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何小东:西王母文化体系及景区开发建设项目策划

2017年03月31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摘要:俗话说,“南方旅游看山水,北方旅游看文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使然,我国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的旅游资源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要把文化资源开发成精品旅游资源,规划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为了避免规划折腾,破解规划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完成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归纳,在系统整理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取最核心的资源,通过文化创意的旅游策划手法,打造核心景观吸引力,选取其它特色资源打造次核心景观吸引力,从而开发出“神秘性高、奇特性强、震撼力大、吸引力强、特色味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精品”旅游景区。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融合

西王母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神话文化。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也是西王母文化之核心。

中国神话大体可分为昆仑神话、蓬莱神话两大系统,其中昆仑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之首,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在《山海经》、《淮南子》、《庄子》与《楚辞》等保存神话比较多的典籍中,都对昆仑神话做了记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盘古王开天辟地、西王母与东王公,女娲炼石补天、燧人钻木取火,伏羲始作八卦,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创世,羿杀凶兽、射日,嫦娥奔月,穆王神游,王母临汉,蟠桃会,偃师献技,造父驭车灯,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黄帝创世和西王母。”在中华古老文明的岁月长河中,昆仑神话是中国古人宇宙观、哲学观的集中表现,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的共同发源。在有史料记载的年代,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方的理想中的神山,“一个人神共处、充满阳光、和谐、美好的地方”,其代表性的形状标志是“天柱”,和当今的昆仑山不是同一个概念。在昆仑神话中的诸位神灵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原型西王母。

昆仑神境是中国神话中的众神乐园,风景无边,魅力无限。史书典籍中记载的昆仑神境的具体形态如下:

其一,《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八千尺,上面长着长五寻(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粗五围的巨树,这是它的自然风貌。

其二,《淮南·地形训》记载:“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旋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环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荡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读音,chānghé,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昆仑丘有九重高城,昆仑之丘上面又依次有凉风之山、悬圃,最后是天宫,各层之间的距离相等。《淮南子》成书于西汉中期,当时的人们想象的昆仑神境,是层次分明、立体伸展的态势。

其三,《十洲记》记载:“昆仑,号曰昆崚,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鲜如流,精之阙光,碧玉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锦云烛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真官仙灵之所宗。”《十洲记》对各种景观重新设置,调整它们的方位和高度。

其四,《淮南子·地形训》中,昆仑之丘、凉风之山、悬圃处于三个不同的高度,属于不同的层面:先是昆仑之丘,高出地面一万一千多里,有增城九重;再往上一万一千多里是凉风之山;再往上一万一千多里是悬圃。《十洲记》呈现的昆仑神境则不同,阆风(即《淮南子·地形训》提到的凉风之山)、玄圃(即悬圃)、昆仑宫居于同一平面,是昆仑神境的三个角,分别处于正北、正东、正西三个方向。由这三处著名景观共同构成昆仑山的顶部,自然呈现出上广下狭的形态。

其五,对昆仑神境的研究、解读,贯穿了中国的历史,其中集大成者,是清朝的最后一科举人,民国教育家、学者钟毓龙(1880-1970)先生,他创作了一部篇章恢弘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记体小说《上古神话演义》,对上古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和解读。该书参考古书200多册,大部分被参考古书今已失传。特别是对昆仑和西王母神话的解读,非常独特、精辟,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综上,瑶池仙境的形态如下:

(一)主要神仙

西王母:姓鸠名回。两个形象,一位头发蓬蓬松松,好像有几个月未曾梳洗过似的,头上戴着一支玉胜,满嘴虎齿露出,豹尾,像一个雌老虎的老婆婆;一位慈善和蔼、丰姿美秀的中年妇人。

东王公:姓黄名倪,号叫君明。旧居在东荒山一个大石室之中,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

仙女:三小女玉巵娘,二十三女瑶姬。

侍女:田四妃、郭密香。

(二)山形、建筑及植物

天柱,周围有三千里,在昆仑山之正北面,四周浑圆而如削,那根铜柱上有二首铭词刻在上面,一首是说柱的,叫作:“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圆周如削,肤体美焉。”一首就是说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事,叫作:“有鸟稀有,碌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

回屋,天柱下面的一间房屋,方广一百丈,归仙人九府所治理的。回屋上面的一只大鸟,朝着南方,张开它的右翼来,盖住西王母,张开它的左翼来,盖住东王公,二人年年相会。

瑶池,广大无际,三面环抱陆地,如月牙形一般,池中荷花盛开,清香沁脑。池的东首,一株大不可言的桃树,树上满结桃实。临池十余丈,有一间极大极精美的房屋,像是玉琢成的,室内光明洞达,重重珠幕卷,面面绮窗开,说不尽的繁华气象。

