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发展规划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06年1月5日泾川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目  录

  序言

  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基本思路
  (二)指导原则
  (三)奋斗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四)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
  (五)持续推进城镇开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六)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八)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九)全面推进项目带动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十)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凝心聚力。
  (二)提高素质,改进作风。
  (三)优化环境,加快发展。
  (四)运作资本,加大投入。
  (五)健全法制,弘扬诚信。


序    言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加速现代化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今后的五年到十五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县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全县将在这个时期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因此,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评估了“十五”计划的实施情况,分析了今后五到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确定奋斗目标、指导原则和战略任务的宏观背景。第二部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第四部分围绕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十一五”规划是政府在未来一个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加快体制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将是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证。

  本纲要与配套实施的16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6个行业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纲要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各专项规划突出的操作性和实施性。未来五到十五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鼓劲实干,积极组织实施好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奋斗。

  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跨入新世纪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使“十五”时期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较快提高、改革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6.73亿元,年均增长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859元,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08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6072元和1890元,年均分别增长8.5%和6.2%。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30:35调整到2005年的34:33:33。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支柱产业规模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72亿元,年均增长9.2%。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综合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步伐加快,启动开发城东住宅小区等新兴区域,县城面积扩大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19.4%。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累计列建各类国家投资项目123项,争取资金3.4亿元,建成各类项目150多项,完成投资13.1亿元,相继建成了凤嵋一级公路、王村泾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发展条件有了新的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8%。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全县耕地连年实现占补平衡。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县属企业改制面达到88%,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见成效。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机构、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通过评估验收。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新建、改建各类学校167所,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泾川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日趋完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96.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4.29‰,老龄工作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将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发展的有利条件看,未来五年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政策机遇较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省、市也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县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发展公益事业、提升乡村文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发展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基础较为坚实,区位优势独特,发展空间较大,加之我县经济发展仍处于加速扩张时期,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三是项目支撑强劲。经过多方争取,一批大型项目将在未来几年内开工建设,特别是平定高速、西平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从发展的不利因素看,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本短缺制约明显。资本吸纳能力十分有限,资本短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自身发展问题仍比较突出。农业积累有限,工业总量小,三产层次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源建设较为滞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够;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三是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加大。随着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为加快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综合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县仍将处在一个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历史性的机遇和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全县上下必须正确认识形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乘势而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使“十一五”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文明、和谐的甘肃东大门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和甘肃东部重要交通枢纽两大机遇,持续推进“五大战略”,培育壮大“四大产业”,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指导原则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扩张经济总量,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注重发挥市场在加快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着力培育、全面提升果菜、草畜、农产品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快形成支撑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

  第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纲”,准确把握投资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作为重点,突出抓好能够增加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就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四、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问题,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把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第六、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与周边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与交流,主动融入西安“三小时经济圈”和平凉“半小时经济圈”,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建立取得较大突破,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全县总体实现小康,和谐泾川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县取得更大进步。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974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 7115万元,年均增长10%。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28:39:33,城镇化水平达到26%。

  社会发展:高标准巩固“两基”成果,高中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形成开放式、市场化格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卫生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城镇居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 5.48 ‰以内。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78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0元,年均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生态环境: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形成,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一)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把工业发展作为实施全县经济赶超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以民营工业发展为方向,立足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办工业、立足区位优势办工业、立足招商引资办工业,着力培育食品饮料、轻纺化工、饲料加工等特色工业,使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到2010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8.9亿元。

  1、以产业链条延伸为方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县粮食、果菜、畜禽和优质牧草等资源,突出“名品牌、高科技、无公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多方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支持有技术、有资金、有经营特长的农户自办、联办,大力招商兴办,加快发展农产品保鲜、贮存、加工项目,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贮存加工的专业村、专业乡,鼓励发展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经销企业,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

  2、以优势骨干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经济。以城东工业集中区为平台,按照资源共享、项目集聚、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功能分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恒兴果汁公司、育才酒精公司等骨干企业,带动聚集一批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十一五”末,把城东工业集中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服务体系健全的工业集群发展区,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

