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王德良先进事迹报告

2010年03月30日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

   养猪产业立支柱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在这里我向大家报告王德良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汇报的题目是:“养猪产业立支柱”。

   提起丁寨村的生猪养殖,在陇原大地可谓颇有名气。短短10年间,丁寨村实行“一业突破”,依靠养猪生产,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00多元跃至4225元,成为全县有名的首富村。当你走进丁寨村探访养猪是如何成为支柱产业的奥秘时,群众都会打心眼里说:“这全赖我们的好书记王德良!”

   话还须从10年前的1997年说起。这一年,是丁寨村养猪生产的“起步年”,也是王德良从老支书手中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担子的第一年。当时的丁寨村与所有贫穷的农家生活别无二致,全村没有主导产业,村里的老百姓各自守着传统的种植业,住着简陋的地坑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上任后的王德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成了他日思夜想的一个课题。留心处处皆学问,那一次,王德良到陕西办事,沿途看到一些村搞专业化生产,有奶牛专业村、果品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等,通过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化的发展,农民挣了钱。意外的见闻和王德良苦思冥想的课题在这个时候擦出了火花,他觉得丁寨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相对充足,粮食多而且粮价低,加上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联想到村上有10多户人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猪收购贩运,有一定的市场经营经验,发展规模化养猪可以在全村大力推广。

   回到村上后,王德良挨门挨户拜访了高吉祥、袁文贵等几个先富起来的猪贩子。这几人在宁夏贩猪时发现,灵武农民采用“温棚+规模+科技”的模式养猪很能挣钱,于是也想学人家的办法和经验,在自己家里搞温棚养猪。见新支书上门求教,就把想法和盘托出。思路的巧合让王德良激动不已,更对生猪养殖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索性在高吉祥、袁文贵等人的家里开起了“诸葛亮会”。随后,他把来自群众的新思路带到村支部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最后做出决策:走温棚养猪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此时的当地农民,都信守着“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的古训,大都只养着一两头猪,品种是地产的八眉猪,猪舍是低矮的黄土圈,喂得是麸皮和残汤剩羹,往往八九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出栏,如今要养4个月就能出栏的育肥猪,困难可想而知。同时,老百姓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凡事看干部干不干,总认为干部不干的事,肯定没益处。面对这种现状,王德良率先垂范,和高吉祥、袁文贵、袁新文等7户农民建棚舍,盖塑膜,引种猪,购饲料,把83头长白、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投入圈舍,风风火火的搞起了温棚养猪。当年,王德良自建了5间温棚猪舍,引进了27口良种仔猪试养,结果只用了4个半月就育肥出栏,养殖周期比土法饲养缩短了一半,而收入却达到5000多元,效益明显高于土法养殖。

   1998年开春,王德良召集全村群众,大张旗鼓的对4个先进温棚养殖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宣布每修1间温棚由村上补助50元钱的鼓励措施。这一年,全村温棚养猪乘势而起,饲养户扩大到了24户,养殖存栏量增加到500多头,温棚养猪产业初步在丁寨村扎根生芽。

   和其他产业一样,丁寨村养猪产业的发展时刻经历着各种考验。1999年,刚刚萌芽的养猪业就受到了疫病的打击。在大面积流行的口蹄疫的影响下,市场严重萎缩,猪肉价格暴跌,全国养猪产业的发展走入低谷,丁寨村没能例外。本来期望依靠养猪挣钱致富的丁寨人,不但没挣到钱,个别养殖户连老本都赔了进去。一些群众甚至上门数落王德良,表达他们的痛惜和失望之情。面对乡亲们各式各样的质疑和责难,王德良一边及时邀请兰州畜牧研究所的专家解剖瘟猪,找出对付疫病的良方,一边耐心地向群众做工作,分析养猪产业的发展前景。帮助大家认清暂时的困难和长期发展的关系,坚定养殖户的信心,终于遏制住了群众卖猪停业的势头。同时,他痛定思痛,冷静思考,坚持把优化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基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推动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为了引导群众更快地转变观念,他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思想观念比较超前的群众先后到宁夏灵武、中卫和陕西武功等地学习取经,不断开阔大家的眼界,增长见识,坚定依靠养猪产业致富的决心。同时,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推广了本村袁安世、袁志宏等养殖大户的典型经验,采用现身说教、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等方法,鼓舞群众的信心。针对一些群众半信半疑,认为养猪风险大、搞不好会连窝端、赔的一塌糊涂等思想状况,王德良就耐心地做思想工作。50多岁的袁掌瑞就是其中的一个,王德良先后5次上门做工作,终于暖热了这块“石头”,老袁后来居上,成为全村的百头养殖大户。一些农户想养猪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王德良就千方百计的替他们联系担保贷款,甚至个人借款给他们帮助发展,使每一个养殖户的致富梦想都有机会实现。20出头的村民王华一直在外打工,2006年结婚后回到村里想依靠养猪致富,王德良不但替他联系到1万元的贷款,还本人借给王华5000元,使王华成为村上最年轻的产业农民。多年来,王德良先后协调乡政府、信用社、营业所,为养殖户无偿划拨猪舍用地2230多平方米,为157个养猪户贷款180多万元,在壮大丁寨养猪产业和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部分养猪户技术不过关、经济效益不高、养殖风险大的问题,王德良与县畜牧局的领导协调,邀请县畜牧局高级兽医师李兴民常驻村上进行技术指导。在全村组织开展了以改良猪种、改良饲料、改良饲养方式、统一防疫和生态养殖等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活动,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王德良先后多次邀请甘农大畜牧学教授刘孟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黄大卫等专家和兰州正大公司专家到村上开展技术培训,并通过举办广播讲座、播放电教片等方式,为丁寨村培养了袁文贵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青年养猪“土专家”,成为全村发展温棚养猪的技术骨干。而王德良本人,更是在产业发展中一边好学好问,一边苦练苦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自己一步步变成了带领和指导全村养殖业发展的“权威”。在他的组织带动和影响下,全村温棚养猪户增强了学习意识和科技意识,学技术、强素质、用科技蔚然成风,张口闭口新名词和专业术语,全村95%以上的农户都掌握了养殖技术,有283人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

