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豆腐村”里话豆腐

2016年02月17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羊年腊月廿三,赵锁成往集市上一站就被村民围了起来,别家一斤豆腐换一斤八两到两斤的豆子,赵锁成做的豆腐一直能换到两斤半黄豆。赵锁成是官村“豆腐王”,而官村豆腐一直是泾川县玉都镇邻近群众饭桌上必备的一道菜。

  两座豆腐很快卖光了,记者跟着赵锁成来到他家的厨房,见证了官村手工豆腐制作的整个过程。

  时间似乎在赵锁成家的厨房里走得格外慢。笃——笃——笃……赵锁成双手握着木锤,在半米深的豆末木桶里用力搅拌研磨,随着他动作的起伏桶下成股的鲜白豆汁滤过纱布汨汨析出,滴入铁盆中。一步开外,妻子冉芳芳脸上映着灶台前透出的火光,右手拉着木风箱,左手时不时往里添把柴,当铁锅里的水滚起来,冉芳芳用马勺将水舀进丈夫前边的木桶里,赵锁成就趁着这个空档歇一歇,蒸腾起的热气和着门外的光线蒙在他脸上,整个厨房弥漫着豆子鲜美的香味。

  官村的豆腐豆香四溢,软韧弹牙,一直是镇上有名的豆腐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都镇官村家家户户做豆腐,改革开放后做豆腐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像赵锁成这样做豆腐的,官村还有12户人家。每家每户都坚持着纯手工无添加的标准日复一日地做着豆腐,虽然官村豆腐比别家贵出一倍以上,但是从不愁销路。

  赵锁成介绍,他们村的豆腐之所以出名,在于传统工艺,泡上一夜的豆子要先脱去豆皮,再送到村口的碾磨坊磨成豆末,倒进木桶后要在一个小时内手工锤磨近千下,将滤出的豆汁烧至滚沸,再点浆水,最后压模冷却成两座豆腐,每座30斤左右。

  赵锁成说,他的父亲也是做豆腐的,在最艰难的年代,一大家人靠着父亲的手艺免遭饥饿。成年后赵锁成接过父亲的木锤,一做就是二十二年。“做豆腐是个体力活,一定要勤快。”赵锁成说,勤劳二字是赵家做豆腐的心诀。豆子要当年的大黄豆,拣选干净不能有杂质;水要新抽上来的井水,坚决不用自来水;火要木柴灶火,烧炭火力太过集中,若锅底一焦整锅豆腐都会发苦;最关键的浆水,要用自家豆腐冷却时析出的老浆水,再加上他多年点豆腐的手艺,赵家豆腐的品质才始终如一。

  除了赶集售卖,赵锁成家豆腐往往会被老主顾整座订走,或是饭店销售,或是馈赠亲友。记者采访时,已经有老主顾开车寻来,一下子买走了50多斤豆腐。去年一年,赵锁成做了一万多斤豆腐,除去成本收入近四万元。

  豆腐销量走俏,赵锁成盘算着打出自己的品牌:“就算手工做,一天只能做几座豆腐,但是有了自己的品牌,也能卖得更远,价更好。”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