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张姓寻根 >> 正文内容

北魏至明代泾州(安定)籍张姓人物信息最新发现

2014年03月02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姓之历史,是人之历史。

  2002年至今,晋朝至明朝之间张姓人物历史信息鲜见,张姓同宗于心不安心也不甘。史上泾州(安定)族谱必多但多毁损,去哪里找史料呢?

  2013年,我们把泾川现存的有关古碑上字全部抄出(以前只抄碑文而忽略碑阴碑侧题记,损失大矣。我又重阅明代《平凉府志》,在碑刻和《平凉府志》上査得泾州(安定)籍张姓27人的历史信息,可谓重要。如此,北魏、唐、宋、元、金、明各代即晋朝至明朝之间的泾州(安定)籍张姓血脉就连通了。而碑是可看见的物,志公认其权威性,历史信息比较可靠。现分述如下:

  北魏

  口口从事史口口张广昌

  《南石窟寺之碑》碑阴题名载。碑现存泾川县王母宫石窟文管所。碑文存数十部典籍史志。

  《南石窟寺之碑》刊于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

  碑阴分四排刊有开窟施主58人的官职、籍贯、姓名,如张广昌之后有“部郡从事史安定贠英”。张广昌的籍贯二字虽己毁,我视为安定人,因泾州安定大姓胡、席、梁、皇甫都有人名且参与开凿南石窟寺。公元510年开凿。

  从事史有别驾从事史、部郡从事史等,张广昌官职前二字被毁,但可知其为从事史衔。汉置,别驾从事史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魏、晋、南北朝沿设。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东晋、南北朝别驾所乘之车,规格近似刺史座车。张广昌曾是泾州第二号人物。

  部郡从事史张炽字安昌,安定人

  《敕赐嵩显禅寺碑记》碑阴题名载。碑文拓片今存,碑文存数十部典籍史志。

  《敕建嵩显禅寺碑记》刊于大魏永平二年,岁在已丑,戊申朔八月乙卯,使执节都督泾口口(下缺)。

  碑阴分三排刊有建寺施主44人的官职、籍贯、姓名,泾州安定大姓张、梁、皇甫、程、路都有人名且参与建寺。该寺和碑文都是北魏宣武帝元宏敕赐的,公元509年建,地位至高。嵩显禅寺创建比南石窟寺开凿早一年。

  部郡从事史,各州置此官隶属州牧,掌督促文书举非法事,秩从九品,简称部郡从事。

  部郡从事史张口字光口,口口人

  《敕赐嵩显禅寺碑记》碑阴题名载。

  碑史与官职同上。张某紧跟张炽题名,名与字缺2字,籍贯2字也缺,但该碑题名中一地同职同姓者多紧跟排名,张某应是泾州(安定)人。

  

  通直郎行司法参军张景略

  《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题名载。

  石函出土于1964年,现存甘肃省博物馆,铭文见于上百种书刊、数以万计媒体网站。

  石函盖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四周刻千字铭文,16位建大云寺施主的官职、姓名均题刻,外籍均注籍贯,本籍不注籍贯是为特色。

  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由朝散大夫行司马平昌孟诜撰。时在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岁次甲午七月癸未朔十五日。和开建南石窟寺、嵩显禅寺一样,泾州大姓中的张姓、皇甫姓代表人物参与了建大云寺这史上无前列之大事件并被题名。

  张景略官通直郎行司法参军。通直郎,从六品下,文散官名。散官原本指无担任固定职事的官员,隋始置,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司法参军,武官名,即司法参军事。两汉郡僚佐有决曹、贼曹椽,主刑法。北齐与隋称法曹行参军。唐于府称法曹参军,州府司法参军,县称司法佐。宋有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又有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隋书》、两《唐书》记此官,“参军”下有“事”字,《通典》、《通考》无“事”字。全名是参谋军事,常是军政长官的幕僚。张景略是朝廷从六品下文职散官兼地方泾州府武官司法参军。

