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西王母国”实考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载:“觚(gu)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晋郭璞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尔雅》最早把西王母当国家看待,而且在西方。《竹书纪年》按胡元瑞笔丛曰:“西王母者,一西方诸侯国耳,其谓之西王母,不过彡(xian)姐、女真、八百媳妇之类,”(均为古国名)。清代学者毕沅在《山海经》校正中说:“俗以西王母为神人,非也,西王母国名,《尔雅》西荒有西王母国。《尚书?大传》西王母来献白玉,《荀子》禹学于西王母国。《淮南子》云:“西王母在流沙之滨,云云”。汉王充在《论衡》恢国篇中说:“汉遂得西王母石室……西王母在绝极之外而汉属之,德熟大、壤熟广!”上述引言均说明西王母是中国古代西方一个国家,又是这个国家的女领袖。如吐谷浑,原为人名,后来即成为族名和国名,西王母亦然。那么,这个西王母国在现在的何方何地?她的活动中心或曰“根据地”或曰首府在那里呢?《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名曰西王母。”根据《山海经》地望要索和《汉书?地理志》地理地望条件,笔者考查分析,西王母国的疆域大体上应是青海湖环湖地区。其活动中心就是海西州天竣县的“天峻山”及其附近的“二郎洞”和乌兰县的“察汉诺尔”(距二郎洞约10公里)一带。这里真是:西海名山十有三,天峻奇境非凡颜,群山岫洞何其多,王母石室独奇秀,神功巧取“削来峰”,鬼斧钻就珠玑洞,前临瑶池好沐浴,后靠瑶台观景致。张骏修造王母祠,北凉蒙逊曾祭祀的情景。

“天峻山”蒙古语谓“察汉天泌”。藏语称直尕尔天近”(亦译为天钦山、天青山),位于天峻县城西南方,离县城约15公里,海拔4125.4米。为环湖十三名山之—。《甘肃通志》称“阿木民天青插汉山,其蜂甚峻,无雪而白,故名”。《青海记》云:“天青遮尕山,一名天近哈达,海西南大山,距海百余里”。还有人说:“天峻山很早称天景山,是汉语。她超群突兀,山势陡峭,翘首上望,轻云簿雾,缭绕山腰,恍如一幅丹青画,有时全山隐于云雾之中忽明忽暗,更添诗情画意。天峻山北东两面为广袤大草原,南面亦为宽广地段,只有西面地形较狭窄。六十年代被西北军区选为空军战略后方基地,后因故未建。此山只有一条通向顶峰的小道!攀上顶峰,豁然开朗,约有五公里长,两公里宽的平坦草场这里牧草青青,野花点点、真是昆仑山颠之悬圃,浓雾天,几步之外看不清前面物体,而秋高气爽之时,丽日当空,极目远眺,便可清晰地看到青海湖湛蓝的湖水。这很有可能是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的“瑶台”,此山东南侧有多层距宽台高的岩石阶梯①合于昆仑九层之说,山根有一深不可测的“井”,山体周围生长着稠密的柳树灌丛,山南坡松柏葱笼。岩羊成群、香獐奔逐,熊豹出没。天峻沟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现已成为广大职工郊游野炊的好地方。山南根有很大而长深的自然岩洞(俗称大砬排),著名藏传佛教宁玛派全国领袖格西格尔龙俄尔尖扎切央多杰活佛(古郎活佛)选择了此处于1928年来建寺修行。他的教民遍及青藏高原,为什么独选此地呢?说明该地有独特的地形特点和自然风景。他发现一块奇花异草地方,便派人挖出一五光十色特大陨石。曾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群众数次汇报天峻沟有种不明光亮,民兵巡山均未发现异常,认为此山神奇。附近有一“无底深潭”。郊游的职工们好奇地往里投石块,探深浅、年复一年不知投了多少石块,但那深井照样那么深(群众语)。这也可能是在《山海经》中所说的“面有九井”的要素或在《海内十州记》中“昆仑号曰昆峻……东北临大活之井”的井吧。

“二郎洞”和“王母祠遗址”。“二郎洞”藏语叫“关角直后空”,在天峻山东南约十公里处。地当315国道路线338公里路标附近。路东为“二郎洞”,路西为“西王母寺遗址”,二者约距80米左右。遗址所在地高程约3700米。遗址附近地势开阔,形成一个大滩,二郎洞位于滩中间一个高25米的山根,周长400米,形似圆椎体的独立小山内。其外形很象一个硕大的蒙古包(拙文《西王母石室与二郎洞》(见1995年《江河源文化研究》第l期)对二郎洞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这里恕不赘述。)《山海经》中说西王母在昆仑丘,不是昆仑山。“丘”和“山”、有很大差别。《说文》释丘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连文异义》。“高者为山,低者为丘”。“削来峰”(即二郎洞山体)正好是四周高山中的一座自然形成的“丘”。二郎洞前的古建筑遗址就可能是西王母寺,西王母寺建在西王母石室(二郎洞)同一地点,证明是因石室而建寺,建寺为祭祀西王母,这是很顺理的。

