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百里石窟长廊 >> 正文内容

泾河两岸百里石窟长廊500余石窟初探

2010年05月16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南石窟位于县城东约15里地的泾河北岸,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以其石窟寺1号窟为中心的东、西沿岸15里地段中,分布着196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窟龛,其中,163号中心圆柱式石窟和西端10里开外的凤凰沟西坡岩层上,还分布着一座酷似印度“支提”窟为主的201号石窟群,这些特殊的石窟究竟说明了什么?笔者在这里不敢妄下断言,但是这两座中心柱石窟确属南石窟群中较为特殊的石窟,在泾川境内所有石窟中确也具有代表性。编为80号的石窟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此窟选址距地面高约20米的半山腰开一个深1.8米,宽5米的大龛在其中心部位的顶部只凿出了一个戴有吉祥图案宝冠的佛首,此佛首高1米,似乎当时的工匠欲在这里要建造一尊巨大的佛像,但只雕成头部,又因何故半途而废,实在令人费解。南石窟寺西端的何家坪水坝北端河床下和坝与北岸的结合处,据已故的张映文生前介绍,其下埋藏着有造像的一些石窟,由于河床和坝的埋没,使造像与空气隔绝,造像一定保存完好。这可以由我们直接从地下挖出的180号小佛龛得到征实。在南石窟寺1号往东去的沿岸,至10里有余的丈八寺石窟群之间,不仅分布着50多个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石窟,还有自然形成的大象山峭壁上的石窟,从留存的痕迹看,沿峭壁曾有一栈道通向27、28号窟,且在28号窟内有一竖井,因底部与下面不通,笔者认为是贮水之用,在28号洞窟东端壁面,凿出一个1米键方形的方龛,且又低于28号窟内地坪,并在底部凿一不规则的椭圆形小孔直通崖外,这大概就是佛教住所文化中提到的东司(厕所),为了探个究竟,笔者借一木椽上用绳子绑了脚蹬,才攀入洞内看了个究竟,对古人造窟和这种设计、构思周全而叹服。此外,往东的33——37号洞窟前面已经叙述,再不必赘述,不过,在那里还有两座山头之间由一长长的石板联通的天桥山自然风景,倒是值得一提。

  南石窟一号洞窟,是百里石窟长廊中三个大型豪华洞窟之一,现藏于王母宫石窟寺“泾州珍藏三碑室”内的《南石窟寺之碑》记载:该窟建造于“大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溪康生造。”

  泾川境内的石窟,除了王母宫石窟外,其余石窟均开凿在白垩纪沉积红沙岩上。南石窟一号七佛窟,就是建造于距地面4.2米高的红沙岩上,座北向南,窟门两侧分别开有两个宽1.5米,高2米的长方形护法神龛于崖壁上,东壁龛内雕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据佛教界相传,多闻天王因常维护如来道场,由此常听如来说法,所以,称之为多闻天。西壁龛内雕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主守东方,据说他能护持国土,古称作东方持国天,龛外以石条做成门框,其上刻有“洞府无言传妙义;刚直随在护慈心。”楣为“锁住白云”对联一副。一号洞首东侧还镶一“大清道光五年重修石窟碑记”,从碑记看,此次重修工程,主要是洞窟门首两侧塌垮的补修,并以立木顶之,意在保护门内两侧的二尊弥勒大佛像不再因再度塌坠,的岩石而损坏。窟内纵深13.5米,高14.9米,宽17.94米。窟顶为覆斗形,顶部四面坡上,残存的原浮雕佛传故事图“树下诞生”,“仙人占相”, “宫中娱乐”,“逾城出家”,“犍LAO辞别”,“树下思维”等仍然清晰可辨。门顶上部凿一方形通风明窗,沿窟商0.9米的石坛上雕7米高的佛像,七佛均为立姿,右手均使无畏印,左手使小愿印,给人以威严无畏,肃穆庄重,威力无比之感。在佛经中,有“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的经句,此七佛中除了释迦牟尼外,还应有佛教认为,在释迦之前的所谓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佛和迦叶佛。七佛和门内两侧的两尊弥勒佛的两旁均有2米高的胁使菩萨,按照佛教的说法,当七佛相继涅槃成佛之后,住世的则是弥勒佛。因此,南石窟除七佛外,在洞首内两侧还雕有两尊与七佛同高的弥勒佛,弥来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非常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名的音译简称,意为慈悲,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始。他的真名叫阿逸多,意为“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他于释迦是同时代人。他虽然在后来跟随释迦出家,习禅修法,成为佛弟子但他早于释迦涅槃前就先逝世了。据《弥勒下生成佛经》记载,弥勒到时将托生于阎浮提的翅头末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诸事,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化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在我国,弥勒信仰很早就已流行,西秦时期就以绘画的形式出现在嘎巴、甘肃炳灵寺石窟内,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南石窟1号窟内的弥来佛造像的造型,除了与七佛不同的是坐姿外,其余均与七佛区别不大。表现了弥勒下生成佛后的如来形弥勒形象。这正符合北魏开始流传的这种艺术造型。五代以后的弥勒佛形象在民间又演变成笑口弥勒的形象,这一时期,在浙江一带的寺院中按照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形象开始塑造,后来,在各地就较为流行。

