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名胜景点>王母宫景区 >> 正文内容

回中山与瑶池

2013年10月06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回中山、瑶池是泾川著名风景区,早在古代就被劳动人民开辟为风景游览胜地,闻名遐迩,有无数名人志士、文人墨客慕名游览,勒碑刻铭,捐款修建。每年3月庙会期间游人云集,堪称“洞天福地”。

  至清同治年间,回中山迭遭兵灾,所有古迹建筑,付之一炬。清末民初,曾以民众捐助、道士募化等方式集资重修。解放后政府曾下令保护,派工植树,并拨款维修,彩画亭台牌楼,功果未成。又经十年浩劫,仅山下石窟幸存。据考此窟系北魏时开凿,石窟正面用大方石块砌成三阶平台。一阶平台即大洞门口,甬道是用特制大砖箍成圆顶巷道,洞内正面有如来佛座像一尊,佛座两侧各有小洞门两孔,东曰明洞,西曰黑洞。黑洞门口甬道被地震致塌巷道阻塞;明洞尚通由此入内。周围大小佛像数百尊,洞顶凿有悬崖陡壁,峻峰崎岭,飞天驭云,娑婆其上。洞底正面有一墨玉菩萨立像,高约4尺余,工技精巧,栩栩如生。于民国年间被破坏,将头窃去,所留残身现存文化馆内。二阶平台有小窑洞3孔,中间是释迦佛塑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佛像。三阶平台有窑洞1孔,内塑准提佛像。上至山腰有白衣菩萨阁1座,门栏有“无人无我观自在,非色非空见如来”,楣为“大慈大悲”的木刻对联1幅。山阴五龙泉,潺流若琴;山阳药王洞,坐虎针龙。出大佛洞下台阶,庙院正中有关羽大殿1座。门前有木刻板对联一幅:“山势西回终复汉,水向东流欲吞吴”,横披为“忠义参天”;左有龙王殿,右有范公祠。

  山上主峰现存金代大安钟1口;宋陶谷碑1座;清状元王杰石刻对联1幅:“天下无不底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石刻东方朔站像碑1座;降真树石碑1座。

  民国23年(1934),华亭一位游方居士李道兴来回中山,侍奉香火。日则进城化缘,夜则搬石运土,将黑洞巷道修通。由此感动北关会首慈善人士,募捐重修佛洞并建悬楼3层,会首杨科生负责兴工。竣工后并在洞口立碑纪念,即现今博物馆之楼也。

  汭水之阳,回山之麓,即瑶池。据传周穆王、汉武帝曾先后会王母于瑶池后立祠,即地建王母大殿五楹。座北向南,正位有王母坐像,高丈许,带冲天冠,黄袍朱履,颇似神王。

  殿中央建方池,池内清溪长流。周围树以栏栅,游人倚栏观赏。天花板上彩绘金龙两条,影射池中,似游龙翻腾。若到夜间,皓月映池,尤为奇观,此即瑶池夜月之胜景也。

大殿门有木刻板对联1幅,文曰“翠柏赤松月明琼岛三千界,琳宫贝阙花满楼阁十二重”。池边有“山外仍来青鸟使,池中如见白莲花”的对联1幅。

  民国17年(1928)县长张振江集资改建。将王母大殿移建山腰,在池上建一八角大亭,亭前修了1座3间悬楼。解放后,因破除迷信和兴建医院,这些建筑均被拆毁。

  民国24年(1935)3月庙会后收入了布施,会首景登霄经理修缮大殿,并推选会长李道生、何清儒、李彦芳、王振兴等继续募捐重修。池上加了龙头吐水,四方两层亭台,招待室、茶房各3间。大殿左右各修小阁1座,在乐楼前小溪上修建虹桥1座。桥前修拱斗式牌坊1座,牌坊上有县长王任民书写“瑶池胜境”四字。全县木铁工会集在西山桃林修老君鲁班殿1座(已毁)。

  1941年抗日烽火扩展到中州,有山东省蓬莱县刘芝阳老道率徒崔圆慧来泾请求驻持瑶池,经县有关领导许可,并请地方人士募捐开辟北山,种花移木,修窑庄、丹房各两处,遂即诊病卖药。其收入用以维持生活。

  1946年经刘芝阳募化,在瑶池周围遍种桃杏树上千株,并开渠引水灌溉,使瑶池山变为花果山。每年3月庙会期,桃杏争妍,绿柳才黄。红男绿女,蔚为壮观。时有游士郭去呐者即景赋诗“戛珠滴玉一鑑开,更于池上起楼台,琼浆一觞情似醴,阿母何时不重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