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梁氏先祖在安定郡迁徙活动情况的考证分析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安定郡是千百万中华梁氏子弟心目中的圣地。从西汉末年安定梁氏始祖梁子都、梁桥率子孙族人迁入,到唐末随着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大量向中原迁移,安定梁氏子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为了悼念桥公父子,梁氏子孙便以安定为郡望,尊梁子都为安定梁氏太祖,尊梁桥为开基一世祖。嗣后,随着梁氏子孙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各种原因,居住地点逐渐向外播迁,凡从安定迁出的梁姓子孙的祖祠堂号均称“安定堂”。今天,我们重新考证和研究安定梁氏先祖在安定郡迁徙活动情况,追忆他们所创造的不朽业绩,对丰富和发展了梁氏家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激励梁氏子孙继承家风,奋发图强,将会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安定郡的历史沿革情况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安定郡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从北地郡划地设置的,郡治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领临泾(今镇原县东南)、安武(今镇原县西南)、彭阳(今镇原县东)、抚夷(今镇原县北)、参峦(今环县西北)、祖厉(今靖远县和靖乡的河包口)、鹑阴(今靖远县水泉乡陡城堡东)、阴密(今灵台县西南)、卤(现崇信县刘家沟)、朝那(治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阴槃(治今泾川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泾阳(今平凉市西北)、乌氏(今平凉市西北)、爱(yuán)得(今泾川县东)、安定(治今镇原县城关镇祈家川)、月氏(治今平凉市白水乡与崇信县黄寨乡一带)、复累、安俾(bǐ)、参、三水(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眴(xuàn)卷等21个县(图1)。

  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作乱,夺取了富平(今宁夏吴忠市),自称“天子”,势力越来越大,汉朝军队屡战不利,加上边塞一带的官员大多是内地人,不愿意在此长期守战,都争着向朝廷建议往内地迁移。于是,在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边塞四郡内迁”。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4年)安定郡迁至美阳(现陕西扶风)。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羌族势力衰败,安定郡回迁。连年战乱导致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安定郡由东汉初的20县合并为8县,即临泾、朝那(zhū nuó)、乌氏(zhī)、高平、三水、彭阳、阴盘、鹑觚(chún gū)。因郡治高平被毁严重,遂将安定郡治所设在了临泾县(今泾川县城关水泉寺一带)。而且原来西边较远的县也未返回旧治所,都设置在新郡治所周围。其中临泾县在今城关水泉寺村,朝那县在泾川西北,乌氏县在泾川东,高平县在泾川南。从此临泾成为了安定郡的政治军事中心。(图2)

  三国时安定郡辖境属魏国,并入雍州。西晋时安定郡下辖安定、临泾、乌氏、都卢、鹑觚、阴密、西川7县。

  北魏太武帝神鹿三年(公元430年),新设泾州,领6郡(安定郡、陇东郡、新平郡、赵平郡、平凉郡、平原郡)17县。其中,安定郡领安定(今泾川南部)、临泾(今泾川北部)、朝那(今镇原西南,包括泾川党原)、乌氏(今泾川东北)、石堂(疑为今灵台百里)5县。泾州、安定郡、安定县三级治所均在泾州古城内。

  隋大业五年(607年),废泾州,安定郡直属朝廷,治安定县(今泾川县北),领安定、良原(今灵台县西北)、鹑觚(今灵台县)、朝那(今灵台县西北)、阴盘(今平凉市东南)、华亭、临泾(今镇原县西)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安定郡。

  二、安定梁氏先祖在安定郡迁徙活动情况的考证分析

  根据《后汉书.梁统列传》的记载分析,安定梁氏先祖在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的迁徙活动情况大致如下:

  (一)因经商,子都公首迁北地郡戈居县

  建元二年(前139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市)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商贸通道。因为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力最大,史称丝绸之路。

  夏阳梁氏二十三世祖梁子都(公元前119—前52年)与儿子梁桥(公元前79—公元9年)立即抓住当时难得的商机,通过丝绸之路,往来于西域各国,从事国际贸易。为了经商需要,子都公将家从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迁到了“丝绸之路”的要隘重镇——北地郡戈居县(今甘肃宁县东)。

  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由三段路组成:东段由长安到玉门关;中段从玉门关向西至葱岭古道(帕米尔高原);西段从葱岭古道再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东段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考虑到翻越六盘山以及穿越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当时有三条路径。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戈居正好位于中线的两条重要河流(泾水和泥水)的汇合口,交通便利,是丝绸之路开通后,由长安向西域进发的最热门的通道,在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控扼作用(见图1)。子都公西迁后,很快就在北地郡戈居站稳了脚跟,打出了一片天地。