   一项产业的成功,最终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中。在推进全村养殖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过程中,王德良结合丁寨村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农民增收为目的,打造了丁寨村养殖产业发展的四根柱子,趟出了一条“支部+协会+农户”的温棚养猪产业路子。

   一是规模化养殖的柱子。1999年,王德良采取土地入股的合作方式,腾出村上46亩土地,与县粮食局兴办了陇东最大的现代化仔猪繁育场。随后,又以这个猪场为样板,集中60亩土地建起了丁寨村温棚养猪示范园区,把原来分散喂养变为集中连片的规模化养殖,使丁寨村的温棚养猪业与大生产、大市场连接了起来。二是标准化生产的柱子。王德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为此,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为丁寨生猪产品注册了“陇新”牌商标,并依照产业规范,从良种繁育、规模育肥、饲料配制到防疫治病,制定了标准化的管理操作规范。不管谁家的猪,达不到标准就不能打着“陇新”的牌子出售。三是信息化服务的柱子。村上成立了养猪协会,设立了协会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立了“陇新”牧业网站,实行网上销售和信息服务。四是集约化经营的柱子。村上建立了“陇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王德良担任公司总经理。并按仔猪繁育、养殖育肥、饲料经销、生猪销售、技术服务5个板块建立了5个分公司,配套建立了6个饲料销售点,8个饲料加工厂和两个畜牧防疫站。对内分户生产、分户经营,对外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这四根柱子奠定了养猪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谋出了经济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强势,使丁寨村的温棚养猪声名远播。

   十年磨一剑,一步步做大做强的“陇新品牌”,产生了远近闻名的“丁寨效应”,原来走出去、请进来的销售模式已经变为客商上门排队订购,慕名采购“陇新”牌商品猪的广东、湖南、内蒙、青海、西藏、陕西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兰州屠宰厂派人常年驻扎在丁寨,以每天120头的均量将“陇新”牌生猪源源不断的运到厂里。“双汇”集团等国内著名肉制品企业也开出了常年采购订单,“陇新”牌商品猪处于供不应求的喜人的市场形势。兰州正大、西安禾谷等30多家饲料企业竞相在丁寨村设立销售点,采用举办培训班、奖励养殖大户等促销措施竞争市场,饲料厂和养殖户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取得了“双赢”。养殖户袁向文不无兴奋的说“没组建公司的时候,村里个别养殖户为争取客商竞相压价,结果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现在“陇新”牌生猪质量高,名气大,客源多,公司统一经营,价格比其他地方的生猪每公斤都要高出三、四毛钱。”

   如今的丁寨,全村有392户搞温棚养猪,占总农户的96%,生猪年饲养量达到4万口,出栏育肥猪2.76万口,繁育出售仔猪0.98万口。养殖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大户达到88户,年饲养量超过千口的有3户,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养猪前翻了5倍多。富起来的群众大多住上了前宅后场的小康屋,家家有余粮,做饭用沼气,出入摩托车,通讯打手机,过上了衣食无忧、文明进步的新生活。

   丁寨村养猪产业的成功带动了全乡养殖产业的兴旺,2006年,党原乡畜禽饲养量接近60万头(只),人均年畜牧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同时也推动了全县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2006年,全县畜禽饲养量23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2.08亿元,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达到327.5元,畜牧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丁寨村的养猪生产能在短短10年间发展为富民富村的支柱产业,离不开王德良的贡献。用丁寨村村民最朴实的一句话说“没有王书记,就没有我们丁寨的今天”。

   谢谢大家!

