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

2013年08月22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梁姓是古代泾州大姓之一,“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是目前姓氏著作和网络流行的姓氏文化关键词

  《百度网》载:《梁姓》

  梁姓支派较多,但据史料所载,其最早发源地当是今陕西一带。晋代以前,梁姓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汉时期,梁姓散居于山西,据载,汉景帝时,有梁林任太原太守。汉末,山西梁姓迁往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集中于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地区。其中安定梁姓最为旺盛,成为当地一支望族。  

  郡望堂号

  第一郡望 

  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东汉移至临泾(今甘肃省),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一带)。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其次是扶风郡、天水郡、河南郡、下邳郡、西河郡。

  2、堂号

  仪国堂:宋时右丞相梁克家,风度修整,原则性强,虽近亲、权、幸(权是大官,幸是宠官),也按原则办事,好人赖以保全。被封为仪国公。

  安定堂: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今甘肃省)在东汉的几十年中是梁姓最为风光的时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现在所称的安定堂。见《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

  其次是梅镜堂﹙台湾﹚还有保善堂、怡庆堂、集贤堂等。

  宗祠楹联

  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清居士;

  七序名言。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浙江钱塘人梁诗正,字养仲,号芗林,雍正年间进士,乾隆年间历官礼部、吏部侍郎,户部、工部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宰相)、翰林院掌院学士。曾奉命选《唐宋诗醇》,任续文献通考馆总裁,草定《续文献通考》体例。常随高宗出巡,凡重要文稿,多由他起草。著有《矢音集》。因职位清高而掌握枢要,他的同乡、《四库全书》总裁王际华称他为“三清(玉清、太清、上清)居士”。下联典指东汉安定乌氏人梁竦,字叔敬,少年时好读书,钻研《孟氏易》。因受兄梁松案的牵连,被流放九真,经沅、湘时,感悼伍子胥、屈原,作《悼骚赋》,后闭门自养,作《七序》。章帝时,两个女儿为贵人,被窦皇后所忌,他和两个贵人都被害。  

  灞陵亮节;

  安定名宗。

  ——佚名撰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鹤山县官洲梁公祠联。

  《明宗网》载:梁姓郡望——安定郡

  安定郡是梁姓历史上最大的郡望,这里的安定乌氏(今天甘肃泾川县北部)梁姓家族是梁姓历史上最为兴旺的家族。安定乌氏梁姓的始祖为河东梁姓的奠基者,晋国大将梁益耳。梁益耳作为春秋时大国晋国的十员大将之一,为晋室立下汉马功劳。河东梁姓在他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族大人多的姓氏根基。

  东汉时期,安定乌氏梁姓十分兴盛,此间梁氏一门出过两个大将军,三个皇后,六个贵人,家族显盛一时,形成了族大人多的安定郡望。在西北梁姓中,安定乌氏梁姓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西北少数民族中的梁姓多与其相关。

  祖先梁益耳:乱世悲歌

  梁益耳是春秋晋国的重要武将之一,是陕西梁国(约公元前770-公元前641)的创建者梁伯的直系后裔,为其第五代孙。梁伯当政时期梁国为楚所灭,梁伯的子孙就逃到了周边的大国——晋国,被晋国任命为官员。当时晋国之中,除了梁益耳还有梁由靡、梁弘等梁伯的后裔为朝中大臣,以梁益耳的权位最高。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国中的武将就是朝中拥有实权的重臣,梁益耳正是晋国十员大将中的一位。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在此之前晋国十员大将已经因病老死四位,新皇帝幼小,朝中发生了新老军事力量争斗的矛盾。以梁益耳为代表的五员老将成为一股势力,与死去将军的后代成为敌对关系。当时新势力的代表先克为人飞扬跋扈,对老将军们丝毫没有尊敬,梁益耳等老将对此非常愤怒,就设计诛杀了先克,这引起晋国国君的不安与不满,梁益耳等五员老臣因此被杀。

  此支梁氏,从梁益耳以后,直到西汉末年的梁桥时期,才再一次在中国史书中被找寻到。梁桥是梁益耳的第二十代孙,史书上没有记载梁桥是做什么的,但可知他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并且曾经到过甘肃,丝绸之路的沿线,因此可以推测,梁桥应该是一个大商人。

  梁姓的孙子梁统在东汉初年任职,为皇帝所赏识,被派往甘肃驻守边疆,定居在安定乌氏地区,在那里形成了梁姓史上最大的家族——安定乌氏梁姓。

  梁姓安定郡望始祖梁统:东汉重臣

  梁统,字仲字,是梁姓历史上有名的武夫,也是晋国大将梁益耳的后代。梁统的曾祖是“资千万”(《后汉书·梁统传》)的财主。到了梁统时期,梁家已经发展为地方大户。

  在西汉末期,朝代更迭,王莽、刘玄、刘秀分别登场,梁统在这段时期显示了重要作用,此支梁姓因他逐步踏上政治舞台,为后代的繁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王莽篡权时(公元8-23年),梁统在家乡任地方小官,并无名气。淮阳王刘玄打倒新莽政权,恢复汉室,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即位。梁统归顺刘玄。赤眉农民军攻打长安,推翻更始(刘玄)政权。这时,梁统与一批山西地方有实权的太守共同举兵宣布“保境”(实际上是割据),大家公推梁统做大将军,梁坚决不干,后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