  (二)图发展,桥公继迁安定郡乌氏县

  大约在汉宣帝神爵年间(公元前61—前58年),梁子都把他的根据地,沿茹河谷向前推进,穿越六盘山,到达“丝绸之路”的另一个要隘—乌氏县城 (今平凉市西北),派儿子梁桥驻守管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梁子都再次将桥头堡前移到了西藩疏勒((现新疆喀什),自己率领众多梁氏子弟亲自坐镇,当地尚保存有“疏勒梁氏”的记载。

  由于经营有方,又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梁子都、梁桥父子的财富迅速膨胀,到汉宣帝五凤年末(前54年),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上千万家产、富甲一方、闻名西北的超级富豪、巨商大贾。梁桥父子成为经济巨人之后,时刻不忘造福一方,以保境安民、振兴地方为己任。当时由于北地、安定、武威等郡地处偏远边境地区,人烟稀少,朝廷无暇顾及,因此治安很差,强盗土匪横行,再加上匈奴屡犯边境,烧杀奸掠,民不聊生。于是,梁桥父子出资招兵买马,建立民团,强化地方治安保卫工作,义务为来往过路的中外商人保驾护航;同时还出资修建了戈居、乌氏、疏勒的城墙和河西走廊的道路。特别是乌氏县,在梁桥的治理下,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一时传为佳话。

  (三)憎王莽 桥公重返安定郡

  为了表彰梁桥对丝绸之路建设所做的贡献,汉成帝于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任命梁桥和他儿子梁溥同为军司马,并调他们到京城来做官。于是,梁桥把家族从乌氏县 “资千万徙茂陵(现咸阳市西北)”。

  公元7年,梁桥与王莽伪政权决裂后,决定辞官离开京城。他的第一迁徙目的地就选择在以前生活过的安定郡乌氏县(今平凉市西北)。重归安定郡后,因仰慕梁桥名望,各地梁姓子孙纷纷来投,均受到梁桥父子的热情接待和照顾,很快在乌氏县形成了许多梁姓集聚区。此后,桥公的儿子梁溥、梁汉和孙子梁迪、梁延以及曾孙们都相继继承家业,居住于乌氏县,繁衍生息。所以,史书上将梁统、梁商等桥公后裔子孙的籍贯均记载为安定乌氏。

  (四)保汉室  梁统迁居天水郡

  当安定乌氏梁氏传到梁桥的曾孙梁统时,正值新汉乱世之际。据《后汉书》记载,梁统当时官居武威太守,拥兵保境,受到百姓拥戴。公元29年,梁统因 “奉书献马”,归顺光武帝刘秀,以及公元32年征讨叛乱的天水军阀隗嚣有功,被封为宣德将军、成义侯。刘秀为了表达对梁统的信任,叫他拥兵驻扎在天水郡,镇守河西,严防天水军阀隗嚣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

  天水郡也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分地而设置的(与安定郡比邻,同属凉州),郡治在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辖领平襄、成纪、 獂道、望垣、罕开、绵诸、陇县、街泉、戎邑道、略阳、清水、阿阳、勇士、兰干、奉捷16县。即现在甘肃省定西、陇西、礼等县以东,静宁、庄浪等县以西,黄河以南,嶓冢山以北的区域。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更名为汉阳郡。

  约在公元32年末,梁统奉旨率部从武威迁到了天水郡。据《后汉书. 梁统列传》描写,梁统是位家庭观念很强的孝子,曾为尽孝双亲,而坚辞帅位。为了不负皇恩,同时兼顾守卫家乡,梁统将他的司令部设在了天水郡和安定郡交界的阿阳县(今静宁县西南),其家族也随之迁到了天水郡境内(后来改为汉阳郡,其子梁竦后来就是被地方官汉阳太守郑据迫害致死)。

  (五)避羌乱 家族定居临泾城

  永初五年(111年),由于羌乱,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此时正是乌氏梁氏竦公被平反昭雪、女儿追封皇后,子孙升官封侯的兴盛时期。乌氏梁氏当时居住地阿阳县紧挨着乌氏县,是当地声名显赫的豪门望族。其家族不堪忍受“羌乱”之苦,也随着乌氏县衙迁到了临泾(泾川县城关水泉寺一带)。

  据2001年,泾川县组织的民俗普查发现,在泾川城北水泉寺和梁家旯,以及周边的大云寺遗有大量的绳纹瓦片。经陇东学院历史学教授张多勇考证,遗址属于含有绳纹瓦片的汉代地层,证明这一带在汉代有城池等建筑物存在。在梁家旯北面的山脚下还发现许多古墓,据当地传说是古代梁姓大家族遗留的坟茔。所以,梁家旯这一带很可能就是乌氏梁氏家族迁移临泾后的世代居住地。

