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川文化遗产录》 >> 正文内容

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与华严宗祖师祖庭(1)

2012年06月1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西平铁路全线仅有3个历史上建过州的古城﹐即泾州、邠州、乾州﹐其它两州古城西平铁路都远远绕开﹐唯独非要从3000多年的泾州古城穿城而过!

  □ 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与华严宗祖师祖庭:张怀群论泾州古城与西平铁路之二

  (张怀群﹐甘肃泾川人,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泾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泾川西王母民俗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兼﹚、台湾中华道教文化研究学院教授、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西王母文化研究首席专家。1979年至今已出版著作37部1000万字,其中有关西王母祖祠圣地、大云寺佛祖舍利供养圣地、泾河百里石窟长廊、西王母民俗、西王母地望与人望、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等文化遗产类论著和文学作品21部,600万字;编注集16部﹐458万字。 )

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现状

  泾州古城建自商周,连续使用、扩建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此年雨量创历史最高,泾河与上游朱家涧水潭水量亦创历史最高,一夜之间淹没古城,古城被迫于当年迁至泾河之阴的现县城所在,泾州古城的建筑物渐此废弃,但西、北、东城墙大部幸存,唯一留下的完整建筑物便是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简称水泉寺),由于寺院从地面以岩石砌筑起4米至8米多高的台基,台基之上建寺,故水泉禅寺逃过了明代洪水之劫。

  水泉寺位于泾州古城兼山(五龙山)之麓,寺西是阮陵(阮姓人始祖之陵)和泾州城西城墙,寺内有山泉喷涌,故名。山门前有长10米许的岩石与鹅卵石筑起的山坡,鹅卵石镶于坡之表面,上世纪80年代,坡被改造成水泥踏步。山门是唐代风格,从古至今传承。上世纪90年代,城关中学因山门破旧欲改建成现代校门,城关镇书记何兴华闻知,指示这是古迹,不可轻易改换,需修旧如旧。校长心领神会,将山门拆开,更换少量已朽的椽檩,在原柱顶石上立下木柱,以原木榫卯,构架起原山门,以原砖瓦砌筑,故山门至今仍为唐代建筑风格。山门有古式两大扇朱红木门,门道两侧为耳房,有窗可视门道。

  山门之内东边,有两抱粗古槐,山门两侧和殿后也有古柏数十株。入山门后直进,有大殿一座,大殿北20多米处,有现代2层办公楼,楼与殿之间有100许平米平地,现为篮球场,其平地下是周代的共池,即“泾州八景”之一的“共池涌碧”,共池是建自商周的阮国、共国遗址,池约1亩见方,内植荷花,池上有木结构亭子,1949年前改建为砖木结构的阁楼,1970年代末塌毁。池底有山泉,名青凤泉,泉水涌动, 1981年被填平,填时,泉水无法封压,用数袋水泥-次性封堵,以黄土、瓦砾、垃圾充实。池壁是岩石砌筑,填池时未拆毁池壁。院内还有平房3座、4层教学楼1座,2层宿办楼2座。

  这座寺院,座落在岩石砌成的4米至8米多高的台上,山门外及东墙下,岩石台从古至今未变。沿着东墙基向北,是泥泞不平的土路,以慢坡可达城关中学东墙后门处。后门外,是一眼甘冽清澈深约10米的古井,井水千百年间愈取愈溢,村民自古至今汲水不辍。现在,自来水已经入户,但当冬天封冰水管后,村民亦然挑起水桶汲此井水,因桶中水溢溅,故井四周被冻成很高的冰地。

  水泉寺自古著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之后,古城成了农村,当地村子亦取名水泉寺,世代延用至今。

  水泉寺从隋代运行至民国29年(1940年),寺院被改成泾川县初级中学,这是泾川历史上第一座中学,1944年增设高中部,改为甘肃省立泾川中学。 泾川、灵台、崇信、平凉、镇原、长武等陕、甘6县的优秀学子都在此上高中,泾川中学成为现代中国泾河中游第一代人才精英走向世界的摇篮之一。1950年5月与泾川农校(校址在杨柳湾)合并,杨柳湾为二部。1956年8月,水泉寺旧址改为泾川县初级中学,杨柳湾二部改为省立泾川中学,1958年更名为泾川县第一中学,泾川县初级中学渐改为泾川二中,现称城关中学。