  刘秀的东汉政权建立以后,于建武五年(29年)河西各郡地方长官推派最富影响力的代表——梁统,去京城洛阳上贡,表示拥护光武帝。东汉皇帝对河西地方官的归顺进行表彰,梁统被加封为宣德将军。不久,在西北的各地叛乱中,梁统除灭叛乱,为汉室立了大功,被封为成义侯,仍然回任河西官员。

  建武十二年(36年)梁统被调离京城,改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皇帝的顾问),参与朝廷最高决策层的工作,梁统成为刘秀政权中重要一员。梁家此时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梁松:恃才傲物的驸马

  梁松为梁统的长子,他娶光武帝的长女——舞阴公主为妻,成为当朝驸马。梁松虽出身于武将世家,但自小熟读儒家经典,研究历史,通晓治国方略,深受皇上宠爱,由郎将(侍从长)提升为虎贲郎将(皇帝身边贴身侍卫),常伴皇帝左右,是梁家重要的人物之一。

  《后汉书》中记载了梁松和老将马援的过节。马援是东汉著名的大将,与梁松的父亲梁统是一辈人,且是朋友。一次马援生病,梁松亲自去他的床前探望,为表示自己的谦恭有礼,梁松恭恭敬敬的在床前一拜。遇到这样场景一般的人都会无论怎样以礼回敬,只是当时马援也许因自己的辈分与身份,特别,他的女儿正是当今皇后这样的尊贵家世,马援只将梁松视为小辈,没有象别人一样表示尊崇,面对床下叩拜的驸马,他仅是“嗯”了一声。

  恃才傲物,又深得皇帝宠爱的梁松怎能忍受这些,心里羞愧、痛恨。梁松在马援死后,对马援进行了报复,诬陷马援在作战时故意进军迟缓,造成汉军战场失利。光武帝因此大怒,收回对马援封侯的赏赐,这一错案直到二十年后才得翻案。

  虽然骄贵至此,梁松仍不失为一个富有能力的人物,光武帝非常信任、赏识他,朝中大事必和他商量。光武帝驾崩时留下诏书:让梁松任新皇帝的辅政大臣。但这位新皇帝——汉明帝与父亲刘秀的温和作风截然不同。他在治理百官,管理外戚上格外严格,先后逼得几个皇室亲族为避免谋反之嫌而自动退位或自杀,又大开文字狱,牵连官员数十人。

  一时间满朝文武岌岌自危,梁松作为驸马,又是辅政大臣的高位,尤为这位多疑的皇帝所警惕。很快梁松被剥夺了辅政的权力,梁松卸任两年后,汉明帝又借有人上告梁松在与外地官员的通信中有毁谤朝廷之嫌而将其逮捕。梁松死于狱中,其家人也被迫迁到交州九真郡(今越南清化省境内)。其实,当时对朝廷苛政不满的人非常多,只是人人自危,行事谨慎小心,性格高傲的梁松也许正是因这性格的缘故才引来杀身之祸。

  梁竦,字叔敬,少习《孟习易》,弱冠能教授。后坐兄松事,与弟恭俱徙九真。既徂南土,历江、湖,济沅、湘,感悼子胥、屈原以非辜沉身,乃作《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

  显宗后诏听还本郡。竦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著书数篇,名曰《七序》。班固见而称曰:“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梁竦作《七序》而窃位素餐者惭。”姓好施,不事产业。长嫂舞阴公主赡给诸梁,亲疏有序,特重敬竦,虽衣食器物,必有加异。竦悉分与亲族,自无所服。

  竦生长京师,不乐本土,身负其才,郁郁不得意。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后辟命交至,并无所就。有三男三女,肃宗纳其二女,皆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窦皇后养以为子,而竦家私相庆。后诸窦闻之,恐梁氏得志,终为己害,建初八年,遂谮杀二贵人,而陷竦等以恶逆。诏使汉阳太守郑据传考竦罪,死狱中,家属复徙九真。辞语连及舞阴公主,坐徙新城,使者护守。宫省事密,莫有知和帝梁氏生者。

  永元九年,窦太后崩,松子扈遣从兄禅奏记三府,以为汉家旧典,崇贵母氏,而梁贵人亲育圣躬,不蒙尊号,求得申议。太尉张酺引禅讯问事理,会后召见,因白禅奏记之状。帝感恸良久,曰:“于君意若何?”酺对曰:“《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汉兴以来,母氏莫不降显,臣愚以为宜上尊号,追慰圣灵,存录诸舅,以明亲亲。”帝悲泣曰:“非君孰为朕思之!”会贵人姊南阳樊调妻上书自讼曰:

  妾同产女弟贵人,前充后宫,蒙先帝厚恩,得见宠幸。皇天授命,诞生圣明。而为窦宪兄弟所见谮诉,使妾父竦冤死牢狱,骸骨不掩。老母孤弟,远徙万里。独妾遗脱,逸伏草野,常恐没命,无由自达。今遭值陛下神圣之运,亲统万机,群物得所。宪兄弟奸恶,既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妾闻太宗即位,薄氏蒙荣;宣帝继统,史族复兴。妾门虽有薄、史之亲,独无外戚余恩,诚自悼伤。妾父既冤,不可复生,母氏年殊七十,乃弟棠等,远在绝域,不知死生。愿乞收竦朽骨。使母、弟得归本郡,则施过天地,存殁幸赖。

  帝览章感悟,乃下中常侍、掖庭令验问之,辞证明审,遂得引见,具陈其状。乃留止宫中,连月乃出,赏赐衣被钱帛第宅奴卑,旬月之间,累资千万素有行操,帝益爱之,加号梁夫人;擢樊调为羽林左监。调,光禄大夫宏兄曾孙也。