  南石窟1号窟,因与北石窟寺七佛造型和布局均相同的165窟遥遥相对,又位于北石窟之南,故命名为“南石窟寺”。南石窟1号七佛大窟中以七佛为主体的布局形式,除了与其相对的姊妹窟——北石窟165窟布局相同外,再找不到与其相同的例证。即是云冈、龙门、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等北魏七佛造像中虽也出现过,但几乎都为一排并列的形式,在窟内不占据重要的主尊位置。

  另外,南石窟完全是照着北石窟165窟的布局形式建造的。由于北石窟165窟完工后的模式参照,因此,南石窟1窟七佛造型比例,面容形象刻画,较北石窟165窟七佛比例协调,形象生动秀美,刀法精良绝伦,尤其七佛磨光高肉髻的光、圆程度,面部形象丰润,双耳垂肩,细眉大眼,眼帘微垂,高鼻薄唇,短领宽肩,躯体高大,体魄刚健,身材比例谐调,内着僧祗支,轻薄透体,外着通肩宽袖大衣,长及膝下脚面,褶叠反卷,颈项袒露,胸前缨络丁字结,带系腰间作结状,带条下垂至半膝,衣纹自然规律的双阴刻线细致有序,层次分明,流畅平直,两脚虽然赤而立站,却有当风即飞至感。七佛姿态昂扬,端庄威严,严峻而又肃穆,神情却慈善祥和。佛像身后内壁上的彩绘火焰纹圆论形背项光均已风化脱落。每佛两旁的胁侍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通肩长裙,袒胸披肩,裙垂脚面,也有袒右肩袈裟侍立者,但穿着均紧奏舒畅,有贴身裹体之感,体形比例恰当,造型修长略曲,通体形象酷似女性模特样,细眉秀目,阿娜多姿,俊美异常,所有胁侍菩萨的手势千姿百态,有双手合十者,有自然置于胸前者;有系胸前缨络作结者,也有打挽梳理飘带者;有一手捂于胸前一手垂直者,有双臂自然垂下者;也有双手形似作法界印自然置于腹部者,还有双手四指钩于一起置于一侧腰间,形如施礼者。这些胁侍菩萨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与七佛的庄重威严,形成显明的对照,及明显低于七佛之地位,又给人以不受置于七佛之下的感觉,从他们千姿百态的神情,显得那么随便自如之表象,似乎他们与七佛之间又是平等的,但是,他们的道行一定都远不如七佛道行那么高深莫测。

  南、北七佛姊妹窟,虽然都是溪康生主持建造的,但是,溪康生是受当朝太后胡充华(泾州人)之旨意,虽然不是直接由国库开支,而是以溪康生管辖内各地下属长官的名义出资建造的,“南石窟寺之碑”阴,记刻着那些出资者的大名,那些“名人”,当年所出的钱是他们自己的?

  自古到今,凡是由道观、寺院主持修建的寺庙,其建筑费用,一般大都是来自于民间的捐赠,由官方主持修建的道观、寺院,往往都是由官方直接投资。南石窟1号七佛大窟,当年是由省一级军、地一把手长官主持建造的,这笔巨额投资的来源自不再言。何况溪康生是在镇压了北朝泾州境内,5次较大规模起义斗争之一的泾州沙门刘慧汪起义,当了泾州刺史之后,于510年受命主持开凿南石窟1号窟的。这一年,正是胡充华生皇子,当皇后的一年。胡充华入宫之前曾削发为尼,对佛教特别虔诚,她把进宫后为宣武帝元恪生一皇子,从妃升为皇后,直至太后之位的这一切,都归结于佛祖的保佑,故受意溪康生在家乡开窟造像,择吉日,带着16岁的孝明帝回到泾州娘家,一则探亲,二则亲临南石窟敬香还愿,这是南石窟寺最荣耀的时期。

  陈万里先生曾于1923年陪同美国人兰登·华尔纳、溥爱伦、翟荫等,前往敦煌途中,到南石窟考察时做了一件不大光彩的事,陈氏携走了南石窟寺碑头石雕,现存北京大学考古系文物室。华尔纳因想亲眼看一看中国北魏造像石胎,不顾一切的剥掉造像彩绘泥表,欲锯掉菩萨头像,没料到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民众要把华尔纳扣为人质,后来在县城住所,由陈氏调停下,由华尔纳补赏了60块大洋作为维修费用。赔了损失,华尔纳才得以离泾。区区小事一庄,不足为奇,但却反映了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之高和可贵的民族气节,实为令今人大力提倡和仿效。

