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泾川文艺 >> 正文内容

高崖心事(琴儿散文)

2015年08月1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来泾川不去看看新村是件憾事。看新村不去高崖,就更遗憾了。行走高崖,我还聆听到了它的心事……

——题记

(一)

  乡村的美,在于它的安详。

  我去的时候,玉米宝宝刚坐了胎,一大块一大块田里,玉米株苗壮叶肥。

  在乡村小路上行走,风从庄稼的叶子上飘过,飒飒有声。蜜蜂闲,在随意开放的花朵上逡巡,亦采花粉亦玩闹。向日葵立在各家各户门前,仰着脸盘追太阳,又淳朴又可爱。

  这里,就是高崖村。

  走进高崖新村,有步入江南的恍惚。

  ——青砖门楼,一字儿排开。门楼翘檐上的脊兽,朴拙之中透着优雅,与落在门楼上的青色野鸽耳语呢。阳光洒在青色琉璃瓦的屋顶,像舞蹈的银针。光线被青色的琉璃瓦轻轻一弹,波光粼粼,又犹如古筝的弦,只轻轻一拨,就会乐音泠泠。门楼古朴,门环垂垂,青砖铺就的路,向前方延伸开去。分明是戴望舒诗中的雨巷呵。

  ——大红的装饰皮影立在路畔,成了这青色巷子里的俏佳人,极其醒目,颇有韵味。花坛里种植的绿漾开来,红绿对比,又遥相呼应,把人的一颗心,染得色彩缤纷。

  ——白墙之上雕着的青衣,粉面红腮,眼眸含春,似看得见那绣花的阔衣袖,甩开,冉冉飘远。泥塑,秋千,马车轱辘,磨盘……

  这里,不是江南,是靓了肌肤秀丽了容颜的大西北农村。

  我脚步轻轻,穿行在曲径通幽的高崖生态民俗文化村,看错落有致的民居,每一处建筑,每一个花园、走廊,都设计得匠心独居,树木、花草的栽种,也颇有讲究。

我在高崖兜兜转转间,看她的容颜,触摸她的脉搏,聆听她的心事,一次次,千回百转。

(二)

  从新村东面进去,雷祖大殿映入眼帘,大殿里供奉的是雷祖闻仲,和不远处的“闻仲亭”、长廊相呼应。大殿门正中是“风清雨润”四个大字,两侧门楣上有两幅对联,一副是“三老元臣太史文,跨上走兽墨麒麟。上阵凭的蛟龙鞭,保定商汤忠心耿”,另一联是“仰神恩风调雨顺,佑黎民国泰民安”。

  料理雷祖大殿一应事务的徐步勤老人跟我们说起一件神奇的事情,他说多年来冰雹从来没有袭击过周边的庄稼,人们都认为是雷祖闻仲保佑的缘故。念起闻仲,表情肃穆,言辞中满是崇敬。

  闻仲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也是民间信仰中的“雷神”或“雷祖”。他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王朝中的太师,三朝元老,文武双全,威仪并重,擅长行军,是商朝军队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纣王残暴,激起武王伐纣,闻仲为保殷商,兵伐西岐,行军时曾在高崖夜宿休息过,后兵败死于绝龙岭。

  高崖的雷祖大殿是当地群众感念闻太师的忠诚,于民国6年,自发捐助修建的。殿内雕梁画栋,塑有刚正不阿的雷祖神像,寄托了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高崖雷祖庙西侧景区的建设,处处有传说的影子。据说闻太师善用八卦,因此用石子铺设有“八卦太极图”,雷祖庙前有祭坛,是人们用来祭拜雷神的所在。每年阴历3月24日、6月24日当地群众自发前来祭拜,意在祈求雷神保佑,祛邪、避灾、风调雨顺。景区建设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村里的工作人员小高介绍说雷祖庙西侧景区由999米长城墙围成,表达人们对长久安宁生活的祝福,也寓意着高崖生态民俗文化村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当地老百姓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关于修缮、保护、管理雷祖大殿,徐步勤老人有一肚子的心酸事。小庙被毁过,他为保存零散部件绞尽脑汁过,重建时的举步维艰他一一亲历,参与大殿管理事务,他受过气挨过打。但是他说值,他说人活一世不做善事干什么。

  老人拿出一张去年庙会的支出单据给我们看,单子上详细记载着捐助的善款的用途,绝大部分用于唱戏,有一项消费最让我感动,是每年庙会时,都要请村子里80岁以上的老人到饭店吃一顿羊肉泡馍,年岁大了走不动的,他们会主动把热腾腾的羊肉送上门去,看着老人吃好了、满意了,才心安。

  平日里我不是个迷信的人,但是那天,我郑重上了一炷香,敬忠心耿耿的闻仲太师,也敬淳厚善良的高崖人。

  青烟袅袅,我在心里默念:高崖,美好久久、幸福久久!

