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丝路看重镇:专家学者共论丝路文化与泾川发展
8月29日,“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平凉市泾川县召开。会议由平凉市委宣传部主办,由泾川县委、县政府承办。
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者提交了相关论文,有些还亲自到会做了学术报告。会议围绕丝绸之路文化这个大的主题,讨论话题涉及历史、宗教、民俗、考古等多个方面,对泾川在丝路文化中的贡献和地位做了详细探讨。
丝绸之路与泾川历史文化研究是研讨会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泾川县是古代泾州的行政中心所在地,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在其为论坛撰写的文章《唐代是泾川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中指出,泾川历史悠远,文化遗产丰厚,人类活动的考古记录可以追溯到远古。他探讨了泾川作为丝绸之路交通枢纽的作用,以及唐朝前期和安史之乱后泾州的基本情况,认为泾州在唐初国家统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唐史学会原会长郑学檬和该校博士靳小龙的论文《丝绸之路泾川段区位优势论略》探讨了泾川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造就的泾川长期以来对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和多民族融合的作用,以及这些优势对丝绸之路发展的贡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任王永平的论文《返魂香与伏虎兽:从月氏到汉朝——兼论泾川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中则通过一件长期未被史学界重视的汉武帝在泾川接见西胡月氏使者并接受返魂香和伏虎兽等礼物的事件,分析出早在当时泾川就已经在丝绸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认为古代泾州在中原对少数民族的外交和商贸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关于泾川的研究多集中于唐宋及以前各朝代不同,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原主人万明和研究院耿昇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明代。在论文《明代丝绸之路上的泾川》中,他们从泾川在历史上名称和地域范围的变迁入手,讨论了明代泾川的建置、当地文化的变迁等,认为从丝绸之路的整体视野来看,泾川是呈现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一个典型范例,在丝路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此外,由于泾川自古以来佛教圣地的地位,也因为当地建国后多次大规模出土佛舍利,结合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对丝路文化的探讨也成为了研讨会热议的话题。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原所长、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在其为论坛撰写的文章《泾川文化建设与泾川佛教的发展》中指出虽然佛教文化只是泾川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泾川的文化建设意义深重大。
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王敏庆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古代泾州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在佛教文化艺术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她在论文《丝路东段北道北朝佛教美术二题》的结尾处写到:丝路东段北道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关于这条道路上的佛教文化艺术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与会专家还就泾川当地旅游文化建设等多层次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将论文整理成了论文集,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