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话说泾河

2009年12月17日 来源: 点击数:

  在互联网上发帖玩,不料结识了几位和泾河有干系的朋友 。
  麻鹩 :一位周作人外甥女的同学,有幸享受过周先生女儿款待的人。
  他说:【回复 听雨楼主人】: 泾川啊!泾河流过泾川,有一年冬天,我在泾川趟过只有几十米宽的泾河,冰凉的河水沁骨入髓,走了一半,只想一头栽入河里。回来时,老老实实等了一个小时的渡船。
  又说:【回复 听雨楼主人】:是我,大约二十年前的事了,去泾川打兔子,川道里野兔真多,南面山上有野鸡,北面过泾河上塬,沟里的呱啦鸡一群一群的。那是在泾川县城向东十几里一个叫温泉的地方。
城墙小丫 :艺术论坛版主。
  他说:【回复 麻鹩 】:你说的是泾河吧?我小时候爸爸背着我回老家,记得那个时候的泾河很宽,水很清,还有很多大船在里面,现在的泾河基本都快断流了,仅有的那点水如细细的小溪流一般。
  因而,勾起了我的泾河兴趣。


  泾河发源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之老龙潭,流经甘肃的平凉、泾川,到陕西高陵县境入渭河,全长450多公里,河不算大,名气不小,如“泾渭分明”,“泾清渭浊”和“泾渭不分”等成语就都是说的这两条河。

  河源地六盘山因毛泽东的一首“清平乐”而家喻户晓,其实六盘山在历史上本就有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去世在六盘山脚下。清未“戌戊六君子”之一谭嗣同,青年时,因其父在兰州做官,他多次往返甘陇道中,留有《六盘山转饷谣》等关心民生饥苦的诗篇。所以,少将陈昌奉在《跟随毛主席长征》的回忆录中说:过六盘山时,毛主席对他们说,这座山很有名,你们这么年轻就能登临,很不简单呢!使我疑惑的是:根椐陈的回忆,毛泽东翻越六盘山那天,正在下毛毛细雨(这是山上特有的气候现象,云遮雾罩,山势更加奇伟,)但毛词却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呢!不知他俩是谁记错了。现在六盘山和老龙潭都成了当地旅游名胜。

  泾河进入甘肃,首经有“望北第一山”之称的道教名胜崆峒山,山上有黄帝向广成子问道的“黄帝问道处”,有点飘渺,但秦皇、汉武和司马迁登临,确史有记载。山下有处道观叫“问道宫”,有一奇趣是:观外泾水响彻于耳,入院门后便阒无声息。70年代在崆峒峡修了座水库(当时我也参加了建库大军,)问道宫被淹水下,这一奇趣便不存留。修崆峒水库和老龙潭水库的目的都很单一,就是蓄水,没有发电、航运功能,我不知道这两座库水的利用情况到底怎样?但它却是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很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我回家一看,正如“小丫”说的那样:“如细细的小溪流一般”。

  泾河出崆峒十几华里,便到古城平凉。平凉历史上曾称渭州,于是便有人撰文称:《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郑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平凉,并考证出郑屠开肉铺的“状元桥”,就是平凉繁华的商业街“中山桥”。小说写鲁达打死人逃走后,“半月之上”便到了“代州雁门县”,遇到金老汉后,老汉说:“又怕这厮赶来,因此不上东京去。随路望北来……”这些描述倒和平凉距五台山的方位、路程很相象。不好解释的是,“九纹龙”史进是华阴人,他到延安府找师傅,似不应该绕道陇东的平凉而和鲁达相识?当然,如果他是按“关西经略府”的大方向边走边打听,倒也有可能。

  平凉在古代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清初,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时,驻守平凉的总兵就曾起兵响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后被清军荡平。电视剧《康熙大帝》对此曾有描写。但这个连续剧的整体效果并不好!

