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今日泾川 >> 正文内容

让泾川文化大放异彩

2014年12月10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12月6日,古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四楼会议室,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窗外寒风凛冽,室内高潮迭起。由泾川县委、县政府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西安)座谈会,热烈举行。

  首先县委书记李全中热情洋溢的致辞,吸引了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西北大学历史文化方面的20多位专家、教授,他从泾川县情、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贡献,历史文化遗存,三次出土佛舍利的经过,华夏文明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丝绸之路上项目建设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泾川的历史文化,给与会专家一个全面了解泾川的机会。并就丝绸之路项目建设,学术先行,文化搭台,项目支撑,借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术力量,为泾川文化旅游的大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学术支持,讲了非常务实和诚恳的意见。并代表35万泾川人民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到泾川实地考察采风。

  他的发言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何志龙的高度评价:作为甘肃泾川县委书记亲自登门来我们学院组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座谈会,很少见,足见泾川县委、县政府的高瞻远瞩和胸怀,我们学院一定全力配合,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我们要把泾川历史文化纳入我们学院的周秦汉唐史的研究,从古代历史长河中找出涉及泾川的历史典籍,帮助泾川梳理成册;二是把泾川百里石窟长廊跟世界佛教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丝绸之路研究与泾川历史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周秦汉唐研究与泾川历史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泾川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三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的古代史研究与泾川文化研究很好结合起来,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把泾川县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基地、实习基地,真正找到院地合作的切合点。接着大家踊跃发言,把座谈会推向了高潮。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艾冲说:泾川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是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尤其佛教文化遗存非常丰厚,是一个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隋唐时期泾川生态比较好,陇右监牧史,八马坊,这些都与泾川有关系,尤其应该重视,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对一个王朝所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认识。泾川独特的地理军事优势,应该纳入泾川的历史文化研究。还要注意历史文物的保护,文物古迹要修旧如旧,文化资源要注意利用与开发并重。创刊号《泾川文化》应该学术性强一些,还要注意介绍泾川的地方史料和文物古迹。

  陕西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穆渭生说:泾川留下最有亮点的是佛教遗存,要注意保护。另外要组织人力把泾川的历史文化底子弄清楚。

对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拜根兴也有同感:历史文化研究最基本的是资料收集。县上应该找一些人或者自己动手,去弥补文化史料的缺失。如唐代的“泾源之变”就与泾州有关系。设立在我们学院的中国唐史学会是一个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可以介入此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薛平栓说:明年泾川要举办的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国际研讨会我建议可以和中国唐史学会联办,在此之前先搞一个泾川文献资料,供大家参考。泾川地处陕甘宁几何中心,地理优势明显,首先要把历史文物保护好,其次要宣传好。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教授、博导李令福说:我提四点建议,一是泾川历史文化资源这么丰富。要研究开发好,从地理上说泾河把我们联系起来,泾川历史文化和古都西安、与隋唐文化结合起来,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与泾川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找到着力点。二是要利用好明年是国务院宣布的2015丝绸之路宣传年这个节点,把泾川大力宣传好,特别注意利用现代新媒体如微信等平台,把泾川旅游宣传好,现在特别提倡智慧旅游,应该得到启发。三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普查应该按照“整古引今向未来”、“保护与开发并重”两原则进行。四是南石窟、王母宫石窟寺、百里石窟长廊要把它们很好地与丝绸之路申遗结合起来,如果能找到一些驿站,就要保护起来。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导李宗俊说:泾川是丝绸之路的北段,过去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官道,在隋朝是安定郡,后改为保定郡。历史上很有名,文化应该打好泾水牌、关中文化牌、佛教石窟牌。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教授、博导刘景纯说:泾川历史文化的形成,两个阶段比较好,一是关中文化对它的影响,其次是来自西面对其影响,和它本地文化的逐渐形成。清代到民国泾川都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大通道。落脚点是如何开发,确实要重视一些村镇的保护,比如现在比较成功的例子,像礼泉县的袁家村,它把关中民俗文化拿出来集中展示。泾川的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借鉴它,学习它。当然要注意现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科学的保护开发,特别是服务实施要好,服务很重要。文化研究要实事求是地宣传,不要过分地渲染。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导贾志刚说:要结合几个中心点去做,比如人与佛,河(泾河)与路(丝绸之路),还有马文化应该强调一下。如历史上很著名的“瓦亭”汉唐许多皇帝都亲自去拜祭它,拜祭马神。古代骑兵优势三千年,泾州过去就是国家的牧场,曾经是州府所在地。汉唐只所以成为盛世、强盛,因为有马文化的存在。丝路文化与马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泾川应该好好地开发利用。还有几个著名人物的研究也要重视比如春秋时期的左丘明、东汉的皇甫家族、唐代的牛僧儒、李商隐,明代的吕钲家族,这些历史人物与泾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院张维慎说:研究泾川历史文化必须与长安、泾河结合起来。河流文化也是一个优势。泾川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景点时,应该把西王母与民俗并重,还应该注意可持续发展优势。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导李军还就泾川如何开好明年的国际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研讨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部部长肖健一说:唐代武周时期设立官寺,泾州是其中之一。当时全国到处都设立大云寺,但目前为止只有泾州大云寺发现了佛舍利,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泾川有舍利,而且三次发现,这就是唯一性,应该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张旗鼓地开发利用。

  座谈会的主持人、发起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介永强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研究员韩金科在会议上大声疾呼,倡导各位专家学者到泾川去实地考察、研究,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为明年初定八月在泾川举行的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国际研讨会鼓与呼,为创刊号《泾川文化》撰写文章,为泾川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献计献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王双怀总结了这次座谈会。他认为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很成功,大家畅想预言,气氛热烈活跃,发言站在不同的角度,针对泾川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各有千秋,各有侧重,而且自告奋勇分别为泾川县撰写论文,积极为泾川历史文化梳理思路,为创刊号《泾川文化》编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接受了约稿,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通过这次座谈会,初步拟定《泾川文化》将于2015年初出版发行,明年8月在泾川召开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国际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唐史研究会、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将做为主办方和协办方,为泾川的历史文化研究上台阶,出谋划策,把脉问计。借助古都西安,借助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这个强有力的学术团队,泾川文化一定会大放异彩。

  县委办、大云办、文联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据悉这次座谈会是10月24号在北京召开的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座谈会的延续,这些座谈会的成功召开为泾川历史文化研究开发利用理清了思路,为创刊号《泾川文化》专辑出版和明年召开高规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前期准备。并探索了学院与地方政府联合的新模式,必将为泾川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科学开发提供有力的学术和智力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