(三)

  漫步高崖新村,青砖青瓦的八字墙式砖雕门楼,静卧在庄稼苗木的碧波中,一溜儿排开,几分古意,许多典雅。

  门楼顶部是流线型挑檐,门楣上有砖雕,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横额书“鸿福家园”等等字样,深蓝色的门板上铜钉铜环,给人富贵祥和之感。

  曾经有朋友告诉过我,看一个门楼的品相,主要看上面所用砖雕的题材和雕工。他说门楼砖雕装饰,多以花鸟、戏文故事、博古为主要题材,构图丰满、层次铺排、立体生动,不仅展示了砖雕的艺术之美,更添门楼的韵味和华美,展示了中国的吉祥文化。

我给同行的朋友现蒸现卖,逗戏他们,陪同我们的小徐听我说完,笑,他说:“砖雕、脊兽的手工作坊咱党原就有啊,名气大着呢,前来索求的客商多,赚不少钱呢。”我噤了声。同行的朋友们也是惊讶,很想去看个究竟。小徐先带领我们赶往附近的戴家。

  戴家砖雕是由祖辈向后辈传授,以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发展的的工艺和手艺。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是戴兴时,他家的手艺已历经五代人,最早可以追朔到清末,百年的家族工艺现已有了成熟的技术并形成规模,其产品远销陕西、宁夏、山西极周边地区,深受文化届各级艺术家的喜爱及民间传统建筑业的欢迎。其作品先后荣获“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奖”,“中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展奖。”

  戴家砖雕种类繁多,既有龙凤等传统作品,又有福禄寿喜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砖雕装饰,梅兰竹菊,富贵牡丹,皆是盛开模样,龙凤貔貅,栩栩如生。传承与创新并存,作品清新质朴,又巧夺天工,实在震撼人心,我们一行一一赏过去,赞叹啊,拍照啊,讨论啊,喜欢不尽。

  之后赶往徐家的脊兽手工作坊。

  我们去时,68岁的徐老正在做工。他一把刃片在手,削一点,看一看,又削。那墩硬泥块在他的手里有了灵气似的,变换成古代房子的样子。他告诉我们他削的物件叫子牙楼,是建筑庙宇不可缺少的物件。说他们制作脊兽的手艺是河南人传授的,从明朝起党原这一块就已经开始制作脊兽了。在他身后,盘着一条泥雕长龙,龙眼如圆珠,片片龙鳞,动感十足,整条泥龙其势也伟,其形也活,因为是尚未烧烤上色的泥胎,反而更加朴拙可爱。

  徐老给我们普及脊兽的初级知识,他说脊兽是古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一般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看我们听得糊涂,徐老就指着自己制作的脊兽一一介绍,他拿起一个像一把束着的筷子状的泥雕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一大户人家建设四合宅院时,在东南西北四角处各设计了一个角楼,当建设第四个角楼搁置房梁之际,忽然电闪雷鸣,顷刻间房屋被大火吞噬。主人连续折腾了几次,终归不能逃脱同样的遭遇,遂请来风水先生拨治。风水先生站在宅院大门位置,待又一次角楼搁置房梁时,果然看见几条恶龙口喷烈火,风水先生急中生智,顺手扔出随身携带的一把筷子,恶龙看见从天而降的一根根如箭竹筷,立刻逃遁无踪。大宅便顺利建成,祥和安宁。后来,人们便在修建住宅门楼时压一把筷子,以辟邪镇宅。随着时间推移,就演化成泥塑如一把筷子形状的装饰构建,建房屋时嵌在门柱上,图求安宁吉祥。

  原来脊兽各有寓意,均被人们赋予了神奇的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

  脊兽具有极强的装饰作用,使古建筑更加宏伟庄重,增添了美感。同时,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

  脊兽制作既辛苦又细致。徐老制作脊兽的器物极为简单,一把小刷子,一个刀片,一根小木棍。技艺是最骗不了人的东西,民间工艺,对灵性和悟性的要求很高。艺人要心灵手巧,要能耐得住寂寞,慢工才能出细活。烧制成型是脊兽制作的又一道比较难掌握的工序。徐老说,烧制时要善于观察火的红、黄、蓝、白颜色变化来把握温度和时间,防止泥胎因火急或火缓拿捏不好而变形或裂缝。