古建筑遗址出土的“长乐未央”和“常乐万亿”瓦当,我省著名考古专家卢耀光先生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在《天峻二郎洞古遗址调查考略》一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见《青海文物》第十期)。(见瓦当拓图1、2)

(图1)青海?天峻县关角乡:“西王母宫”出土的“长乐未央”瓦档拓片。1974年出土,实物现存作者手中。

(图2)青海?天峻县关角乡:“西王母宫”出土的“常乐万亿”瓦档拓片。1974年出土,实物现存作者手中。

“察汉诺尔”与“西王母瑶池”。笔者认为先从“瑶池”二字分析:《说文》:“瑶”为石之美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各本(讹字的古字)玉,今依诗音义正,……琼瑶传曰:瑶,美石,正义不误。王肃某氏注尚书,刘达注吴都赋皆曰瑶琨美石也。大雅曰维玉之瑶,云及则瑶贱于玉……九歌注云:石之次玉者,凡谓瑶为玉者非是”。总之一句话“瑶”即为“美石”。《说文》“沼,池也”(说文无池字)《说文解字注》:“按众经音义两引水池也,……停水曰池,故从也,也本训女阴也,诗谓水之所出为泉,所聚为池……广雅曰:沼池也池沼也,二字互训与评合”。又“池陂也,披、陂、阪均为一个意思,即山坡中的水池。《新华字典》“陂,①池塘,②池塘岸,③山坡”。通过上述对“瑶池”二字的释义,“瑶池”的形象更加明确和具体化了。笔者认为位于乌兰县铜普乡东15公里的“察汉诺尔”(蒙古语。汉语白色湖),湖水清澈见底,远望似镜,(海西州地名志语)就是西王母“瑶池”。“察汉诺尔”四面环山而又满山的“美石”。据乌兰县蒙古族老人们讲,他们的祖父时,察汉诺尔又大又深,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们过往走山路,山路至今清晰可见。由于年代久远,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故现在的察汉诺尔变小了,但还不失其原貌的秀丽。总上所述,察汉诺尔的位置在茶卡盐池西北方约30公里,靠近二郎洞。符合《汉书?地理志》等史籍所指的“……鲜海,盐池、西王母石室”的地理位置。察汉诺尔的山、石、水及形状态势完全与“瑶池”的“仪容”相符。

现在我们把《山海经》所指的几个地理要索作一具体分析:1西海之南,这个“西海”并非内蒙的居延海。而真正是青海湖,因为成书于战国和西汉年代的《山海经》不可能把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设立西海郡的居延海记在其中。(见朱世奎先生《祭枢西海神考赂》)。

天峻山、二郎洞和察汉诺尔(以下简称二郎洞一带)恰好在青海湖西南方向,基本符合《山海经》所指方位。2“流沙之滨”。《山海经》所指流沙,据《辞海》古代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高僧传》中“法显等赴天竹,发至长安西渡流沙”。“这正是敦煌以东的大流沙,正好是天峻之滨,因“滨”有靠近之意。3“赤水之后”。共和县隋时为“赤水县”,因此人们把恰卜恰河称“赤水河”。汉平帝时柴达木地区的女 若 ”,羌被其东部的赤水羌击败赤水羌进入柴达木后即称其中部的霍布逊湖等为赤水羌海,简称赤海,有如青海湖曾被称卑禾羌海一样。西入赤海的柴达木河当为赤水,与隋河源郡的赤水不是一地,二郎洞一带正好是这个赤水之后。周穆王西巡,……宿于昆仑之阿(山丘)赤水之阳,(赤水北边)别日升昆仑之丘。这是周穆王西巡的最后一站,住在柴达木河北,第二天到达二郎洞的,很符合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行程能力的。4“黑水之前”。《辞海》:“古代传说中的水道,无可确指。《山海经》各篇所载黑水“有在南方的,有在北方的。屡次被提到的是西方发源于昆仑山的一条。《穆天子传》、《楚辞?天问》中的黑水当指此。诸家所推定的黑水位置,说法更多,计有张掖河、大通河、疏勒河、党河等等”。大通河,疏勒河都发源于昆仑山(祁连山)且均在二郎洞北部,“黑水之前”的位置也是对的。5“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汉书地理志》:

