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2004-2020年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3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批转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 (2004-2020年) (市文化出版局) 建设平凉特色文化名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是继崆峒主题文化系列工程之后,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建设,保持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切实推进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加快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加快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市委关于加强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平凉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平凉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根本任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的文化生产、文化流通和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现代科学的、民主的文化精神,开放兼容的文化风范,运转有效的文化机制,把平凉建设成为全民文化素质良好、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文化产业兴旺发达、文化风尚优良健康,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方特色、锐意进取精神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市。 通过《平凉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发区域文化的精髓,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在挖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在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打造新文化与新区域,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东段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具体目标是:通过5-15年的努力,精心打造"五个名牌"。即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艺术产品、名牌文化产业、名牌文化设施、名牌文化活动和名人品牌的推介及宣传,使平凉特色文化项目和优势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达到或基本达到文化小康标准。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则。要以马列主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坚持开拓创新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继承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弘扬开拓、创新、进取、竞争的文化精神,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内涵,打造平凉现代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观念和市场经济规律指导文化建设,建立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促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原则。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强文化产品保护和传统艺术传承,切实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大众旅游同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经济建设与文物、文化产品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 4、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要坚持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用全面开放的观点来审视区域文化,合理吸纳外部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防止和抵制腐朽颓废文化的影响渗透。 5、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必须与创建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相结合,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相结合,要打破区域界线,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与文化以及区域文化和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 6、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从2004年到2020年,时间长,任务重,内容广,必须整体规划,由易到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艺术产品 (1)要大力推动乡土地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学诞生在田地耕种之间,面对浓郁的乡土气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表现农村和农民,是乡土地域文学创作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小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着力塑造新一代农村和农民的艺术形象,推出一批乡土特色浓厚、思想主题健康、艺术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学名作,精心打造乡土地域名牌艺术精品,造就一批优秀的农民作家群,使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崛起并深深地扎根于平凉。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引导他们不断深入生活,不断熟悉农村和农民;二是要编制平凉地域文学创作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三是要完善文学创作奖励机制,鼓励支持精品艺术的创作;四是要设立文学创作基金,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乡土名作家,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名作,力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提高平凉在省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2)加强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平凉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成立市级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设立市级艺术创作奖和重点艺术创作专项基金,组建平凉艺术剧院(下设平凉歌舞剧团、平凉秦腔剧团),鼓励和促进艺术精品生产,不断繁荣精品创作。 (3)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开展主旋律特色文化品牌的深度创作、展示和艺术包装。鼓励和支持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工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和艺术手段,全方位展现具有平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品牌文化成果的规模优势和整体效应。 (4)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地域主题文化精品。在科学考证和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对崆峒文化、成纪文化、商周文化、西王母文化等历史文化史料进行深度创作和艺术包装。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对"黄帝问道"、"王母夜宴"、"灵台祭天"、"伏羲画卦"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进行艺术表现。研究整理泾河流域石窟艺术,创作《丝路明珠-泾河石窟》专题电视风光片,建设泾川百里石窟文化博览区,营造"泾河百里石窟艺术带"。 (5)挖掘民间民俗文化,打造丝路民间艺术品牌。成立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深入挖掘和拓展具有平凉特色的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编制平凉地方重要文化遗产目录。鼓励支持民间演艺社团和群众业余文艺社团,扶持引导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培养民间演艺人才,加快发展民间民俗艺术,使民间民俗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进入欧洲。引导发展灵台灯盏头、静宁阿阳调、庄浪影子腔、崇信弦板腔等具有地方艺术表现特色的小戏曲、小剧目。引导恢复健康文明的传统民俗节会,举办主题民俗文化艺术节。挖掘整理地方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加工创作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舞台作品。收集、整理并编辑出版《平凉民间传说》。 (6)弘扬现代先进文化,艺术展现平凉人民的奋斗业绩和精神风貌。着力于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时代楷模的提炼加工和艺术再造,集中创作一批展示平凉人民创业精神和建设热潮的艺术精品。以庄浪人民修建梯田的惊世业绩为题材,整合多种艺术形式,对"庄浪精神"进行全方位艺术包装,打造成为特色品牌,力争打入全国文化市场。 (二)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文化活动 (7)围绕地域文化主体,举办特色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各县(区)立足当地特色历史文化,以广场艺术形式,精心打造县(区)品牌文化活动,以特色品牌活动,提升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以名演出、名展览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举办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节庆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专题剧目调演、会演和艺术比赛,以名牌艺术为支撑,提升节庆活动的文化品味。引导发展民间社火,组织开展春节传统文艺展演;每三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综合性的"崆峒文化艺术节",每二年举办一次平凉民间工艺美术品博览会;组织举办"花灯艺术节",开展"宝塔观灯"活动,精心打造花灯艺术品牌;积极发展博物馆文化,推出以崆峒文化、成纪文化、商周文化、西王母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文物精品展览。 (9)坚持开展送精品文化下乡活动。在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健全农村文化信息网络的同时,市县(区)重点组织具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特色文化下乡活动。各艺术表演团体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创作并演出弘扬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优秀剧(节)目,到农村和基层演出。 (10)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活动。以社区、乡镇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组织开展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室)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为城乡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生活服务。支持业余文艺社团健康发展,有重点地培养群众文艺演出队伍,组织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城乡群众业余文艺节目调演和文化交流,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民间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文化艺术。提升和完善已经形成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泾水欢歌主题音乐会"、"泾河之声秦腔演唱会"和"陇上明珠小型剧目调演"三大文化活动品牌,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和主体。要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引导发展高雅艺术,组织邀请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轻音乐团、管响乐团、民族乐团等来平演出,不断提升群众的艺术鉴赏层次。 (11)深入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特色文化之乡"活动。实施小康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建设丝路文化长廊,整体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现小康文化建设二期目标。在工作布局上,东抓泾川,西抓静宁,使甘肃东大门、平凉西大门优先建成特色文化名县。庄浪、静宁县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提高建设水平;灵台、华亭、崆峒、泾川四县(区)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崇信县进入全省文化先进县行列。命名表彰一批全市文化建设先进乡(镇),丝路文化长廊沿线15乡(镇)和二类以上81个乡镇基本达到文化小康建设标准。要在创建文化先进县乡活动中突出培育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艺术群体,开展文化活动考评,积极开发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培育发展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争取创建一定数量的全国、全省"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文化之乡"。 (三)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文化设施 (12)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味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在市县(区)政府所在地及旅游景区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平凉文化特色,代表平凉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阵地和对外开放及宣传平凉的窗口。 (13)全力抓好重点文化建设工程。在市区建设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符合国家甲级标准的平凉大剧院,建设以"柳湖书院"命名的市级图书馆、平凉美术馆和平凉书画院,完成宝塔博物园四区三馆建设。建设平凉市博物馆、平凉民俗博物馆和平凉名人展馆。在宝塔梁南侧建设明代风格的紫禁文化城,逐步形成以东西宝塔相辉映,以崆峒山、紫禁文化城遥相呼应的文化带,牵起平凉城区的文化脉络。各县(区)建设符合国家乙级标准的大剧院和大型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市县(区)建设电子图书阅览中心和文化信息网络中心。各乡(镇)建设多功能达标文化站,人口在5万以上的乡镇建设二馆一院(即文化馆、图书馆、中小型剧院),所有行政村建设多功能文化室。城镇社区建设休闲文化广场。 (14)着力抓好标志性人文景区建设。恢复建设"平凉八景"。崆峒区在对崆峒山人文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设广成子大殿,开辟塔院文化广场;修建皇甫谧纪念馆,设计完成皇甫谧雕像;静宁县以古成纪文化遗址和新成纪文化城为核心,建设成纪文化保护区;泾川县着力在宫山侧营造"王母夜宴"、"穆王西巡"大型浮雕、塑画或雕塑等人文景观;灵台县以古灵台和商周青铜文化为依托,建设商周历史文化名城,按古迹记载修筑"灵台",恢复"灵台祭天"活动。华亭县以关山风景带和关山民俗文化为依托,建设"关山风情文化休闲度假村"。庄浪县大力营造农耕文化景观,搞田园化景点建设。 (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文化产业 (15)研究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研究制定促进平凉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扶持非国有文化经济实体的成长与发展,鼓励、支持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国有文化经济成分,积极吸收和引进外资,扩大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领域。扶持特色文化展演、文化旅游、民间工艺品和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扶持培育文化商品交易市场,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参与文化市场的建设与开发,适当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广泛吸收、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加强平凉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推介宣传,促进文化资源交流和文化产业开发。 (1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围绕民族文化、地域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重点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型边缘文化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5-15年开发引导,形成以民间艺术品为主导,五大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框架,即:以书画和民间工艺品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服务业,以崆峒山、古成纪、王母宫、古灵台、龙泉寺、紫荆山、莲花台、宝塔博物园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业,以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中介机构组成的演出展览业,以公共图书馆及文化娱乐网点组成的文化娱乐业,以专业和业余艺术学校、群众文化机构、表演团体组成的艺术教育业。 (17)开发历史和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精品。在对全市及周边地区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文化艺术品博览会,筛选优势项目,按照"一县一品"的格局,进行重点培植,形成拳头产品。有重点地对平凉纸织画、陇东皮影、庄浪木雕、平凉剪纸、静宁挂毯、泾川陶塑、灵台宫灯、华亭陶瓷等工艺品生产进行引导和培育,使之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在对现有文物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提高综合利用效益。要把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形成民间艺术品产业链,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创建特色文化名市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以城带乡,整体推动。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城市文化抓提升。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折射着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要用先进文化塑造城市、发展城市,使城市因文而强,因文而名。