  中学依兼山﹙又名五龙山、紫荆山﹚而建,校北墙紧依紫荆山,校后门处有山路。1940年寺改校时,寺内主体建筑之一观音殿由村老史秉元、温兆德、史义、史其泰率众移至紫荆山半山而建,植柏育山,香火未断,历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远近男女善信朝山拜谒。时有观音殿、古佛殿、二圣宫、关帝庙 ,庙群坐落有致,密集的古柏遮荫,此为水泉寺上寺的一部分。1964年,水泉寺村成为“四清”运动试点,运动扎实,试点彻底,山上的菩萨殿等庙辟全毁,唯部分古柏、清代南海慈云匾幸存。1989年村民在原址复府了土木结构的观音殿,2005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起,易土为砖,重建了观音殿。

  山门后的大殿,从建校至今为中学图书馆。这座建筑,是明代在唐宋原殿上重建的,至清代,又重修。目前,大殿的长檐、翘角、斗拱、明柱、台明及砖雕、青砖包砌的山墙,仍可见精工与古风。正是作为图书馆用场,当代几十年里,人们忽略了它曾经是佛教建筑,因为它有中学所需的硬件建筑功能,竟不可思议地幸存至今。

  现存的城关中学,无声的保护了隋代以来的享誉陇右、西北的水泉寺,成了甘肃、西北罕见的隋代寺院幸存。水泉寺又是建于商周的阮国、共国的权威遗址,是阮姓(阮姓因阮国起源)暨越南阮姓起源地的标志建筑,是泾州古城唯一幸存的建筑文物。

  

  四位皇帝敕赐的寺院

  

  宋真宗赵恒敕建泾州解脱禅院

  《古今图书集成》载: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1004)中敕赐,解脱禅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宋《解脱禅院碑记》又记此事,碑末记载,观察推官张孝友等又建。

  《陇石金石录》载:解脱禅院碑记,在泾川王母宫今存,大宋……于时天乐奏空祥云……。“在泾川王母宫今存”指1943年存﹐今佚。

  《缘督卢日记钞》载:泾州王母宫有宋景德残碑。

  宋景德年皇帝是赵恒,赵恒是赵匡胤的侄子,庙号真宗,尊号元孝皇帝,是宋代第三任帝,他于公元997年3月至公元1022年3月在位,在景德(1004)年敕赐泾川解脱禅院。

  解脱禅院,又名水泉院,当在水泉寺内。可惜《解脱禅院碑记》碑1943年尚存王母宫,今佚。碑文存《陇石金石录》。

  元世祖忽必烈颁圣旨保护泾州镇海寺

  元世祖二十年﹙牛儿年.公元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为泾州镇海寺颁旨,诏令皇室、地方官员、使臣、军人保护泾州华严海印水泉禅寺,不要侵犯僧人的寺院、房舍、马匹、水土、碾磨等,僧人不要依仗圣旨做越轨的事情。忽必烈的帝师、参加过西藏回归祖国之“凉州会谈”的西藏代表萨班之侄八思巴用其所创的八思巴文书写了圣旨,刊刻于碑,碑名镇海寺碑(2009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出),碑今存泾川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为国内仅存一二的八思巴文碑,是元代及中国历史上蒙、藏、回、汉及各族人民大团结、维护和平、宗教信仰自由的真实见证,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陇右金石录》载。

  元成宗铁木尔敕赐泾州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

  民国邹光鲁《泾川县志》载:《敕赐华严海印水泉寺记并序》……有井,名曰青凤泉,建寺曰,真相院。……大元开国,积善余庆,恢宗三宝,塔寺前,……寺重修,想不忘灵山之付嘱……讳了彬,西蜀剑关阴平邑人,髫专鲁诰……岁双锡比,复兴故址,刬荆榛而作净 ……躬往京师得宣诰命名曰花(应为华,张怀群注)严海印书泉禅寺…… 垩寿之场,营修罗汉大殿妆﹙土素﹚云周复建花□□复兴故址…… 营修罗汉殿……蜃楼,鼎新革故,厥后有资……于大元……而月现,度门弟子三千有余,皆青出于蓝……俱高,时春秋七十有三,于至元丁亥腊月有八……元贞元年岁次乙未庚辰月已朔已未日(元贞系元成宗年号)。

  辨读碑文大意:元代开国,在青凤泉水泉寺原址又修复了寺院,有塔,寺主亲躬朝廷,得皇帝敕赐,名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寺中方丈曾有度门弟子三千,皆优,方丈七十三岁,似圆寂……

  这是泾川又一处得到敕赐的寺院,有度门弟子三千,可见香火之盛。元成宗广孝皇帝铁木尔是忽必烈的孙子,他于公元1294年4月至公元1307年1月在位,在位14年。忽必烈曾颁圣旨于水泉寺(镇海寺),其孙元成宗皇帝铁木尔继位之后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名及碑文,是情理之中的吉祥之缘。

