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时事关注>评论|观点 >> 正文内容

揭秘甘肃回乱:为何陕西称回民起义,而甘肃称回乱?真相一文了解

2024年10月08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1873年,甘肃肃州城外。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刘锦棠将军的命令如同死神的镰刀,瞬间夺走了1500多条生命。这些被处决的回民,他们的罪名是什么?仅仅是因为信仰不同吗?还是因为他们敢于反抗压迫?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动乱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这个结局却让人心情沉重。

清朝的统治者们做梦也没想到

清朝统治下的甘肃,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这里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汉、回、藏等多个民族杂居在这片土地上。特别是回民,他们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得惊人,俨然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然而,朝廷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却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官员们只顾着捞钱,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再加上回民内部还有老教和新教之争,这简直就是往火药桶里添火星啊!

当时的情况,用现在的话说,就像是一个高度紧张的房地产市场。各方势力都在抢地盘,都想当这片土地的主人。但谁也没想到,这场“抢地”游戏最后会演变成一场血腥的大戏。

【事件起因】:陕西的火星点燃了甘肃的导火索

事情要从1862年说起。那年,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这场起义就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甘肃这个火药桶。首先是平凉府的回民把总马兆元带头闹事,率众围攻灵州。紧接着,宁夏、固原等地的回民也坐不住了,纷纷响应。

更有意思的是,西宁地区的回民起义居然是因为内部教派之争引发的。这场由外部引发,内部矛盾激化的混乱局面,就这样迅速蔓延开来。

各路诸侯登场,上演一场混战大戏

随着起义的蔓延,甘肃各地陷入了一片混乱。这场混战,简直比现在的综艺节目还要精彩。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联合与背叛不断上演。

在平凉和固原,回民军与清军展开了反复拉锯战,城池多次易手。这就像是两个孩子在争夺一个玩具,谁也不肯松手。

而在宁夏和灵州,哲合忍耶新教集团成为了主导力量。他们的领袖马化龙就像是一个绝顶高手,成为了当地回民的核心人物。这位马大哥可不简单,他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军事指挥官,简直是文武全才啊!

河州和狄道地区的回民则以其悍勇著称。他们不仅四处出击,还强迫汉民改信伊斯兰教。这种行为在清代回民起义中可谓独树一帜,简直就像是在玩真人版的“文明”游戏。

西宁地区的局势更是错综复杂。花寺派和穆夫提派两大门宦为争夺地盘大打出手,最后演变成了对抗官府的武装起义。这场戏码,活脱脱就是一出“教派版权力的游戏”。

而远在西部的肃州,当地回民起义则与新疆的动乱遥相呼应,成为了连接内地与西域穆斯林起义的重要纽带。这就像是一场跨区域的联动,只不过不是在打游戏,而是在玩真的。

血与火的洗礼:清军收复甘肃

同治九年(1870),朝廷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派出了以左宗棠为首的湘军进剿甘肃回民。这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给起义军带来了巨大压力。

首先是金积堡之战,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整个甘肃回乱的转折点。那是个寒冷的冬日,金积堡外白雪皑皑。回民军在马化龙的带领下据堡死守,而湘军则在刘锦棠的指挥下发起猛攻。

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惨烈。最后,湘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才攻下金积堡。刘松山等31名高级将领阵亡,连左宗棠都感叹说:“仆十余年剿发平捻,所部伤亡之多,无逾此役者。”这场仗打得,简直比现在的电影还要惨烈。

金积堡一役后,清军士气大振,而回民军则陷入低谷。接下来的战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宁夏、河州、西宁等地相继被清军收复。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肃州这个最后的堡垒也被攻破。

甘肃回乱,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动乱,终于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然而,这场胜利却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无数生命逝去,繁华的城镇变成废墟,民族之间的裂痕更是难以弥合。

有人说,这场动乱就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清军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却失去了民心。回民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抗争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至于那些无辜的百姓,他们才是这场动乱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痛苦和牺牲,或许才是这段历史最值得我们铭记的部分。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