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百里石窟长廊 >> 正文内容

泾河两岸百里石窟长廊500余石窟初探

2010年05月16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王母宫石窟寺。由于专家认为,王母宫石窟与云冈十七窟明窟东侧太和十三年小龛极为相似,所以王母宫石窟就属于早期石窟。这座早期石窟是一座高大豪华的礼佛窟。2000年普查时,恰遇王母宫石窟的主窟排列顺序编号为499号,该号与该窟的开凿年代(太和末)公元499年形成一种恰合。

  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城西郊,汭河大桥西端,泾、汭两河流交融处的王母宫山正东麓脚下。泾、汭两河流分别自山之阴和山之阳环绕于山前正东,两河汇合后,东流至陕西省高陵县境内,又与渭河汇合,泾、渭汇合处可见泾清,渭浊的现象,于是,自古有“泾渭分明”的千古佳话。在泾、汭汇合处,2001年,新建成的312国道泾汭大桥横跨在两河200多米宽的河面三角河滩上空,桥面中间冬青绿色隔离带,把24米宽的桥面分成上下行车的单行道,每条单行道上各有三条行车道连接东西要道,畅通无阻。

  王母宫石窟开凿于何时,史无确切记载,洞窟入口处的文字介绍:“大体上和云冈第六窟近似,由此推论,大约创建于北魏太和末或景明之初”,也就是公元477年——503年之间。总之,王母宫石窟应早于南石窟1号是无疑的。由于南石窟1号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即公元510年,有“南石窟之碑”记所证实,所以说王母宫石窟之499号主窟也只能在这之前啊,不可能在这之后。

  王母宫石窟,由于东面门墙是后来紧塔柱,照原形维修加固的石砌工程,该石窟的内窟为四方形,连同窟外引洞呈长方形,维修后的窟顶最高处,距内窟地平高13.38米,内窟南北宽11米,洞窟口至窟门首,只能看见位于高5.6米,前宽1.5米,里宽3.5米,正壁面释迦牟尼佛的迎面,游人都称他为迎面佛,若不仔细观察,一般人认为,迎面佛像是隔离在洞窟之外的孤独之佛,其实不然,这4米高的释迦半跏趺坐于莲台上的面东之像,正是窟内中心方柱下层,正东面的龛内最高大的雕像。佛右手使无畏印,如同向游人打招呼,左手自然置于左膝上,外层泥表,属于后来重塑,虽已失原作之形,但仍显出神情古朴,庄严沉稳之感。龛内两侧分层雕塑21身菩萨和供养人,以及最上层的4身飞天。佛龛两侧南、北向各开一2米高,0.9米宽,3.8米和2.5米长的“L”劵顶式甬道,游人由此进入内窟。李广兴先生说:“往往会被洞窟规模之宏伟,造像之众多和保存较完好而倾服”。他还认为:“中心柱是全窟的中心和重点遗存,构造雕饰相当精美”。进入内窟,可见中心柱南北底层龛内和南壁早期原作,南龛内雕4米高释迦佛和多宝佛使法界定印,并坐说法的组像,并有今人设置的有关释迦、多宝佛组像的故事文字介绍。北龛内,吊4米高的一尊半跏趺坐、使法界定印的佛和二,菩萨,他与中心柱南龛,半跏趺坐、使法界定印,以及南壁底层二龛内的一尊半跏趺坐、使无畏印和一尊残存的立佛,同属于早期原作,面部还残存泥表彩塑,形象俊美清秀,眉目微露笑意,无不让游人叫绝。唯有中心柱西面底层龛内半跏趺坐、使无畏印的观世音菩萨像和龛内两侧的善财童子及龙女像,呈现唐时泥表彩绘风格。中心塔柱最下层四周坛基高1.06米,其上才是底层开龛造像,龛楣两侧雕有“二龙回首”图,楣上雕塑着排列有序的千佛小像,二层方柱四角各雕一训顺温良的大白象,背上各驮着1.5米高的一座三级玲珑宝塔,现存的只有西南角和西北角两组可供游客大饱眼福。东南角的白象驮塔造形还残留少部分,东北角的造形已荡然无存。中心塔柱第二层基下四角的两面,各雕有一裸体力士双手托举佛龛的造形,还有亭楼舞伎图和佛传故事浮雕,依然清晰可辨。内窟南壁坛基高2.64米,最顶层的五个佛龛,只有最东一龛留存,其余四龛均无存。西壁坛基高三米,下层三龛内造“三世佛”,从造形和神态看,可能属于“竖三世”之说的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每佛龛内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引人注目的南龛内北侧一身胁侍菩萨,头戴宝冠,上身穿着类似现代人穿的马甲式背心,禅裙系于腰间,这种热带、亚热带人的贴身夏季便衣着装饰样,也出现在中国大戏北的石窟造像中,还有一些形似舞伎或佛传故事雕像,呈现西域人的形象,热带服饰和西域人形象等迹象可能会把洞窟开凿年代向前推之更早。

