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博物馆馆长史义民

2013年08月06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泾川县博物馆史义民:甘作文物“保护神”

7月25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泾川县安定街5号的泾川县博物馆,见到馆长史义民时他正在和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修复今年1月份出土的窑藏佛像。

  今年58岁的史义民,朴实敦厚,在泾川文化系统,他是一名老兵。1993年高中毕业他就去当兵,1980年复员后,被安排到城关镇水泉寺村医疗站工作,一干就是6年。

  1986年9月史义民被安排到县文化局工作,一年后,他调到县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的县博物馆,条件艰苦,工作人员也只有2名,却要担负起全县境内300多处野外文物点(含省县级保护单位)和1400余件馆藏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单位人员少,没有工作经费,野外文物保护、文物普查和文物发掘、分类、鉴定、归档都由他一个人承担。

  泾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建州置郡设县已有2100多年,文化遗存众多,文物保护任务繁重。20多年来,经史义民亲手征集和抢救性收集文物达1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余件,特别是抢救性收藏的北周保宁寺青石佛像高大完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他告诉记者,那是2005年11月3日晚上9点,当接到水泉寺六社苗圃职工在挖喷灌渠时挖出文物的报告后,他立即赶到现场,初步鉴定为早期青石佛教造像,重达1吨,异常珍贵;当即调集了3名职工,租了一辆三轮车,请求施工群众帮忙,先修通道路,再进行了包装后吊装上车,终于在当晚12点多安全运回了馆内;回馆后经仔细察看,佛臂为新断茬口,但无佛手,他又组织人员,历时5个多小时,动土上百方,终于找到了遗失的佛手。在史义民日常的工作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1993年,史义民开始担任泾川县博物馆馆长,工作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21年来县博物馆未发生过文物偷盗、流失事件。

  说起工作中记忆最深的事,史义民说就是今年在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一处佛像窖藏的过程。1月1日,他接到城关镇群众反映大云寺地宫东侧发现佛教造像后,立即带领2名工作人员赶赴现场,第一时间保护现场,鉴定文物,对发现的佛教造像立即买来彩条布、草垫包裹,用棉袄进行覆盖保护,并向上级上报这一发现。省、市文物专家到现场后,虽然是数九寒天,但他和自己的同事积极配合挖掘文物,一直守护在文物现场,不敢有丝毫松懈。

  当发现窑藏有陶棺及铭文砖后,史义民认为陶棺属国内罕见,有珍贵的考古价值,立即对这一文物进行了封存保护,待专家到现场后,进行了清理、修复。抢救性发掘1个月,铁路沿线考古发掘2个月,3个月来,史义民一直守在现场,决不让一件文物流失。

  史义民在文物战线工作了20多年,深知在民间还有一些散落文物,他希望能加大文物执法检查、文物追缴工作力度,让更多的文物回到博物馆。

  说起下一步工作打算,史义民说,他将配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用最先进的方法保护今年大云寺遗址出土文物,让280多件文物永久保存下来;并配合相关部门力争开建泾川县文物考古遗址公园,新修县博物馆,展示泾川灿烂的历史文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