  南石窟寺4号窟门外两侧与1号窟门外两侧相同,也在岩壁上分别开出高2米,宽1.5米的长方形护法神龛,东龛内雕刻增长天王,梵名“毗流驮迦”。据说此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而得名。西龛内雕刻着广目天王,梵名“毗流博叉”,据说此天王能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世界而得名。关于南石窟寺5、6、7、8、号四龛内的四身护法天王,在近年来所能看到的资料中,大都认为是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广目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多闻天王魔礼海掌混珍珠伞,持国天王魔礼寿掌金龙花狐貂。笔者对此四天王的阐释,是以上海市书店出版社根据辽宁沈阳天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内壁壁画中的四大天王图,由业露华撰文,于1999年2月第四次印刷出版的《中国佛教图像解说》为依据的。这里有必要加一说明,至于对他们各自手中所持兵器和掌中所托之物,各地说法不一,因此,雕像中也就各有略不同之处。4号洞窟与2、3号洞窟大小相当,是一个纵深4.5米,高2.93米,宽2.9米的平顶四方形小洞窟,位于1号大洞窟西侧8米处,窟地坪比1号大洞窟高出2.3米,窟内正面1.06米高的石坛上雕塑着三尊1米高的菩萨像,其中两边的菩萨像半跏趺坐于莲台上,西边菩萨莲台座由一卧势的白象驮着,东边菩萨莲台座由一卧势的狮子驮着,唯中间的一尊塑像坐于一麒麟驮着的圆形坛上,左腿垂于坛座前方,赤足蹬于一枝莲籽上,右腿上提,赤足蹬于坛座上,右手搭于右膝上,左臂垂直,手掌撑于坛座边沿,一副极其浪漫的形神姿态,头戴宝冠,上身内着僧祇支,双肩披巾垂于脚,腰围短裙,下着长裙垂于脚,前胸裸露,单就此尊塑像造形坐姿来看,与敦煌的一幅水月观音图中的观音坐于平整的岩石上大体相仿。就其与两边坐骑为白象和狮子的菩萨来看,应是佛教造像中的“三大士”,即以西边起依次为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叭陀罗”,即普遍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前者象征真理,后者象征智慧。

  观音菩萨。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有圣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准提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马郎妇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等。

  文殊菩萨,全称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吉祥。“三大士”是佛教菩萨中颇受人们敬仰的三位菩萨。

  泾川南石窟区4号窟的主体造像,以“三大师”定位的主要理由是中间主尊造像的座骑是一头麒麟,麒麟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座骑。由于三尊主造像都有各自不同的座骑,这是认定为“三大师”的主要依据,也是唯一的根据。笔者原来认为是“西方三圣”的论述是错误的,在此加以校勘,以防遗误后人。【引原文:……唯中间的一尊雕像坐于一龙背驮着的圆形坛上……。就其与两边座骑为白象和狮子的菩萨来看,应是“华严三圣”中的毗卢遮(舍)那佛。由于南石窟一号窟是以释迦牟尼为中心的七佛造像为主,而毗卢遮(舍)那佛是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的一尊佛像。《中国佛教图像解说》对毗卢遮(舍)那佛有不同的解释。天台宗将毗卢遮(舍)那佛作为法身佛,与卢舍那佛(报身佛)、释迦(应身佛)合为三身。法相宗亦主三身说,只是名称不同,他们把毗卢遮(舍)那佛作为自信身,以卢舍那佛为受用身,以释迦佛为化身。华严宗则根据《华严经》认为,毗卢遮(舍)那佛就是卢舍那佛,两者只是译名不同而已。他们还认为,此佛既《华严经》中所说的释迦佛的报身净土莲花藏世界的教主,密宗把毗卢遮(舍)那佛称作大日如来,作为最高的尊奉对象。看来,不管是天台宗和法相宗的三身说,还是华严宗和密宗释迦佛的报身和大日如来说,其实,释迦牟尼宣扬他所证悟的佛法时期,佛教中的“三宝”之一的“佛”就是释迦,也称如来。所以说,卢遮(舍)那佛也可以说就是释迦的转身佛。被上述四宗认为是教主也好,主尊也罢,就大日来还不就是释迦。因此,笔者认为4号洞窟以“华严三圣”为主造像或“三大士”造像。”】现在应以“三大士”造像来认定。

  南石窟区西至凤凰沟的倒吊经塔窟群,东至丈八寺石窟的196个石窟(龛)中有早期石窟,溪康生建造1号七佛窟时就是久富盛名的佛教寺院,“南石窟寺之碑”铭文有记载,文中载:“厥泾阳,兰兹名埠,重峦烟蔚,景气之初交,川流泱漾,鲜荣之后畅,飞峭合霄,玄崖吐液,口口口口口峙滇造之形,风水萧散,暚韵之蹏、契,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图双林之遗口口口口于玄堂……静宇禅区,众口口口口口穷微之僧……”。

  这段铭文的开头就已表明,南石窟区在1号大窟当初建造之前,窟区就已经是“兰兹名埠”,加之地望优势,再建造了一座大型豪华七佛窟,使南石窟区成了境内周边僧众最佳礼拜首选的“静宇禅区”,且与北石窟形成一对规制相等,造像相同的姊妹窟,这大概就是“图双林之遗(范)”铭文中的涵意。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