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专家论坛】西王母民俗文化刍议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中华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指伟大古老的中国古代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子往往生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因人而生。有了人,本无知觉的山和水也赋予了很强大和优美的生命,这生命便是中国的山文化,水文化,山水文化又丰富和促进了民俗文化。因此这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文化,这文化大抵主要是指民俗文化。

  泾川的西王母民俗文化放在华夏民俗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倍显其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西王母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优秀遗产。研究和开发,实在功在当代,利及子孙。

  一、西王母民俗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不断追求更好的缩影。

  说西王母文化是民俗文化,是指她是有生命和生命力的,不是僵死的,钦定的御封的,而是活在民间,承传于一代代的口碑上,承载于诸多民俗义象上,不论时代怎么变迁,气候如何变化,这一民俗事象不是留去的候鸟,不是蛰生的虫子,既不像植物,又不像动物,像隐在民俗这根粗大的血管中的养育着中华文明的血,永远地搏动,新陈代谢,生长着茂盛的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便是新世纪正在生长着的新的民俗文化。

  西王母,亦称金母,王母或西姥。最早见诸文字,有据可考的可能就是《山海经》,据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西山经》又云“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是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在《穆天子传》里称其为雍容平和,善唱歌谣的妇人:“乙丑,天子觞西王母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穆王姬满得到西王母盛情款待,尽兴畅饮,席间唱和,留连再三的人情味溢于言表。到《汉武内传》里则称其为三十华年,容貌艳美的女神:“王母至也,群仙数千,光耀庭宇。王母唯扶二侍女上殿,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绮之桂,容眸流盼,神姿汰发,真美人也。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HT5”,6〗衤〖KG-*2〗属[HT5”,5SS],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HT5”,6〗王〖KG-*2〗〖HT5”,5SS〗凤支之舄。视之年可30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在时人的观念中,西王母形像最终积淀为美貌盖世的长寿仙人,东方女神。汉武帝西巡,在瑶池七夕与西王母有幸相会,还品尝了3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欣尝了天宫的仙乐。西王母每逢蟠桃熟时,便于所居的瑶池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瑶池集庆”。后代的小说中的情节都由此而来,《西游记》中更把这一故事描绘得绘声绘色,经现代传媒电视片一播,更是老少皆知,耳详能熟了。于是,民间还以西王母为长生不老的象征,以她及蟠桃为祝寿的古风民俗。

  《神异记》则根据人的心理为她塑造了一个配偶东王公,一个执掌东半天,一个管理西半天,一年一相会。玉皇大帝的信仰兴起后,人们又把她与之相匹,称王母娘娘。据史料考证,西王母信仰原本流行于祁连山一带(即史称的昆仑山),至战国时,西王母的神话在中原已颇为流行,西汉时,人们开始奉祀西王母,至东汉,她又被网罗于道家门下,被诠解为元始天尊之女,群仙领袖。原来,西王母部族为古戎狄族先人,即生活在现在的泾川县为中心的一个广大区域,三皇五帝时,与中原多有往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西王母部逐渐融入中原,化为一体。而西王母则由部族图腾崇拜,进入汉族诸神崇拜行列。因此,在民间诸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泾川有瑶池,有王母宫山,正是《太平寰宇记》中载的“通回中道,北出萧关”的泾川回山王母宫。据记,“……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宫,后武帝巡郡国,望彩云而祠之。而云浮五色屡见于此,因立祠焉。”泾川王母宫遂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07年左右)。《神异经》记叙西王母居于“回屋”,还有资料说西王母姓杨名“回”,泾川的“回山”正是“西王母之山”。“西王母”也是古氏族国名,存在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即《尔雅》所说的“四荒”中的西王母之国。深厚的历史和传说,民俗文化的积淀,使朝圣者络绎不绝,香火不灭,更是值得考察研究的原因。由上所述,可见西王母民俗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是中华民族向文明发展,不断追求美好的缩影。

  二、西王母民俗文化的覆盖面和涵养

  西王母文化像生活中的水和盐一样溶解、浸润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现于种种民俗事象,特别是泾水流域甚至很大的一个地域,有些已覆盖了整个中华民族,成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甚或就是显明的标志。

  泾河下游的政平镇(属宁县),每年农历三月三有庙会,这里庙会主要是因王母娘娘而过的,传说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诞辰。这一天,热闹壮观的迎敬王母娘娘的八抬大轿,几乎冷落了设在另一座山上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被虔诚的善男信女打扮一新,锣鼓香案开道,威武的抬轿者和敬饭的长长的队列都走着形似“回”字的几何形——回纹图形,这种回纹,具有吉祥寓义,即诸般事宣为福、禄、寿,世代、国运等的深远、绵长,民间称“富贵不断头”。为什么走如此几何纹样呢?回答是从很远的“九天”接来。一是可能道路远且曲折艰险,祈求福、贵难,故模拟曲折排列的“回”纹以表现,二可能是从“回山”迎接的演义轨迹或一代一代承传的原始记录,是一种不用语言,只用动作暗示的潜意识的符号。这为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坐化”的王母娘娘更增加了神秘文化气氛。天旱时,人们向王母娘娘乞雨,遇到不顺心事,向王母娘娘问签,更多的时候则是一些善男信女去乞求贵子,许愿和还愿,香火缭绕冲天,日日不断,农历三月三王母娘娘生日时,开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至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季花仙子,特邀麻姑同往。因此,这一天特别灵验。有人为了烧个头炉香,不睡觉,从很远或近处四面八方而来,排队坐等当日子时,才开始拜跪求敬。传说王母娘娘是诸女仙之王,《集仙传》说:“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连玄鸟化身为玄女,曾帮过黄帝解脱与蚩尤九战九不胜的僵局的玄女,也成为王母娘娘驾下的一位女仙,可见王母得道之早,在人们心目中之尊。其实,在中国娘娘何其多?地域不同,风俗不尽一样,就我们所知,从女娲开始有七星娘娘,床公床母,送子娘娘,护子二十奶娘神,注生娘娘、十二婆姐,天妈娘(即妈祖)等等。有地母,也有空神,还有水神娘娘,总之有人处和人的想象处皆有娘娘这个守护神,佑民生息。娘娘神的产生,最初可能是母系氏族时的母性崇拜的延续,渐渐演化成一种神灵和融化于生活中的一种民俗现像。