山上的建筑叫增城,共有九重。最上重的那一座城叫龙月城,有四百四十个城门,每个城门广约四里,其高可想而知。该城是西王母所居之地。不死树在其西。

龙月城之内,按照五方和五行,各有特别的巨树。东面是沙棠树、琅玕树两种。西面有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四种。南面有绛树一种。北面有碧树、瑶树两种。中央有木禾一种,其高三十五尺,其大五围。

琼华阙是龙月城中的宫殿群,四面都是金碧辉煌的房屋,古松翠柏,瑶草琪花。

龙月城中最大的宫殿有两个:一个叫旋室,处处以玉装成,极其华丽,而且有机括,可以使它旋转,要它朝东就朝东,要它朝西就朝西,所以名叫,亦叫璇室,是西王母居住的宫殿。一个叫倾宫,足足有一百亩地之大。殿内的大堂,名字叫光碧堂,一切陈设非金即翠,穷极华丽,深广足可容数万人,内中男男女女,站着的已不计其数。众仙有的骑鸾,有的乘凤,有的跨鹤,有的骖龙,有的坐云车,有的驾白鹿,有的御清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所不有。

龙月城的西门叫阊阖(chānghé)门,那门内有一个疏圃,是种天帝所食蔬菜的地方,四面浸以黄水,黄水绕了三周,仍复归到原处,从古以来不增不减,亦名丹水,人能够饮它一勺,就可以长生不死。西王母的不死之药,就是用此水来配合的。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院子里有一种李树,名字叫黄中李,是稀世的奇物,无论人间天上,寻不出第二株来。这树花开的时候,每朵花有三个影子,结实之后,每实有九个影子,花上、实上都有天生成的‘黄中’二字,所以叫作‘黄中李’。有一株大桃树,屈盘几千里,名叫蟠桃。

下层---凉风之山:人能登到这座山上,不必服什么药,亦可以长生不死。

山上有一座城市,叫“天墉城”。城墙是用黄金积成,周围千里,共有九门,都是归开明神守的。开明神是替天帝守门的,其大如虎,有九个头,朝着东,立在山边。

中层--悬圃之山:人若能登到此山,不但长生不死,而且具有神灵,能呼风唤雨了。

上层---上天之山:就是天帝之所居,不是神人不能到了。

(另一种说法:其一角正北,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

(三)神兽

三青鸟:大鵹、少鵹、青鵹,相貌非常可怕,头脸绯红,眼睛漆黑,身穿青色羽衣。

陆吾:守护此山的神人,一只人面而纯白色的老虎,背后有九条长尾,竖得很高。

(彳敖)(彳因):状如牛而白身,头上有四角,身上之毛如披蓑衣,下垂至地。

鸱(chī):一只大鸟,其状如鸦,三个身子共着一个头,黑白相杂的毛羽,红的头颈。

土蝼;其状如羊而四角,它的角非常锐利,触物即死,并能噬人。

钦原:一种异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螫鸟兽则鸟兽死,螫树则树枯。

狡:其状如犬而豹纹,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是个祥瑞之物。

胜:一种鸟,其状如文雉而赤色,其音如鹿,专喜食鱼,是个不祥之物。

昆仑神话也是中国古代神话宇宙观的集中体现,是古人对宇宙起源、世界诞生问题的解答。中国神话宇宙观可以概括为:“天圆地方,地载于水,八柱擎天,神龟负地,宇宙阶梯,凉风之山,昆仑悬圃,天庭地都。”古代神话中的宇宙观念是:天地万物都是神所化生的,宇宙的结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浮在水上的四方大地是由神龟托负着的,圆圆的天是靠八根擎天大柱支撑着的,地与天之间有天梯相连相通。

关于西王母的形象,自古众说纷纭:

其一,怪兽。《山海经》里所描绘的早期形象是:“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一个介于人兽、人神之间的图腾形象。

其二,吉祥神。在《庄子》《淮南子》《易林》等典籍中,西王母已经被改造成一位得道不死的仙家和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

其三,美女神。在《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作品则进一步把西王母塑造成一位尊贵美丽、温柔多情、西王母变成了雍容华贵的群仙领袖。