  于是追尊恭怀皇后。其冬,制诏三公、大鸿胪曰:“夫孝莫大于尊尊亲亲,其义一也。《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朕不敢兴事,览于前世,太宗、中宗,实有旧典,追命外祖,以笃亲亲。其追封谥皇太后父竦为褒亲愍侯,比灵文、顺成、恩成侯。魂而有灵,嘉斯宠荣,好爵显服,以慰母心。”遣中谒者与及扈,备礼西迎竦丧,诣京师改殡,赐东园画馆、玉匣、衣衾,建茔于恭怀皇后陵傍。帝亲临送葬,百官毕会。

  征还竦妻、子,封子棠为乐平侯,棠弟雍乘氏侯,雍弟翟单父侯,邑各五千户,位皆特进,赏赐第宅、奴卑、车马、兵弩、什物以巨万计,宠遇光于当世。诸梁内外以亲疏并补郎、谒者。

  棠官至大鸿胪,雍少府。棠卒,子安国嗣,延光中为侍中,有罪免官,诸梁为郎吏者皆坐免。

  梁商:宽厚君子

  从梁统开始,安定梁姓开始兴旺起来。在梁松时期,虽然有发配边疆的惩罚,梁姓仍然是树大根深,安定梁姓真正成为梁姓最大的郡望是在梁竦的孙子梁商的时代。

  梁商为大将军,《后汉书》中说他年少时,就博通经传,为人谦恭,喜好结交名士。梁商又是“轻财货,不为富积”,是个廉洁不贪的好官。每逢饥年,他还私自出粮赈济贫民,又不对外宣扬这些“小惠”,从未做以权谋私的事情,正所谓“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个宽厚的彬彬君子。

  汉帝曾派梁商带兵平息边境少数民族的叛乱,这是让汉朝统治者极其头疼的问题。梁商对少数民族问题实行安抚政策,反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以缓和民族矛盾。采取略依其俗,安抚、招降的政策。今天看来,这一思想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梁纳:贤德皇后

  梁纳(106~150)是梁商的女儿、东汉顺帝的皇后。梁纳自幼心灵手巧,既喜欢读书,又有一手很好的针线功夫。她九岁就已经熟读《论语》和吟诵《诗经》,并能讲解这些儒家经典的微言大意。

  元初五年(118),十三岁的梁纳入宫,于阳嘉元年(132),被立为皇后。由于梁氏读书多,有思想见解,不仅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能帮助皇帝治理朝政,在惩治暴吏、大赦天下和注意接受谏议大臣的意见诸方面,梁皇后都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汉顺帝死后,她相继成为冲帝、质帝和桓帝三朝的皇太后,并持续临朝执政长达20年。

  梁冀:被认为是东汉最大的外戚专权者

  梁冀可以说是这个忠勇、富有才干的家族中的一个异类。出生在养尊处优的官宦之家,父亲为当朝皇帝所重视的大将军,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先后均为皇后。梁冀本身比其他梁氏子弟都更为娇宠。想来梁冀也应是很聪明的人,《后汉书》上说,对于当时一切玩乐的东西,梁冀都很精通。不仅对享乐有热心,梁冀对权势也极具野心,他历经三个汉朝小皇帝,其中汉质帝还被他杀死。

  梁纳对于她哥哥梁冀的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和种种倒行逆施以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梁纳显然是有责任的。长兄为父,也许谨守传统礼仪、孝道的梁纳也是对此无奈。但正因这种性格上的局限,造成了东汉外戚专权的最黑暗局面。

  和平元年(150)春,梁纳将朝政归还给汉桓帝刘志,并于当年病故,葬于宪陵,追为顺烈皇后。

  当时八岁的质帝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又恨又怕,设计毒死了皇帝,另立性格柔顺,只有十五岁的桓帝,又把自己的妹子嫁给他做皇后,当时,梁家二女,一为太后,一为皇后,刘家皇帝完全成了梁冀的傀儡。东汉朝廷成为梁冀野心澎湃的游乐场,他强迫数千人为奴婢,嫉贤妒能,极尽恶事。

  梁氏在当时权倾朝野,族中人物有14人被封侯,其中竟有7人是女子。两个大将军,三个皇后,六个贵人,娶公主为妻的有3人,国家大臣占去了57个。这使安定梁氏成为了最大郡望,子孙极其繁盛。

  每当外戚掌权时,宦官就会暗中努力,酝酿时机等待倒戈。他们往往与没有实权而惧恨外戚的皇上联合,这一次也不例外。在延熹二年(159年),当两个太后都死去之后,开始了镇压梁冀的行动。

  梁冀被迫自杀,家产被收公,拍卖后得30亿,皇帝因此减去了当年百姓赋税的一半。梁氏族人被杀的也很多,自此之后,安定梁氏分散各地。 

  南方梁姓安定之根

  《我是客家人网》载:梁姓后裔有三支传继:一支留居陕西安定郡;一支远迁江西瑶田;一支远迁福建福州三山里后迁惠安黄淡村。

  至目前为止,闽粤各地《梁氏族谱》的记述是:堂号“安定堂”,堂联“东平事泽,安定家声”。现闽粤两省的梁氏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查阅史料,东平:一指益耳六世孙梁聪,为曾子首徒,从曲阜迁山东东平州,为东平望族;二是梁桥之后入闽十三世梁选,唐中宗时为东平丞相,南安令。