  从此,乌氏梁氏祖祖辈辈便在泾川繁衍生息,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时代的精英,治国的栋梁。有两代皇后,二世大将军,操纵汉庭二十余年的梁商家族;有力挽狂澜,运筹帷幄,支撑西晋末期风雨飘摇江山的梁芬家族;有五世刺史,满门清官,培育出唐代文坛泰斗梁肃的梁毗家族;有一门名将,五代拜帅封侯,在军界风光近二百年的梁御家族。他们前仆后继,咤叱风云,屡屡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一直延续到唐代,书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安定梁氏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梁氏家族的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二千年来一直被中华梁氏家族引以为豪,直到今天仍是梁氏子孙昂扬、奋进的不竭动力。

  三、对另一支安定乌氏派衍——梁林家族的讨论分析

  据《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记载:“比丘尼释净秀(公元418--506年),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羸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自时厥后昌阜于世。名德交晖蝉冕迭映。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魏时梁爽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博极群书,善谈玄理。晋太始中(265—274年),梁阐为凉雍二州刺史,即尼之乃祖也。阐孙撝[huī]晋范阳王虓骠骑参军事鱼阳太守,遭永嘉荡析沦于伪赵,为秘书监征南长史,后得还晋,为散骑侍郎。子畴字道度,征虏司马。子粲之仕宋,征虏府参军事封龙川县都亭侯。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

  根据上文中的记载,在汉景帝时代,即公元前156—143年,梁林就徙居北地郡乌氏县,要比桥公迁安定郡乌氏县早100多年。那为什么几乎没有梁氏家谱尊梁林为安定乌氏梁氏开基始祖。而且在各种版本的祖谱中也很少提到梁林?其后代繁衍情况更是鲜为人知。笔者认为,主要由于存在两个原因:

  一是《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不属于正史,释净秀家族世系中所列的各位先祖生平无法考证。我国在唐代之前,族谱是由官方修撰的,朝廷设有谱局专司此事。由于当时是根据家谱记载的门阀高下来选官,所以,谱牒通常非常严谨。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天下大乱,门阀士族的特权制度遭到毁灭,包括《姓氏录》在内的士族谱牒几乎全部被焚毁殆尽,从此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均无谱牒存在。

  宋太祖统一天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官府不再开设谱局,修谱开始成为家族的私事,民间修谱之风开始兴起。宋朝是一个文风比较严谨的时代,由于家谱资料匮乏,梁氏家族修撰族谱的重要资料来源就是历代史书,《史记》、《汉书》、《晋书》《隋书》、《唐书》等史书中关于梁氏先祖的记载,便成了追根溯源的主要依据。因此,康伯公、鳣公、桥公、统公、梁芬公、梁毗公等一批历史人物便被载入梁氏史册,成为历代族谱的经典世系。

  据有关佛史资料介绍,比丘尼释净秀(公元418--506年),从小一心向佛,29岁出家为尼,一世苦修,精通百经,开山辟寺,聚徒弘法,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五十余年间名气最大的尼僧,受到皇家褒奖敬奉。特别是崇尚佛法的梁武帝对她更是优礼有加。他曾极想接见释净秀,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亲自下令给予特殊照顾,免去繁俗礼节,派人用轿子将她直接抬上大殿,予以接见。足见释净秀当时身份之高贵。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一文出自《广弘明集》23卷。作者是与释净秀同时代的后梁文坛巨擘沈约(公元441--513年)。他是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

  沈约是在释净秀逝后不久,为了纪念这位名尼而撰写了这篇长文。但此文毕竟不是写史,缺乏严格的资料考证,而且有许多虚幻迷信色彩的描写。所以未被列入史书的范畴。文中所列出的释净秀家族世系中的各位先祖,在史书中均无任何记载,其生平经历,包括梁林公究竟何因、何时迁入安定乌氏等情况也无法考证。因此,前人修撰谱牒,记述源流史时,很少采用沈约文中的记载。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释净秀家族后裔没有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人物。东平、晋江、襄阳、丽水、石肯等著名梁氏派衍之所以著名,几乎都是后裔子孙中出现了一个或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人物。而这些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谱都记载先祖来自安定堂,是桥公的子孙。他们族谱记载的世系,便成为了梁氏安定堂世代相传的经典世系。而释净秀家族后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这样比较有影响的人物,后代繁衍情况缺乏权威性记载。到目前为止,仅在河南新乡发现一个《敦睦堂》,记载是梁林后裔。所以,对梁氏源流史撰修的影响力很小。

  笔者认为,一个家族某个先祖的确定,是家族长期繁衍发展逐渐形成的,是梁氏各地、各派衍传承文化相互融汇、相互认同的结果。从历史的真实情况分析,任何一个姓氏,其来源都十分复杂,历代改姓、赐姓、冒姓层出不穷,不可能只有一个统一的先祖,欲求血缘的绝对纯洁,事实上是完全不存在的。在中华姓氏流传的长河中,家族的传承最主要是厚重文化精髓的传承,优秀思想精神的传承。因此,先祖的名字是代表家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家谱的文化意义应远远大于血缘意义,对已形成的文化(先祖)认同不应轻易进行变动。所以,把安定乌氏梁氏开基始祖改为梁林的提议是不太合适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