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经济建设 >> 正文内容

泾川县创办人民满意教育记

2011年03月29日 来源:甘肃法制报 点击数:

  春寒料峭的三月,记者踏上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崇尚文明、重教兴学之风尚的泾川大地,走访了泾川发展的基石——教育,感受并品读她一路走来的艰辛。多少年来,历尽多少沧桑,经历无数困难,在这片热土上,泾川“教育人”用无私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曲“满园春色育桃李”的颂歌。

   泾川以农立县,财力匮乏,教育基础薄弱。近年来,泾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该县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倾全县之力大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从2010年起,在原有“5个10万”的基础上,泾川县委、县政府每年再增列50万元用于教育专项奖励。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依托“延平”、“满仓”等多个奖学基金,争取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和港澳慈善机构的支持,广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活动,累计筹集救助资金331.1万元,救助学生4268人次;近3年共发放助学贷款889.6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1877人次;多方落实高、初中毕业生奖励资金40万元,兑现各种教学奖励资金80多万元。2010年,全县争取各类教育基建项目34个,争取项目资金1.1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征建设用地280.8亩,相继改造并建成泾川一中、职教中心等一批重点学校,累计新建、改建、维修校舍37.8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1万平方米,使教育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该县教育累计投入资金2935万元,配置计算机3146台,建成26个教育城域网和基层学校校园网, 59所学校开通了“数字校园”平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累计达3.9万人。2010年,泾川县教育局在平凉市教育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获得全市一等奖。

  一个个醒目的数据,标示着泾川教育发展的足迹。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一行行给力的数据背后有多少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现实,发展教育就是为泾川县的长远发展谋事。”前中共泾川县委书记王学书对发展教育事业始终保持高度的远见卓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2010年11月,新上任的泾川县委书记宋全科到任后,第一件工作就是深入教育部门和基层各级学校开展调研,沉下身子研究谋划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是由于县上历届领导对教育事业高看一眼、厚爱一份,泾川的教育事业才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学校成为“最美的风景线”

  踏遍泾川城乡,所到之处,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屹然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间,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合奏出一曲曲优美和谐的时代强音。高平中学是一所建在黄土塬上的农村完全中学,但是不论其外观,还是校园内部建设,都可以与任何一所城市之中的学校相媲美。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近年在艺术教育方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2006年,高平中学领导在认真分析学校现状,广泛征求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缺乏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和教育,是严重制约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决定以创新艺术教育作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课程改革,大胆进行教改实验。首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上齐音乐、美术课等,并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艺术类教师,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该校美术教师魏亦斌以出色的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被平凉市评为“高考优秀指导教师”;音乐教师马丽华培养的校舞蹈队表演由她所设计编排的舞蹈多次得奖。其次,在学校经费不宽裕、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修建了6间音乐活动教室、6间美术活动教室、3间体育活动教室。根据师资条件和场地情况,相继成立了篮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绘画、舞蹈等兴趣小组,使全校80%以上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兴趣活动,发展特长。同时在每年的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或演讲、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

  时代发展呼唤艺术教育,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高平中学已经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平中学只是泾川县学校面貌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在泾川,特别是农村,学校早已成为当地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抓教育要以德为先

  德育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特有的位置和意义。多年来,泾川县狠抓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切实抓好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方面,泾川县东街小学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主题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自育、互育、他育”德育教育模式,在全省也有深远的影响。

  泾川县东街小学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城区小学,学校自创办以来,不断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近5年来,该校获得县级以上奖牌40多面,先后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全省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未成年思想道德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联系点。

  校园是集中展现一个学校精神、学习氛围的文化环境场所。东街小学始终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校园文化长廊、校园荣誉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该校根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素质教育要求,概括确定涵盖小学阶段适合不同年级的教育主题,每个主题作为教育的一个点,制定计划,并在不同班级进行突破和拓展,各班围绕这个点进行细化和深化。就这样,全校26个活动阵地,分别从26个点上去突破、深化,实现了教育内容的全面丰富和教育主题的明确具体。

  东街小学还积极创新德育机制,通过学生“自育、互育、他育”等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在主题教育方面,该校根据其内容,为各班设计了“红领巾小助手”、 “道德小公民示范活动”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行为上去验证实践教育的内容,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使学校的校风校纪和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职业学校企业化发展

  职业教育如何抓?新时期职校如何发展壮大?这是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课题。2007年9月,泾川县委、县政府一项重大举措回答了这个问题。泾川县委、县政府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开局、一次性到位”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一次性征地100亩,投资6500多万元,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泾川县职教中心的迁建工程。与此同时,投资2800多万元的数控、电子电器等骨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也相继告竣。

  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职教中心认真分析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以技能为本位的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突出特色,强化技能,创建品牌”的办学思路,不断加强骨干品牌专业建设,拓宽就业途径,努力提升办学竞争力。近3年,安置各类学生1325人,学生就业率达97.4%,就业稳定率达95.5%。学校实行“双证”制度和弹性学制,设有平凉市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具备技能鉴定资格。与此同时,该校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整合办学资源,争取企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形成“血肉”交融关系,确保“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化培训”一体推进、协同发展。

  2008年11月,县职教中心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10年6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10月,县职教中心创建“国家重点”工作顺利通过评估验收。目前,学校正在瞄准创建“全国千所示范性职业学校”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进,体现出超人的胆略和永不止步的办学价值追求。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