  因梁氏支系众多,本文所述的是现今居住在闽粤地区梁氏祖宗的迁徙路线。

  梁伯22世孙梁睦,居河东。梁睦的儿子梁褚迁陕西凤翔府扶风县平陵。梁褚生五子,三子梁桥为汉司马,以资千万徙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汉平帝末(公元5年),梁桥从茂陵携部分族人移居安定(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子孙从梁桥者为安定梁氏,其不从梁桥者为扶风梁氏。此后凡从安定迁出的梁姓人家的祖祠堂号为"安定堂"。

  而今梅州各地梁氏都建有祠堂,规模有大有小,有总祠有分祠。

  祭祖祠、祖墓是梁氏传统的宗族活动之一,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梅州老一辈的梁氏人家都知道自已的祖宗是从宁化石壁迁来的,祖屋的堂号"安定堂",历代祖墓在何处,上代有过什么功名,做过什么官职。

  旧时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农历八月)的习俗。

  地梁氏都有热心研究族谱的人,这些人都是退休的知识分子,他们发挥余热,研究宗族文化。

  1923年出版的《台湾桃园县梁氏族谱》是梅县松岗公系后裔编的,这本族谱世系表排列非常详细,可一直追溯到祖居地北方安定堂的列祖。 

  广西靖西《梁氏族谱》载:《安定堂来源》:

  梁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东汉时,居住在安定(今甘肃平凉西北)在东汉的几十年中是梁姓最为风光的时候。因此,就形成了郡望安定,即现在所称的安定堂。见《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 

  《紫金庄严宗亲网》载:(一)堂号

  “安定堂”出自梁姓发祥地安定郡(今甘肃安定﹙泾川县),故梁姓以“安定”作堂号。

  梁鹄,正史载:东汉书法家。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得师宜官法,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官至选部尚书。魏武(曹操)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宫殿题署,多出于其手,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出《书断》)  

  (译文)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年时就爱好书法,拜师宜官为老师,因为擅长书写八分而闻名,被举荐为孝廉.也被汉灵帝召在鸿都门下任侍郎升任选部郎。汉灵帝很看重梁鹄。魏武帝曹操也非常喜爱梁鹄的书法。常将他的条幅用钉钉在墙上,或悬挂帐中。曹操认为梁鹄的书法胜过他的老师师宜官。当时,邯郸淳也学得王次仲的八分书法。邯郸淳擅长写小字,梁鹄擅长写大字。邯郸淳运笔不如梁鹄有气势。  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迁幽州刺史。后俯刘表,复归曹操。

  书界评价:东汉至魏晋之际,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也是甘肃地区出现著名书家较多的时代。除草圣张芝和亚圣张昶,章草大家过索靖外,梁鹄的八分书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梁鹄自幼喜好书法,但苦于寻觅不到可供学习的善本和老师。当时有一位大书法家师宜官,最善八分书。其书“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洒直,计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粄,梁鹄乃益为粄,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粄。”(见卫恒《四体书势》)梁鹄采用“窃”粄的办法,搜求到师宜官墨迹,勤学苦练,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汉灵帝刘宏好书法,梁鹄因此官至选部尚书,后迁幽州刺史。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鹄归刘表。曹操平荆州,慕求鹄,授鹄以军假司马,使在秘书以勤书自效。当时曹操聚天下书法英才于许都,其中如师宜官、梁鹄、钟繇、邯郸淳、韦诞等,皆精八分书,但曹操独爱梁鹄书,常将梁鹄书迹悬于帐中,或挂于壁间观赏,认为梁鹄的书法在气势上要胜过师宜官,因此曹操宫中的题署多出自鹄之手。如果将梁鹄的字与邯郸淳相比,“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尽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历代书评曾有:“孟皇功尽笔势,字入帐中”;“太祖(曹操)忘寝,观之丧目”的美誉。除师宜官、梁鹄等五人外,蔡邕、张昶、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等,也都兼工八分书。可以看出,东汉至魏晋是八分书体最盛行的历史时期。前人盛赞八分“凶险可畏”“奋研扬波”“龙虎腾踞”“交戟横戈”是指八分书在结体、笔势上显示出来的特点。梁鹄在八分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一直受到历代书法评论家的好评。梁瘐肩吾《书品论》将梁鹄、皇象、钟繇、索靖等9人的八分书列为上品之下,唐李嗣真《后书品》又将是梁鹄书列为上中品,韦续《墨薮·九品书》将梁鹄书列入上上品,张怀馞《书断》又将其列入妙品,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梁鹄的书迹流传下来的极少。传说王羲之学书时,曾赴许昌访得梁鹄、钟繇墨迹。据传有的名碑为梁鹄所书。其中《隶释》称《鲁孔子庙碑》是曹植文,梁鹄书。康有为也认为此碑是鹄所书。宋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说:《魏受禅碑》世传为梁鹄书,颜真卿又以为钟繇书,莫知孰是?”至于《魏公卿上尊号表》,唐贤多传为梁鹄书,今人或谓非鹄也,乃钟繇书耳,未知孰是也?也有将《受禅碑》说成是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刻字,故又称三绝碑。