  3、以盘活存量资产为重点,改造提升现有工业。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企业改革与招商引资、建办项目、安置就业相结合,全面完成县属企业改革改制,推进企业结构调整,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充分利用建材、食品、饲料、机械修造等传统工业资源,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盘活存量,增加总量。以循环经济为方向,依托啤酒、果汁、酒精和食品加工等产品资源,论证开发下游产品,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形成县域经济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健全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重点,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达到7.8亿元。

  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优势,凸显特色。加快建设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努力将泾河川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坚定不移地扩张生态林业、绿色果菜业、高效畜牧业规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粮田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万吨,确保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山台地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以建成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为目标,集中培育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泾河流域特色水果产业带和山台地杂果、加工专用苹果产业带。草畜产业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为目标,以优质肉牛、优质瘦肉型猪为重点,发展壮大南北部山区草畜产业开发经济带。蔬菜生产以标准化、无公害为方向,坚持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与间作套种、复种相结合,重点发展地膜洋芋、优质胡萝卜等大路菜和反季节精细菜,形成主导品牌,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打响“泾龙”红富士苹果、“陇新”生猪品牌,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广普及“畜—沼—果(菜)”为主体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形成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新格局。完善推广丁寨发展模式,扩大丁寨效应,积极探索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2、全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发展条件。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改造,所有县乡道路通油路,村级道路全部达到农一级以上标准。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多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力争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有效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方增加农民收入。把劳务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作为一项大产业、大项目来培育,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切实强化农民工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实现苦力型向技能型、低层次就业向高层次就业、盲目流动向有序输转、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大力推行“订单输出”,加强与大中城市劳务中介机构的广泛合作和联系,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十一五”期间,每年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多方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按照“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要求,坚持产业开发、小康住宅、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精神文明相配套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支撑、规模开发,集中建设一批农村小康示范村。继续加快以村屯绿化、“三荒”绿化、道路绿化和庭园经济为主的农村环境建设步伐,积极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循环利用,加强危旧房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民营经济放在县域经济发展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政治平等、政策优惠、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要求,以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规模和效益为重点,通过体制创新、项目扶持、优化服务,推动民营经济上水平、上规模。

  1、拓宽经营领域。以改善创业环境为突破口,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改革、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开发,努力拓宽民营经济开发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健全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人才、信息、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泾川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支持县内外有一定资本积累和发展实力的各界人士在一、二、三产各个领域投资开发,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增强民营经济竞争活力。

  3、打造龙头企业。扶优扶强恒兴果汁公司、旭康食品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城关、荔堡等乡(镇)民营经济小区,着力培育312沿线民营经济活跃区,努力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体、扩大就业的主体、财政税收的主体。

  (四)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

  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带动发展新型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达到9.2亿元。

  1、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积极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完善功能,丰富内涵,多方促销,打造旅游产业新优势。以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开发为重点,从挖掘文化内涵、体现地域特色、开发文化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入手,按照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生态、民俗、温水五大板块,精心打造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精品线路,做大做精大云寺、西王母旅游品牌。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要求,加强大云寺、王母宫、温泉、田家沟、隍庙等重点景区建设,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景点等级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泾川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上特色鲜明的旅游大县。

  2、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积极发展信息、金融、咨询、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新型服务业和土地、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行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商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周边大城市、大企业和西平铁路、银武高速等大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

  (五)持续推进城镇开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带动、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城镇开发建设与创建民营经济活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办专业市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县城综合功能。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镇、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强化管理的要求,集中实施“北扩、东展、西延”工程,县城北扩形成较大规模,城东、城西功能较为完备,初步构建起以安定大桥为纽带,新城、旧城同步发展格局,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等市政设施,逐步推进集中供热供气。健全城镇管理机制,塑造优美、舒适、文明的县城新形象。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26%,把县城建成银武大通道沿线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生态园林型城市。

  2、创新机制,搞活城镇经营。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完善城镇经营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加大土地储备,盘活城西、城北土地资源。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行开放式、多元化、竞争型的经营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积极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逐步实现城镇建设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转移。