 一心为民好支书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报告的题目是:一心为民好支书。重点就王德良带领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丁寨新村以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事迹向大家做以介绍。

   走进党原乡丁寨村,兴旺发达的养猪产业、设计新颖的小康住宅、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以及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呈现在您面前的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新农村画卷。而这一画卷的描绘者,正是丁寨村的当家人――王德良。

   “要让群众过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是王德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暗暗下定的决心。十多年来,这个具有山一般性格的陇原汉子,硬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满腔热情,在黄土高原这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彩图。

   作为丁寨村的当家人,王德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特有的执着。当初,当受尽贫困煎敖的村民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把脱贫的希望寄予他,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面对全村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群众致富苦无门路的现状,他曾经犹豫过、退缩过,但正是这种立志改变山区面貌的执着和追求,激励着他多方寻求致富门路,终于在祖辈没有创出多少财富的山旮旯里挖出了“金元宝”,靠养猪产业趟出了一条致富路子,使丁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状元村、小康示范村。十多年来,群众的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红红火火的养猪产业鼓起了丁寨群众的钱袋子,使这些曾经因贫穷压得直不起腰的农民真正体会到了小康生活带来的温馨。

   对于养猪产业给群众带来的实惠,王德良感到无比欣慰,但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一度给丁寨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到处修猪圈、臭气飘村外、苍蝇蚊子满村转”的顺口溜成了人们对丁寨村环境的极好比喻。面对这一现状,王德良既感到尴尬,又无比焦虑。经过深深思考,2004年,一个彻底改变丁寨村面貌的蓝图在王德良心中绘就,这就是修建小康屋、建设丁寨新村。王德良认为,养猪使群众手里有了钱,但是鼓起钱袋子的庄户人生活质量并没有多大改观。只有按照商贸、住宅、产业三位一体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丁寨新村,才能使乡亲们真正体会到养猪产业带来的实惠。注意一定,他立即召开村党总支会、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进行认真讨论。建小康屋容易,可是统一规划、倒兑土地、拆迁旧房可是难上加难。住的好好的房屋一下子拆了,有些村民一时半会还想不通,不少人百般推诿和搪塞。于是,王德良便苦口婆心一家一家去作说服工作,一次说不通,就两次、三次,甚至十次、八次的跑,因为他坚信,这终究是一件惠及群众的好事、实事。村民袁铁旦的房屋是新村规划第一批需要拆迁的房屋,但是他认为土房暖和,不愿拆迁,村干部轮番上门做工作,道理说了千千万,可是他就是不乐意,王德良耐心的向他介绍新村建设的种种好处,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很快,他就痛痛快快地拆了自家的旧房,修建了5间小康屋,并在后院建起了猪舍,养了40口猪。如今,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别人走进他那宽敞明亮的新住宅时,他总是高兴地说:“我就是眼光短浅,没有支书长远的发展眼光”!新村规划要经过村民高志荣家的坟地,老高说什么也不同意,王德良先后跑了十多次,每次都吃了闭门羹,更别提迁坟的事了。尽管这样,王德良还是坚持每天都陪着笑脸到他家去做工作,叫不开门,他就在门外说;人家不想听,他耐着性子继续说。终于,老高被王德良的诚心所打动,不久就自觉的迁了坟,为新村建设让了路。事后,当别人问他为何要主动让步时,他说:“有这样一个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的村支书,我还能再为难他嘛”。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德良硬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员群众完成了拆迁任务,拉开了新村建设的序幕。三年多来,他先后协调完成了212户群众的土地倒兑,对15户村民的旧房屋进行了拆迁,对7家群众的祖坟进行了搬迁。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步实施,到目前已累计建成前店后院加生态养殖区、上宅下店加生态养殖区共两种模式的小康屋187户,每户小康屋都配套了沼气、自来水、电话和有线电视,并在住宅后面专门划定了养殖区,中间有绿色隔离带,后面有专用生产路,彻底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得到了根本改观。今年以来,以体现陇东民俗和文化特色的47户小康屋也已基本建成。如今,村民住在宽敞明亮的小康屋里,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用村民袁正武话说:“王支书这件事办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了。”

   王德良时常说:群众心里有杆秤。村干部整天跟群众打交道,要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就必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王德良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修建小康屋是如此,解决群众行路、吃水、用电等诸多困难更是如此。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经是丁寨村群众长期的生活写照。特别是由于村里的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一些群众养的猪运不出去,外面的客商不愿进村收购。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王德良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讲解“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并率先垂范扛起了撅头,在他的感召下,全村劳力齐上阵,对村内3条主干道路全部进行了拓宽砂化。同时,他积极向县上争取项目,修建了长1200米、宽14米的街道,安装了路灯,修建了排洪渠,实施了街道柏油罩面和绿化、美化工程。