  西王母作为中国吉祥物存在于民俗之中,她和被广泛应用在民俗中的动物、植物、器物、神人、符图等一样,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时代和民族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特质、民俗底蕴。像对联、刺绣、剪纸、门楣字、服装、首饰、民俗画、讨口彩的口语,防病驱病、吃住行等生活民俗中处处皆有,为女寿联常常提到西王母,只是为了虔敬将其幻化借代成“瑶池”或“蟠桃”:“瑶池桃结千年宝,玉井莲开十丈花。桃熟瑶池三千岁月,筹添海屋一百春秋。金萱焕彩骛宿腾辉,蟠桃献寿桂馥兰芳。花放水仙夫妻偕老、图呈王母庚婺双辉。秋色满江南桃熟樨香视王母长生灵娥不老,春晖永堂北萱荣梓殖喜茂先博物思曼清千”。西王母形像也是风俗画和吉祥图案,多为绘王母祝寿图,称“瑶池集庆”或“群仙拱寿”,可用作寿画,亦用于屏风、扇面、剪纸、女寿幛匾文、门楣字、寿衣棺木等、如“西望瑶池”,“蟠桃献瑞”,“蟠桃祝寿”,“多福多寿”,“福寿双全”,“贵寿之极”等比比皆是,女首饰中从西王母“蓬发戴胜”演变成“人胜”、“华胜”、“方胜”、“方胜盘长”等,如温庭筠《菩萨蛮》词云:“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后汉书?与服志》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入袖服…… 簪以玳瑁为穏,长一,端为华胜。”王实甫《西厢记》有句“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作同心方胜儿。”还用作驱邪祈福,长寿延年,《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饮桃汤。”《神农经》中说:“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医学的发达,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一些传说民俗逐渐被取缔,替代或淡化了。

  三、研究开发西王母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

  泾川的西王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研究开发,不论对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提高一个地域的知名度,吸引外商(资),促进经济建设都有不可取代的独到的巨大作用。好在泾川人慧眼识珠,身在财富中深知财富的价值,本毋需笔者赘述,但作为一个与会的研讨者,仍想抛砖引玉,一则就教于方家,二则算是不负东道主和本土的父老乡亲的热情款待。

  1利用此一方风水宝地可以大作文章,这文章是一篇可以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文章。我总觉得这几年,我们陇东利用地域文化开发上,拘谨死板,决心不大,点子不多,给人的印像是北方不如南方,陇东不如河西,造成冷的地域宣传,生长不出热的经济浪潮。历史的底蕴深厚,根系发达,却变成精神的压抑,前进的包袱,难以跟上根深叶茂,开拓进取的中华民族和竞争激烈的外部大世界。

  2研究西王母民俗文化,我认为既是学者、民俗家的事,更是领导者、经济学家、企业家和一切志在振兴中华民族的中国人的事,更是生育在这里深受其熏陶养育的本土人的事,这度、新的层面和水平。因此,尽量花开两枝,可以把研究和开发分开搞,也可以结合进行。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以西王母文化为龙头,连同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夸父峰泾河龙的传说、王母宫碑、温泉,以及众多有价值的出土文物组建成强大的民俗文化氛围,誉论氛围,像企业集团一样形成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的集团军,形成发展开发的强大的具有腾飞魅力的翅膀。

  4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风水宝地,也曾出过疽瘤,既出过兰登、华尔纳之流的江洋大盗的搜刮和破坏,我们又闭关自守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如今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因此必须一分为二地看自已,看问题,不能动辄就是封建迷信,利用民俗文化,庙会文化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帝国主义分子的侵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人杰地灵的地域文化激发建设家乡,振兴中华民族的宏图壮志教育,岂不枉生于这一方皇天厚土?何乐而不为?

  5既有台湾道教慈惠堂发起组织的“台湾同胞西王母朝圣团”于泾川盛大的一行,又有朝圣者与泾川方面合作将西王母宫修复开发的机遇,这一台湾与大陆同出一根源的认同感,精诚合作建设祖国母亲的儿女热肠,这是对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分子有力地打击,促进两岸同商国是,加强统一的绝好机遇和发展经济的新生长点!可以说,泾川县委、县政府和泾川人民敢于和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这样的一个大规模、高档次的学术讨论会,是有远见卓识的,不只身在泾川,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这样既有走出泾川的眼前,又有回到泾川经济建设的高屋建瓴的思想境界和决心干一番事业的图强精神,正是这次西王母民俗文化研讨会与会者成应该学习的题外的“圣经”,应该推而广之的“圣经”:愿我们万众一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

  这正是我不揣浅薄和冒昧撰写这一篇拙文的初衷, 谬误之处,万望海涵,并聆听教正。

  (曹焕荣,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副研究馆员,甘肃正宁县文联主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