二是农村文化强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城乡统筹抓互动。要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开发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在农村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突出个性,促进繁荣发展。 (五)加大地域名人的推介和宣传 (18)整合平凉人文资源,以地域名人提升平凉知名度。重视发挥名人效应,充分认识著名历史人物和现代先进人物典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树立名人资源意识,实施名人带动战略,以名人提升名市品位。开展名人资源调查,收集、整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卓越功勋、作出重大贡献、产生深远影响、形成巨大成就的平凉著名人物资料,进行综合开发和艺术加工,形成推介宣传的名人品牌,使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19)依托历史人文优势,着力推介历史名人。在规划建设皇甫谧纪念馆等著名历史人物纪念设施的基础上,整合不同艺术门类,塑造历史名人的艺术形象。制作一部平凉历史名人专题电视片,编纂出版《平凉历史名人录》,着力推介和宣传皇甫谧、牛僧孺、粱鹄、张轨、吴玠、吴璘、刘琦、赵时春等著名历史人物的辉煌成就和爱国精神。 (20)围绕现代先进人物典型,开展对外宣传和推介活动。以全市改革开放和小康建设进程中产生的重大先进典型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力争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取得国家级艺术奖项。收集整理建国以来对平凉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名人、劳动模范、优秀专家、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的主要成就和事迹资料,编纂出版《平凉当代名人录》,全面展示平凉当代名人的风采。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平凉特色文化名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平凉发展的宏大事业;是促进全市文化建设,提高平凉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树立新形象的重要途径,在全市文化事业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统揽全局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文化单位一定要从建设平凉、发展平凉的高度,充分认识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要在"特色"和"名牌"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广泛宣传动员,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特色文化名市建设上来,树"特色"思想和"名牌"意识,营造抓特色、创名牌的浓厚氛围。为了落实"规划"目标,市、县(区)要分别成立特色文化名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指导、检查和协调。文化、教育、广播电视、体育、科技、卫生、旅游、财政、计划、建设、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和文联、科协等团体为特色文化名市建设的成员单位,共同讨论和研究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制定规划方案,落实方案实施的相关措施。市县(区)文化部门具体负责阶段性计划的制定、项目实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要把市、县(区)文化建设列入地方领导班子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对《规划》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验收和通报。 (二)突出地域特色,精心制定发展规划 我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是一个涵盖全市的系统文化工程,它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和目标要求,各县(区)都要依照市上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立足县(区)地域文化的定位和独特资源优势做好县(区)特色文化建设规划,充分体现县(区)生动鲜活、充满乡土气息和特色的文化精神、文化风采。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各县(区)规划必须上报市上特色文化名市创建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在此基础上编印全市特色文化名市建设规划集。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建设特色文化名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甘政发〔2002〕14号),为特色文化名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将其纳入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各级计划、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对政府兴办的文化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从立项、资金、土地、规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证。列入规划的重点文化工程和公益性文化项目所需土地可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解决,采取有偿方式供地的,应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对因城镇建设而拆迁的文化设施,均由建设单位按原面积先建后拆,拆一还一。"三馆"建设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市、县(区)财政应列入计划,逐年投入一定资金配套解决,确保"三馆"建设达到国家统一验收标准。 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和品牌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文化事业建设专项基金和艺术创作基金,用于文化事业建设和艺术精品创作。把文化事业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市、县(区)财政按上年娱乐行业营业税实际入库数划拨文化部门用于文化娱乐市场管理。建立和完善支持文化事业队伍建设和艺术开发的专项资金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用于扶持精品艺术创作和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确保文化事业软件建设适应名市建设的要求。建立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文化发展机制,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加强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保证重点,强化优势"的原则,合理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在保证国家重点艺术团体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事管理、资金筹措、创作生产、流通营销和收益分配制度,逐步推行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化。要积极扶持具有平凉特色的文化展演、文化旅游、文物复仿制品及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五)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重视艺术人才培养 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品牌,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干部队伍、文化经营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市县(区)在特色文化名市创建过程中,要培养出自己在全省有影响的名作家、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主持、名画家、名书法家等文化名人,重视地方文化名人的推介和宣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挖掘民间人才,培育后继人才。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人员到省内外艺术院校进修学习,利用3-5年时间,对现有各门类艺术人员和各级业务管理人员普遍进行一次岗位轮训,努力提高现有人员的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对急需人才和拔尖人才,从技术、生活待遇等各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重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尽力为各类人才发挥才智提供机会和条件,重大文化项目和重点艺术品牌,要聘请省内外名家加盟策划、设计、研究、创作和包装。改善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稳定和扩大专业队伍,积极吸纳大专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和外省市艺术人才。珍惜人才资源,重视挖掘民间艺人,关心民间艺术人才,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整理工作。要利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创造良好环境,以真心求才,以政策揽才,以事业留才,以灵活的机制用才,确保特色文化名市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各县(区)要根据《中共平凉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创建平凉特色文化名市的意见》精神,参照本《纲要》,联系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规划,使建设特色文化名市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