  3、坚持城乡联动,促进协调发展。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依靠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高平、玉都、荔堡等中心小城镇的产业聚集效应,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带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六)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加强科技教育工作。以促进产业升级为重点,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开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开放式、市场化为方向,以提高技能和扩大就业为目标,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整合职教资源,大力开展农民工、下岗职工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多方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全县基本消除现有D级危房;全面推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提高教育质量。到“十一五”末,全县初等教育完成率巩固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升学率达到75%以上。

  2、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优惠政策和管理机制,创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需要,对各级干部分期分批培训,加快培养管理型、技术型急需人才,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以实施“全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县”项目为契机,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对全县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全面改扩建,健全城乡卫生服务网络,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4、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开发步伐,走出一条具有泾川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子。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深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社会环境。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乡镇全部建成“五室一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有线电视全部实现光纤网络化传输,基本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全面覆盖。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满足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5、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不断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招商、旅游、果品、畜牧等特色网站,大力建办村级“农民信息之家”,加快农村信息推广应用,拓宽信息服务领域,提高信息化水平。“十一五”末,普及电信宽带应用,全县党政机关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

  (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政府工作的优先目标,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劳务经济、非公有经济等多种途径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自主择业。统筹解决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3500个。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人口覆盖面。认真研究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鼓励慈善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

  3、大力推进“平安泾川”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农村交通、煤矿、药品、食品、餐饮、畜禽等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管,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信访工作,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八)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垦复和基本农田建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低耗、清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快速简便的节水、净水技术。加强林政管理,遏制森林资源的非正常消耗。坚持依法管理、适度开发的原则,努力提高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围绕优势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引导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体系,推广应用节水、节肥、免耕、低毒农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等实用新技术。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节能灶等新能源和新型节能技术,力争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45%以上。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以恒兴果汁公司清洁试点工作为突破,带动区域循环经济改造,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全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3、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项目。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升全县整体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到2010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比“十五”末减少10%,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37.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

  4、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妇幼卫生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基层计生服务网络,搞好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服务。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努力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九)全面推进项目带动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不断提高项目谋划水平。把项目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认真研究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地论证贮备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大项目、好项目。坚持横向联合、纵深研究、深入挖掘,充分调动各方面谋划、贮备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单一的部门谋划为部门、企业和投资者共同谋划,变单个项目的谋划为统筹规划项目。

  2、多方创新项目投融资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采取贴息、经营土地、产权拍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招商引资,真正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依托,以企业、民间、个人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

  3、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项目运作管理程序,形成计划、财政、监察、审计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建立项目建设贡献基金奖,特奖重奖在项目建设中的有功人员,充分调动各级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干部人人抓项目、部门个个争项目的强大合力。

  “十一五”期间,力争新上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0个,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

  (十)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创新管理方式,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公示、质询听证、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搞好政务公开,扩大群众知情权,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政府。

  2、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全面推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规模有序的进入市场,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源建设新途径,大力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从严核定机构编制和供养人员。加快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套,减轻财政负担。积极推进“乡财县管”,科学划分县乡政府事权和财权,尽快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多方化解乡村债务 ,提高县乡财政运行水平。

   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凝心聚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顺应发展形势,捕捉发展机遇,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发展热情,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协作,统一联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团结一心,和衷共济,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

  (二)提高素质,改进作风。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培养学习型干部,以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创新,努力提高各级干部独立思考的能力、干事创业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公推、公选、公考、岗位交流和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精干团结、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要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沉下身子,脚踏实地,真正把工作效果体现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群众多得实惠上。

  (三)优化环境,加快发展。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改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和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全县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严肃治理“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干事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四)运作资本,加大投入。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进政府投资决策机制,继续实行政府类投资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加快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发展投资集团公司,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拓宽筹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交通、水利、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导,商业性金融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重点项目和生产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努力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多方整合项目资源,在争取渠道不变的前提下,把各类项目和资金“拼盘”运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项目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法制,弘扬诚信。坚持“依法治县”方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行政务、财务、事务公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作用,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为改革和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凝聚力量。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