  让人欣喜的是,徐老的技艺已经有了继承,他的儿子已经成为附近小有名气的第十五代传人了。

  说起收入,徐老很开心,他告诉我们今年前几个月的收入是三万元,订货单还多着呢。

  走出手工作坊,抬头再看高崖新村家家户户的房舍,那些脊兽和砖雕,一个个都生动起来,还多了份神奇和可爱。它们守护着美丽的村子,望着远方,像是在诉说或憧憬。

(四)

  大红的皮影装饰是高崖新村特有的景观。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农村人们的欢迎。在乡村,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会演皮影戏。

  站立在新村中心的皮影戏社让我倍感亲切,牵引我回到童年。

  村子里演皮影是小时候难忘的快乐事。每年秋粮入囤,唱皮影戏的人就来村子里安营扎寨了。艺人在各家各户轮流吃饭。管饭人家的女人会做自己最拿手的饭菜,平时攒的鸡蛋呀粉条豆腐呀,都精心炒作端上桌了。哪家人给演皮影的艺人管饭,哪家的孩子就特别骄傲。

  家乡人把演皮影戏叫“唱灯影子”。夜黑黑,只皮影的白色幕布后一团灯火。艺人们在后面操纵皮影,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表演的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每晚皮影戏开演,最激动人心。大人们在屏幕前看戏,我们一伙娃娃就挤到后台去看演皮影的人。一个皮影人,拴着五根竹棍,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我们眼花缭乱。武打时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皮影艺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唱、念、做、打。真是能唱啊,老生,青衣,都唱得来,男声女声转换的从容不迫。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所以神戏居多。配乐的艺人也不赖,手里拉着二胡,腿上绑着鼓槌,又拉又敲又唱,可惹人崇拜。

  高崖南头吴家皮影从元朝传入吴姓宗族,至今有700多年传承历史。我有幸见到了皮影戏第13代传人——68岁皮影师吴成成,他精神矍铄,口齿清楚,说起皮影,话匣子就拉开了。

  他演皮影的本事是跟师傅吴根贝、李根顺学来的。他说演皮影戏,操耍技巧和唱功最关键。皮影社里,他一个人能唱好几个角色,老生,老旦,青衣,都能唱。他们戏社能演三四十部戏呢。

  说话间吴老挑动两个皮影给我们看,手法娴熟快捷,还边演边吼了两嗓子。跟我们谈起走州过县的辉煌,神采奕奕,聊起奔波中的辛劳、冲突,以及皮影被毁坏的心痛,也云淡风轻。

  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老一代皮影人都年逾花甲,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念及,吴成成颇多失落与无奈。

  我告诉他皮影戏是国粹,绝不会失传。现在,皮影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它独特的魅力。

  吴老静静地听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在最苦的时候,没吃少穿的日子里,我们都没有丢弃皮影。现在日子好了,村子里也建了皮影戏社,支持鼓励我们给大家唱,给游人唱,我们这拨人会一直唱到唱不动的时候的。只是担心没有年轻人继承啊!

  吴老正在就读高中的孙子接过话茬说,没有那么悲观,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组建村内的专业团队继承创新,演出盈利。还可以制作皮影挂饰、摆件销售吗!大学毕业后我也愿意干呢!

  吴老开心地笑了。

(五)

  行走在高崖村中心区的周边,沿途是大片大片红富士苹果园,滴灌的管子整整齐齐守护着树苗。

  我拍了一些午后阳光下果园的景象照片,在网上与外地的朋友分享,他们很惊讶西北农村有如此好的植被生态,不相信印象中贫瘠的土地上会生长这样茁壮的果树。

  驻村的大学生小张说,高崖乃至党原乡的苹果将会是全县乃至全国品质最好的苹果!我不解,问为什么。小张蛮有信心、如数家珍地说:高崖的海拔在1300-1400米之间,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与静宁相似,是生产高品质苹果的最佳环境;另外,高崖以及党原乡是养猪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有机肥料充足,这是静宁以及全国其他苹果适生区所无法比拟的;还有,高崖的果园是近年来集中栽植起来的,园貌的整齐度,修剪管理、水肥供给、病虫防治等都采用了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也是以前老果园远远不及的。

  在村子以北的一片果园里,我遇到了一位正在除草的大姐。她拨开果树枝上一簇簇树叶,指认给我说,这就是果胎!她说,明年好多家的果树就开始挂果了,春天可以带着孩子来田间看洁白的苹果花,夏天可以在果园里坐坐,千万不要错过秋天,一定要来亲手采摘红红的苹果,那才叫香甜呢。

(六)

  在高崖,行走在村落里,穿行在田地间,我的心里满盈着古意旧欢,也被一张张笑脸、一句句有温度的语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吸引着、启悟着,更能感受到一种努力和希望,一种新生、新发的力量。

  这种力量仿佛花朵,在风中传递着种子,并在不同季节里,次第开放。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