  此碑《陇右金石录》有记,“花严海印寺碑,元贞元年,在泾川今存”,实际碑文在镇海寺碑碑阴,今存。

  明宪宗皇帝朱见深敕赐泾州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七月十五日,明宪宗皇帝朱见深“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诗碑,宗室平凉韩王明德子题,刻于汉白玉石上,碑今存泾川县博物馆,《陇右金石录》载。朱朱见深是朱元璋第五代孙,明德子是平凉某代韩王的别号。

  由此可知,宋真宗赵恒、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尔、明宪宗朱见深四位皇帝曾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

  

  隋代至明代29位宰相亲王帝师附马总制院使大将军大都督公爵太守同知县令光禄大夫观察使节度使西上閤门使检校司徒御史大夫大和尚亲建住持题咏水泉寺

  

  经过仔细辨读隋代至明代7篇残缺的碑文,又经文史专家王金生翻译,现知不仅有四位皇帝敕赐过水泉寺,还有隋代至明代的29位宰相、亲王、帝师、右员外常侍、事侍中、总制院使、附马、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公爵、太守、同知府、县令、光禄大夫、观察使、节度使、西上閤门使、检校司徒、御史大夫、大宝法王、大和尚亲建、住持、题赋水泉寺,有41名秀才、数百名和尚、施主常住、布施。

  • 隋水泉寺李阿昌造像碑裁:

  朝廷命官、宁远将军、右员外常侍﹙相当后世国务顾问﹚鹑觚令﹙灵台县长﹚李显,

  朝廷命官、前宜阳﹙在河南﹚太守﹙相当后世市长﹚李阿昌

  朝廷命官、泾州邑正﹙相当后世市长办公室主任﹚白李香

  长安县秀才、车骑将军﹙武职一品衔﹚光禄卿﹙文职一品衔﹚韩定□

  泾州秀才、辅国将军﹙武职一品衔﹚原山西运城太守梁令伯

  长安县秀才刘小洛

  泾州秀才周延矩、李道□、梁孟先、孟□□、胡苟奴、吕□□、袁元□

  泾州全境禅师释钦、释道珍,方丈助理释胡元、书办﹙上ム下贝﹚安和、华继世,香火管理及施主郭序礼等5人。

  二、隋赵刚碑文载

  原安定郡都邑师﹙全州佛教徒总监暨老师﹚道觉

  国公爵位、原安定太守﹙与刺史同,相当后世市长﹚、施主赵刚

  事侍中﹙皇帝顾问﹚、渭州刺史兼武咸县县长、开府仪同三司﹙官府规格等同宰相府﹚、大都督持节﹙兵符﹚管理渭州军事、驸骑大将军﹙驸马骑都尉,晋以后多为帝婿担任﹚大将军开府□□□□

  刻石的32人中有31位泾州秀才,其中泾州古代大姓中可辨清姓氏的有梁姓3人,胡姓3人,程姓4人,皇甫姓若干人,还有屯姓若干人,僧官驎树。

  赵刚寺,是由有仅次于亲王爵位的公爵爵位、太守赵刚,一身兼六职的驸马、皇帝顾问、官府规格等同宰相府的持皇帝兵符的大都督、驸骑大将军□□□和安定郡全郡佛教徒总监暨老师道觉为首而兴建的。

  三、宋解脱禅院碑记载:

  观察使﹙约相当后世省长、﹚推官﹙司法副官﹚张孝友

  节度使﹙约相当后世省军区司令员﹚推官﹙司法副官﹚□□□

  西上閤门使﹙内务部长﹚金紫光禄大夫﹙一品文职衔﹚检校司徒﹙民政部长﹚共同撰文刻碑 此碑最残,仅辩其残文大意是,大宋朝某宰相兼总检察长(“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归隐,携家眷到泾州礼佛朝圣,住泾州城兼山之麓,养鸟种花,务园作圃,四季不辍,禾丰木茁。某宰相早晚诵佛经,又斥资百万文钱,雇当地人车载背驮,备料开石,垦地平壤,宰相亲自设计佛寺图样,施工中,可听见天乐,可看见祥云。某宰相兼总检察长以他名义亲笔撰写建寺文告,末尾署原官衔,四处散发,致善士云集,布施了丰厚的物资钱钞,使佛寺按时完工,命寺名解脱禅院,各地大量善士礼佛后归去。宰相从筹划到竣工共历13个春秋,年70岁而薨,法体灵骨以佛礼葬于水泉寺附近。时在大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年间。

  《古今图书集成》载:“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1004)中敕赐,解脱禅师建”。而从《解脱禅院碑记》碑文中可读出“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建之意,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与解脱禅师是否一人,待考。

