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旅游文化 >> 正文内容

泾川西王母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6]

2009年12月18日 来源: 点击数:

   十四、随处可见的民俗遗存:西王母穴处与泾川窟洞民居

   古籍载:西王母穴处。泾川的窑洞民居,从远古使用至今,也已经几千年了。现在处于山沟半崖里最古老的窑洞,当在1000年以上。泾川民众自古穴居,只怕水淹,故现存的古窑洞都在沟边、悬崖之上,几千年水土流失,院落成沟,最高的窑洞在百米处。今人驱车过泾川,只要随意一瞥,便见身边的沟、崖、岭上,都有如瞳仁般黑幽幽的窑洞,那就是上古的泾川地区民俗民居。废弃的古窑洞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以一个自然小村20孔计,全县有1466个小村(生产队),有204个大村(大队),古代的窑洞至少在40000孔以上。

   200年前开凿的窑洞,10多年前才基本闲置,未住人家,但百年前开凿的窑洞,不少人还在居住,保存完好。泾川的窑洞民居分地坑、明庄、半明半暗三种,是黄土高原上极具典型的,而地坑又为典型之最,只有古泾州域内可见到。

   地坑是从平地上挖下的约20米的四方深坑,从四面各钻出三孔窑洞,窑洞深约10米,高约6米,宽约5米,上窄下宽,成拱圆窑顶,窑墙叫“窑肩”,多是与原沉积黄土连成整体,挖出门形,上留天窗,下无窗。以南崖面为正,从中间窑进去,窑右边,在窑壁再挖约1米深的炕窑,内盘土坑,是用土坯(胡基)砌成炕墙,内填满黄土,上覆一层15厘米厚的用长麦草和黄土和成的泥巴,两个月内,边捶打边凉干,干透后取出黄土。从此,以麦秸羊粪豆或煤煨热,昼夜不凉。炕左是锅头,安大黑老锅一口,小锅一口,盖木锅板,锅头外面置一木风匣吹火,锅头后放柴火,名“灶火”,灶火角立一黄酒大缸。灶火后置2米长、1.5米宽的杏木或梨木大案板,细长面在此擀出。案板靠崖处摆满罐、盆、碗、碟、擀仗等。案板后置装粮的条囤、蔬菜等。只有一孔窑洞的人家,在此处安一盘石磨,或盘牛槽,拴牛,触及窑掌。从左进,依次是木柜,很笨重结实,内放衣物和最值钱的家传之宝物。上搁茶具烟具化妆品。柜后是两个大水缸,条桌上搁面瓦缸、咸菜罐,条桌后是面柜,上挂面罗。这窑叫当中窑,是家庭办理大事和最权威礼仪进行之处,也是全家团圆吃饭之地方。锅头连炕,冬天可煨燃料,叫“烙炕。”春夏秋则不用烧炕,做饭的烟火进入炕下,炕也常热;烟囱出炕角,从窑洞外直箍上崖顶。当中窑多是老母亲住。右窑无锅头与炊具,多架起一对画了花鸟的木箱子,是儿媳的陪嫁,是大儿子俩口及孩子的住处,窑内藏粮或木料。左窑是老人住,值钱东西和二老的一对棺材置于炕左旁。西崖面,挖出三孔窑洞,中间住人,左窑为磨窑,右窑为牛窑。北崖面的三个窑洞,左为猪圈,紧接着有一小窑,内挖10米以下的坑,叫“渗坑”,院内所有雨水可蓄,中窑是“洞子”,即上下通道,坡在洞内藏着,黑古隆冬。洞子过去,是一浅浅的窑,内打井,约60米深,取黄土深处水,用井桶(小木桶)、井绳、辘辘搅水。井窑过去,是第三只窑,叫窑窑,一般是小青年住。东崖面,三只窑,也是婚后三对夫妇住。院内平整。有的在正面右窑上挖一高窑,住人藏粮。或在正崖面当中窑与左窑之间挖一暗窑,门在中间窑出,但门常年用什物堵严,内藏家产,叫拐窑或套窑。崖上一圈是“盖墙”,墙后有场,碌碡压实,碾粮与护窑。落雪了,从塬上望去,什么居所特征也无,只有从地下冒出凫凫炊烟。人们怕冷,缩手缩脚钻入地穴了,原上空荡荡的。忙季,人们爬出来,在地里下苦。有趣的是洞子,有的直上,有的朝北出有门,出门后洞朝西拐,箍成洞子,坡约60度,再做门楼与门,这种弯洞子可防盗,土匪如半夜把碌碡掀下,打不开第二道门,碌碡已陷在崖里。