  平凉城北有柳湖公园,是明清时的书院,是个文脉之地,也是我少年时学习艺术的发蒙之地。

  出平凉,沿泾河川东行40公里,便到了泾川。它是我的故乡,自小在县城玩大,自然有很多要讲的话,但这里就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只拣和网友有关的事儿说说。

  “麻鹩”说他在泾川温泉打免子,我却误以为他插队的地方是温泉,所以回帖说: 你插队的地方原来叫甘家沟,70年代勘探石油打出了温泉。现在生意很火。去年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假日平凉公务员到泾川温泉招小姐,完了不给钱,小姐报案,泾川公安出警,抓了四个人,最后交钱了事,由此你可知现在的“故乡”情形一斑——这里要说的是,那时不仅打出了温泉,也打出了石油。“中石油”一个很大的基地“长庆油田”的一部分,就在泾川温泉。因而我有许多老乡都在油田工作。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基地也撤到了西安,一切都风流云散,留给泾川的唯一纪念,就是温泉和遍布石油战线众多的“泾川人”。所以,中国的资源政策确有调整的地方,古语云: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得从此过,留下买路钱!西北地理环境严酷,拥有的只有自然资源,怎么能说挖就挖,挖完了就走呢?要解决东西部贫富差距过大的途径之一,就是在自然资源分配上打破全国一盘棋的“大锅饭”!

  泾川古属北地郡,是周先祖公刘的居地之一,有许多历史遗存,有名的有瑶池西王母遗迹;北魏石窑造像群;唐初“大云寺”金银棺舍利石函等。晚唐“朦胧派”诗人李商隐,因其岳父任泾川的行政长官,因而在泾川逗留过一段时日,写有著名的诗篇《安定城楼》(“安定”为泾川古称)。

  1935年8月,大将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长征路过泾川。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牺性在城西中塬的四坡村。1978年,我曾以“革命群众”的名义(这是“文革”时的习惯),给中央军委写信,建议在泾川为吴建立纪念碑。后来军委为此事拨了专款,但被甘肃省领导游说,结果吴的纪念碑建在了兰州。 这也是本人首次公开讲述我曾写信这件事!

  泾河流入陕西,最有名的便是彬县、泾阳和泾惠渠了。

  彬县的“彬”,古为“豳”。是个古老的地理概念,《诗经·国风》有“豳风”,即指此地民歌,为周王室发祥地。中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元帅郭子仪,曾镇守彬州,被封为“彬阳王”。

  泾阳因在河之阳(北)而得名,曾是秦灵公的居地。历史上因其南临古都长安,曾是繁华烟柳地,所以便有许多优美的故事流传,如:《柳毅传书》,讲泾河龙君之子虐待妻子,逼洞庭龙女牧羊,书生柳毅奋而传书搭救事,有出越剧电影,就讲这个故事,说:龙女被救后,父亲洞庭君要将她嫁给柳毅,毅固辞之。我想大概龙女长的不够漂亮,怎么丈夫欺服,恩人又不要呢?奇怪!又如:《西游记》说泾河龙王和袁天罡打赌,惹怒天帝,派魏征将其斩首。过去泾河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常闹水患,如泾川县城原在河北岸一个叫水泉寺的村子,明初洪武年间,被大水淹没,才迁到了河南边现在的地方,民谣称:水淹泾川城,“南岸子”改泾州。人们便将这一切,归咎为“泾河没有龙王”的原故。以上这些故事,据说都发生在泾阳。“小丫”是陕西人,他说:“小时候爸爸背着我回老家,记得那个时候的泾河很宽,水很清,还有很多大船在里面。”应该是泾阳一带。

  泾惠渠是泾河下游很有名的灌溉工程,始建于汉武时代。由泾阳经三原和渭河沟通,现仍在发挥功能。三原是民国著名人物、书法家于佑仁先生领导过“三原起义”的地方,也是这位老人死葬台湾阳明山,仍念念不忘的故乡!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