  四、元镇海寺蒙文(八思巴文)碑载:

  元世祖二十年[牛儿年](公元1277年),西藏回归凉州会谈的参加者、萨班的侄子八思巴,先后被封为忽必烈的帝师、总制院使(正二品﹐总制院是在中央政权内设置 ,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赐玉印,封号大宝法王﹐又封号全称为“ 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 “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八思巴用自己所创的八思巴文书写了忽必烈给镇海寺的圣旨而刻碑。

  五、元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载:

  兼山之阳有青凤泉﹐就泉建寺﹐寺名真相院。主持复建寺院的和尚俗名了彬﹐西蜀剑关阴平(今甘肃文县)人﹐法名戒得﹐修复了寺院和塔后,戒得寺主亲躬朝廷,得皇帝敕赐,名华严海印水泉禅寺。戒得曾有度门弟子三千,皆优。戒得于至元丁亥腊月初八七十三岁时圆寂……

  《古今图书集成》载:“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1004)中敕赐,解脱禅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了彬、戒得、行寻是否一人,待考。

  六、明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载:

  明代宗室明德子于成化戊戍中元前一日(公元1478年七月十五日)在泾川完颜祭祀明代韩王墓后游了水泉禅寺,即兴成诗一首,顺手写在地上。弘治十年(公元1478年)七月十五日,泾州长寿里(今水泉寺一带)的平民书法家史遵书写,石匠乔子玉、乔文通同刻碑。平民书法家史遵和乔姓石匠应是今水泉寺村史姓和贾家庄乔姓人祖先。从碑刻中还可知功德主中有今日水泉寺村史姓人先祖6人,泾州大姓梁姓6人。又知道了当时泾州佛教事务管理处办公和尚是释智广,水泉禅寺的住持和尚是妙钦、妙铃、妙庆,水泉禅寺经藏禅师是智本、智全、惠﹙金广﹚ 。

  七、明重修水泉寺上寺碑载:

  元元统(公元1333-1335)年间,水泉寺香火旺盛。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水泉寺村今温姓人祖先之一温翠柏峰修持佛法,法名天齐,取得官府发的和尚证书后回到故里泾州,见水泉寺下寺中住满和尚,无天齐立锥之地。天齐带弟子智辨等四五人在山腰挖窑洞做厨房和住处,又开小道,集材招工,建成一寺,名中寺。中寺之上,又有古代胜迹,天齐向官府建议,建围墙、大殿、甬道、水渠,在石崖上凿台阶,至此,水泉寺的下寺、中寺、上寺全部建成,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开工,至弘治之十四年(公元1501年)完工,历30年。天齐邀请同村同族人、正在山东济南任同知(相当后世副市长)的温应璧回乡观光,并请温应璧写了《重修水泉寺上寺碑》碑文,这是水泉寺碑刻中保存最完整的一篇碑文。水泉寺的下寺、中寺、上寺遗址、古树至今尚存。

  

  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碑刻史志记载华严海印水泉禅寺

  

  依目前所见,隋至民国共有11部史志记载水泉寺23次,记载水泉寺有隋唐宋元明的碑刻9通,其中4通现存(隋代1,元代2,明代1) ,现存记载中的碑文8篇。记载如下:

  《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载:

  隋代碑刻二:

  隋水泉寺造像碑碑阴此碑为李阿昌造像记

  维开皇元年岁次癸丑四月庚辰朔二十三日壬寅,佛弟子李阿昌等廿家。去岁之秋,合为仲契,每月设斋,吉凶相逮。今蒙皇家之明德,开兴二教,然诸人等谨请比丘僧钦为师,徒名曰大[上厶下巳]远哥如来久完之疑,择亲为行本竞施财物,营造精舍,土木之所存,远采名山之石,建亏碑像,庄丽于工,□清奇尽于思圬,林果山地,靡不有备,瞻仰周曲,□开迷误,路人观者,无不念矣,既成□□□□□此兴造之功,一愿钟报於帝王□□□□□实素之文□□□□□于北祠谷□□□□□康隆□□□□□□□□□春大□□□□□及□□□□□□□□□□□有形□□□□值□□□□□□□□□□