   这样的地炕、明庄、半明半暗的民居,各称为一个庄子,一个庄子是一个单元,如北京一个四合院,即住一户人家或三、四户人家;每小村约50户,每大村约500户——1000户,这样的千户大村落,全县有200多个。

   西王母穴居——悬崖古窑洞——古窑——今日窑洞村落,构成了西王母古国的居住文化,已引起世界各国专家兴趣,这是西王母民俗居住文化留下的深深痕迹、遗存。

   十五、新疆昆仑地区少数民族不信仰西王母与西王母民俗渗透于泾川百姓生活
 
泾川穴居与西王母古国居住民俗紧紧连系,还有西王母祖庙庙会外的村落庙会,“清雍乾时期,全县戏楼有161座,县城周围就有17座”(《泾川曲艺志》)。161座戏楼下,就是161处庙会,每年从正月初三起,至腊月二十八,几乎天天有庙会,夏秋收割时只短暂停顿,庙会上无不有王母戏、王母音乐、王母礼仪。祖庙上有朝瑶池圣水民俗,有蟠桃会民俗(二项专文述),此外,还有十项民俗。

   1、王母宴,从古传之,各代不同,有长寿宴、蟠桃宴、青鸟宴等,菜名与造型、内涵多源于西王母文化典故。

   2、有百种小吃附助王母宴,也存在乡下老百姓寻常岁月的一日三餐中,以麦面、玉米面、荞面、高粱面、糜面、谷米、糜子米、豆类做成。这是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后,从食肉到食植物种子的演变。

   3、罐罐黄酒,全家坐热炕上,围着一个方盘子的9个小菜,端来一瓦罐,黄酒糟放进去,分次兑开水,插一竹管,你一口,他一口,相传吸吮,是王母宴君王之礼流变成民间之俗,意为长寿、团圆、和美。

   4、礼仪程式,生礼有:做满月、百岁、戴锁、卸锁,此是婆娘娃娃过的事。婚礼上最有趣的是娶黑媳妇,至今存在,即鸡叫动身,天亮前要把新媳妇娶在洞房炕上,是一种“抢婚”,原始婚俗浓厚,大有研究之处。有寿礼,以吃长面为正宗礼俗,泾川长面为何擀这么长,即面越长寿越长。葬礼多行三献礼、打醮。

   5、女哭。无论大喜大悲,女人以大哭一场为程式,边哭边在心中默念王母娘娘保佑。

   6、社火。春节演,分文社火与武社火。

   7、陇剧、眉户和皮影、曲艺演唱。特别是曲艺的贡献大,“南宋绍兴初年(1131—1135)安定郡王赵令的《元镇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被王实甫编创成元杂剧《西厢记》”(《泾川曲艺志》)。

   8、说古今,爷爷在夏秋月夜的庵棚里,奶奶在雪夜的热炕上,讲王母娘娘的古今,在乡下至今盛行。

   9、不信佛,不信上帝,只信王母,但无教仪,自由自在,只在心的最深处信仰,这正是形式上看不信仰什么而却有大信仰的独特民俗。

   泾川回山下的民众信西王母,天下的许多少数民族却不信仰西王母而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只有民族学回答这个问题之后,西王母古国与西王母神话的渊源才能研究透彻,西王母信仰遗存和信仰发源地不在新疆而在泾川地区的答案就很明确了。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