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张怀群:泾州云龙兴寺奉安佛舍利之前从印度带入中国之佛舍利20批

2018年06月1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宋太祖至仁宗四朝从印度带入中国之佛舍利54批

据童玮《北宋佛教史年表(公元960—公元1127年)》载(本文引文均出此),北宋太祖在平定陕甘诸地之后,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已通。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宋太祖下诏说:“秦凉既通,可遣僧往西竺求法。”当时行勤等157人应诏出发到印度求法取经。朝廷皆赐予他们诏书、谕令,并派人做向导,各赐装钱(盘缠)三万。他们经今河西走廊,沿着丝绸之路走过新疆境内焉耆、龟兹、于阗,然后进入布路沙(在今巴勒斯坦国白沙瓦的西北)、加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最后进入印度。这些僧众以及以后陆续上路的求法僧,在回来时皆带回梵文佛经,有的还带回舍利及佛像、宝物。自北宋太祖赵匡胤乾隆元年(公元960年),经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四朝,至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为止的96年间,共有54批印度及西域僧人或使者、中国赴印求法回归者带回佛牙、佛舍利、佛舍利塔、佛顶舍利、舍利弗骨、佛骨舍利、舍利、佛骨,而且绝大多数人还带回梵文佛经及佛顶印、佛像或其他宝物。河北徐水筑城穿土得石函、铁函、铜函、银函、金函,凡五重,中有琉璃瓶盛佛舍利。还有来华之印度僧、中国僧游天竺还者,得舍利未报奏,如“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诏西面沿边,黎州、阶州、秦州、广州等处,有梵僧自天竺来及中国僧游天竺还者,所赍梵经、舍利、功得等并先具奏,其梵经等仍封题以进。”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即泾州龙兴寺奉安诸佛舍利之前从印度带入中国之佛舍利20批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至宋真宗赵恒的大中祥符六(公元1013年)五月十二日,即泾州龙兴寺奉安佛舍利之年,印度及西域僧人或使者、中国赴印求法回归者带回佛舍利20批,仅公元1013年这一年就贡、进舍利3批,分别如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十一月高昌国遣僧法渊献辟支佛牙、玉器。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沧州沙门道园游五天竺,往返十八年。及还,偕于阗使者至京师,献贝叶梵经、佛舍利。诏见便殿,问西土风俗,赐紫方袍。

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西天竺沙门苏曷陀来,贡舍利、文殊花。赐紫服、金币。

大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开宝寺沙门继从等自西天还,献梵经、佛舍利塔、菩提树叶、孔雀尾拂。并赐紫方袍。

中天竺沙门钵纳摩来,献佛舍利塔,犛牛尾拂。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

正月威虏军奏言:筑城穿土得石函、铁函、铜函、银函、金函,凡五重,中有琉璃瓶盛佛舍利。有刻石记云:贞观二十一年藏佛舍利。谨遣牙吏以闻。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

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斋、葛古罗、柯兰诸国敕书以遣之。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

太原沙门重达自西天还,往返十年,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服,命住西京广爱寺。

中天竺那烂陀寺沙门补陀乞多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赐紫服。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

中天竺沙门你尼扼等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菩提树叶、菩提子数珠。赐紫衣。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

七月师子国僧觅得罗献梵经十九夹并佛骨舍利、菩提印等。

八月四日三藏沙门法贤顺化,遣中使冯仁俊监护襄事,所须官给。法贤以西域所得佛顶骨及道具等奉遗表以献,诏道具回赐译经院供养,仍别颁赙赠。赐谥曰:慧辩,令僧录司具威仪,十月十六日葬于京师祥符县郑当里。建塔葬毕,法天、施护同诣便殿称谢。诏度法贤童行二人为僧。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

南天竺僧法称、法月二人来朝。法称献梵经八夹、菩提子数珠一串;法月献梵经一夹、舍利、菩提印等。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西天三藏法护来朝,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束帛,馆于译经院。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西天沙门众德宋朝,进舍利、梵经、菩提印。

中天竺沙门觉戒、称法来朝,进舍利、梵经、金刚座真容、菩提树叶。召见便殿,慰劳甚厚,馆于译经院。称法进《赞圣颂》,诏惟净译之。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五月天竺沙门宝贤贡梵经十九夹、佛骨、菩提树叶。赐紫衣、束帛。

天竺沙门智贤、胜贤,东京沙门德超、恽澄,自西域同抵阙下,贡梵经四夹、佛骨舍利、铁钵、玉璞。各赐紫衣、束帛。

九月西天竺沙门知贤等来朝,进舍利梵经。赐紫服。

泾州龙兴寺奉安舍利后3年还有11批佛骨、佛骨舍利佛舍利、舍利进贡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

四月天竺沙门满贤,东京沙门惠琛、惠弯、惠牙、惠谓、惠棰、法忍、和钊、和入、和勤、德伦、和行、法端、子承、守斌、惠偘自西域同抵阙下,贡梵经十四夹、佛骨舍利、金刚座印、念珠。

八月沙门怀庆自天竺还,贡梵经三夹、佛骨舍利、菩提树叶、无忧树枝。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三月沙门惠戈、惠琳、继平、宗秀白天竺还,贡梵经十三夹、佛舍利、菩提念珠。

