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晚霞撷朝露》 >> 正文内容

第七篇 泾川城里的庙会<二>

2013年04月2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玉都庙在城南40里的高塬上,因供奉玉都娘娘而得名。玉都娘娘庙坐东向西,有正殿、拜殿、山门。山门外有铁狮子、铁旗杆,整个建筑修建在一处高土台上。庙外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庙广场西边有一座戏楼,戏楼下是一个约半亩的涝池,平时玉都庙的集市就在广场里。广场东口娘娘庙的南面,有一座很高的方形土墩,早年上面有一座小庙。玉都庙的庙会很大,陕甘宁各地的商贾、香客都来参加。传说玉都娘娘原是一个面容丑陋,头上不长毛发的的秃头女子。母亲早年去世,父亲续弦,后母心肠歹毒,百般折磨、虐待这位其貌不扬的小姑娘。姑娘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把眼泪咽在肚子里。后娘见她越顺从,心里就越气,后来竟然要置姑娘于死地而后快。姑娘忍无可忍,又不知如何是好,走出门坐在场边的碌碡上痛哭,由于伤心过度,一口气上不来,便气绝身亡。当人们发现时,她仍然坐在碌碡上,尸体不曾倒下。不一会儿,这姑娘满头长出了乌黑发亮的秀发,脸上的黑皮顷刻间变得白里透红,如花似玉一般,美丽可爱。原来这位少女是天上的玉都姑娘,下凡劝人行善的。以后玉都娘娘经常显灵,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使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玉都娘娘的功德,就修建了玉都娘娘庙。现在看来,庙宇的建筑风格至晚也应该是明代建筑。解放以后破除迷信,把庙里的神像都打光了,拆了山门,在山门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大舞台,娘娘庙成了后台、化装室。后来这些庙宇和舞台也被拆除了,玉都庙改成了玉都公社、玉都乡、玉都镇等名称。类似玉都娘娘由人变成神的传说、还有像丰台乡湫池坳的湫池娘娘,也是确有其人。乾隆《泾州志》中就抄录有《善女祠记》的碑文。这位湫池娘娘心地善良,专为百姓排忧解难,特别是久旱无雨的时候,百姓们向她求雨,总能天降甘霖,救民于火热之中。泾川城南关会子,如遇大旱求雨,就到湫池坳去找这位娘娘,发慈悲下雨。陕西陇县龙门洞有个早阳洞,洞里面有一铁铸道人像和一块石碑,记载了当地一位姓陈自号野仙的道士,在清朝光绪年间得道成仙的。他死后人们为他铸像刻碑,供奉在早阳洞中。这类活人变成神的故事看来全国各处都有,沿海地区渔民们崇敬的妈祖,宋代的布袋和尚,大概都是这一类神仙。

  泾川庙会还有一种祭祀的方式是“跳神”,解放以后跳神祭祀很快就绝迹了。我印象较深的是羊圈子和土窝子两处的山神庙会都是要跳神的,那时泾川跳神的师父名叫史达奈,一听名子就知道不是汉人。直到解放时他还留着满洲人的辫子,无职业,整天在街上到处游转,靠跳神和给人家治病维持生活。每有庙会跳神的人非他莫属。跳神的时候,他带着几个徒弟,背上羊皮扇鼓、麻鞭和其他用具,到了会场敬过神以后,便穿上一件大红布做的没有袖子的长袍,腰间系上用彩色布条做的裙子,腿上绑着裹腿,脚上穿着麻鞋,手里拿上麻鞭,嘴里叼着钢签,他把钢签只是叼在嘴里,不穿透脸蛋,徒弟们拿着扇鼓,边敲边跳边舞。以他为核心绕着圈子乱跳,嘴里唱着咒语,每唱一段史达奈要响一声麻鞭,接着是两声扇鼓,所以我们模仿跳神时乱叫上一阵,最后来一个“啪!咚咚!”见过跳神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学跳神。跳上好一会又要敬一次神。最后一个最精彩的节目是开刀,这时候拿扇鼓的人让开一条通道,史达奈连打三个响鞭,把麻鞭向半空一甩,翻一个跟头飞快地向前方跑去(土窝子是向城里的方向,向北跑;羊圈子向宫山的方向,也是向北),跑出约30多米,又开始乱蹦乱跳,口中念念有词,这时老会长早已在那里烧香叩头,史达奈又翻一个跟头,从腰间拔出一把两面有刃的尖刀,跪在地上,乱舞一阵,甩掉上衣,赤着上身又乱舞起来,突然间他又跪倒在地,右手持刀往自己的后背上猛刺一刀,顿时鲜血直流,老会长急忙上前用黄表压住他身上的伤口,血粘在黄表上,连换了三张,第四张表贴在他的后背上再没有取下来。老会长把三张带有人血的黄表和其他黄表一齐点燃烧了,叩罢头,搀扶着史达奈到庙上去休息。跳神的祭祀活动不到两个小时全部结束了。这显然是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用活人做祭品的血祭活动,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不过对于史达奈来说,流这点血并不吃亏,做一场跳神祭祀活动虽然不像唱大戏那样花钱,但开一次刀要比一个名演员唱三天三夜大戏挣的钱多的多。还有人说史达奈的背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留下了伤疤,伤口上的血痂从未痊愈过,每当跳神开刀时,他只需用刀尖挑开血痂鲜血就流出来了。黄表又是止血的好材料,所以跳神开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不管怎么说,以人血做祭祀毕竟是残忍的。之后,我还在斜街的殿台子庙上见过史达奈伐马脚。殿台子上供奉的是关帝,有一年轻木匠,为庙上做轿子,突然栽倒在地上,伐起马脚来。这位平时不多说话,埋头干活的青年,一旦伐起马脚来力大无穷,三两步就从十多级陡峻的石台子上跳到庙里。

