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张炳玉:弘扬西王母文化 加强两岸共识 促进祖国统一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甘肃和台湾,虽然地缘相远,但人缘却相亲,古往今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同根同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台湾的西王母信众辗转到甘肃泾川王母宫来朝拜。今天,台湾西王母信众已达百万之多,西王母文化和西王母信仰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因此,弘扬西王母文化,保护西王母文化遗产,对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具有积极意义。

  西王母及其部族是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以“西戎”之名在陕甘黄土高原一带活动。而作为西王母发祥地的标志--泾川王母宫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以此推算,西王母信仰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西王母在大陆、在台湾、在海外拥有众多的信众。数千年以来,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形成了以宫庙、碑刻、文献等有形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祭典、民俗等无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化。西王母信仰的传播过程中形成、积累起来的西王母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一是西王母的形象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善良、智慧、和平正义的化身。例如,西王母同黄帝、周穆王的结盟,不仅说明西王母是人类的和平使者,是和平之神,在同黄帝、周穆王的交往中更是表现出她的善良和智慧。西王母还特别关注生命、热爱生命,想方设法掌握秘决,让人们品尝3000年一熟、长寿不止3000岁的蟠桃,从而达到理想的长寿时代。西王母是生命之神。因此,西王母信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里流行,具有民间宗教崇拜性质的有着常人形态的神,故西王母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神”应是当之无愧。二是西王母在促成不同部落融合团结上起到了典范作用。西王母胸怀博大,在民族团结上特别大度,世人特别称道她在西戎部落与周、秦部落的融合团结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敬仰、爱戴的民族团结之母。三是西王母文化不是一种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其包含的文化纽带意义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西王母信仰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起着联系乡谊、敦睦亲情、寻根怀祖的重要作用。从甘肃省和台湾省来说,甘肃是西王母的发祥地,而西王母信仰在台湾人数多、影响大。这说明西王母使甘肃与台湾神缘相同,这种神缘和信仰一直在强化着海峡两岸的心音,这也成为海峡两岸没有分歧、没有争议的共同语言,是两岸的共识。因此,我们两岸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把西王母文章做大、做好,使两岸的宗教文化进一步地活跃起来,以便在强化海峡两岸交往和促进祖国统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西王母文化有着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做好对西王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我首先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11月第29次全体会议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界定:“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西王母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我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个界定来解读西王母文化就十分清楚,这也应是对西王母文化的权威性解释。目前,作为西王母发祥地和诞生地的泾川存在大量与西王母信仰相关的遗址、宫庙、祠堂、祭祀场所、碑刻、壁画、石雕等实物和民间文书及传世文献。更有不可多得的鲜活而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如音乐、戏曲、舞蹈、叙事歌谣、游戏、神话、故事、传说、礼仪、民俗、手工艺、建筑及祭仪与祭祀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从西王母诞生以来一直流传到当今时代,涉及社会与文化各个领域,其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西王母文化保护工程,从点状变为网状,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加大西王母文化研究的深度,将大大提升西王母文化研究的质量,拓展西王母文化研究的内涵。然而,时至今日,许多西王母文化的有形遗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大量的涉及西王母文化的文献、口传资料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与西王母文化有关的实物因保护不善而残损,大量与西王母文化有关的民俗与民间文学也正在消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与西王母有关的非有形的文化形式开始被人遗忘,谙熟西王母文化的老人不断去世,西王母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积极因素已逐渐淡化.例如,现在不少人曲解西王母,认为只要烧香磕头,西王母就会保钻井官、发财、避灾,送子等,从而把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庸俗化,世俗化。又如,一些别具文化内涵的民俗事项,由于谙熟西王母文化的老人不断去世而知之者越来越少,诸如西王母庙会的由来、为什么正月十六游百病、虎头枕头有何意义、放河灯干什么,还有蟠桃宴、长寿宴、瑶池宴、仙鹤宴等四大宴席与西王母是什么关系,像这一类民俗事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开始被人们遗忘。另外,一些民谣、山歌、民谚俗语、谜语、祭词等9头文化也正在失传。类似这样的口传文化,只有那些年己古稀的老人才会给子我们最后保护和抢救西王母文化遗产的机会.如果我们还不及时保护和抢救这类西王母文化遗产,再这几年它们都将成为无可挽回的过去。还要说明一点,有关西王母的祭祀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确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和习俗,但这些程式中,有的仪式已逐渐被遗忘,或者以简化了的或其它形式的东西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从而也改变了原有的重要内涵。而在台湾和海外华侨社会,西王母祭祀有一套极为讲究的程式,内涵极为丰富。对于这些,我们也需要加以搜集整理,从而有利于两岸的沟通和午后的进一步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泾川作为西王母的发祥地和诞生地,对西王母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视,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总体看来,关于西王母文化研究的状况仍然堪忧,未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高水平的成果少,创新成果少,传世的成果少,综合性的成果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还有两点,一点是西王母文化没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目前还见不到他们的研究成果,这要关注;另一点是不要把西王母当作筐,什么都要往里装,这要警惕。西王母文化研究之所以出现这些司题,根本原固在于西工母文化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这一基础工作严重滞后、特别是资料难以全面、系统的调查,收集、整理已成为提升西王母文化研究的瓶颈.这样,对于本地研究者或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能见到的西王母文化资料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西王母文化研究的深入。正因为这样,有的研究者就要感叹:西王母的资料有多少,心中没底,西王母研究到什么程度心中没数。我拜读过1999年《泾川海内外西王母民俗又化学术研讨会文论集》中的好多论文,明显感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言论底气不足,就是因为资料把握不够。可见,加大力度对西乏母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保护和整理,对于全面提升海峡两岸甚至世界范围内的西王母文化研究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在做好保护和研究的同时,积极推进西王母文化的传播工作。西王母文化发祥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西王母文化逐步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华人社会中广泛传播,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西王母庙宇纷纷兴建,朝拜者与日俱增,广大西王母信众相互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并且呈观出超越族群、社会阶层、区域界限和政治分隔的特征,成为被广大民众接受的信仰文化。做好传播工作,我提出如下几点:一要成立西王母文化交流协会,作为对外经寅合作、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凝聚世界华人却两岸同胞,弘扬、传承西王母又化。同时,广泛地与海内外、省内外学者加强联系,出版固定刊物,在更大范围、更高次上发掘,研究、交流西王母文化,提升西王母文化品位,将泾川建成名符其实的西王母发祥地和诞生地。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全力位宣传展示西王母文化,为开发建设西王母文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氛围。主要是组织编写和摄制有关西王母文化的舞剧,戏曲和电视剧,可请陇台双方的作家、导演、演员共同编导和演出,扩大对西王母及其文化的宣传与影响;组织编写出版有关西王母及其文化的图书和图片资料,供朝拜西王母圣庙的台湾及国内外其它游客购买,既宣传了西王母及大陆,又增加了旅游经济收入。另外,还可组织以西王母文化为主题的诗书画摄影大赛、大展,并到省外和台湾展览交流。三要加强甘肃与台湾两省的合作,开展西王母又化交流和寻根问祖活动。海峡两岸同源、同种、同文、同神,两岸在推进西王母文化的传播问题上,有着较好的共识和较强的互补性,完全可以在发展传播西王母文化上加强合作和与交流,共同研讨、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推动西王母文化的发扬光大。四要正式定名西王母文化,把西王母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看待,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从政策上支持西王母文化及其信仰,以便更好更有力地推动对西王母文化的传播。

2005年10月11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