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地头边的农家饭

2016年04月0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4月2日的泾川县太平乡朱家沟村,空气清新,暖意融融,漫山遍野的桃花、杏花争相竞艳,令人流连忘返。河水两岸,人们忙着搬砖运料、移栽菜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顺着飘来的谈笑声,记者走进了杨志科家的大棚,只见七八个人在已经覆好的地膜上放线打孔,移栽菜苗。

  “打孔时株距注意控制在40公分左右,移苗时注意多带点母土……”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不时提醒着大家。

  上前攀谈得知,他叫吕剑英,是县农技中心的农艺师,这几年一直在泾汭河川区、黑梁河流域蹲点包村,专门负责指导群众务菜。今年他负责的是朱家沟村,他年刚过罢就来到了这里。

  “吃饭了!”上午11点多,随着一声叫喊,杨志科的老伴史林秀送来了午饭。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纷纷走出大棚。杨志科对大伙说,这两天气温回升了,要赶紧把菜苗移栽上,中午回家吃饭费时间,就在地头上将就着吃点儿吧!

  一个粉条炒肉、一个小葱伴萝卜,再加上馒头稀饭,就是他们的午餐。

  “来,吕工,忙了一早上了,吃点我们农家饭。”杨志科递给吕剑英一个馒头说。

  “叔,不客气,你们快吃,我早晨来的时候吃了,这会儿还饱着。”吕剑英婉拒了杨志科的邀请。

  “那尝个‘金裹银’,你们城里吃不到。”

  盛情难却,吕剑英接了过来,掰了一点说:“我尝一下就行了。”

  吕剑英说,他一般上午9点到村上,来之前在家里吃点,然后带点馍馍开水,中午一两点了在地头上凑合着吃,再到下午五六点回去了吃。

  谈起这艰苦的生活,吕剑英说,作为农技人员,他早就习惯了地头边的生活,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中午顾不上吃饭都很正常。

  杨志科边吃边念叨着:以前一直种露地蔬菜,今年头一回务大棚,也不知效益咋样? 

  “您尽管放心,技术上的事包在我身上,只要您按我说的干,一个棚今年收入5000元不成问题。”吕剑英拍着胸脯说。

  “有你这话,我就放心了。”杨志科说,一棚真能收入5000元的话,他明年就不干其他的,专门腾出时间下功夫务菜。

  在精准扶贫中,朱家沟村建起了50座钢架大棚。杨志科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他一口气承包了4座棚,今年准备大干一番,但又害怕务不好,吕剑英的一番话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杨志科说:“政府不光为我们建大棚,还派你们技术员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这穷山沟里的人算是有盼头了。”

  不知不觉间,老杨三个馒头、两碗稀饭已经下肚,他笑着说:“我虽然年龄大了,但茶饭不减,这身子骨还好着呢!”

  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吕剑英他们又钻进大棚忙了起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