   用电曾经是困扰丁寨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以前,村上仅有一个功率很小的变压器,承担着全村的用电输送任务,因烧坏线路而停电是经常发生的事,群众意见较大。王德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必须马上进行电网改造。于是,他背上干粮,四处奔波求援,每到一处,他都要讲述丁寨村群众对电路改造的迫切心情,恳请有关部门在资金上给予扶持。有一次,为了向行业主管部门一位领导汇报,在北风呼啸的数九寒天,他从中午一直等到了晚上九点多钟,凛冽的寒风吹得他瑟瑟发抖。当下乡回来的领导为他的执着所感动,答应为他们解决困难时,他高兴地跟孩子似的,立即忘却了寒冷,冒着风雪连夜赶回了村。在他的衔接协调下,丁寨村的农电线路很快得到了整修,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照明电的同时,他还不忘为三组的高吉祥等几户有动力设备的农户协调拉上了动力电。

   丁寨村地处北部塬区,水源不足,大部分群众长期食用浅井水,水质差,给群众的健康造成了隐患。2004年以来,王德良多次向县上有关部门衔接汇报,并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铺设了8公里长的主管道,完成了自来水入户,解决了全村群众的吃水困难。当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从水管哗哗流出时,群众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喝苦咸水的日子。

   丁寨村原来有一座教学楼,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舍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本村学龄儿童的“入学难”问题,他想方设法克服多种困难,筹措资金27万元,新修教室12间,硬化了校园、维修了围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

   丁寨人敬佩王德良,不仅因为他为乡亲们找到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带领大家在黄土高坡上建起了富裕文明的丁寨新村,更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火热的心,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在丁寨村,谁家有难肠事,他都要伸手拉一把,用爱心温暖“大家庭”中每一位掉了队的村民。村民高志广曾经是丁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王德良看到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一有时间便登门谈心,动员他发展养猪产业。为了消除他认为养猪风险大的顾虑,2003年,王德良主动给他借了500元钱,赊销了5头仔猪,并在银行为他担保贷款2万元,让他发展养猪产业,2004年就收入3万元。现在他家每年猪存栏都在80口左右,去年他还利用养猪挣来的2.7万元钱修建了小康屋。每当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王支书”。村民高安祥原来在煤矿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德良主动给他赊销了5口仔猪,并在银行为他联系了8000元贷款,让他发展养猪业,目前已经成为村里的养猪大户,每年猪出栏都在300口以上,年均收入近3万元;胡保银是一位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他每次来找王德良,王支书除及时安排村上给予救济外,总会从自己身上掏钱资助他;村民张宏伟的女儿曾经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王德良闻讯后,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让他尽快把孩子送回学校,并亲自为这个孩子缴了学费,使她重返校园;村民李忠13岁的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成了重伤,王德良闻讯后及时帮助家人将孩子送到县医院抢救,整整一个晚上没合眼,第二天临走时还不忘为患者垫付700元的医药费;村民袁福会的妻子因家庭琐事喝了农药,王德良立即放下手头正在忙碌的生意,亲自找车将患者送到医院抢救,使袁福会全家感激不尽;2003年,村民袁希中被砖瓦厂装载机砸折腿部,无钱治疗,王德良得知后,拿出自己准备买仔猪的1300元钱,亲自雇车将其拉到县医院办妥入院手续,并预交了医药费;还有一村民因妻子服毒自杀,精神受到了刺激,曾经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王德良苦口婆心地给他做开导工作,2004年给他在银行贷款2万元,指导他进行养猪。2005年又托人为他介绍了对象,从而使他鼓起了生活的信心,2006年养猪存栏60多口,收入1万多元,现在他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每当说起这事,他都会动情地说:是王支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多年来,对于王德良为大伙办的实事、好事,丁寨村的广大群众说一天一夜都讲不完。不说别的,几年来,光他为了发展养猪产业,给别人赊销的饲料、仔猪等就价值就多达11万元,到目前,仍有7万多元没有收回来。当别人问他:这么一大笔钱为何不赶紧收回来存到银行生利息时,王德良总会笑着说:“只要这些钱能用在为群众致富上,我损失点没啥。”这个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村党总支书记,用自己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书写了一位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沐浴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煦春风,王德良又为丁寨村设计了更加美好的新农村建设蓝图。“种上科技田、挣上产业钱、住上转混房、看病有保障、上学不交费、五通到门前,达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水拧龙头、做饭用沼气、娱乐有彩电、出门有摩托、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的生活条件,是王德良对丁寨村新农村的形象概括。我们相信,丁寨村新农村建设的轻舟,在王德良的驾驭下,必将向更加富裕、文明的明天航行、挺进!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