  西壁顶层开五龛,各造一半跏趺坐、使法界定印的一佛二菩萨。北壁现存只有一身半残的立姿造像,其余全呈现补修的壁面,原壁面造形艺术一无所有。北壁地面陈列的8身残像,其石质显然不是王母宫石窟的岩石,据说是当年维修时,从洞外的平台地基内挖出来的,这些佛像是从哪里运来的石头,就地雕凿而成的呢?还是在外地雕凿成功后,才运来此地的呢?原来又按置在哪里?这些都不得而知。

  关于王母宫石窟的断代,现任泾川县副县长刘映祺先生,曾对此作过考证,他认为,王母宫石窟塔柱结构,造像布局,佛传故事及塔柱四角的白象,都与山西大同云冈六窟一致,造像的手法也相同,衣纹都采用平行阶梯式线条,造像面部丰满,嘴角上翘,人像体态比例谐调,壁面的一些装饰采用了云冈六窟相类似地高浮雕表现,中心柱南,下层佛龛的形状,二龙盘于龛楣两侧及龛楣上的千佛,又与云冈17窟东侧太和十三年小龛极为相似。据此,他断定王母宫石窟开凿年代在太和年间。所以,笔者仍以太和末的公元499年为它的开凿年代,以巧合2000年普查时对它的编号(499号)。

  2001年12月,笔者对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普查的拙文《泾河两岸百里石窟长廊的500余石窟初探》在《甘肃泾川与西王母文化》一书中发表后,又在兰州大学发现了美国学者,霍勒斯H·F杰恩的《泾河流域的佛教石窟》中认为:“下王母庙(王母宫石窟)的开凿年代不会早于485年。”杰恩在该文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情况,他说:“在下王母庙……曾发现一块方石,四面雕刻,是5世纪至6世纪初期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尊弥勒交脚像。”这一石刻,从陈万里的《西行日记》里可知,于1923年,由美国“考察团”的那一邦人带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去了。1925年,还是那一邦美国人,二次重返泾川王母宫石窟,他们从坍塌的壁面石砾中发现有许多石佛头像,他们从中精选了隋唐时期最精美的7个,装上他们的马拉老牛车再转运回了美国,至今仍藏在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1999年,联合国制定了一个《教科文组织促使文化财产送回原有国家或归还非法占有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章程》其中规定,可以索回150年内被非法掠夺的文物。按这个规定,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国家外交途径索回上列文物。遗憾的是……。(注:《敦煌学辑刊》1992年1、2期合刊)

  关于王母宫石窟内众多的雕刻艺术品,李广兴先生说:“如此繁密众多的雕刻,优美细致,精工绝伦,把塔装扮成一座珍奇宝塔,是我国佛教艺术中的瑰宝”。的确,在中心柱四角雕成大白象驮三级玲珑宝塔的精美奇特造形,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不多见的,这样精美奇特的造形,无形中把中心柱从底层的四方形,雕成了从二层起又形成八面棱形塔柱,二层方柱之四角由突出的大白象又驮三级玲珑小宝塔而占据,其余四面均开龛造一尊半跏趺坐,使法界定印的佛像和二身胁侍立姿菩萨。中心塔柱之第三层,即顶端与窟顶相连接,由二层起,削成八角八面棱形宝塔之势的中心塔柱,在此八面均开佛龛,龛内各造与二层四面造像相同的8尊坐像和16身立姿菩萨。所不同的是二层和三层正东面的佛龛分别要在洞窟外面的二、三层悬楼上的正中小洞窟内才能看到。二层悬楼上有三个洞,两边的通内窟,为通风洞,中间的小洞窟纵深6.3米(前3.米处宽1.6米,高2.48米,里2.6米处宽3.45米,高3.3米),内壁开龛造像与内窟中心塔柱二层相同,不同的是龛下有一横长方形浅龛,龛内有三身泥塑立姿浮雕像的痕迹,龛外两边还各有一身阴刻罗汉像。第三层悬楼上开了比二层高大的三个更大的明洞,两边的洞仍然与内窟相通,以便通风,中间的洞高2米,宽2.06米,纵深3.6米,内设1.06米高的坛,坛上造0.2米高的莲花台,1.05米高、使无畏印佛像,半跏趺坐于莲台上,身上的金色袈裟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悬楼第四层为展室。二层悬楼的8根明柱,其中6根明柱上悬挂着木刻楹联牌板3副,居中两根柱上,以行书体篆刻着:

  冬尽春始瑶草变成芳草绿;

  日转星移蟠桃让于野桃红。

  以次向外的两根木柱上又以魏笔体篆刻着:

  望大海祥迎夸父峰头彤彤日;

  顾昆仑瑞绕王母宫顶皑皑雪。

  最后一副还以揩书体篆刻着:

  回中显王母灵气千转百绕恋泾汭;

  安定赖布衣俗手万紫千红掩阮共。

  此三联均唯第一联是根据明代薛纲“瑶草变成芳草绿;蟠桃让于野桃红。”的句子而来。

  悬楼每层木柱上方檐下的楣栏,雕樑画栋,飞檐翘首。整座悬楼呈现明清建筑艺术风格,把石窟装扮得分外妖娆。

  另外,顺便记述关于王母宫的一则传说。传说上古时的西王母,是一个身躯高大,体魄健壮,力大无比的女性。由于他有可以让人起死回生或长生不老的不死之药,而且还身怀高深莫测的神术法力,所以,她被部族的人们推崇为首领。她用法术驯服了老虎常随从她狩猎。她当时的居所处,正是现在的王母宫石窟,原先,此处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王母就住在这个洞里,两傍还有两个石洞,住着侍候王母的仆人,大约过了不知多少年后,也不知王母传了多少代的传人,她的部族仍然称为西王母国。自黄帝经泾川到崆峒问道广成子之后,周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对饮欢歌和历代帝王就一次又一次地来泾川瑶池会见西王母,具说,汉武帝就来过10次之多,也不知哪一个仁慈的皇帝又为西王母在瑶池修了一座王母宫,从此,王母原来住过的那个石洞就在那里闲着。后来,西天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又来到东土西王母国,王母见了十分高兴,她对释迦牟尼说:释迦牟尼,你既然成佛皈依天国,今来我西王母国,不知你愿意住在哪里继续修行?释迦牟尼应道:阿弥陀佛!贫僧在西天久居石室习禅,东土可有否?王母曰:有昔日吾曾藏身的石室,不知你可否称心?便一同前往故地,释迦牟尼一见便称道:阿弥陀佛!妙哉!妙哉!正合贫僧之意。从此,如来佛祖便在这天然石洞里时来时往。现存的王母宫石窟在开凿时只所以选址在这里,内窟结构形式的设计构思以及石窟的命名也许都与此传说有关。

  王母宫石窟奇特之处,就是中心塔柱既连接窟顶,又是洞窟外的正面,内外连接,浑为一体,内窟塔柱与东西南北四面构成的平面图形,恰似一个“回”字。这样的设计方案可能不是基于某一方面之故而定。由于就此石窟的宏大规模和内窟建造极为豪华,因此,很可能是属于当时的政府行为,或受地方政府的某一上司要员之意而建造,并非一般官吏的个人所为。在官方或地方官府上司要员决意在此建造王母宫石窟的大前提下,设计者明知此处正是原西王母居住的天然石室所在,所以心领神会,煞费苦心,恐后人找不到王母石室,而以极为隐讳地手法,既按照上司之意,改原天然石室为现在的499号大型塔柱窟,又从中隐藏了“回屋”的“回”字形平面图形,以供后人猜测揣度,又因此山石质不宜开凿大型空腔式石窟,也是设计者意决以凉州众多中心方柱窟可产生“回”字平面图形的可取之处,而中心方柱上部又以八棱塔形的变化,亦能产生极为豪华之感,这样的大胆创新,奇妙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既可博得上司和地方官府的满意,也可显露设计者自己的才华横溢,以流芳百世。石窟竣工之后,上司和地方官府便命名为“千佛窟”,后来有人也叫“千佛洞”。清同治二年,陕回骚乱至泾川而烧毁了始建于汉代的王母宫祖庙群落。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让人们不忘记王母宫,便把“千佛洞”更名为“王母宫石窟”至今,并被国务院于2005年命名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由于王母宫被毁的那一段不该发生的历史所致和后来的更名之故,凡到此游览的境外游人,一到王母宫石窟,几乎都误认为此石窟内必有王母的造像。刘伯夫先生编著的《西王母的故事和传说》一书中这样写到:“这回屋在回山的东南脚下,……西王母住的回屋很象北方的窑洞,但是,窑洞都是上圆下方的,而回屋是回字形的。一进屋门是一个长宽各十丈,高十几丈的房屋,中间有正方形宽约四丈的大方石柱。结构恰似一个回字,故称回屋。回屋的两侧还有两个石洞,相传为王母的使者所住……”凡能读到这一图书的读者,无不产生现存的王母宫石窟正是过去的回屋之感。

  台湾一道家殿主黄雪香女士,一次在泰国敬香时,曾在一大佛腹鏡中看到了大陆北方一个美丽建筑幻景中有白象在上,意念中已知是王母圣地,后寻至泾川,见王母宫石窟中的白象造形,印证了她在泰国鏡中的显像,于是在泾川晓昏礼拜数日,她的随从记者拍得黄雪香女士在回屋祭拜王母时,王母显灵的光束照片。可见,石窟与西王母之间存在着神秘莫测地一定联系。上面两处故事已经道破了这个谜。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