的末年,后稷的后代公刘因为失去了主管农业的官职,便率族人迁徙到了西面泾河流域的戎族地域,变成了戎族,后来建城邑在今陕西彬县,即是古时的“豳”。此即:“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到了西周先期,戎族仍然生息在西北地域。《诗?小雅?采微序》中言:“文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笺》解释说:“昆夷,西戎也。”

  由此可见,戎族在十分遥远的传说时代就与华夏族一西一东,并生共存。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华夏族的后裔不断有人避居戎域,化为戎。而同时戎族中亦有人融入中原华夏族。例如《史记?邹阳传》中说:“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根据历史记载,戎族其实是西部诸多古代民族的先祖,在《后汉书?西羌传》、《史记?匈奴列传》中都先以戎族作为其源进行阐述的。所以,戎或西戎是西北诸古代民族的总称(见《词源》)。

  古戎族及后裔建立的政权与中原民族政权在历史上争夺天下有着持久抗衡的历史,是商周以后及至秦汉时期的主要战争。争夺战争的结果使各自地域发生变迁,人民之间互相融入,文化潜移默化,古代民族渐次消失,才有今日中华民族概念。这种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正是笔者确认戎族的存有是古人西华概念产生的根源。除戎族而外,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一个远古部族能够在西部发展衍进成为更强大的势力,足以使中原部族不可忽视,认为从自己的祖先时期就是天生的不同于自己的一部分人民,按其祖先原始宗教产生的崇拜偶像尊为化生天地的西方至高神,称为西王母。

  确立西王母是古戎族祖先在汉文化中的反映这样的释解,才有可能比较合理的认识古籍中许多关于西王母所牵扯到的历史真实性问题。

  《尔雅》言中国之西是“西王母”(见前引)。《礼?王制》言:“西方曰戎”。从以上释解看待这两条记载,西王母即是戎族祖先的称呼。否则,《尔雅》所言的这个“西王母古氏族国”概念就没有了衍生发展强大的历史,仅仅只能作为传说来对待,如此又怎能受强大的东部中原民族的承认尊重,在后来的哲学思想中与自己祖先并列占据西华至高神位呢?

  又如《竹书纪年》言,在舜的时候,西王母来进献过玉环和玉。千余年之后,在周穆王37年西征时见到过西王母,同年西王母还来到过西周(见前引)。在这里如若不将西王母看作戎族祖先,西王母早就不存在了,又怎能时隔千余年之后复出呢?穆王37年的西征实际是一次征伐西戎的著名战争。周人讨伐西戎最大的胜利,在《诗经?六月》称颂说“簿伐猃狁以至太原”,即是把戎人赶到了泾河中上游一带戎族原先的地域。作为史实周穆王会在哪里去会见西王母呢?无非是与西戎中一个仍处于以“母姓为号”的部族解除了战争,重言和平相处的关系罢了。史载穆王这次西征的占利品是获得了西戎地域珍贵的四个白狼和白鹿;即《史记?周本纪》所言“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和白鹿以归”。白鹿是戎域稀有动物,有趣的是在《博物志》中说:“汉武帝好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戎域出“白鹿”,西王母遣使乘“白鹿”,由此亦可见西王母与戎族的统一关系。

  再如:《西王母传》中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变幻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披元狐之裘,以符授帝……逐克蚩尤于中冀”。这虽是一段神话传说,但黄帝战胜蚩尤是被作为史实记载在《史记》中的。《西王母传》中所言的史实基础无非是戎族祖先参与或者是协助黄帝战胜了蚩尤而已。所描述的王母使者“披元狐之裘”的服饰,亦是取于戎族的眼饰。即《史记?匈奴列传》所言戎族习俗是“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荫旃”。

  笔者以古戎族的繁衍史来考研西王母,前文说其祖先历史之初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而有被中原民族文化记为西王母的认识。戎族及其后裔在一定历史进程中仍存留母系社会特征的习俗亦是见于史载的。《后汉书?西羌传》中说: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足见并不是一种妄断。同书又说古戎后裔“性坚钢猛勇,得西方金行之气也”。西方金行之气,正是西王母之灵气;即前文叙及的化生西华金母的西华至妙之气;即生成中华天地的阴阳二气之阴气。概言来说,哲学概念中的西王母所表述的西华地域生息先民即是古戎族及其祖先和后裔。

  西方之虎    帝王之相

  西王母原始形象的释通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西王母应该是一位天姿掩蔼,容貌盖世的女性,然而,这种印象只能说汉代以后的西王母形象,其说源于《汉武帝内传》。一般认为《山海经》中所说“西王母其状

  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的形象是早期原始记录。虽然《穆天子传》中极力粉饰说:“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但是,不难看出西王母与虎豹的形象关系是不容易抹去的。有学者对西王母的原始形象进行过释解,说是另一种动物 “貘”。笔者以为反不如古人说得清楚:“虎齿善啸者”,“金方白虎之神”。古人将《山海经》中西王母原始形象直言为“虎”是十分精当的。那么,西王母何以有虎形呢?其中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龙虎是帝王相”(《词源》)。常以虎踞龙盘、龙虎相争、龙腾虎跃……这些以龙虎相对的语言来描述人间社会两种抗衡力量的割据之势、撕杀之势、行动之势,足见“龙”与“虎”有着等同的概念和相同的来历。如今我们以龙自耀,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说明这种尊龙的习俗是源于我们的祖先华夏族原始宗教产生的动物崇拜图腾。龙既如此,虎亦应是我们祖先原始宗教产生的动物崇拜图腾。虎龙相对,说明虎所象征的祖先力量在历史上足以与龙所象征的祖先力量抗衡,如若没有持久抗衡相争中国天下的历史,虎就不可能与龙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帝王之相。形成中华民族的两部分先民的繁衍史来区分,龙已有定论,是东部农耕先民华夏族祖先的图腾,虎无疑就是西部游牧先民戎族的图腾。后来,由于华夏族后裔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主导地位及其自身历史的连续发展和文化的影响,才使龙图腾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出于同一原因,古戎族后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是渐次融入了中原,本身的历史分散、多变、不连续以至消失,虎图腾亦就失去了成为至高地位的机会,亦就是如今没有人说是“虎的传人”的原因。但是,虎所象征的这部分祖先历史的真实存在,从华夏族形成之初就客观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华夏族能够感知的另外一部分生息在自己西面的人们,自己是尊龙为化生本族的神,西面的人们是尊虎为化生本族的神。这就是笔者以为龙虎概念能够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产生、遗存的客观因素。

  据目前考古发现,龙虎相对的概念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时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第45号墓葬的墓主人骨架两旁就有用蚌壳摆塑的大形龙虎图形。可见并不是后世人臆想撮合。

  笔者以为“龙虎”最切的概念应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天”。是华夏族根据自己祖先的图腾和自己西部的古戎族祖先图腾对抽象的天最初具象表述。正是有这种含义的产生。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才会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这两个至为重要的“天象”。龙虎天象的重要,以至完全可以代表“天”,是因为所表示的东、西天位是“日”在天际出落之处。日出日落是古人能够感知的天的最大范围,今人将日出日落称之为“一天”,续而为“两天”。后世中国历代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足见龙虎为天的道理。

  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衍进,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天体衍变理论,进而在龙虎为天的原始观念基础上创立了相应的东王公、西王母神人形象来表述天,这就是笔者以为西王母在古籍中始终不能摆脱虎的基本特征的历史文化源渊,西王母具有虎的形状是中国古戎族祖先原始宗教产生的动物神遗存痕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