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城方言 >> 正文内容

俺们泾川人说的是古汉语

2012年03月26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假如你来俺们甘肃省泾川游玩或探亲访友,假如您是一位女性,当我们泾川人对你说:“既然来了,就好好的几天,不要着急回去!”你肯定会产生歧义,认为对方在骂你“浪”。其实不然,在我们平凉方言中,所谓“浪”和“逛”同义,意为:外出散步,闲游,游览。这里的“浪”和普通话理解的“浪”意思完全不同,大相径庭。平凉方言之中的“浪”是指出去转了一圈。而普通话之中的“浪”则是指“浪荡”、“放浪”。

  其实,“浪”并非甘肃平凉人自造的“土话”。“浪”也是上古雅言之一。《诗经·终风》注:浪,放荡也。形容没有约束,放纵之意。浪和逛同义,没事到处遛哒。如:他没事到处浪;浪走(无目的胡乱走);浪迹萍踪(四方漫游,行踪不定)。

  这也就引申出了一个问题:何为方言?所谓方言,就是地方语言。它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不能像普通话那样放之四海皆可用,而是只有在这个方言活跃的范围内适用。这也是为何国家要大力推行普通话的原因所在,为了能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起来没有障碍,顺畅自由。

  笔者以为,推行普通话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我们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而彻底摒弃掉流传了千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方言。要知道,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所独有的“身份标签”,它所包含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陇东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秦陇系的一个支脉,曾经在秦汉、盛唐时期作为官方语言风靡全国,其势头一点也不亚于今天我们学习推广普通话的热度。尽管,今天的平凉人感觉方言很土气,甚至有点粗俗,那是因为我们的语言环境、观念变了。

  如果您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平凉,不仅要看平凉的山水景点,人文遗迹,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平凉方言中的古汉语韵味,可能更有意思。

  “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平凉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瓤人”。平凉方言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在平凉泾川一带将“猪”读作“zi”,人们总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zhi)”,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毕咧”(就是“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白雨”。如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平凉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年时”即“去年”,平凉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

  “饦饦馍”。在平凉方言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杨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在平凉方言中,烙饼也可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

  还有,明明是“馍夹肉”,咱们平凉人却偏偏说成是“肉夹馍”。为什么,据茹坚先生考证,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中省略成“肉夹馍”,也就是“肉被馍夹着”的意思。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