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泾川农民坐拥4亿“绿色银行”

2011年08月08日 来源:平凉日报 点击数:

  盛夏的泾川大地,山川沟峁绿荫尽染,城镇乡村景色如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绿色革命”在完成主体改革试点后,积极推进配套改革,让沉睡的林地迸发出了无限活力,满目青山绿树为泾川县农民提供了一座价值超4亿元的“绿色银行”。  

  抵押贷款:农民有了“绿色银行”  

   “我拿林地做抵押,去县林业大厅评估后,在信用社贷款30万元,建起了这个种鸡繁育基地。”站在林荫覆盖的山坡上,丰台乡西头王村村民尚小荣指着林中一群群正在捉虫啄草的土鸡如是说。“我早就有建办种鸡场的想法,可是苦于没有资金,想贷款也没啥可以抵押的,有了林权证,我找了3个乡亲的林权证实行联保抵押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看着新建成的3栋鸡舍和新上的1万只种鸡,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泾川县,和尚小荣一样用林地抵押贷款的农民还有600多名。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民心、得民意,全县14个乡(镇)逐村、逐组、逐地块落实了产权,做到块块林地都有主人,全县分林到户率达94.6%,发证率达100%。在此基础上,该县把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重头戏”,精心研究制定抵押贷款实施细则,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引导群众用抵押贷款参与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针对林改实际和农村信贷需求特点,金融机构“量体裁衣”,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探索出了林权抵押与信用担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相结合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并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目前,该县成立了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县共办理林权评估12.7万亩,评估金额达4.2亿元,落实林权抵押贷款3685万元。

  林改到户了,农民有了林权证这个绿本本,他们高兴地说,林权证和城里人的房产证一样也可以用来抵押贷款了。林权抵押贷款使该县农民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抵押资产,破解了农民贷款无合法有效抵押物而导致的“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如今,“死资产”变成“活现金”,农民也有了信用“绿卡”,泾川农民找到了开发“绿色银行”的金钥匙。  

  林下经济:客商抢购土杂鸡  

   “饿了吃蚂蚱,渴了喝泉水。在山林里放养的土杂鸡肉嫩味美,全国各地的客商抢着买咱的鸡,咱坐地要价,一斤活鸡九块钱,少一分也不卖。前些天,几个兰州客商跟四川客商都来我这里收鸡,我只能卖给一家……”党原乡高丰村村民朱贵良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7月30日,记者来到朱贵良的林下养鸡场时,他正在给鸡喂食,随着老朱嘴里发出的“咕咕……”叫声,一群群健壮的土鸡从林地里扑棱着翅膀回来了,争相觅食。吃饱喝足的公鸡有的还飞到树上歇息。林改后,朱贵良承包了40亩荒山,先后投资近10多万元建起了两栋鸡舍。2010年8月,他以每只1.5元的价格从陕西泰龙公司购买了5000只黄羽肉杂鸡,一只鸡赚了8块多钱,收入4万多元。今年,他又养了1万只,前几天以每斤九块钱卖了5000只,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净赚了12万元。眼下,林场还有3000只鸡,预计今年净收入在20万元左右。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后,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如何完成配套改革,成为摆在泾川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新命题。县上在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政策上引导、引进资金“借鸡下蛋”、优化项目大力扶持等措施,构建起了林牧立体种养的新模式。

  发展林下养殖对泾川农民来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好多农民都不敢试这潭水的深浅。为此,县上先让典型开路,借资、借智发展。2010年,县上招商引资引进陕西周至县民营企业家张新岐投资30多万元,通过林地流转,承包林地1000多亩发展林下养殖业,修建鸡舍5座800平方米,养殖生态土鸡1.5万多只,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今年,这个养殖场放养土鸡2.1万只,预计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在老张的带动下,目前全县建成了城关镇凤咀山、荔堡镇云吕等林下养殖示范点27处,养殖生态鸡60.6万只,已出栏26万只,实现经济收入390万元。在大力推广林下养殖的同时,泾川县积极发展以核桃、柿子、花椒等适生经济林和油松、落叶松、侧柏等优质用材林为重点的林下种植,完成树种改优2.1万亩,林下种植地黄、柴胡等中药材1500多亩。同时,实行龙头带动战略,引进润泰牧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1000万只种鸡孵化场;引进南京雨润集团公司建成了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按照“企业+农户”的模式,签订经营合同,开展订单生产,有效解决了林下养殖销路的问题。  

  林地分户:自家栽树政府补助  

  单等林是泾川县汭丰乡郑家沟村农民,他告诉记者,集体林权改革的时候,他不相信会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后来当他领到林权证和林地补助后,他才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单等林说,他今年领了22元钱的林地补助,有了补助后,他自己再投资一部分,在自家地里育了刺槐苗,打算把4亩多林地全部栽上刺槐,这也算给后辈儿孙留了一点财产……

  林地分到户,农民领补助,生态得保护,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为重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真正实现了双赢。泾川县健全了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税费扶持等林业保护支持制度,认真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在按国有重点公益林每亩每年5元、集体重点公益林每亩每年10元的标准足额兑现重点公益林补助的基础上,县上多方筹措资金,按每亩每年1元的标准对未享受政策补助的一般公益林给予补助,使全县100.5万亩公益林全部享受到了补助政策。

   “林改前,不少群众认为山是集体的、林是干部的,长好长坏无所谓。现在不一样了,林权明晰了,农民领到了林权证和林地补助,他们都想方设法提高林地效益。山还是那些山,可在农民眼中,山林成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县林改办工作人员陈红军这样说。农民领到补助后,造林的积极性提高了,都精心务做自家的“林园子”。县上因势利导,在资金上扶、在技术上帮,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先后筹措资金265万元,采取“以苗代补”的方法,对4处树种改优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投放落叶松苗木4.5万株、油松苗木4.6万株、侧柏苗木5.3万株,扶持农户造林4419亩,培育形成了党原花果山、高平四棱山等一批树种改优示范点。县林业局局长刘兴文介绍说:“林改补助兑现到户后,农民造林的积极性高涨,今年春季全县完成造林5.53万亩,相当于林改之前全年造林面积。”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