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随笔记事 >> 正文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王母信俗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泾川,曾被历史荣耀浸润过的泾川,是世世代代炎黄子孙们向往迷恋的西王母发祥圣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泾川人民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西王母文化。尤其在雄汉盛唐时期,曾出现过不少震动世界的圣贤大哲和彪炳史册的人物,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之地。

  而有着内涵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信俗”,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长期生活在泾川大地上的先民们聪明智慧和文化艺术才能的结晶;是泾川先民们为中华灿烂文化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

  最近,“西王母信俗”已被国务院公布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是泾川34万人民之荣誉,也是泾川人民的骄傲!

  “西王母信俗”是泾川人民在漫长的农耕生活及其习俗中形成而又世代相承的以酬神娱人为主,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工艺、技能、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西王母信俗”(典礼)自宋开宝元年(968)农历3月20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07年左右)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1040届。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重修王母宫颂》碑,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民俗活动。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民俗活动,在国内十分罕见,它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大规模民俗活动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信众将密藏于家中的西王母牌位悬于密室之中,虔诚祭拜、祈祷。

  每逢农历3月20日西王母典礼之日,泾川人几乎是倾城出动,好些信众在凌晨3时许就去宫山祖庙抢烧头香。上午8时整,在那口高悬于回山之巅的金大安铁钟苍劲、浑厚、悠远的钟声中,西王母典礼拉开了帷幕。典礼按道场、朝觐、祭坛和采圣水4个固定程序进行。道场外布满了数百面黄、蓝、紫色的旌旗和幡条。在成千上万信众围观及喧天锣鼓鞭炮齐鸣声中,那些来自陕西、河南、宁夏、宝鸡、咸阳、庆阳等省、市、县云集到此的近百位法师、道士,身着法衣、道袍、头戴五僧冠、道巾、敲击着鼓、锣、钗、铃子、木鱼等法器,吹奏着唢呐、竹笛、土笛等相关乐器;在西王母大殿前布设道场。众法师、道士迈着一定的步式,在祖庙四周左右各转三圈之后,便伏地长拜。或击鼓鸣锣、或摇铃诵经,唢呐、竹笛、土笛伴奏,规模宏大壮观,山上山下、人山人海,最多时竟达8万之众。10时许为朝觐时辰,众法师、道士依次向西王母塑像朝觐之后,成百上千的西王母信便众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带来的各种时鲜果品和寿桃献于供桌上,伏地而拜,焚香化表、默默祈祷,或求子嗣、祛病痛,或求吉祥、保平安。

  祭坛设在祖庙之后的望乡台上,来自西安、河南等地的大法师,身着法衣、携带法器、登赴祭坛、宣读祭文、众道士高唱道号、诵读经文、祈祷风调雨顺、国运昌盛、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吉祥、长寿、团圆、祈福穰安的和谐氛围。采圣水是典礼的最后一个程序。采水队伍前面有数盏红灯和数十杆旌旗、幡条引路,锣鼓唢呐开道,众道士诵经相随、竹笛、土笛伴奏,其后便是成百上千个信众列成两路纵队,浩浩荡荡向瑶池走去。瑶池夜月亭是泾川八景之一,月亭下有一股清澈爽口的泉水从石龙口中流出,这就是“瑶池圣水”。传说此水有百病不生、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效,故凡上山朝拜者,无不在这里争饮圣水。

  祭奠活动完毕后,正是晚餐时分,法师、道士和远道而来的信众便在祖庙殿后院内共进晚餐。院内搭满了帐篷,内设近百张桌凳,上面摆满各种免费供应的颇具泾川风味的素餐。

  典礼活动场外还有演秦腔、唱泾川小曲、放河灯、耍社火以及民间剪纸、刺绣等民俗活动。

  近10年来,每届西王母典礼都有来自海内外侨胞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民俗研究者组成声势浩大的西王母朝团前来朝觐,特别是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信众,从回山脚下到西王母祖庙近一公里的路上,就开始行起三拜九叩之大礼,其虔诚之心,使观者无不动心。

  这个千年风雨、千年久拜不衰、千年高潮迭起的西王母信俗具有见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价值,更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甚至成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1999年国际亚细亚民族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泾川回山王母宫为中国民俗文化重点景区称号。2005年6月,由省政协主持在泾川县召开了“海峡两岸西王母信俗论坛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包括台湾)及英国、美国、日本的70多位享誉海内外的民俗专家、学者、教授从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以及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对“西王母信俗”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高档次、高品位的专题研究。

  但是,面对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冲击,“西王母信俗”这一传承了1040届的民间文化活动,正趋势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民众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观都发生了急剧变化,使“西王母信俗”逐渐失去了生存与繁荣的土壤。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西王母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又由于传承人的高龄化或离世,再加上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手段、范围和力度,也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客观现实,因此“西王母信俗”文化活动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如此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确立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方针、原则和保护对象、方式及实施步骤,制定了切实可行的5年保护计划,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巨额保护资金,抽调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保护、抢救、普查、登记等具体工作,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如今,我们所申报的“西王母信俗”项目终于得到了文化厅、文化部和国务院的肯定,被国务院公布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全县34万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我们相信,泾川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使得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保护下,更加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