  梁御,字善通,其先安定人也。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高祖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位至扬武将军、定阳侯。御少好学,进趋详雅。及长,更好弓马。尔朱天光西讨,知御有志略,引为左右,授宣威将军、都将。共平关右,除镇西将军、东益州刺史、第一领民酋长,封白水县伯,邑三百户。转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后从贺拔岳镇长安。及岳被害,御与诸将同谋翊戴太祖。从征侯莫陈悦,迁武卫将军。太祖既平秦陇,方欲引兵东下,雍州刺史贾显度持两端,通使于齐神武。太祖微知其意,以御为大都督、雍州刺史,领前军先行。既与显度相见,固说显度曰:“魏室陵迟,天下鼎沸。高欢志在凶逆,枭夷非远。宇文夏州英姿不世,算略无方,方欲扶危定倾,匡复京洛。公不于此时建立功效,乃怀犹豫,恐祸不旋踵矣。”显度即出迎太祖,御遂入镇雍州。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大统元年,转右卫将军,进爵信都县公,邑一千户。寻授尚书右仆射。从太祖复弘农,破沙苑,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户。出为东雍州刺史。为政举大纲而已,民庶称焉。四年,薨于州。临终唯以国步未康为恨,言不及家。赠太尉、尚书令、雍州刺史,谥曰武昭。  子睿袭爵。天和中,拜开府仪同三司。以御佐命有功,进蒋国公。大象末,除益州总管,加授柱国。睿将之任,而王谦举兵,拒不受代。仍诏睿为行军元帅,  讨谦,破之。进位上柱国。若干惠,字惠保,代郡武川人也。其先与魏氏俱起,以国为姓。父树利周,从魏广阳王渊征葛荣,战没,赠冀州刺史。惠年弱冠,从尔朱荣征伐,定河北,破元颢,以功拜中坚将军。复以别将从贺拔岳西征,解岐州围,擒万俟丑奴,平水洛,定陇右,每力战有功。封北平县男,邑二百户。累迁镇远将军、都督、直寝、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惠与寇洛、赵贵等同谋翊戴太祖。仍从平悦,拜直阁将军。  魏孝武西迁,除右卫将军、大都督,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出为北华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将军。大统初,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增邑五百户。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惠每先登陷阵。加侍中、开府,进爵长乐郡公,增邑通前二千二百户。四年,魏文帝东巡洛阳,与齐神武战于河桥,惠力战破之,大收降卒。七年,迁中领军。及高仲密举北豫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军至洛阳,齐神武于邙山将以邀我,太祖乃徙辎重于瀍曲,夜勒兵袭之。及战,惠为右军,与中军大破之,逐北数里,虏其步卒。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  利,诸军因之并退。时会日暮,齐神武兵屡来攻惠,惠击之,皆披靡。至夜中,齐神武骑复来追惠,惠徐乃下马,顾命厨人营食。食讫,谓左右曰:“长安死,此中死,异乎?”乃建旗鸣角,收诸败军而还。齐神武追骑惮惠,疑有伏兵,不敢逼。至弘农,见太祖,陈贼形势,恨其垂成之功,覆于一篑,于是歔欷不能自胜。太祖壮之。寻拜秦州刺史。未及之部,迁司空。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善于抚御,将士莫不怀恩,人思效节。十二年,东魏将侯景侵襄州,惠率兵击走之。明年,景请内附,朝议欲收辑河南,令惠以本官镇鲁阳,以为声援。遇疾,薨于军。

  梁御的祖父本是安定籍人,“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改姓纥豆陵氏。高祖俟力提,从魏太武征讨,位杨武将军、定阳侯。”(注:武川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境内。)这说明,梁御先祖本来就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从安定投向边外,改依少数民族的汉族人。梁御是北魏政权开国功臣的后代,由于享受祖荫的特权,他成年后就带兵打仗,在平定“高平民族起义”的战斗中立功。由于梁御“豫奉兴王,参谋缔构,驱弛毕力,夷险备赏,虽远志未申,亦云遇其时矣”(《北史·梁御传》)。梁家祖孙三代:梁御、梁睿、梁洋创立了三世拜将封侯的伟业。梁御少年好学,精通弓马武艺。北魏高平起义时,万俟丑奴占据原州城,南进关中地区,北魏派尔朱天光、贺拔岳等率军征讨。尔朱天光任命梁御为宣德将军,担任前锋部队。因在征战中累积军功,梁御被北魏孝庄帝升授为镇西将军、东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第一领民酋长,加封白水县伯(一说白水县侯),不久又改任西征将军、金紫光大夫,协助贺拔岳镇守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贺拔岳被秦州刺史候莫陈悦谋害,带领诸将共同拥戴时任北魏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将军、略阳县公、夏州刺史的宇文泰(就是后来的周文帝),讨伐侯莫陈悦。宇文泰提升梁御为武卫将军,后改任大都督、雍州刺史和车骑大将军。西魏时期,梁御跟随宇文泰收复弘农(今河南灵宝北),攻占沙苑(今陕西大荔南),屡建战功,再升右卫将军、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公,并实任东雍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大统四年(538年),梁御病故。他在临终前念念不忘道:“唯以国步未康为恨,言不及家。”魏文帝赠梁御为太尉、尚书令、雍州刺史,谥“武昭”。

  梁睿(531—595.4.13),字恃德,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县北)人,隋朝名将。

  梁睿的父亲梁御曾为西魏太尉。梁睿“少沉敏,有行检”(《隋书·梁睿列传》)。宇文泰任西魏相国时,因为梁睿是功臣之子,所以将其收养于宫中数年,并命诸子与梁睿交游,同师共业,交情甚厚。

