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王德良先进事迹报告

2010年03月30日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文明和谐开红花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文明和谐开红花”。

   走在丁寨村宽阔的柏油路上,两旁葱绿的树木、漂亮的住宅令人耳目一新,产生出一种“人在村里走,犹如画中游”的感觉。和村民交谈,言语朴实的村民尽显他们热情、纯朴和厚道的本色,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中,折射出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现代农民精神风貌。

   “我们不仅要发展高技术的现代产业、修建高规格的现代住宅,同时也要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在不同的场合,丁寨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良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但就是这句“老掉牙”的话,却是这位最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是啊,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新农民。10多年来,丁寨人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围绕温棚养猪做文章,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直线增长,2006年达到4225元,其中170多户年收入过万元,87户家庭资产在10万元以上。水涨船高,他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全村已有150多户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康住宅,大部分村民家里都购置了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和农用车等。

   在初步实现小康之后,王德良与村党总支一班人清醒地意识到,建设小康型新农村,还有很多“文章”要做,眼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为此,自2003年以来,丁寨村投资近2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村部,建办了村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购置了电视机、VCD、音箱等设备,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类文化娱乐和技术培训活动,为村民提供了文化娱乐和学习“充电”的理想场所。

   依托这个阵地,王德良经常性地组织技术培训和科技文化学习。在学习形式上,既有村、组两级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也有农民见缝插针式的自学;既有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学习,也有操作性很强的实用技术学习。为了做大做强全村的支柱产业,村上数次邀请甘肃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孟洲、黄大为教授,讲授生猪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常年聘请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到村上传经送宝,根据群众需要,深入农户、猪舍现场咨询辅导、解惑释疑。还先后选派1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了畜牧兽医大专班学习,组织养殖大户多次外出学习考察。乡亲们通过参加学习培训活动,掌握了温棚养猪实用技术,一部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田秀才”、“土专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更加得心应手。现在,全村95%以上的村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其中35人获得了农民专业技术绿色证书,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随着学习队伍的扩大和学习内容的增加,村部的会议室已经不能满足村民们的需求。为了方便群众学习,王德良又建起了图书室,先后购进了3000多册图书,内容涉及政策法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藏、农村沼气等诸多领域;考虑到群众对一些实用技术的迫切需求,村上还在各村民小组建立了18个电教播放点,充分发挥电教设备直观、快捷的优势,随时为村民“充电”。

   村民袁正武的小院是其中的一个播放点。谈起村上的学习情况时,老袁感慨地说,过去种地、养猪都是凭老经验,费工费力效益差。近年来,当大伙认识到科技和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后,求知创新逐渐成为全村最大的时尚。

   “新型农民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还得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自从王德良对自己的村民有了这样的期望值之后,他就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村民的学习教育。

   王德良首先从基础设施改善抓起,广泛开展了以“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五改”活动。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现在有了固定的集中场所;以前的旱厕,变成了现在的水冲式厕所。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今年50多岁的袁掌瑞说:“蹲了几十年的茅房,现在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水冲厕所。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了。”

   同时,坚持贴近农民实际、贴近农村实际,采取快板、社火、秧歌等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寓教于乐,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丁寨村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王德良以自己的言行感染着身旁的每一个人。王德良的父亲今年高龄83岁,20年前因患脑血管疾病导致半身不遂,而他的母亲已经过世多年,因此照顾父亲的重任就落在了王德良身上。多年来,王德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亲的吃喝拉撒,并坚持为父亲进行按摩。在王德良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慢慢有了起色,现在已经恢复到能够拄着拐杖行走。

   对自己的父亲是如此,对村里的其他老人王德良也是如此。作为村党总支书记,逢年过节的时候,王德良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到村里的高龄老人家里慰问,了解他们有什么希望、困难和要求,然后想办法解决。村里的卢拉转老人70多岁了,有5个儿子,但是没有一个愿意照顾她,老人一个孤苦伶仃地住在一间破窑洞里。因此王德良在她家里去的次数最多,每次去他都要给老人带一些食品和日用品,有时候他忙,就让爱人去。在王德良的耳濡目染下,村里的其他干部也主动帮助老人做些事情。这一切,使老人的5个儿子深受感动,老大将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孝敬有加,其他4个儿子也抢着要接老人回去。

   在村里,王德良的热心肠也是出了名的,无论谁家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助。村民高志广家庭十分困难,2000年王德良拿出自己的500元,又帮助他贷款3000元发展温棚养猪。高志广不懂技术,王德良就手把手地教。现在,高志广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和有名的养猪能手,年养猪规模达到80多头,家里新修了小康屋,添置了现代家电,日子过的美滋滋的。

   在王德良的言传身教下,丁寨村文明新风、致富技能、民主法制、健康生活、婚育新风“五进农家”活动深入开展,促进了全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全村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82户,“模范烈军属”17户,“敬老好儿女”29人,“五好文明家庭”20户。

   村民袁发会给儿子娶媳妇,一改大操大办的陋习,仅邀请了为数不多的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上,老袁送给儿媳妇的礼物是一本《畜牧养殖知识问答》。“这两年养殖规模扩大了,我和儿子都忙不过来了,希望儿媳妇也能尽快掌握温棚养猪技术,给我们帮上一把。”这是老袁朴素的心愿。姚正军的父亲去世,村上主持召开了追悼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在丁寨已逐渐成为时尚。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文明和谐新村”。王德良让村上刷写在大型宣传牌上面的这句标语异常醒目。为了切实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他把切入点放在了农村民主建设上。村上积极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健全了农村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村、组财务和其它村务全面实现“阳光作业”,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王德良不搞“一刀切”,设计了不同风格、不同户型的小康屋,拿到群众大会上让村民讨论、选择。针对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村上计划新建村民文化广场,王德良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民一致同意,并踊跃捐款5万多元。现在这个文化广场已经建成了,并且还配套了以村规民约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成为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在实现政治民主的同时,丁寨村还充分让农民获得经济上的“民主”。村上组建了养猪协会,让农民自己决定“养什么,怎么养”,相互交流产品销售、市场信息和经验技术,促进共同提高,目前会员达到689人。

   丁寨村变了,民变富了,村变新了,人变文明了。在这一变化的过程中,王德良也在跟着变,他由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执掌“陇新”牧业公司的董事长,由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变成了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庄稼汉变成了全省唯一的一个出席党的十七大的农民代表。王德良是泾川人的骄傲,是泾川精神又一个生动的象征。让我们像王德良那样为群众谋福利。如果泾川的大地上涌现出千百个王德良式的党员和基层干部,我们就会创造出更加动人的奇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