  像主左寺头浮图主[上雨下隻]定

都邑主宁远将军右员外常侍鹑觚令李显

  邑师比丘僧钦化主董伯奴

  邑师比丘道珍都化主杨奴奴

  都邑主前宜阳郡守李阿昌

  都邑正白李香□□□□□

  都维那胡元□典录员安和

  典录华继世香火郭序礼

  香火郭道集斋主李运祥

  斋主杜伏荣

  邑生长安县人车骑将军左光禄韩定□

  邑生周延矩邑生李道□

  邑生长安县人刘小洛邑生李道□

  邑生庞猛集邑生李道□

  邑生梁孟先邑生孟□□

  邑生胡苟奴邑生吕□□

  邑生袁元□

邑生辅国将军前河东郡守梁令伯

(碑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陇右金记录》张维按:此碑在泾州故城水泉寺,高四尺一寸,广一尺四寸,厚四寸,碑阳三层,其上中为佛相,两旁各题名三行,其中即造相记,凡十三行,行十八字,其下提名十二行,碑阴作四层,皆凿龛刻佛相,碑之两侧亦如之。自周武帝禁断二氏,隋初始复解驰,故碑云:今蒙皇德,开兴二教。碑文虽后段不少剥泐固,亦象教再兴一史料也。而金石书录均未采入,民国二十七年门人石仁甫于役泾川,拓以相贻,为之惊喜,不置提名中如鹑觚令李显宜阳郡守李阿昌车骑将军韩定□河东郡守梁令伯皆乡邦宿献,可备志乘甄录。

  民国之前,此碑未被金石著作采录。

  民国《泾川县志》载:

  隋赵刚碑文

  □□□□□□□□□□□□□□□祥□□□□□□□□□□□□□达漏四□□□□□□□□□□□□□□□□□□□□□□□□□□□令异热不□□真是循心之胜境,弘道之静场,信可□□□渊赵登□物者也,但俗学素称,圣心□□□且发至愿以开诸意□任颂曰:

  玄道邈□□绝相,道贯古今,唯歌兴浪□□哉,道迹更鸟真亮不曰书,然谁知□哀,既返迷徒塾云□放一其□唯火宅焚荡。童稚纵横,魑魅魍魉,朽宅是播,扬声□上□烟□□恶心既长既崩,且□□宗谁仰得妙□可凭可仗□凭仗是何所谓,弃能度万有越,□后修陵,趣空巧俗舍有亥,既非是真证,孰□究果,既曰妙□,岂受重层诸子游涉,宝□□九载,妙矣,莫□孟仁慈伶五有德兼卡珍明□□□□□□□□□□□逢苦□瞋八法□□□□□□□□□衍□垂恝法厉赖我□□□相寻度□□人下

  碑首题款

  前安定郡都邑师比丘道觉国公前安定太守化主赵刚事侍中行渭州事武咸县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渭州□军使持节驸骑大将军开府□□□□

  刻石人姓名

  • □□□□ 邑生皇□□,邑生李令贵,邑生郭挺□,邑生□□□,邑生梁□□,邑生程文□,邑生□□□,邑生程德兴,邑生安□□□□□屯道仁,邑生□□□,邑生屯益士前,邑生梁□□,邑生程崩山,邑生□□□,邑生阿双□,邑生□□□,邑生胡昙言,邑生□□□,邑生程阿驎,邑生□□□,邑生胡令安,邑生□□□,邑生梁祖欢,邑生胡令□,邑生□□□,邑生□□□,邑生比丘文欢,邑生荀畴□,邑生高万岁,邑生□□□,维那首驎树,邑生荀□□

  民国《泾川县志.金石志》载:

  水泉寺石像

  在治北距城五里许,此系隋开皇元年岁癸丑四月所造,其像在于碑面,背刻碑文字多剥落,而该阴面上首及碑左右两侧均刻有佛像,惟不知何佛何名。

  又水泉石像

  查此像亦系隋代所造,泐于碑之阳面,其阴面碑文剥落更多,不能卒读,惟其碑首题款有前安定太守化主赵刚九字尚能连读,知为赵刚等之所捐造也。(此像今佚,张怀群注)

  唐代碑刻一

  《陇右金石录》载:明《陕西通志》:唐水泉寺碑,在泾州北五里,唐时建寺,有碑记。

  《陇右金石录》载:水泉寺碑,在泾川县北,今佚。

  宋代碑刻二

  《陇右金石录》载:

  水泉寺寺碑

  在泾川县北今存

入门泉自见,萧瑟翠微□。

□□□□汭,城移阅汉唐。

青莲心□□,□□□偏长。

欲去还弭节,千□□□□。

  《陇右金记录》张维按:此碑凡三行,行一十四字,行末五字,俱泐,土人以为隋焬帝书,考其文,有城移阅汉唐句,盖宋碑也,附录于此。

  《陇右金记录》载:

  解脱禅院碑记

  在泾川王母宫今存

  大宋□□□遂欲之(上俱剥蚀,张维注)

