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社区文化 >> 正文内容

吕海涛:追光纪实——皮影戏

2024年11月2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皮影戏,民间又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曾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选用上等的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在灯光或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祖国各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相传皮影戏的来源传说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他告诉武帝李夫人并非故去而是升仙,感念武帝的深情,愿意午夜之时帷中相会。汉武帝相信了李少翁所言。于是李少翁入夜围方帷,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生活在陇东农村的我们,小时候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比较贫乏的,而对于皮影戏的到来,仿佛干旱的沙漠中见到了一泓清泉,让人精神立即为之一振。因为皮影戏简单易行,五六人就可搭班,几根木椽就可组台,大到庙会敬神,小到婚丧嫁娶,都会有皮影戏的身影存在。听说要唱皮影戏,我们会高兴地几天睡不着觉,有时也会随大人到十几里之外的地方去看戏,或者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一路说说笑笑,期间或听演员们吹上一段唢呐,清脆嘹亮的淳朴感觉,让人终生都难以忘怀。只有听说有皮影戏,放学回家帮家人干完家务,喝口水,拿个馍,端着板凳,迅速向戏场地跑去。一到场地,远远就看见各种板凳椅子一行行高高低低的排列着,旁边已经站着不少人,有说有笑,只等着开戏。戏箱打开了,用驴皮或者牛皮做成的人物及各种道具,在灯光的照射下,被表演者根据不同的类别挂到了随手的架子上,弦乐手也开始调弦了,锣鼓一闹台,一声长号,戏终于开始了。      那时小我并不懂那台上翻来覆去的皮影是谁,以及那原始混浊的吼叫,只是为了那份难得的热闹。更主要的是可以卖汽水了。我们用糖精、色素、冰凉的井水一勾兑,五颜六色的汽水就产生了。两人一抬,欢快地直奔戏场抢占位置,叫卖声、喊叫声、高音喇叭传来的吼叫声,象一种原始的音符混浊地交织在了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下,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不与皮影戏结缘已很难了。

在夏季的夜晚,调皮的我们会到果园里摘来了杏子、香瓜,爬上戏场周围的麦垛上,或上到临近的松树骑到树杈上,边吃边看热闹,当然最喜欢的就是打斗翻滚的热闹戏了。皮影艺人双手捉着竹杆在上下挥舞,同时还要根据剧情不断变换着不同角色的唱腔,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们也崩紧了弦,似乎让我们也得到了尽情宣泄。

随着表演的深入,台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些孩子没有占到台前幕后的好位置,只好坐在父亲的肩头来看热闹,但最关切的还是看周围有什么吃伙摊,嚷着大人买点吃的,人也就不见了,孩子们喜欢的只是这种气氛。台前妇女们大都嘴里丢一把麻子,有的还在衲着鞋底,有的在趁机拉一会闲。夜幕逐渐深了,年轻人逐渐散去了,十几个老头老太太还执着地坐在台前,继续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台上那忙碌的表演,他们也许借此在排遣着年事已高的落寞。每次看完戏回来,我都会让爷爷给我剪皮影玩。从小家里挂着一幅牛皮皮影,是一带刀武士,我经常拿下来玩,嫌少,嚷着让爷爷给我做,爷爷会做皮影,又给我做了许多。一盒子皮影陪伴我度过了许多童年时光。也许我现在痴迷戏剧,喜欢古典美的个性就是从那时种下的吧。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也没有看到过皮影戏了。去年因工作需要省公司组织我们到庆阳环县开展工作,晚上到环县古城游玩时,专门看了一场皮影戏,环县皮影曲意丰厚灿烂,古老悠久,唱腔悠扬激越,造型精雕细刻,道具传统灵活,演技神奇高超,是农耕文化的典型艺术形态,道教文化文化的民间流传方式,也是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形体。我看完了现场的演出,听那些表演的老艺术家讲述了当年求学艺术的艰辛,也感受到这个时代对这种传统艺术的冲击。来到了后台,看到他们的工作日常,眼前的场景让人不敢相信,也就是如此简陋的空间里,他们每天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演出,并且展示出不同色彩和不同曲目的节目,同时他们也与时俱进,比如熊大熊二类似的儿童剧皮影都有。我亲身感受一下皮影戏人物的出场方式,发现难度不小,虽然看上去仅仅只是几个动作的展示,但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和不断练习,才成就于此。

如今,皮影戏早已成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孩子更不知皮影为何物。今年元宵节在博物馆游玩时安排了皮影戏,我和老婆叫上女儿冒雪观看了皮影,观看时女儿问我:“爸爸,皮影是干什么的?”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只好说,“走,回家咱们在互联网上看看咱们陇东环县的道情皮影,那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那是爸爸曾经的温暖,咱父女俩再重温一下”。跟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们,你们也不妨找个时间,别忘了,再去看看皮影戏呦。皮影戏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节目之一,皮影戏在历史上有过很重要的一段记载,是现实唱腔戏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承载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泾川皮影戏传承至今大约100多年,作为泾川县的地方传统戏剧艺术。起源于清顺治初,泾川党原镇的皮影传承人吴成程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首先,这种只需要二人包打包唱的演出形式,这是仅需影子戏艺人的高超才艺。另外不同的地方,就算是很小的地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当地的方式去演绎。通过当地方言的演绎,让皮影戏在过去没有广播、电视、电影的情况下,人们对于这种娱乐方式更加接受,加之很多故事除了传统的故事之外,还有一些是当地的人或传说的事情,非常容易让人接受,也吸收了戏曲音乐、三教九流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份,也可以说,泾川皮影戏为本土戏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

庆阳环县、平凉泾川的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本土唯一的世界非遗项目。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它不仅荟萃了剪纸、绘画、雕刻、地方戏、口技等艺术精华,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填充,或许这就是“影子戏”与众不同的意义。

作者简介:吕海涛,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家学会中级会士、中国职工、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摄影协会理事,被授予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泾川县“最美退役军人”。出版作品集《太阳不下班》。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