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研讨会发言摘要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思想与智慧 启迪与反思

  盛夏的泾川,绿意盎然,果实飘香。一次与时俱进的学术盛会,在思想和智慧的交融与对话中,升腾起追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2009年7月21日启幕的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专家学者考察活动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这是由兰州大学发起和海峡两岸学术界积极支持和参与的一次佛道文化考察之旅,一次文化对话的学术盛会。张新鹰、海云、惠敏、丁煌、林永发、巨克毅、温玉成、杜斗城等海峡两岸150多名专家学者对我市的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泾川县的王母宫、南石窟寺、大云寺等佛道文化遗产和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并在25日召开的海峡两岸陇东佛道文化暨大云寺学术考察活动闭幕式上,围绕深度挖掘陇东佛道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对话交流。

  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不时迸发出思想交锋的火花,引人入胜。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海峡两岸佛道文化领域研究有素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学者专家就佛道文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所作的研讨,不仅推进了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而且为今后平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促使陇东的佛道文化、平凉的旅游品牌更快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动员社科院国情调研的力量,把深度开发平凉佛道文化做一次综合性的调研和探讨

  中国社科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张新鹰:

  佛道教文化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佛道文化已成为全国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陇东地区,我感觉有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要做。这次我回去以后,要把陇东的佛道教文化介绍给所有的研究所的同志,引起他们更多的重视。泾川这个地方比传说中更美丽,比我们想象中的文化素养更丰富,我感觉如果能够把我们一些搞宗教文化和旅游经济产业规划方面的专家找个机会聚拢在这里,就旅游文化和佛道教文化的发展怎样能够更切合我们的实际,如何更能够体现我们这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来进行一次或多次的研讨,我想应该能够提供更多的思路,这一点,我感觉我们社科院可以尽点力量。给大家报告一个信息,社科院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承担着大量的国情调研项目,而且在全国各地几个省建立了国情调研基地,在我们兰州就有一个基地和协调机构专门涉及在甘肃的调研活动,把我们社科院的力量和甘肃省的调研机制结合起来,设计一个例如泾川或者平凉的一个项目,要求省里利用这一沟通渠道来动员社科院国情调研的力量,把我们泾川或平凉怎样发展旅游文化,怎样深度开发佛道文化做一次综合性的调研和探讨,一定能得出让大家比较满意的结果,这样就比涉及一个点的工作思路更系统更开阔。

  活动对陇东地区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旅游产业开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台湾昆山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丁煌:

  这几天的考察,泾川的佛教文化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泾川县的佛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听县长介绍,泾川从南北朝开始,历史上先后有14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泾州佛事,北魏至清代泾川共有佛寺庵152处,先后有10多名高僧、20多位名僧在泾州弘法,流动僧尼最多时达1.8万人。我们大家通过考察也看到了,泾川佛教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沿泾河两岸,石窟众多,特别是南石窟寺,有高大立佛7尊、肋侍菩萨14尊,窟顶留有浮雕佛传故事,在全国众多石窟中别具一格。这次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对陇东地区佛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旅游产业开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王母的根在泾川,这是平凉的骄傲和自豪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前院长、现名誉院长、研究员温玉成:

  这次活动有机会看了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宫和大云寺,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平凉的佛道文化。这次看到了《崆峒山老子八十一化图》图册,我认为此图是明代晚期的东西,应该在嘉靖万历年间。图册印刷精美,极有收藏价值,可以从中看出平凉市委、市政府对平凉文物古迹挖掘、整理方面的不遗余力。兰大杜斗城教授告诉我们,泾川的石窟大小有500多个,这说明泾川古代的寺院是围绕石窟而建的,而且有大量的高僧在这里坐禅。我们希望当地政府能够与学术界合作,把这些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关于西王母画像的发现,最早是在洛阳的宝马寺,随后相继在山东、河南、江西等地都有西王母画像,但是西王母的根在泾川,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大。

  开发佛舍利文化,打造佛教圣地,这件事情谁先做谁先赢

  台湾大华严寺导师海云继梦法师:

  西王母文化在泾川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史料记载之完整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比不上的,但是缺少一部史诗。这部史诗如何来写,肯定不是一般学者所能胜任,可以集合当代的大学问家来完成这件事。假如由泾川县来完成的话,不但为历史作了交代,也为当代文化作了贡献。到大云寺去大家很兴奋,从大云寺的发展来看,在地宫出土的佛舍利多达14粒,这么多的圣物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这必将对泾川旅游知名度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发佛舍利文化,打造佛教圣地,这件事情谁先做谁先赢,大云寺可以先做,可以向全国各大寺院借鉴学习。泾川大小石窟有500多处,利用石窟文化这一资源优势将对我们泾川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帮助。

  将烧香敬佛变为献果敬佛

  台湾法鼓佛教学院院长惠敏法师:

  这次活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就泾川的发展提出3个观念和建议,一、注重心灵建设,经济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核心价值相协调;二、注重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建设,尤其是宗教人才的培养;三、旅游项目中的乡土特色要跟国际接轨,要加强同国际类似文化的接触。具体建议我也谈以下3点:一、利用泾川的果品资源优势将以往的烧香敬佛改为献果敬佛,有终成正果之意,也提倡了环保观念;二、利用陇东窑洞来发展休闲农村文化;三、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类别以套餐的形式来发展自助旅游。

  泾川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杜斗城:

  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颁舍利暨立舍利塔的诏书,收录在《广弘明集》卷。第十七中诏书是直接证明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出处的权威文献。隋文帝给泾州大兴国寺颁舍利建塔,有隋文帝《隋国立佛舍利塔诏》直接为证。武则天敕泾州建大云寺时,在大兴国寺发现隋代石函和佛祖舍利14粒。唐代进士、银青光禄大夫孟诜撰写了千字铭并序,刻在隋代石函四周,铭并序记载了在大兴国寺原址发现石函、舍利,大云寺兴建、重新安奉舍利的全过程。石函和铭文即成为隋文帝诏书之后泾州大云寺佛祖舍利由隋至唐传承的直接物证和记载。经考证,《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北凉时在敦煌译出的,时在公元422年左右。武则天颁《大云经》时,《大云经》已存在了260多年。应该肯定以下结论:泾州大云寺供养的是佛祖骨舍利,佛祖骨舍利是隋文帝于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下诏,颁舍利并立塔于泾州大兴国寺的。唐代孟诜等发现的正是隋文帝于仁寿元年颁给泾州大兴国寺的佛祖骨舍利。《大云经》是古印度人昙无谶北凉时在敦煌译出的,时在公元422年左右。武则天颁《大云经》时,《大云经》已存在了260多年。《大云经》绝不是薛怀义等撰的伪经。

  泾川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之一,首先供养着佛祖真身骨舍利,其次有北魏以来的佛教窟龛512个,称为百里石窟长廊。有10多位皇帝与泾州佛事传承有关。清代以前泾川有佛寺庵152处,现多留有遗址。长住和流动的僧侣最多时近2万多人。泾川至今还在使用的以佛寺庵命名或相关的乡名、村名、地名有58个。等等。因此,称泾川是佛教地,名实相符。泾川地处古戎族即西王母部族生息地域,也是中原与西部地域接壤之地,西王母民族、神话、道教、民俗、文艺遗产在泾川都有遗存,特别以民族西王母、道教西王母、民俗西王母最为著名。汉武帝时,王母宫在泾川回山始建,成为最早的西王母祠和著名道观。因此,泾川王母宫有“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有“王母故里”之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