沙门善洪自天竺还,贡梵经二夹、佛骨舍利、无忧树叶。自惠戈而下均赐紫服、束帛。

五月天竺沙门勇密贡梵经六夹、佛骨舍利、铜佛像、中印度波罗奈国世尊转法轮处印记。赐紫服、束帛。

润六月西天竺沙门无畏、中天竺沙门觉吉祥贡佛骨舍利、金刚座印。赐紫衣、束帛。

十月天竺沙门天觉、妙德、僧护贡梵经十二夹、佛骨舍利。赐紫衣、束帛。

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

二月北天竺优填曩国沙门天觉,南天竺师子国沙门妙德,西天竺迦蹉国沙门等来,各进梵经、舍利。各赐紫衣、金币。

三月天竺沙门童寿、智友贡梵经一夹、佛骨、镂牙观音菩萨像,以天竺国庵摩罗木为龛。赐紫衣、束帛。

沙门继全自西天还,得佛舍利,建塔于扬州。

七月沙门绍敏、绍暹自天竺还,贡梵经二夹、佛骨舍利、菩萨像、菩提念殊。赐紫衣、束帛。

1013年之前的这20批诸佛舍利、佛牙、佛骨,是否与2013年泾州龙兴寺发现的诸佛舍利、佛牙、佛骨有关,尚无证据。但是,不止20批佛牙、佛舍利、佛舍利塔、佛顶舍利、舍利弗骨、佛骨舍利、舍利、佛骨在公元1013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不止54批佛牙、佛舍利、佛舍利塔、佛顶舍利、舍利弗骨、佛骨舍利、舍利、佛骨在公元1056年前前从印度传入中国,至少证明了佛牙、佛舍利、佛骨是从哪里来的。此话题本书还有论述。

云江、智明由童行至童僧、高僧背后的佛教制度即社会原生态

在宋朝做一个僧极不易

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八月, 尚书右承相特举祠部文牒,是岁度僧二十三万百二十七人,尼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零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

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是岁天下僧数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四十人。”

由此可知,宋朝僧最多时达397615人,尼最多时达61240人。

云江、智明由童行(在寺院但无僧人证书的少年)至念法华经僧,故事渺不可寻。但在宋朝,当一个僧可谓不易,其难度不亚于今日考中北大、清华。如“建隆三年(公元962年), 诏通《莲经》七轴者,给祠部牒披剃。僧门童行,每岁经本州考试入京师,执政重监试。”皇帝诏曰,凡己学通《莲经》七轴(卷)者,由国家宗教局发给僧人证书,准予剃度为僧。又如“雍熙三年(公元986年), 三年末,诏天下系帐童行并与剃度。启今后,读经三百纸,所业精熟者,方许系帐。”皇帝下令,当时已经有固定寺院的童行,可以剃度。但从此以后,凡读佛经三百纸,背熟、明白全义、能讲出来者,才可以安排到固定寺院经业。再如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是岁校两街梵学童子,得惟净等四人念诵梵经最为精熟,诏度为僧,并度童行十有一人。”京城学佛的童子诵梵经最为精熟,诏度为僧,除此,并度童行十有一人。还如“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二月, 诏天下官吏试童行经业,方许剃度。”官吏对经业的童行严格考试,合格后方许剃度。

在极其漫长的岁月中,童行度僧是要经朝廷批准的,每次仅有十人、十一人被批准。在某些地方“每寺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

并度译经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度传法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

度译经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

度译经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度译经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六月限僧尼额。

至道3年公元997年

度译经院童行十一人为僧。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

正月,从封禅行庆,诏天下寺观各度一人。

九月吴国大长公主(太宗第七女)出家,法名清裕,赐号报慈正觉大师。幼不茹荤血,上幸延圣寺,抱对佛,愿舍为尼。至是落发,诏建资圣院以居之。敕释门威仪、教坊乐部以为迎导。时密王女、曹王女及后宫三十余人皆随出家。诏于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

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

度童行十一人为僧。

在987年至1013年的26年间,正常度僧约9次70多人(不含下诏普度僧数)。

在宋朝做一个僧也容易

如果遇上皇帝寿诞,赐福于官民;或国有喜庆,皇帝高兴,可以一次性普度数千或几十万人为僧。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二月长春节赐百官宴于相国寺以庆诞恩,诏普度童行八千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

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万人。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

诏普度天下童行为僧。自太宗即位至是,凡度十七万余人。

但这也在于命运安排,即有的人一生也遇不上普度之机遇。

以云江、智明年龄计,是在京城度童行为僧,或是被普度,“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诏普度天下童行为僧。自太宗即位至是,凡度十七万余人。”可知982年有童僧17万余人,云江、智明当在其中。

陕西诸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灾等言:闻陕西诸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乞下诏专访,以资翻译。”

泾州当时行政辖区为陕西路,可知泾州在内的关陇及更广大地域间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颇喜欢收藏梵文佛经,中印度僧天息灾向皇帝报告,请皇帝下诏专访,收集民间收藏之梵文佛经,以让其主持的译经院翻译。

泾州在内的陕西诸路道俗为何多有收藏梵经,梵文佛经从何而来?答案是有的,泾州在内的陕西诸路州县处于陆上丝绸之路要道旁,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167年间,出入于印度、中国的中外僧、传法者、使者等有意无意之间给泾州在内的陕西诸路州县留下了多少佛牙、佛骨舍利、佛舍利、佛顶舍利、舍利弗骨、佛骨舍利、舍利、佛骨、佛顶印、玉器、梵文佛经、贝叶梵经、文殊花、佛舍利塔、铜佛像、菩萨像、菩提树叶、孔雀尾拂、犛牛尾拂、菩提子、菩提印、金刚座真容、铁钵、玉璞、金刚座印、念珠、菩提念珠、无忧树叶、镂牙观音菩萨像,天竺国庵摩罗木龛、佛手印、小塔、画像、画塔像、雕镂佛像、贝多子、西天碑等,只有当时的彼此当事人知。但这种推断是合情合理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