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董红娟:张观察·张邦彦
承崆峒余脉,接泾水瑞气,在泾州古城以北约三十里处,坐落着一个名为“张观察”的自然村,它东接盖郭、南临蒋家、西至凤凰、北靠湫池,背倚大塬,前临泾河,土地平整,藏风聚气,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村民们世代相传,他们的先祖担任过朝廷观察使,在此处广施仁政,深得百姓感念,所以村落被称为“张观察村”。关于村名的确切来历,还要从明朝中后期的嘉靖朝说起。
明帝国进入嘉靖朝时,已是积弊丛生,民生凋敝。嘉靖皇帝沉迷炼丹成仙,长期怠政,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通过权臣严嵩遥控国事;地方政府治理混乱,平民赋税不断加重;军官侵占军屯田地,奴役士兵,致使军户逃亡,军队丧失自给能力;宗室人口日益庞大,其俸禄和特权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和社会矛盾;皇室、官僚和地方豪强兼并民间良田,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
地处长安咽喉与边防要塞的泾州,形势尤为严峻。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辛,又接连遭遇旱灾、蝗灾,而赋税和徭役却有增无减,以致饥荒蔓延,民众流离失所。据清光绪《泾州直隶州地理调查表·祥异》中记载:“嘉靖三十二年饥,诏免田赋十之三,发仓粟赈之”《泾州志·田赋志·赋役》中记载:“先是,豪右蚕食屯田,军产日蹙;奸民诡寄田亩,赋役不均。”地方权贵豪强趁饥荒蚕食屯田,兼并民田,隐匿田亩数量,逃避赋税,致使大量军户逃亡,军屯日减,农民失地沦为流民。一时之间,流民四起、乱象丛生(《明世宗实录》卷412)。
史载嘉靖二十六年前后,蒙古俺答汗趁此机会,率骑兵屡次入侵,劫掠平凉府及周边地区。西北边境积弊日深而外患又至,军屯制形同虚设,边境武备松弛,官府治理几近失控,朝廷亟需整肃陕西军政事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朝廷派遣御史张邦彦巡按陕西,代天巡狩,让他整饬武备,防范蒙古入侵;督办赈灾,抚慰民众;丈清屯田,确立定制;稽查冤狱、整肃吏治;为民兴利、安抚地方。
平凉府泾州是抗蒙前线和地震饥荒的重灾区,成为巡按的重点区域,因而张邦彦一年任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此处。他到达泾州后深入军队,查访军备状况,先后向朝廷四次上书,陈述军队积弊,提出扩充军队人数,筹备武库,整肃军纪,恢复军马场等建议。三月,上《请增泾州戍兵疏》:“泾州为平凉门户,额兵仅八百,朽甲钝戈,何以御虏?乞调固原兵二千益其戍,复修州北党原烽燧十二座。倘虏骑南犯,举燧鸣炮,百里可警。”四月,上《严核泾州军械疏》:“点检州卫武库:佛郎机铳十二门,锈塞者九,箭九万支,蛀折者七万,请械送陕西都司重铸,劾佥事周尚文怠职。”九月,上《劾泾州千户冒功牒》:“千户张勇虚报斩获虏首三级,冒领军功。请依律杖一百,革职查办,以正军纪。” 十月,上《复泾州马政议》:“请恢复州内养马场,岁供军马八十匹,以加强边军骑兵力量。朝廷议后减为五十匹。”这些有力举措,迅速改善了军事基础设施,扩充了军事实力,提振了军队士气,增强了军队战斗力,扩展了防御纵深,提高了预警能力,很快便成功抵御了蒙古入侵。
在泾州遭受地震和旱蝗相继的灾难后,张邦彦想方设法赈济灾民,减免税赋,安置流民。五月,上《禳泾州地震疏》:“五月庚子地大震,坏庐舍千间,压毙九十七口。乞遣官祭告西岳,免徭役一年,瘗骸者人给棺银三钱。”同月又上《蠲泾州赋税呈》:“州境旱蝗相继,麦枯于野,民鬻子女者日十数辈。乞免嘉靖三十二年夏税一万一千二百石,截留漕粮三千石赈饥。”六月,上《处置泾州流民策》:“流民涌入,设粥厂三处应急,并以工代赈,招募青壮参与修缮城墙、水利等工程,使其自食其力。”这些举措,纾解了民困,抚慰了人心,帮助灾民渡过了难关。