  悲□舍之门泯轻□□□□□果将

  非□宰□□非

  而独得□□者□以千万隐

  眉山贤忘德

  附咨

  山会相好

  年遂发归

  兼济

  由□□之致

  养

  与

  □

  □

  □

  □□□不闲

  茁□□蚤

  户若处远方穷巷岂

  钱百万车载襁负亲效灵山

  担不虚还于时天乐奏空祥云

  鄙分命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

  吉化缘已毕祷拜辞归

  十三夏腊七十□□仆射

  穸室傍带人感

  愿力感也□□然难

  法体

  已而□□□景德□年

  观察推官张孝友节度推官

  西上閤门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

  (《缘督卢日记抄》泾州王母宫有宋景德残碑,张维注)

  《陇右金记录》张维按:此碑下截已经剥泐,今存者仅上截尺余,而字多漶漫难辨,碑额有篆书解脱禅院碑记六字,文作行书,凡二十九行。

  元代碑刻二

  《泾川县志》载:

  镇海寺蒙文(八思巴文)碑译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民族语言研究所译

  靠长生天之气力

  托大福荫之护助

  皇帝圣旨

  向管城镇的达鲁花赤们、官人们、来往的使臣们、军官们、军人们宣谕的圣旨:

  成吉思汗及皇帝窝阔台圣旨里写道:“和尚们、也里可温们、先生们、达夫蛮们,除地税、商税,不交任何差发。向天祈告,保佑我们。”如今依照以前的圣旨,和尚们、也里可温们、先生们、达夫蛮们,除地税、商税,不交任何赋役,不弃佛教。向天祈告,保佑我们。向在泾州华严海水泉禅寺的以□□□□□□为首的和尚们授以圣旨。他们的寺院、房舍里使臣不要住宿,不要抓捕马、支应,不要抢夺水土、碾磨等物品。他们也不要依仗圣旨作越轨的事情,如作,岂不

  害怕俺的圣旨!

  牛儿年夏末月初三,写于上都。

  (碑存泾川县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

  《陇右金石录》载:

  镇海寺蒙古文碑,即海印寺,碑阴元贞元年,在泾川,今存。

  《陇右金石录》载:华严海印寺碑,元贞元年,在泾川,今存。

  民国《泾川县志》载:

  敕赐化(应为华,张怀群注)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

  (镇海寺蒙文(八思巴文)碑碑阴,张怀群注)

  原夫伟哉,法界无党无偏,应迹西乾,号之曰佛,论其体也,功逾造化 □□□□十余方世,皆为转论圣王,王四天下,至释迦牟尼捐□□□□□□□□□□功不可卧,赞赞之德也,昔如来下兜率天生中印土□□□□□□□□□□度人化未化者帝释梵王帝王公侯无不遵之□□□□□□□□□□□□无得而称也,暨乎顺世,荣枯双林入灭异端□□□□□□□□□□□□□降诞之征自白西来玄言东被始兴梵利□□□□□□□□□□□□□□有井﹙上秋下瓦﹚名曰青凤泉,建寺曰真相院,累经劫□□□□□□□□□□□□□大元开国,积善余庆,恢宗三宝,塔寺前□□□□□□□□□□□□□□□寺重修想不忘灵山之付嘱尔,故经□□□□□□□□□□□□□□□讳了彬,西蜀剑关阴平邑人,髫专鲁诰□□□□□□□□□□□□□□□岁双锡比,复兴故址,刬荆榛而作净□□□□□□□□□□□□□□□躬往京师得宣诰命名曰花(应为华,张怀群注)严海印书泉禅寺□□□□□□□□□□□□垩寿之场营修罗汉大殿妆﹙土素﹚云周复建花□□□□□□□□□□□□□蜃楼,鼎新革故,厥后有资柔公裒匠化木雕

  □□□□□□□□□□□□□者行逾雪霜德等松筠戒得于大元□□□□□□□□□□□□□□□□而月现度门弟子三千有余皆青出于蓝□□□□□□□□□□□□□□□俱高时春秋七十有三于至元丁亥腊月有八□□□□□□□□□□□□现凡僧修证一芥微僧焉知晦迹忝一日有资淳□□□□□□□□□□□哉再再却之再再不允我虽不敏以愚管见姑塞来□□□□□□□□□□乃为名曰

  法身无相 应迹西乾 光辉三耀 功被飞﹙寰羽 ﹚ 双林告灭 一性周圆 二千余□ 不舍哀怜 教流东土 永平十年 尘尘梵刹 其心精专 刬去荆棘 建雨花筵 击火法鼓 □□病痊 一日蝉蜕 四众流连 无负法乳 元贞元年岁次乙未庚辰月已朔已未日(元贞系元成宗年号)

  (碑存泾川县王母宫石窟寺文管所)

  