  梁睿七岁袭爵广平郡公,累加仪同三司。魏恭帝时加开府,改封为五龙郡公,拜渭州刺史。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登基为北周皇帝后,征为御伯。不久出为中州刺史,镇守新安,以备北齐。因数次击败北齐入寇之军,宇文觉拜梁睿为大将军,进爵蒋国公,入为司会。后跟随齐王宇文宪抗拒齐将斛律光于洛阳,每战有功,升官为小冢宰。周武帝宇文邕时任敷州刺史、凉州安州总管,俱有政绩,进位柱国。

  武帝死后,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权,并命梁睿代王谦为新益州总管。此时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王谦亦不愿依附杨坚,遂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初七,出动巴蜀军队10余万人,攻占始州(治今四川剑阁),企图阻止新任益州总管梁睿入蜀。所管益(治今四川成都)、新(治今四川三台)、泸(治今四川泸州)等18州与武(治今甘肃武都)、兴(治今四川略阳)等10州,多数响应。

  梁睿到汉川(今陕西汉中)被阻。杨坚即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率利(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凤(治今甘肃凤县)、文(治今甘肃文县)、秦(治今甘肃天水)、成(治今甘肃成县西)等州兵步、骑20万,进讨王谦。梁睿由利州南下,进攻始州,企图打开入蜀通道,直趋益州。始州北有大、小剑山屏障,东有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剑阁道,由该区通过,为古代南下入蜀必经之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王谦为阻梁睿军入蜀,令其部将敬豪、梁岩率军固守始州城;赵俨、李三王等率军10余万人,据险设营,守御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龙门(即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等地,以确保剑阁道及始州无虞。

  十月,梁睿军进至通谷,李三王等以劲兵拒守,闭垒不战。梁睿以总管张威为先锋,率部出战。张威先令人临阵大骂,激怒李三王出阵,然后派精兵奋力攻击,一举击溃李三王军;梁睿军主力赶到,擒斩敌7000余人,遂即前进到龙门,遇赵俨、秦会等率军10万据险为营三十里相抗拒。梁睿令将士由山间隐蔽小道,衔枚(口含石子)开进,四面奋击,大破赵俨等军营垒,蜀人大骇。梁睿率部击鼓而进,迫使始州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投降。王谦又令部将高阿那肱,达悉惎等据守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险要之地,阻遏梁睿军。梁睿对将士说:“此虏据要,欲遏吾兵势,吾当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隋书·梁睿列传》)。为出其不意击破守军,遂命上开府拓跋宗率部直取始州;又命大将军宇文复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大将军赵达率水军入嘉陵江,从两翼威胁敌军侧后;并派部将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各自率部,从正面分路攻击,经过半天激战,终于击破开远守军,达悉惎等败逃益州。梁睿遂即长驱疾进,直逼益州。梁睿集中主力,奋勇攻击,大败王谦军。王谦率余部欲退益州,因达悉惎、乙弗虔举城投降,被迫领30骑逃往新都(今四川新都东)。新都令王宝将其捉获。梁睿斩王谦,益州遂定。此战的胜利,对杨坚巩固统治权力,代周立隋,具有积极作用。梁睿因功进位上柱国,总管如故。赐物五千段,奴婢一千口,金二千两,银三千两,食邑千户。

  时梁睿威震西川,夷、獠等少数民族相继归附,唯南宁土司爨震恃远不宾。梁睿两番上书陈述征讨方略:“窃以远抚长驾,王者令图,易俗移风,有国恆典。南宁州,汉世柯之地,近代已来,分置兴古、云南、建宁、硃提四郡。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晋太始七年,以益州旷远,分置宁州。至伪梁南宁州刺史徐文盛,被湘东征赴荆州,属东夏尚阻,未遑远略。土民爨瓒遂窃据一方,国家遥授刺史。其子震,相承至今。而震臣礼多亏,贡赋不入,每年奉献,不过数十匹马。其处去益,路止一千,硃提北境,即兴戎州接界。如闻彼人苦其苛政,思被皇风。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宁济区宇,绝后光前,方垂万代,辟土服远,今正其时。幸因平蜀士众,不烦重兴师旅,押獠既讫,即请略定南宁。自卢、戎已来,军粮须给,过此即于蛮夷征税,以供兵马。其宁州、硃提、云南、西爨,并置总管州镇。计彼熟蛮租调,足供城防食储。一则以肃蛮夷,二则裨益军国。今谨件南宁州郡县及事意如别。有大都督杜神敬,昔曾使彼,具所谙练,今并送往。”

  “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汉代柯之郡,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伐陈之日,复是一机,以此商量,决谓须取”(《隋书·梁睿列传》)。

  杨坚见后,深以为然,但考虑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故未之许。隋朝建国后,隋文帝杨坚派史万岁讨平南宁,皆用梁睿之策。

  梁睿驻军于蜀,威惠兼著,民夷悦服,声望逾重,这些逐渐使杨坚感到忧虑。梁睿主簿薛道衡一次宴间说睿曰:“天下之望,已归于隋”(《隋书·梁睿列传》)。建议梁睿上表劝进(劝隋国公杨坚登基称帝),杨坚大悦。

  隋代周后,已为隋文帝的杨坚对待梁睿更加礼重。梁睿又上书献平陈之策,隋文帝称赞了梁睿,并下诏书说:“公英风震动,妙算纵横,清荡江南,宛然可见。循环三复,但以欣然。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举大定,固在不疑。但朕初临天下,政道未洽,恐先穷武事,未为尽善。昔公孙述、隗嚣,汉之贼也,光武与其通和,称为皇帝。尉佗之于高祖,初犹不臣。孙晧之答晋文,书尚云白。或寻款服,或即灭亡。王者体大,义存遵养,虽陈国来朝,未尽籓节,如公大略,诚须责罪,尚欲且缓其诛,宜知此意。淮海未灭,必兴师旅,若命永袭,终当相屈。想以身许国,无足致辞也”(《隋书·梁睿列传》)。因而未便用兵。