他直面地方积弊,弹劾不法官员,打击权贵豪强,复核陈年旧案,为受冤者平反昭雪。四月,上《参知州刘懋状》:“懋纵吕聪肆虐六年,受其贿银二百两、骡二头。见臣按境,始佯劾聪轻罪。此等脂韦,岂可牧民?”同月又上《劾百户吕聪占田疏》:“吕聪世职百户,霸占党原官荒四百顷,伪造弘治地契。佃农赵甲等血诉,验契纸乃新造。乞没田产,戍聪边卫。”八月,上《查泾州仓粮亏空呈》:“核查州仓,发现前任知州侵吞仓粮四千二百石。请严追赃款,填补亏空,并治罪相关官吏。”这些举措整肃了吏治,平息了民怨,恢复了公平正义。
在泾州,张邦彦施德政惠民生,大兴水利,重文兴教,移风易俗,废除苛捐杂税,重修官道,有力地保障了民生。四月,上《禁摊派苛捐劄》:“查知州刘懋私征,马草银(岁敛六百两),烽燧捐(岁敛三百贯),著即革除,敢复征者,巡按衙门逮治。”六月,上《浚广惠渠牒》:“广惠渠淤百三十丈,溉田之利尽废。宜征夫三千,限四十日疏浚。需银八百两,于州赃罚银支给。”七月,上《缮泾州驿路呈》:“州通陕大道陷坏三十里,辎重难行。宜发囚徒二百人凿山填堑,两月可竣。”十一月,上《修泾州学宫呈》:“州学栋折垣颓,诸生露诵。请拨赃罚银五百两重修,复置学田二百亩供粢盛。” 同月又上《旌表义民劄》:“耆老李刚捐粟二百石赈饥,焚券免债三千贯。乞表其门曰‘尚义’,以励风俗。”这些措施,减轻了民众负担,给民众带来了实惠,树立了重文崇善的社会风尚。
面对军屯与民田混杂,卫所军官侵占民田冒充屯田导致农民失地的“军侵民产”问题,他实地丈量勘察,重新厘清军屯、民田、官屯(国有耕地)边界,并设立界碑。将清查出的被占田地还之于民,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并建议在党原开垦荒田,筑堡设官,招募流民耕垦,但未获朝廷批准。(《预置泾州屯田议》:“党原荒田二千顷,引泾水可溉千五百顷。宜筑堡设官,募流民耕垦。三年后亩征二升,岁得粮六万石,固原军食半赖矣!”)
由于泾州战略地位突出,他又请求朝廷升泾州为直隶州,管辖灵台、崇信二县,专门负责前线后方的屯田和军事防务,使之成为西部边境的藩篱,但是明朝廷未予允准。(《按陕奏议·升泾州为直隶州议》:“泾州控陇东四府,民风悍而知义。请升直隶州,辖灵台、崇信二县,专责屯防,以壮西陲藩篱。”)但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明代巡陕御史张邦彦的设想成为现实,泾州被清廷升为直隶州,辖灵台、崇信、镇原三县,由朝廷直接管辖,直至清末。
清光绪《甘肃新通志·卷五十八》明确记载“嘉靖癸丑(三十二年),巡按御史张邦彦清丈屯田,分军民之界,立‘张观察屯’凡四十八顷,永为定制。”由此可见,御史张邦彦巡按泾州期间,清丈了泾州军屯与民田,并划清界限,设立面积达四十八顷的“张观察屯”(约4800亩),并将此写入地方赋税和徭役章程,成为官府遵循的定制。同时,他立碑划定田界,严禁卫所军官越界侵田,(现代学者李并成与侯丕勋研究论文也有以上结论)。
巡陕御史张邦彦在泾州巡按期间,全面推动军政革新,成效显著。他不仅整饬武备、肃清吏治,而且在地震、旱灾和蝗灾发生后积极组织救灾,设立粥厂救济灾民,奏请朝廷减免税赋,兴修水利设施,致力兴学倡义,并清丈田地预置屯田以固边安民。他的这些举措,彻底革除了泾州的积弊,恢复了社会秩序,实现了泾州的自给与边疆的安稳。
张邦彦所呈十七道奏疏内容具体可行,兼具前瞻性与针对性,成为明代巡按御史治理州县的典范。他在泾州推行的德政惠民政策,有效缓解了饥荒对百姓造成的苦难。他通过打击豪强、清丈土地、预设官屯,有效抑制土地兼并,解决了权贵占田、农民失地与流民无地的问题;同时,他纠劾不法官员、平反冤狱、肃清吏治,使泾州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泾州民众深感其恩德,称官屯为“张公屯”,这也为官方史书所记录,其中清乾隆《甘肃通志》和光绪《甘肃新通志·循吏下》中记载:“嘉靖中,御史张邦彦巡泾州,以屯田淆乱,军侵民产,乃勘实田亩,别立官屯,民呼曰‘张公屯’。”