  明代碑刻二

  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

  宗室明德子题

祭毕归来逸兴浓,寻幽潇洒梵王宫。

满地莲幛新波绿,四面山屏淡雾笼。

忘俗老僧尘世外,争林野鸟夕阳中。

坐来不觉凉如洗,走笔留题兴不穷。

  余因祀事抵泾,获游水泉寺,已而暑气顿除,胸次洒然,偶成一律,遂援笔尘之,时成化戊戍中元前一日也。

  僧正司护印僧智广

  住持妙钦、妙铃、妙庆、经禅智本、智全、惠﹙金广﹚

  功德主梁鉴、李温、梁贇、王原、何俊、梁济、梁国太、史得庆、史福正、史普、史瓒、李和、梁本、梁臣

  时弘治十年七月十五日,泾州长寿里庶士史遵书,石匠乔子玉乔文通﹙上人下工﹚

  (碑存泾川县博物馆)

  《陇右金石录》载:水泉寺寺碑,在泾川县北,今存。

  《陇右金石录》张维按:水泉寺即华严海印寺,诗为弘治十年宗室明德子所撰刻,明时藩封多以别号施之,金石文字不知其为何人也。

  《泾州志》载:

重修水泉寺上寺碑

  重修水泉寺上寺碑记,即华严海印寺,明弘治十四年温应璧撰文。

  《泾州志》、《陇右金石录》、《泾川县志》载:

  重修水泉上寺记

  明.济南府同知 温应璧

  古城之西,近阮陵,生本苯﹙草字头下尊﹚,传称紫荆山。山之麓,止水莹澈,名曰“青凤泉”。元元统中,立寺于其上,因题寺曰“水泉”,实古之共池地也。山之额,虽﹙厂垂﹚﹙厂羲﹚之地,平坦广阔;山之腰,汲水运柴险不能上,至于车辙马迹,皆中道而止。成化间,适有天齐上人,俗姓温氏号翠柏峰者,持竺乾教领度回泾,见下寺缁流充满,兰若无置锥可居。乃率厥徒智辩等四五人,劳筋苦骨,日事一锸畚,开羊肠路上及于坂,剪荆棘,平﹙土尧﹚﹙土角﹚,为穴居厨舍以储铁杖。抡材鸠工,中建一寺,前门次第修葺,院栽翠柏若干,以庇佛墙,下植蔷薇两架,以壮游观,功将就绪。一日,天齐与客引手而上,见断础荒砌,跬步可寻。天齐因与客曰:“此必古之胜境也,不可无创。”后复议诸协宪,殚力四面围之以墙,中宫正中遗址,前为甬道,以直其南,后为通渠,以洩行潦之水于沟,防有垫坏;右缘丹崖砌为石蹬以通往来,登之于其上,至于栋宇崇丽,位显像严,金碧辉煌有加。中寺上下落成,盖始于成化之九年,终于弘治之十四年也。遗书召游,登高自卑,以历览形胜。余惟喜夫上寺,崆峒西望,晚霞流红,笔峰南立,秋松吐赤,下有共池,瑞莲飘香,南有回山,蟠桃争媚。一登临焉,则带汭襟泾,萦纡渺﹙三点水弥﹚,一目千里,而东北诸山空﹙三点水蒙﹚﹙日奄﹚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水雾之外。於戏!兹非瞿昙所谓无上极乐世界者耶?于此扬梵呗,礼金容,率清规,晨吼蒲牢,暮击鼍革,则一方聋聩不闻此而启矣。天齐曰:“言则美矣,善矣,不可以无传焉,愿卒征文以识之。”璧不得辞也,遂悉记其梗概,且书其趣如此,俾刻焉。既而嘉天齐之勤以及其徒,又以告后之为师弟子而卓锡于此者,使知所白云尔。

  《陇右金石录》张维按:《泾州志》:水泉寺即古共池。《诗》云:“密人不恭,侵阮徂共”。《史记》: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皆即此地。碑言宋元统中立寺其上,考元统为元惠宗年号,宋无元统,或统为误字,或即元时所立寺,有华严海印寺碑为元元贞时物,依以元时所立为近是也。

  (碑今佚,张怀群注)

  明清民国史志记载暨诗十三

  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赵时春撰《平凉府志》卷之五载:华严海印寺,在城北五里。

  明《陕西通志》载:水泉寺,旷如亭,共池,在泾州北五里,有水泉出佛寺下,云古共池也,有金卿菡荽。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载:华严海印寺,在州北五里。

  海印寺,在城北五里。

  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中敕赐,解脱禅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