  梁睿又见北方突厥强盛,恐为边患,又上书陈述镇守之策十余事,书曰:“窃以戎狄作患,其来久矣。防遏之道,自古为难。所以周无上算,汉收下策,以其倏来忽往,云屯雾散,强则骋其犯塞,弱又不可尽除故也。今皇祚肇兴,宇内宁一,唯有突厥种类,尚为边梗。此臣所以废寝与食,寤寐思之。昔匈奴未平,去病辞宅,先零尚在,充国自劾。臣才非古烈,而志追昔士。谨件安置北边城镇烽候,及人马粮贮战守事意如别,谨并图上呈,伏惟裁览”(《隋书·梁睿列传》)。隋文帝见书后,赞赏不已,答以厚意。

  梁睿认为自己是周代旧臣,久居重镇,恐见疑于新政,所以内不自安,屡请入朝,于是被征还京师。隋文帝命梁睿上殿接见,握手极欢。回来后,梁睿对亲友说:“功遂身退,今其时也”(《隋书·梁睿列传》)。遂称病在家,不与人交往。隋文帝赐以版舆,每有朝觐,必令三卫舆上殿。

  梁睿平定王谦之乱时,认为自己威名太盛,恐为时人所忌,于是公开接受金玉贿赂以自毁形象,结果有百余名部将因奖赏未予落实而上告于朝廷。文帝令有司查办其事,真接主办人多因此而获罪。梁睿深感恐惧,上表陈事谢罪,请求退归大理。隋文帝予以抚慰。

  开皇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595.4.13),梁睿随从隋文帝至洛阳而卒,时年六十五。谥曰襄。子梁洋嗣,官历嵩、徐二州刺史、武贲郎将。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诏追改封梁睿为戴公。

  梁洋,生卒不详,梁睿子,因为出身于勋臣世家,顺利步入周、隋两朝统治集团上层,历任嵩州、徐州刺史和武贲郎将。隋大业六年(610年),朝廷下诏追封其父的开国辅佐大功,追封梁睿为戴公,并命梁洋承袭公爵。

  梁昕,安定乌氏人。北魏末为荡寇将军,从萧宝寅征丑奴,进征西将军,战沙苑除车骠将军,封安定县子。孝闵时进骠骑大将军,世宗初封胡城县伯。其弟梁荣,为开府仪同三司,朝那县伯。

  梁士彦,字相如,安定乌氏人也。少任侠,不仕州郡。性刚果,喜正人之是非。好读兵书,颇涉经史。周世以军功拜仪同三司。武帝将有事东夏,闻其勇决,自扶风郡守除九曲镇将,进位上开府,封建威县公,齐人甚惮焉。寻迁熊州刺史。后从武帝拔晋州,进位柱国,除使持节、晋绛二州诸军事、晋州刺史。及帝还后,齐后主亲总六军而围之。独守孤城,外无声援,众皆震惧,士彦慷慨自若。贼尽锐攻之,楼堞皆尽,城雉所存,寻仞而已。或短兵相接,或交马出入。士彦谓将士曰:“死在今日,吾为尔先!”于是勇烈齐奋,呼声动地,无不一当百。齐师少却。乃令妻妾军民子女,昼夜修城,三日而就。帝率六军亦至,齐师解围,营于城东十余里。士彦见帝,持帝须而泣曰:“臣几不见陛下!”帝亦为之流涕。时帝以将士疲倦,意欲班师。士彦叩马谏曰:“今齐师遁,众心皆动,因其惧也而攻之,其势必举。”帝从之,大军遂进。帝执其手曰:“余之有晋州,为平齐之基。若不固守,则事不谐矣。朕无前虑,惟恐后变,善为我守之。”及齐平,封郕国公,进位上柱国、雍州主簿。宣帝即位,除东南道行台、使持节、徐州总管、三十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与乌丸轨擒陈将吴明彻、裴忌于吕梁,别破黄陵,略定淮南地。高祖作相,转亳州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尉迥之反也,以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击之。至河阳,与迥军相对。令家僮梁默等数人为前锋,士彦以其徒继之,所当皆破。乘胜至草桥,迥众复合,进战,大破之。及围邺城,攻北门而入,驰启西门,纳宇文忻之兵。及迥平,除相州刺史。高祖忌之,未几,征还京师,闲居无事。自恃元功,甚怀怨望,遂与宇文忻、刘昉等谋作乱。将率僮仆,于享庙之际,因车驾出,图以发机。复欲于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阳关,塞河阳路,劫调布以为牟甲,募盗贼以为战士。其甥裴通豫知其谋而奏之。高祖未发其事,授晋州刺史,欲观其意。士彦欣然谓昉等曰:“天也!”又请仪同薛摩儿为长史,高祖从之。后与公卿朝谒,高祖令左右执士彦、忻、昉等于行间,诘之曰:“尔等欲反,何敢发此意?”初犹不伏,捕薛摩儿适至,于是庭对之。摩儿具论始末,云:“第二子刚垂泣苦谏,第三子叔谐曰:作猛兽要须成斑。”士彦失色,顾谓摩儿曰:“汝杀我!”于是伏诛,时年七十二。  有子五人。操字孟德,出继伯父,官至上开府、义乡县公、长宁王府骠骑,早卒。刚字永固,弱冠授仪同,以平尉迥勋,加开府。击突厥有功,进位上大将军、通政县公、泾州刺史。士彦之诛也,以谏获免,徙瓜州。叔谐官至上仪同、广平县公、车骑将军。志远为安定伯,务为建威伯,皆坐士彦诛。

