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历史遗存>其它遗存 >> 正文内容

城隍庙

2011年08月29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城隍庙 为甘肃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已有630余年历史,现存正殿、后殿。正殿前两侧为钟楼,鼓楼等建筑物,均早被拆除。

  现存正殿五间,宽18米,深13.5米,高约9米,木架结构,歇山顶,四翘沿,十字雲头双重斗拱,(昂嘴刷已被裁;殿顶琉璃脊兽及木面门窗均已不存)。

  后殿五间,宽18米,深13.5米,木架结构,硬山顶。

  此二殿建筑结构严谨,规模害大,是我县现存唯一历史最久的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们杰出的建筑艺术水平,是研究当地古建艺术的重要遗存。

    城隍庙位于泾川县城安定街北侧,今泾川县博物馆院内,是泾川境内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建筑,1984年由泾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泾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泾川县志》和现存博物馆《重修城隍庙碑》记载,泾川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民国九年(公元1921年)曾经三次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补修。泾川县博物馆收藏灰陶瓦上的记载称:“中华民国九年二月二十六日起土重修隍庙寝宫、东西书房、对口厢房、大殿、献殿、两廊、曹官殿以及道房、厨房。又创修孤魂坛一座,于中华民国十年八月吉日告竣。”从以上证明,泾川城隍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且基本沿用了城隍庙原有的布局形式。殿旁立有清咸丰八年重修城隍庙碑记。现仅存大殿和寝殿。建国以来,该城隍庙一直作为食盐库使用,后来交由文物部门管理至今。

    城隍庙位于中轴线上,歇山顶,座北向南,面阔五间,通面阔1734厘米,进深四间八椽,通进深1516厘米,以柱子中线以内测算,面积为26287平方厘米。殿身及殿前明间用砖砌台阶,前台基由当地石板堆砌而成,应为后人补砌。殿身设檐柱和金柱各一周,山墙内有山柱四根,明间前、后檐分别装有板门,为今人所装。后檐加有直径为20厘米的一排廊柱(共六根)以减轻屋面向后倾斜所增加的压力。其风格应为民国维修时所加。该城隍庙为九檩前后带廊式构架。殿身内外柱子皆系木质,柱下均以料石作柱础,明间左右缝首槽金柱下设覆盖柱础,素面无饰,但制作精美。檐下四面设庞大而雄健的斗拱,用以承托挑出的屋檐,具有明代早期风格。梁架分内槽与外槽两部分,置身殿内,全部梁架都可以望见。梁架用材粗大,七架梁高达71厘米、宽54厘米。殿顶举折,檐顶平和舒展,殿顶皆施圆椽铺钉,前檐及两山面加有飞椽,椽飞之上铺设望板一层。前后坡当心间设有黄绿彩琉璃瓦拼一菱形图案,正脊由砖块垒砌而成,无吻兽,呈平直古朴风格。后殿为正五间,宽5米、深8米,木架结构,接檐硬山顶,二层“一”字巨梁,暗柱支撑,殿内面积120平方米。

    泾川城隍庙地处县城中心位置,占地面积2244平方米。泾川城隍庙是泾川境内遗存唯一的一处明代古建筑,从其梁架结构及斗拱形制来看,在历史上没有经过大的落架修缮。这在我省早期古建筑遗存中是非常罕见,极其珍贵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水平,对研究中国和我省古建筑的发展史、建筑艺术传承史以及营造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