  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甘肃通志》载:华严海印禅寺,水泉从地涌地,流溢成池,两地相连,故名共池。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张延福著《泾州志》载:“华严海印寺,一名水泉寺,内有青凤泉、古槐。

  清乾隆《泾州志.艺文志》载州贡李渭蕃《过水泉寺有感》诗一首:

水泉山麓寺,半接泾之川。

余少尝游此,人言非古先。

流光忽已逝,屈指又多年。

断壁平芜尽,残碑荒梗连。

风来岭外雨,泥漫水中天。

岸柳埋初址,池鱼迷故渊。

僧房石磊磊,溪径草芊芊。

古柏半空殿,云烟锁野禅。

尘蒙仙梵里,香杳花宫前。

钟韵绝晨响,鸟声杂树巅。

今看昔若此,后视今依然。

荒废满终古,苍凉独此间。

回山色不改,泾水日东缠。

伹共人何在,千秋徒自传。

  清乾隆《泾州志》艺文志载张培本《共池涌碧》诗一首:

  (水泉寺内共池,为清乾隆州列“泾州八景”之一,张怀群注)

兼山(共池在兼山下,寺名海印)东望海天孤,中有灵池一镜殊。

激浪跳珠波断续,清风漱玉沫霑濡。

柳边曲径飞鹦鹉,花里幽村叫鹧鸪。

昔日共王曾驻辇,翠烟一片遮回垆。

(张培本,河南项城人,字甄陶)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泾州乡士志》载:华严海印寺,在共池,即水泉寺。

  清光绪(公元1908年)《甘肃省泾州直隶州地理调查表》载:水泉寺,在州正北贾家沟正西,村内有佛殿四宇。

  民国《泾川县志》载:华严海印寺,一名水泉寺,有青凤古槐,李渭蕃此有赋五言古一章与《重修水泉寺记》,志文征内。

  民国《泾川县志》载泾州知州贾勋诗:《古柏垂青》:

  云寂院冥冥,唐朝柏尚青。

  流肪湮古井,(耆老云根下有废井)

  落于满空庭。海印龙驯质,

  宫檐鹤堕翎(吊水泉寺王母宫老柏之俱废)。

  苍然孤干挺,历劫肯凋零。

  

华严海印水泉禅寺始建于何时?

 

  《隋李阿昌造像碑》、《隋赵刚碑文》、《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均载,李阿昌造像碑“在水泉寺”,隋赵刚捐造的“又水泉石碑”,也在水泉寺。

  但从碑文上读不出以下历史信息,即李阿昌造像、赵刚捐造的“又水泉石像”就是隋代水泉寺供奉的佛像?还是泾州城另有两座寺院分别供着李阿昌造像、赵刚造像?也有可能,是隋唐以后把李阿昌造像、赵刚造像供奉进了水泉寺,直到民国时期。因此,《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均记载了李阿昌造像、赵刚造像“在水泉寺”。结论:水泉寺是否始建于隋代,待考。除隋李阿昌造像碑外,据《陇右金石录》载:水泉寺碑,在泾川县北,今佚。又有《陇右金石录》按语:“明《陕西通志》:唐水泉寺碑,在泾州北五里,唐时建寺,有碑记。”以此考据,水泉寺至迟创建于唐代,是肯定的。

  

  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的演变

  

  华严海印水泉禅寺拟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四月二十三日,或创建在隋代,具体年代待考。

  唐代,该寺名水泉寺。

  宋代,宋真宗赵恒敕赐解脱禅院。又名水泉院,解脱禅师建。

  元代初,名镇海寺、镇海印寺,元世祖忽必烈为镇海寺颁圣旨,八思巴用八思巴文书写刻碑,碑存。

  《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载:寺原名真相院,元成宗时,高僧“躬往京师,得宣诰命,名曰华严海印水泉禅寺”。高僧“度门弟子三千有余,皆青出于蓝。”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载:

  “水泉院,在州北五里,宋景德中敕赐,解脱禅师建,元元贞年僧人行寻重建”。据此记载,这位亲往京师、得皇帝诰命、度门弟子三千有余、重建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的高僧应是行寻,﹙俗名了彬、法名戒得、号行寻,待考﹚。

  明成化戊戌年敕赐、明弘治十年刊刻的《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碑,汉白玉质地,碑存。时寺名华严海印水泉禅寺。

  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天齐上人(俗姓温号翠柏峰)重修,名水泉寺,时有上寺、中寺、下寺。

  清代,名水泉寺。

  民国,名水泉寺。

  从隋代至明代,创建、重修水泉寺的高僧、化主,从碑刻和史志记载中可知其详。

  详细内容请进入(内有大量图片及文史记载):泾州古城华严海印水泉禅寺与华严宗祖师祖庭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