“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弱水昆仑山洞”。把弱水和昆仑山祠(王母祠)连在一起,说明弱水就是察汉诺尔。柳宗元:“西海之山有水焉,散涣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填没,及底而后止,故名弱”。亦当指察汉诺尔,并非指青海湖。因青海湖并无“散涣无力”和“不能负芥”之状。而且柳宗元首句“西海之山”即把青海湖称作“西海”,“山”指昆仑山(即昆仑丘)。1943年出的《西北论衡》”“青海历史的古迹”中提到岩洞时:“附近地势平坦,河水环绕,中有石峰,挺然耸立,峰下有一洞,深遽广大,系天然生成的”。可见那时的察汉诺尔水还是很大的。察汉诺尔的湖水据我们分析,原来是很大的,不然蒙古人不叫“诸尔”、(即湖),可以想象在古代比现在大多少倍!另“察汉诺尔”地形“Y,字形,东西北三面有夹谷通道且东高西低。这些都符合“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和“众水皆东,此独西流”的要素。又与“瑶池”名实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察汉诺尔”就可能是《山海经》中的“弱水”,《穆天子传》中的“瑶池”。6“其外有炎火之山”。现在天峻山北部的木里山,有大面积的露天煤矿,有温泉。木里(默勒)古代叫卯来藏语,译成汉语就是火山,木里通意为火焰滩(海西州地名字典语)。《秦边纪略》中“祁连山在南一百二十里,火山亦在其南与祁连山相连。可见“炎火之山”即为木里山。

另据《汉书地理志》“金城郡……北则有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的记载,也是恰当的。因为古人把大通河当做湟水主流,它发源地在天峻山北部的岗格日雪合里,正好是二郎洞北部。

《秦边纪略》“……小昆仑在肃州南面二百五十里,高出诸山,(天峻山高出附近其他诸山)因以昆仑名之,后凉太守(酒泉太守)马岌请于张骏,立祠祀王母,今有遗址”。《青海公路交通史》:“在秦汉时青海湖至酒泉就有古道,称鲜水酒泉道,是自青海湖西北朔布哈河行,北越托勒南山,接呼蚕水(今托勒河)顺流而下,出祁连山,即至酒泉与丝绸之路接”。隋炀帝进击吐谷浑时,曾分兵沿合河(今布哈河)道出击。在隋炀帝亲征吐谷深之前两年,曾指使居住在天山以北的铁勒袭击吐谷浑。铁勒即沿伊吾道(即酒泉鲜水道,又称合河道,伊吾道)东南行,迫使吐谷浑主伏允东入西平境。由此看来,作为地方官的马岌建议立西王母寺在青海湖滨是没有什么困难的。《晋书?沮渠蒙逊传》记载:“……循海而西至盐池,祀西王母寺。”看来他是沿湖而南,翻象皮山到茶卡,再由茶卡北上祀西王母寺的。

综合上述分析考辨,笔者认为:天峻山及二郎洞和察汉诺尔一带,就是西王国的活动中心。二郎洞即是西王母石室,附近的古建筑遗址即为西王母寺,察汉诺尔极可能是“瑶池”,天峻山顶部为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的“瑶台”。

《山海经》载西王母“虎齿豹尾,蓬发戴胜而善啸”。有的学者说是图腾,有的则认为是面具,笔者认为“虎齿”古代把门牙就称虎牙。《说文解字注“  、虎牙也,今俗门齿外出为虎牙、古语也”。至现在人们把门牙两侧的两颗牙齿,俗称虎牙,(也叫犬牙)比其他牙齿显得“尖”些。女性的虎牙有的长得尖而突,特别漂亮。西王母的虎牙很可能非常好看。因而陶渊明诗曰:“王母怡妙颜,粲然启玉齿”。“豹尾”《说文》“尾”从到(倒)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皆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古者佃渔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不忘本也。按蔽后即或饰系尾之说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曰:“〖HT7,5〗〖SX(B-*6〗[JX-*9]般〖〗木〖SX)〗〖HT5”,5SS〗瓠(般古)之后,好五色衣服,制裁者皆有尾形。按尾为禽兽之尾,此甚易解耳。而许(许慎)必以系之人者,以其字从尸,人可以言尸,禽兽不得言尸也,凡全书内严人物之辩者,每如此。人饰系尾而禽兽似之,许意如是”。可见“豹尾”完全是一种服饰,如西方人的燕尾服。“蓬发戴胜”,蓬发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习俗,特别是妇女,她们为了防蚊蝇的骚扰和紫外线的照射,把头发披下。“胜”指玉胜,是一种玉制的古代首饰。“啸”、有人认为象兽类长声吼叫。笔者认为“西王母善啸”是会打口哨。《辞海》“啸”撮口发出长而越的声音”。《世说新语》“啸闻数百步”。《新华字典》”啸,撮口作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打口哨是游牧民族的善长,他(她)们以口哨吮喝牲畜,能把数百上千的牲畜驱赶和

收扰。当然还有以口哨招呼人,在非常分散的牧区,情人会面一方一打口哨,对方就应声而到,现代是这样,难道古代不是吗?“满口虎牙,长着豹尾,兽类吼叫”等完全是一种想象和讹传。逐渐演化成神话。

注释:

①天峻县,藏文(藏语)现在叫“太木青宗”,即大台阶县。

②参考资料均在正文中提到故不再注。

(陈佐邦,青海省天峻县档案局原局长、《天峻县志》总编、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昆仑神话开发协会理事,青海省藏族研究会会员。)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