其四,王后神。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西王母是尊贵、典雅、庄重的女神,掌管有吃了能长生不老的仙桃(又称蟠桃),此桃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吃了可以增长寿命。王母娘娘每逢蟠桃成熟时,就会召集群仙,大开寿筵。著名的月中仙女嫦娥就是因为吃了王母的长生不老药而飞到月亮上的。因此,汉族民间遂以王母娘娘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西王母信仰在汉代达到鼎盛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里流行、具有民间宗教崇拜性质的、有着常人形态的神,故又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女神”。作为汉代文化中最庞大最普及的文化信仰,直到佛教文化渐盛于中国,西王母信仰才渐渐淡化,这之前的四五百年间,它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坚实的信仰。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西王母神话中包含的长生不老理念符合道教对长生的追求,道教把西王母作为上古先祖神祇纳入道教神话体系,并且逐渐演变为道教统领三界所有女神仙的祖师,与东王公分别对男女神仙进行管理。

泾川西王母文化博大精深,以回山的“天柱”形象是昆仑山影子而填补了昆仑神话的人间形态;以周穆王乘驾八骏马在瑶池和西王母相会的传说闻名与世;以汉代西王母信仰最鼎盛时期汉武帝11次泾川之行而驰名中国历史;以汉武帝望五色祥云而祠之成为西王母文化发祥地;以庙宇始修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以2100年的历史传承而成为中国传承最久远的民俗庙会之一;以传说神奇、保存完整的“降真树根”为镇山之宝,以历经唐、宋、元、明、清五次修复,陶谷碑、彭泽碑、蟠桃会碑三大碑刻记载,传承有序而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西王母文化圣地。

泾川的西王母文化已经累积成为泾川当地民众的文化传统和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记忆。在道教之外,泾川民间有非常普遍的西王母民间信仰,传承了色彩斑斓的西王母民俗文化。著名的美国汉学家欧大年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民间信仰,“地方性的民间信仰有他们自己的组织型态、秩序和逻辑,并制度化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包括在家庭生活、庙宇或是社区活动之中。这是人民最真实、也最具体的活动、仪式和信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间信仰是最普遍、最真实、最基本的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据调查,泾川共计215个村落,有大小庙宇100多个,规模较大的民间庙宇约12个。对于尚保存于泾川民间的西王母民俗文化形态,我和薛宝春先生进行了实地调查,撰写了《西王母民俗田野调查报告》一书20万字,抢救性地记录了跑神轿、祈雨、求子、仙鹤舞、放神鹰、羊皮鼓等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俗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对西王母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第一板块:西王母三面(三个形象)巨型塑像及大型祭祀广场

第二板块:神话仙境(增城、旋室、倾宫、瑶池、十二玉楼、巨型蟠桃树、李树、怪兽—美女的雕塑等)

第三板块:瑶池群仙会雕塑群(西游记王母瑶池宴众仙)

第四板块:瑶池相会(周穆王拜访西王母)

第五板块:汉武帝寻仙(汉武帝拜访西王母)

第六板块:东王公、西王母大鸟背上相会大型雕塑;东王公府。

第七板块:山海经神兽(神兽主题公园)

第八板块:道教(王母宫山古代108庙,王母演道之山川大道地形之建筑小品,中华中心纪念建筑小品)

第九板块:民俗演艺(仙鹤舞、上刀山、跑神轿等)

第十板块:西王母世外桃源(田家沟)

.学界对我国神话系统的认识不一,这里谨采用其中的一种说法。

资料:

.《昆仑神话与西王圣母》[C].韩生魁等编著.黄山书社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第14页.

.以蓬莱之仙境化昆仑之神乡中国古代两大神话系统的早期融合[J].作者:李炳海.东岳论丛.2004年7月第25卷.第4期.

.《上古神话演义》[A].钟毓龙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从第538页—560页摘录。

.《昆仑神话研究》[R].刘丹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M].闫德亮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民间信仰:最真实的中国宗教文化传统[N].作者张志刚.中国民族报.2014-04-22。

何小东,男,甘肃泾川人,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主修公共关系学(策划学)。参与《泾川西王母文化调查研究》、《泾川西王母文化田野调查》、《泾川县佛教文化遗存与发现》、《人文平凉丛书--“平凉掌故”》、《平凉记忆丛书--“道契崆峒”》等专著的创作。论文《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获得全市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二等奖;论文《泾川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获得平凉市首届社科论坛征文三等奖;论文《泾川县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梳理及项目策划》获得平凉市第二届社科论坛征文三等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