  水泉寺的山神庙和城里野猫沟的山神庙两处是唱牛皮灯影子的。当时最有名的皮影班子是乔师的班子,乔师解放前约有60岁左右,头把板胡,满口腔须生、大净是他的拿手活。挑线的史和中是个瘦高个,比乔师略小一点,唱青衣。这个班子的实力强,城附近的皮影庙会大多都是请乔师班子演唱的。野猫沟有专门演皮影的舞台,这种舞台很小,面积不到10平方,三面墙壁,台口是约80厘米高的土墙,表演时拉一张条桌往土墙根一放,上面撑上亮子(用马尾做的箩底子,两幅拼接而成的屏幕),台子里面安几条板凳,绷几条绳子就装好了舞台,开场前,挑线的把式要把表演的人物挑拣出来安上头,挂在绳子上。演员们都是多面手,每个人手里都要拿一种乐器,分文武场面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演出一开始,挑线的把式把皮影挑在手里在屏幕上表演。那时候没有电灯,亮子后面挂一盏多头的清油灯,灯后面遮一块油布,这样灯光只照亮屏幕,幕后的演员处在黑暗中,外面的观众看不见里面。皮影常演的传统剧目多是神戏,像《包公三下阴》、《黄河阵》、《孙膑坐洞》、《孙悟空七十二变》、《十万金》等等。最好看的是武打场面,有骑马打仗的和不骑马打仗的,挑线把式有时两只手可以把8个牛皮人摆到屏幕上,互相打仗。在两人对打中,挑线的人以高超的技艺把各种动作表演的惟妙惟肖。为了增加打斗激烈时候的动态,挑线人手里操纵人物,用嘴吹动灯上的火焰,人物手中的武器随着灯光的闪动而颤动,动作更加逼真,看得人眼花缭乱。《孙悟空七十二变》中,二郎神变成一头猪,孙悟空变成一只猛虎,老虎一口咬住猪的屁股,猪向前一跑,一串小猪仔被老虎从猪肚子里拉了出来,演到这里,台下总是一片喝彩声。当时不知这些猪仔是从哪里来的?后来我在搞皮影收藏中发现,原来母猪肚皮上有一个袋子,十几个小猪仔用线串起来叠在一起装在里面,表演时一拉就出来了。十八层地狱也是我小时候最爱看的,大锯分尸,两个小鬼拉大锯,一来一往,活灵活现,油锅火鏊,小鬼的吹火筒里还能冒烟,现在看来,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可是对孩子们是挺新鲜的。皮影除晚上在舞台上演唱外,每天晚饭后还要在露天唱自乐班,就是现在的秦腔清唱。皮影班子的原班人马围着一张方桌,桌上摆着酒菜,演员们边唱边吃喝,老乔师边拉板胡边唱,丝毫不乱,很受人们欢迎。乡里的皮影是在牲畜窑里演唱的,所以又把演皮影的叫“钻窑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