  参军张守范

  《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题名载。

  张守范是泾州府武官司法参军。其名之后是同为参军的安定籍皇甫充。

  石函史同上。

  

  张中孚张中彦父张达

  张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节郎。子承父荫,父以子名。详见下文。

  

  金代军事家、文学家、彰化军节度使兼泾州管内观察使张中孚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载。

  金代张中孚、张中彦青史有威名,其父张达也有名。但世人对其大籍贯认定态度多不明朗,大籍贯,指最早的籍贯。

  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丙戌进士、山西右副都御史巡抚赵时春所修的《平凉府志》是公认的著名地方志,在《平凉府志》卷之五《泾州卷》官师篇中记了张中孚,即赵时春在明代认为张中孚是泾州人。平凉府在明代领州三县七。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如下:

  张行信,字信甫,金兴定二年为彰化军节度使兼泾州管内观察使。

  《平凉府志》外籍均注,本籍不注。

  赵时春的《平凉府志》记张中孚是泾州人,我们就看一下《金史》对张中孚的记载:

  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张义堡。父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节郎。宗翰围太原,其父战殁,中孚泣涕请迹父尸,乃独率部曲十余人入大军中,竟得其尸以还。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天会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帅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来降,睿宗以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百度对张中孚的记载:

  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今甘肃宁县)徙居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父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中孚以父任补承节郎。宗翰围太原,其父战殁,中孚泣涕请迹父尸,乃独率部曲十余人入大军中,竟得其尸以还。累官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屡从吴玠、张浚以兵拒大军。浚走巴蜀,中孚权帅事。天会八年,睿宗以左副元帅次泾州,中孚率其将吏来降,睿宗以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

  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县),后徙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父张达仕宋至太师,封庆国公。宋徽宗朝,以父荫补承节郎。天会九年(1131)入金,为镇洮军节度使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诸路节制使。天德二年(1150),拜参知政事。贞元初,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1155)以疾告老。移南京留守,进封崇王。年五十九卒。葬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王家台村西边的坡地上。

  《金史》卷七九有传。词存《蓦山溪》一首,见《中州乐府》。况周颐谓其:“以清遒之笔,写慷慨之怀,冷烟残照,老马频嘶,何其情之一往而深也。昔人评诗有云‘刚健含婀娜’,余于此词亦云。”(《蕙风词话》卷三)

  又记:金史,齐国建,以什一法括民田,籍丁壮为乡军。中孚以为泾原地瘠无良田,且保甲之法行之已习,今遽纷更,人必逃徙,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竟执不行。时齐政甚急,莫敢违,人为中孚惧,而中孚不之顾。未几齐国废,一路独免掊克之患。

  天眷初,为陕西诸路节制使知京兆府,朝廷赐地江南,中孚遂入宋。宗弼再定河南、陕西,移文宋人,使归中孚。至汴,就除行台兵部尚书,迁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明年,拜参知政事。贞元元年,迁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三年,以疾告老,乃为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移南京留守,又进封崇王。卒,年五十九,加赠邓王。

  金史,中孚天性孝友刚毅,与弟中彦居,未尝有间言。喜读书,颇能书翰。其御士卒严而有恩,西人尤畏爱之。葬之日,老稚扶柩流涕盖数万人,至为罢市,其得西人之望如此。正隆例封崇进、原国公。
  百度称张中孚是文学家,对其文学才华大为欣赏,其代表作是《蓦山溪》: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

  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

  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

  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

  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对其词作鉴赏如是:张中孚,字信甫,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被士大夫讥讽。然而从词中我们可以觉察到作者对往事也不见得甘心情愿,字里行间也浸透一种辛酸。
  世人感慨其人生:

  词人在词中追述自己人生旅途,对一生一世的不如意也哀叹不已。少壮时节也曾挥刀立马,建功立业,绣帽貂裘,春风得意。可谁料想,时移事改,往日功名已成土,仿佛成了浮萍断梗任水吹浮,身不由己。“听楚语,厌蛮歌,”虽是轻歌曼舞,可谁知往昔不堪回首呢?流落异乡几十年,只在暮年白发回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令他牵肠挂肚,可此番回家情难言。老马虽识途,但故乡的惨淡,也让作者心怀不安。终南山色依旧在,可怜长安已换几朝臣。句词朴实,从一词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后半生的遗憾悔恨,以及充满对人事变化的复杂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

  而上文“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徙居张义堡”。“张中孚,字信甫,其先自安定(今甘肃宁县)徙居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县),后徙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三处记载,是我们最要关注的。其先祖世居安定(今甘肃宁县)而后迁张义堡(今宁夏固原西南),关于此历史研究可能多有成果,谅我还未拜读。总之,这是重要历史信息。

  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张中彦

  因张中孚,而说张中彦,其父张达。

  《金史》称: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少以父荫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

  百度对张中孚的记载:

  张中彦(生卒年月不详),南宋、金国将领。字才甫。张中孚胞弟。文武兼备,多才多艺。

  北宋时因父荫而少年得志,先后担任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

  张中彦,字才甫,中孚弟。文武兼备,多才多艺。少以父任仕宋,为泾原副将,知德顺军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为本路兵马钤辖,迁都总管。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李彦琦为秦凤经略使。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金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与其兄泾原路统制张中孚、镇戎军知事李彦琦一同降金。在参加金军征伐熙、河、阶、成等州的一系列战斗中有功,授彰武军承宣使,由本路兵马钤辖升为都总管。以后又代替李彦琦为秦凤经略使。

  金天会末(公元1137年),任凤翔经略使。天眷初(公元1138年),金以河南、陕西地归还南宋,张中彦与兄张中孚一起回归宋廷,被留在宋京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金皇统间(公元1141~1148年),金兵再次占领河南、陕西等地区,兄弟2人又被金廷提名索回,先后担任金国静难军节度使、彰化军节度使、凤翔尹、庆阳尹兼泾原路兵马都总管和宁州刺史。

  金史,宋将关师围巩州,与秦凤李彦琦会兵攻之。王师下饶风关,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抚辑新附。师还,代彦琦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今秦州是也。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帅秦凡十年,改泾原路经略使知平凉府。

  金史,朝廷以河南、陕西赐宋,中孚以官守随例当留关中。熙河经略使慕洧谋入夏,将窥关、陕,中彦与环庆赵彬会两路兵讨之,洧败入于夏。中彦与兄中孚俱至临安,被留,以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金史,皇统初,恢复河南,诏征中彦兄弟北归,为静难军节度使,历彰化军、凤翔尹,改尹庆阳,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金史,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唐、宋以来不能致。中彦使构崖驾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复领其役。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谓之“鼓子卯”,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将发旁郡民曳之就水。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金史,俄迁平阳。海陵将伐宋,驿召赴阙,授西蜀道行营副都统制,赐细铠,使先取散关俟后命。世宗即位,赦书至凤翔,诸将惶惑不能决去就,中彦晓譬之,诸将感悟,受诏。上召中彦入朝,以军付统军合喜。及见,上赐以所御通犀带,封宗国公。寻为吏部尚书。上疏曰:“者关市讥而不征,今使掌关市者征而不讥。苛留行旅,至披剔囊笥甚于剽掠,有伤国体,乞禁止。”从之。

  金史,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帅府怒其专决,劾奏之,朝廷置而不问。秩满,转真定尹兼河北西路兵马都总管。未几,致仕,西归京兆。明年,起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金史,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葬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车圈村王家台西边坡上。

  

  泾州知州张荣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如下:

  张荣至正末知泾州。天兵临城,不降死焉。

  明《平凉府志》在泾州卷中记为泾州籍官。

  

  判官张从道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记载如下:

  判官

  张从道,吏员,皆嘉靖间任。

  明《平凉府志》在泾州卷中记为泾州籍官。

  张从道吏员出身,皆嘉靖间任。当时泾州设判官一员,从七品,佐知州之治,而绳正其事,徭役而出纳之,督查寇盗,审稽簿书唯慎。岁俸七十石,柴薪隶银二十四两,马夫银四十两门子□人,皂隶六人。

  明代泾州知州一人,判官一员,官位仅次知州,张从道是泾州第二号人物。

  吏目张云程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平凉府志》记载如下:

  吏目

  张云程,监生。

  明《平凉府志》在泾州卷中记为泾州籍官。

  张云程出身监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明于知州下有吏目掌文书,相当后世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明代泾州设吏目一员,从九品,职司承州之令而布之群吏,以典式格之,唯慎。岁俸六十石,隶银马夫视判官,门子一人,皂隶四人。

  乡举、江西南昌府通判张亨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乡举

  张亨,举永乐乙酉科,授江西南昌府通判。

  乡举,即泾州籍,张亨出身举人。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明各府置通判,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

  岁贡、山东陵县丞张瑛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岁贡

  张瑛授山东陵县丞。弘治年间贡。

  岁贡,即泾州籍张瑛出身岁贡。岁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

  张瑛被授山东陵县丞,县丞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汉时每县各置丞一人,以辅佐令长,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

  岁贡、顺天大兴县主簿张和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和授顺天大兴县主簿。弘治年间贡。

  张和出身岁贡,任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主簿,主簿是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岁贡、直隶肥乡县主簿张皞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皞,授直隶肥乡县主簿。弘治年间贡。

  张皞出身岁贡,任直隶肥乡(今河北肥乡)县主簿。

  岁贡、云南吏目张鼎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鼎授云南吏目。弘治年间贡。

  张鼎出身岁贡,任云南吏目。

  岁贡、四川大足县训导张懋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懋,授四川大足县训导。正德年间贡。

  张懋出身岁贡,任四川大足(今重庆大足)县训导。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

  岁贡、山西岳汤知县张泰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泰,授山西岳汤知县。正德年间贡。

  张泰出身岁贡,任山西岳汤(今地待考)知县。明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岁贡张兰

  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在泾州卷学校篇中记载如下:

  张兰,嘉靖年间贡。

  张兰出身岁贡,在明嘉靖年间还未仕。

  岁贡张庆礼

  张庆礼,嘉靖年间贡。

  张庆礼出身岁贡,在明嘉靖年间还未仕。

  明嘉靖元年泾州乡耆张翃、张怀

  明代重修王母宫记碑碑阴记载

  明代重修王母宫记碑,由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官金城彭泽于明嘉靖元年公越1522年)撰文,碑高209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现存泾川回山泾州三碑室。碑阴碑文记载了泾州乡耆、王母宫住持、乡官重修王母宫之功德。

  碑阴碑文部分如下:

  今以诸乡耆,□□于碑阴,后来将观其碑,指其人□□,信不可证也。世人所谓求福田□□必□者,非善之所能知也,今之□□□□□视今也,□□固效颦古昔□□□□□□,后之□今者矣。□(其)功业□□(缺字不详)次壬午年十□月吉立,隐士陶沂□□(缺字不详)

  乡耆姓氏

  张翃、张怀。

  明嘉靖元年泾州王母宫住持张演洁

  明代重修王母宫记碑碑阴记载如下:

  住持:景演秀、牛演深、赵□□、张演洁。

  明嘉靖元年泾州乡官张懋张庸张鸾张侃张举

  明代重修王母宫记碑碑阴记载如下:

  乡官

  张懋,□□。

  (张懋与《平凉府志》载张懋应为一人)

  张庸,河内主簿。

  (河内,今河南沁阳市)。

  张鸾,安息知府。

  (明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安息今地待考)。

  张侃,典科。

  (典科,官品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官员)

  张举,典史。

  (明设置典史,掌管缉捕、稽查狱囚,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

  金石、文献始终在发现和待发现之中,但愿有新的惊喜即历代泾州安定张姓人物信息不断与我们相遇,只要心诚。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