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荐书堂>《泾川小吃录》 >> 正文内容

泾川名小吃系列之---柿子炒面

2012年05月17日 来源:泾川小吃录 点击数:

  炒面,长征时的红军肩上,斜搭的粮袋内,有的装着炒熟的粮颗,有的装着炒熟的粮颗磨的细面,即炒面。泾川炒面用麦、玉米、高粱、黑豆、豌豆、黄豆为主,炒熟后加盐加调合磨面,常是荒年青黄不接时救人命用,或在富年以调解人的口味,解口的寂寞而用。泾川柿子炒面,却是产柿子的山区村庄独有的,仅分布在泾河北岸的半山上,在罗汉洞一带为多。这些人家又把此风味传到原上,原上人以稀罕深藏箱柜,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才能享用。

  九月里,下了柿子,柿子坚硬如梨,咬一口有白茬,脆响,涩不可食。此时,妇女们拿起柿子,嘟溜嘟溜旋转着,一圈一圈,把柿子皮旋下来,柿肉便上了院子里的棚架,受秋风刷扫,经白霜夜杀,到初冬就有一层白生生的退不尽的白面出来,便是柿饼,吃起来软甜柔香,尤其是柔,是南国人都市丽人永远都稀罕的干果。旋下的柿子皮,一堆一堆,一箩一箩,放在家家户户的院角里,门边上,如太阳分解成无数小块。画家喜爱此色,它在秋天的百色中,在大地的怀抱里,分外耀眼。分外鲜红。一堆一堆的柿子皮,在农人忙不可支时,顺手摊在屋顶、场园,让它自己去干。他们忙着晒果木种麦收秋耕地改土,柿子皮不知不觉就风干了。冬天下了雪,它引起人的注意,时已干如旱烟,一动就唰啦唰啦响,家家便动用起石磨子。   

  先炒了黄豆、玉米、麦子,加一半柿子皮,用棍子从磨眼捣下去,一圈一圈研过去,便如辣面的粉末从磨口里一束一束挤出来,箩了一遍又一遍,磨了一遍又一遍,十遍八遍之后,把箩下的细面盛在小缸里大坛里储存起来。

  又下了大雪,奇冷无比,炕烧得特烙,一家大小展长腿,脚对脚坐在炕上,母亲盛一碗炒面,娃娃吃一口,大人吃一口,一吃就粘满嘴唇,锁住牙齿,满嘴是红色,又不敢开口,开口就呛,红得如血,大家似乎在这白色覆盖的冬季,吃着一口又一口火,心里就暖烘烘的,色彩在此时搭配得合理。来了宾客,盛一小碗,吃着稀罕,吃着惊奇。又装成小包,寄给千里外的尊亲贵戚,带给几里外的女孩家,儿子家,他们又如此在全家人集合时,传吃一碗红色的粉末。

  泾川的传统炒面开头已述过,有趣的是孩子们一边推磨,一连拣出黄豆玉米豆咯嘣咯嘣嗑着,一年四季推上石磨转,只怨粮颗是生的,肚子常常很饿还要把粮食磨成面再生火调面做熟吃,提起推炒面,高兴得叫母亲天天炒粮食天天推炒面也不累,一边推一边可以信手抓一把豆子或一把炒面把嘴按满,一边劳动一边能吃劳动的成果,除了摘水果西瓜以外就是推炒面石磨了。炒面是闲时吃的,或是早上中午晚上有点饿,作为探口的食物,出外带了可以顶饭。把软柿子挤在里面,一拌,柿子粘尽炒面,或用糖水拌成块状吃之,一咬一包软面,炒面极荃极有油味,任何粮食一经炒熟,就荃香顿生,是饭食从不出现的味道,放一年半载不馊不变味,度灾荒时能给人提供最有力的热量,是救过千人万人命的上等食物,也许是人类刀耕火种以后发明的从生食到熟食的第一道食品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