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阮、共国之争
千年风雅,阮韵流长。当泾川共池的波纹漫过商周青铜器的族徽,当阮氏后裔迁徙的足迹在闽粤侨乡与海外大陆印刻下姓氏密码,“阮” 字早已超越家族符号,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这里是阮氏之源——泾川,皋陶后裔立国的故土,留存着阮陵遗址的斑驳年轮,也孕育着总宗祠奠基的时代新章。即日起,泾川史志将依托《泾川县志》记载与相关网络资源,梳理阮国历史脉络、宗亲迁徙传奇等阮氏文化,展现家族精神与时代文明的和鸣。无论您是否姓 "阮",诚邀共赴这场文化之约——在史料与故事中触摸文明肌理,共同学习、探讨阮文化根脉,让古老的阮氏风华,在古今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
《诗经·大雅·皇矣》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的记载,为研究商周时期泾川建置提供了依据,而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商周时本县境内究竟建立了几个小国。现存志书记载,都认为商周时本县境有阮、共二国。如《泾州志·地舆·沿革》载:“泾州……商周阮共之地,武王为畿内诸侯。”《泾州乡土志·历史表》载:“商周为阮共。”《泾川县志稿·大事记》载:“殷纣王十有六祀,伐密须(今灵台县境),自阮徂共而及密。”然而,历代学者对此有不同见解,有一国论者,有二国论者,也有三国论者。现摘录如下,以为有识者之参考。
一国论者:
《诗经全译》引孔颖达(唐)释:“有密国之人,乃不恭其职,敢距逆我大国,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往复侵共。”
《诗经·朱注》朱熹(宋)释:“阮,国名,在今泾州。徂,往也;共,阮国之地名,今泾州之共池是也。”
《诗意折中》引傅恒(清)等释:“密、阮皆国名;共,阮邑;距,拒。”
二国论者:
《中国古今地名辞典》载:“阮,古国名,文王所灭。《诗·大雅》侵阮徂共,其地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共,古国名,文王所灭,在今甘肃泾川县北5里。”
《皇清经解》引戴震(清)释:“阮与共,宜皆周地,而阮则周之疆域接于密者。”
《经学辑要》引马瑞辰(清)按:“侵阮徂共承上敢拒大邦而言之。毛传言密须侵阮遂往侵共是也。《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派师伐密,正与毛传合。郑笺从鲁诗,以阮、徂、共为三国,不若毛传为允。”
《辞海》载:“阮,古国名,有二:其一,在甘肃泾川县北。其二,在河南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
《辞源》载:“阮,商代诸侯国名,偃姓,地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北。”
三国论者:
《皇清经解》引陈启源(清)释:“毛以阮、共、旅为周地名,而徂为往。郑以阮、徂、共为三国名。徂旅为徂国之旅。毛以阮、共为密所侵,而文大遏之。郑以阮、徂、共为密人之党,而文王侵之。”
《皇清经解》引焦循(清)释:“侵阮徂共。毛亨传谓:国有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郑玄笺云: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密须之人,乃敢拒其义兵。”
泾川县城关镇中学共池遗址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