  梁默,士彦之苍头,骁武绝人。士彦每从征伐,常与默陷阵。仕周,致位开府。开皇末,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北征突厥,进位大将军。汉王谅之反也,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讨平之,加授柱国。大业五年,从炀帝征吐谷浑,遇贼力战而死,赠光禄大夫。

  梁嵩遵,北魏安定人,青年时好行侠仗义。在雍州(今西安)参军后,任肖宝夤手下中兵参军。

  孝昌二年(526),肖宝夤据雍州称帝。北地郡毛氏兄弟征募乡里民兵,准备讨伐。肖宝夤闻讯,派侯络德与梁嵩遵率兵攻魏。侯、梁不原叛变,反戈一击,使肖宝夤措手不及,大败而逃,从而收复雍州。梁嵩遵因功被封为乌氏开国伯。后任荆州骠骑府司马,直至去世。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

  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瘁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频蒙慰谕。后转小内史下大夫。建德中,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邑千户。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阳郡公,增邑五百户,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寻进位上大将军,迁御正上大夫。俄拜柱国、青州刺史,属帝崩,不之官。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增邑五百户,通前二千户。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赏以劝善,义兼训物。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日增其美。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未几,又赐钱五万。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

  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曰襄。子文谦嗣。

  文谦弘雅有父风,以上柱国嫡子,例授仪同。开皇十五年,拜上州刺史。炀帝即位,转饶州刺史。岁余,为鄱阳太守,称为天下之最。征拜户部侍郎。辽东之役,领武贲郎将,寻以本官兼检校太府、卫尉二少卿。明年,又领武贲郎将,为卢龙道军副。会杨玄感作乱,其弟武贲郎将玄纵先隶文谦,玄感反问未至而玄纵逃走,文谦不之觉,坐是配防桂林而卒,时年五十六。

  少子文让,初封阳城县公,后为鹰扬郎将。从卫玄击杨玄感于东都,力战而死,赠通议大夫。  

  梁肃,唐代散文家(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幼逢安史之乱,9岁时,史思明攻陷洛阳,“因窜身东下,旅于吴越,转徙厄难之中者,垂二十年”(《过旧园赋序》)。建中元年(780)至京师,登文辞清丽科,授太子校书郎。复受荐为右拾遗,以母老病辞。贞元五年(789),召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史馆修撰。梁肃师事独孤及,也是古文运动先驱作家。作古文,尚古朴,为韩愈,柳宗元,李翱所师法。贞元八年,梁肃协助陆贽主试,推举韩愈,欧阳詹等登第。但韩愈辟屏佛学,而梁肃信佛,为天台宗湛然、元浩弟子。

  代表作有《过旧园赋》、《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肃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6卷。

  事迹见崔元翰《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新唐书》本传及《唐摭言》,近人岑仲勉《翰林学士壁记补》、《唐集质疑》可供参考。

  梁姓尼净秀曾被南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朝皇帝敬奉

  《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比丘尼释净秀。本姓梁氏。安定乌氏人也。其先出自少昊至伯益佐禹治水。赐姓羸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自时厥后昌阜于世。名德交晖蝉冕垒映。汉元嘉元年。梁景为尚书令。少习韩诗为世通儒。魏时梁爽为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博极群书善谈玄理。晋太始中。梁阐为凉雍二州刺史。即尼之乃祖也。阐孙撝晋范阳王虓骠骑参军事鱼阳太守。遭永嘉荡析沦于伪赵。为秘书监征南长史。后得还晋。为散骑侍郎。子畴字道度。征虏司马子粲之仕宋。征虏府参军事封龙川县都亭侯。尼即都亭侯之第四女也”。

  《比丘尼传》:“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①。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叡,好行慈仁”。

  净秀祖父梁畴,曾任征虏司马。父亲梁粲之,曾为龙川县(今广东龙川)都乡侯。

  释净秀曾被南北朝(南宋)太宗明皇帝、(南齐)世宗文皇帝萧长懋、(南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朝皇帝敬奉。

  原梁河乡以上梁、下梁村为主﹐聚住着整村梁姓人家。图为上梁村风光。

  高平镇上梁村风光。

  上梁村风光。

  泾州古城内水泉寺村和共池村之间靠北山处,有梁家旯地名,是历史上梁姓最早的居住地。

  泾川梁姓,据1996年版《泾川县志》载,全县共有梁姓717户,多住在以姓为乡名的梁河乡,现属高平镇。原梁河乡以上梁、下梁村为主﹐聚住着整村梁姓人家。高平镇南有原梁村,与原梁河乡上梁、下梁村相邻﹐住着与上梁、下梁梁姓一个家族的整村梁姓人家。泾州古城内水泉寺村和共池村之间靠北山处,有梁家旯地名,是历史上梁姓最早的居住地。现存水泉寺内,曾有梁姓为主的古代巨碑功德刻名,但愿此碑能找到。据1982年户籍统计,全县共有姓氏255个,其中复姓3个:完颜、上官、尉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