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民俗风情 >> 正文内容

渐行渐远的泾川窑庄

2011年11月05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1935年泾川县玉都镇窑庄。

  曾几何时,窑庄之于泾川老一辈农村人,犹如现今楼房之于城里人一样重要。窑庄曾是农家人遮风挡雨的住所,是他们引以为荣的财富的象征。为了它,一代代泾川农民宁愿当老愚公,在艰苦的劳作中消磨着自己,荫庇着后人。

  泾川的窑庄以地坑庄子为多,有大院、陡坡,长长的水道或隐蔽的水窖。修建窑庄主要靠人力,那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取土运土用的是镢头、铁锨、独轮车和吊筐这些原始的农具。窑庄没有使用期,只要保养得当,结构合理,尽可以放心居住,代代相传。窑洞是窑庄的灵魂,冬暖夏凉,利于人的健康。窑洞名称多,容量大,有厨窑、粮窑、柴窑、磨窑、井窑、牛窑等,条件好的人家还有拐窑、高窑或箍窑,用来住人或存放贵重物品。窑庄的院子可以用来种树、种菜、种花,也可以拴牛、晾衣、晒庄稼,可谓方便多多,实惠多多。

  在泾川人漫长而严酷的生存进程中,窑庄像一位贫穷而沧桑的老母亲,和她多灾的子女们一起见证了丰年之乐,饥年之苦,经历了雨打风吹,严寒酷暑,并成为人们兵荒马乱时的避难所、救命草。因此,当丰衣足食的我们,再次面对那些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又破败不堪的窑庄时,须怀有一份感恩之情,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也许某一孔窑,某一扇门,某一棵树,某一道坡,就能勾起你对过往岁月的记忆,想起严父的肩,慈母的脸,温暖的炕,昏黄的灯,想起瘦弱的牛,慵懒的猫,调皮的狗。当历史的面目在记忆中渐渐清晰,你被欲望遮蔽的双目也许就会看到回归本真的路径,你虚妄狂躁的心也许会得到长久的充盈,变得淡定和平静。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