“观察”作为官职称谓开始于唐代的观察使,在明朝则是对都察院官员(如监察御史、佥都御史)的尊称,而非正式官名。明代有以官员职衔命名庄屯的惯例,“张观察屯”即属此类,普通百姓常常将这类庄屯名称简化,称“张观察”或“张屯”。正如《甘肃通志·屯田》中记载,陇东地区有三个著名官屯,日:“戚屯(戚继光)、张屯(张邦彦)、马屯(马文升)”。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如今的张观察村,基本都是张姓,且同姓不同宗,其他姓氏很少,可以推想,丰台张观察、湫池一带,建屯初期,应该都是张姓人家。笔者查阅史料后发现,清乾隆二十八年《泾州志·流寓》中记载:“明嘉靖中,有张姓御史巡视陕陇,爱泾土沃衍,卜筑于州北玉都塬。佃户依居成聚,因号其屯曰‘观察’。今里甲犹沿旧称。”同版《泾州志·古迹》中记载:“张观察屯,州北三十里。明嘉靖间张氏任都察院职,故名。”清光绪《泾州志·流寓》补注:“明季有张姓御史置庄田于此,佃户成聚,号曰观察屯。”光绪《甘肃新通志·舆地·古迹》载有:“泾州古迹……张观察屯(在州北三十里,明嘉靖间都察院张氏庄田)”。2008年,张观察村附近出土明万历“庄田界碑”,刻有:“西至张观察屯界 东至官道 计地叁拾伍顷”。
由此可见,御史张邦彦在泾州以北三十里处设立“张观察屯”时,还在其旁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庄园,由亲属、族人或后代在此耕种繁衍,另一脉张姓家族便源于此地。这与现在丰台镇“张观察”村的地理位置高度重合,也与张观察村村民口耳相传张姓观察史减免钱粮赋税、平反冤狱、广施仁政的传言十分吻合。
史料记载和出土界碑刻文证明,现在的张观察村,就是大明御史张邦彦所设官屯“张观察屯”与在其旁所建私人庄园的合称。村中张姓人家之所以同姓不同宗,是因为一部分源自于张姓原居民,一部分源自于张邦彦宗族,至于其他姓氏,皆为以后迁居而来。在张邦彦于此建立官屯之前,这一带古称“聚贤里”,意为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名门望族和世家大族聚集之地,也是古泾州传统的“望地”和“福地”。随着“张观察”村居民的日益增多,为缓解人口压力、拓展生计,村内大家族在周边置办了土地田产,将能力出众的子孙分散出去,在邻近的家族土地上建立新的农耕居住点,民间称之为“扯庄户”,如今湫池等周边村的张姓人家,就是“张观察”村“扯庄户”而来。据传,红河后川张家也是张观察村其中一宗的分支,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而分居异地。
丰台镇的“张观察”村,名称源自于嘉靖三十二年监察御史张邦彦在此安置流民,设立“张观察屯”的历史事件。但它不单纯是地理上的村落名称,更像是一块历史界碑,写满了明王朝衰败的无奈,地方治理与家族命运的纠缠,底层民众的痛苦与挣扎,是一个鲜活生动的中晚明时期西北社会变迁史。
张观察村相关逸事:
如今崆峒区索罗乡的张树村,就是由张观察村的扯庄户逐步发展而成,两村居民同宗同源。在过去,每逢农历年祭祖之时,张树村的各户人家都会长途跋涉,回到张观察村拜“影”。然而在清末的某年,拜祭之夜,张树村的村民要求为祖先守灵,备好马匹,趁张观察村村民熟睡之后驮“影”而去,再未归还。张树村村民此举并非恶意抢夺,而是为了免于跋山涉水,方便拜祭。对此,两村村民颇有争议,后来不了了之。
张邦彦奏疏及御批:
嘉靖三十七年,原巡按御史张邦彦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总领甘肃地区军务和民政(正三品)事务。
其《请开泾州屯田疏》(臣·甘肃巡抚张邦彦谨奏):“为垦辟边荒以实军储、固疆圉事。查得平凉府泾州北原,自州城北三十里党原地始,北抵玉都镇,东界荔堡,西达丰台,延袤二百余里。堪垦荒田三千四百顷,皆属官地,久为豪右隐占、戎马蹂躏。臣昔巡按陕西时(嘉靖三十二年),已勘验在册。一、屯政四要:1、筑堡卫耕:党原建总堡(周四百八十丈)分筑子堡十一座于要冲,每堡屯兵百名,配佛郎机铳十门;2.开渠溉田:引泾水东沟,开干渠四十里建闸十二,分溉田二千顷;3、授田募民:募流民及军余,每丁授田五十亩,官给牛种,免赋三年,四年起科:上田亩三升,中二升,下一升;4、专官统辖:设屯田同知驻党原堡,直隶巡抚衙门,州县有司不得干预。二、预期粮储:全屯岁入粮十万石:六万石输固原镇(补三边军饷),四万石储泾州仓(备本地饥荒),三年之后,甘肃东段边储可充,岁省漕银四万两。伏乞陛下敕下部议,早赐施行。则边氓幸甚!封疆幸甚!嘉靖三十七年八月十五日。具奏。”
御批实录(《明世宗实录》卷四六一):“疏入,上嘉其筹边至计。敕曰:所奏深切时务,准行。着陕西布政司发银五万两为工费,工部拨佛郎机铳百门,兵部给勘合募夫万人。张邦彦悉心经理,岁终奏报效绩。钦此。”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