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龚鹏程:泾川舍利与天津非遗

2014年01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网志久未更新,原因是新开了微博,一些活动随感就以微博敷衍了事地报告啦,不遑铺叙。新科技往往创造了懒惫人,这便是一例。

  而生活仍是忙碌不堪的。廿六日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开“甘肃泾川佛教文化研讨会”,楼宇烈、方立天、杨曾文诸先生宝刀未老,发言仍是精审有见地,我则补充讲了为何泾川会有如许多佛舍利。

  盖泾川不仅三次出土舍利,最近这次发现近二千粒“诸佛舍利并佛骨佛牙”更是惊人。而由历史上看,最早的佛牙舍利,是由法献自于阗取得后,先传入南朝,南齐萧子良为作“佛牙记”及“佛牙赞”。当时泾川的僧人僧慧正好在南齐,且受到南齐三位皇帝的礼遇,感染了这种舍利崇拜之风,殆可想见。当时还另有尼淨秀也在南朝活动,也是泾川人。尔后泾川发现的北周宝宁寺慧明舍利,其线索正须由这种南北朝佛教交流情况中去索解。

  北周这批舍利,是泾川三次发现的舍利中最不受重视的,研究亦最少,殊不知它十分重要。不惟可考南北朝佛教交流之迹,如上文所述,亦可与泾川百里长廊佛窟结合起来看。百里佛窟长廊显示的就是北魏北周那一时代僧人活动的状况。

  法献佛牙,后来辗转经历唐宋而契丹而辽,入于北方,也就是现在北京灵光寺那颗,亦是最无争议的一颗。历史上佛牙多矣,其他著名者尚有悟空佛牙和道宣佛牙等,可是这些佛牙恰好也均与泾川有关,则是大家过去所没注意到的。

  据《宋高僧传.道宣传》说唐道宣律师得毗沙门天王之子所献佛牙。道宣之师释智首,依《宋高僧传》记,即是在泾川弘福寺译经并培养道宣的。又同书悟空传,也说悟空于迦湿弥罗国得佛牙。可见泾川的佛牙舍利信仰在唐代是极盛的,故僧人以得佛牙佛骨诸舍利为荣。这也可解释为何会有大举埋藏舍利于此的动作。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较不清楚的,故我略作阐明,其馀各类意见,这裡就不多说了。

  廿七日则到天津,赴《今晚报》谈成立人文艺术院的事,准备在水上公园开办。公园水局甚好,宛然杭州西湖也,将来在此谈诗文、论艺业,想起来就兴奋。

  廿八日在天津工业大学参加“中国纺织类非遗传承、保护、创新研讨会”。我与庄政宪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推广中心做主题报告。报告无多新意,聊述目前概况而已,或可供关心非遗保护的朋友参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现状

  莊政憲  龔鵬程

  一、中国的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但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完整的非遗名录申报、论证、评审、公示和公布制度。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非遗大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32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有29项入列(其中紡織類有兩項),佔了八分之一;27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7项入选(紡織類有一項)。都是全球最多的。

  国內部分,目前已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四批),4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1年2月更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二五期间国家整体的非遗政策,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精神,继续推进非遗的科学性保护、传承和发展。

  表一、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项目  

  年度

全世界项目数

  中国项目数

中国项目名称

  2001

  19

 1

  昆曲

  2003

  28

 1

  古琴艺术

  2005

  43

 2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

  76

 22

  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史诗表演、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和妈祖信仰习俗等。

  2010

  47

 2

  针灸、京剧

  2011

  19

 1

  皮影戏

  总计

  232

  29

 

  表二、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项目

 年度

全世界项目数

中国项目数

  中国项目名称

  2009

  12

  3

  羌年(羌族农历新年庆祝习俗)、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和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3个项目。

  2010

  4

  3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活字印刷术、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3个项目。

  2011

  11

  1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总计

  27

  7

 

  表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总计

  1.民间文学

  31

  53

  41

  125

  2.民间音乐

  72

  67

  16

  155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41

  55

  15

  111

  4.传统戏剧

  92

  46

  20

  158

  5.曲艺

  46

  50

  18

  114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17

  38

  15

  70

  7.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51

  45

  13

  109

  8.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89

  97

  26

  212

  9.传统医药

  9

  8

  4

  21

  10.民俗

  70

  51

  23

  144

  总计

  518

  510

  191

  1219

  表四、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总计

  1.民间文学

  32

  0

  25

  20

  77

  2.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0

  104

  96

  31

  231

  3.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0

  72

  56

  49

  177

  4.传统戏剧

  0

  304

  196

  111

  611

  5.曲艺

  0

  66

  51

  34

  151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15

  0

  19

  13

  47

  7.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72

  0

  83

  76

  231

  8.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78

  0

  136

  112

  326

  9.传统医药

  29

  0

  24

  21

  74

  10.民俗

  0

  5

  25

  31

  61

  总计

  226

  551

  711

  498

  1986

  備註:其中傳統技藝最多。而這一類裡,紡織又最多,項目就多達六十五個。

  二、中国非遗相关法规

  1、联合国相关法规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中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中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一项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国际公约,也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内法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中国相关法规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也颇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年11月3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12月2日,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批准书,成为世界上第6个递交批准书的国家。

  在国内立法方面,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3年11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

  为借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基本精神,2004年8月法律草案名称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004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旅游局、宗教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11月2日发布,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8年5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5月14日发布,2008年6月14日起施行。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2年2月2日,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三、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可谓“起步慢、速度快、成效大、问题多”(起步慢,指我們落後日本五十年)。目前虽有国家政策推动,但仍存在诸多难题尚待解决。

  1、重申报、轻保护

  一些地方政府一旦申遗成功,便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未能落实保护初衷,致使保护工作出现诸多问题。包括:人员素质问题、人才断层问题、时代断层问题、社会认识不足问题等。

  2、项目传承人传习困难

  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岁过高,甚至业已过世;相关技艺急需抢救传习和保护。需扩大演示规模、加强青年传习研训,使之认识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珍视我国非遗宝藏。

  3、社会公众认识不足

  一般民众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仍感陌生,故应扩大国内展示与演出活动,使民众对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认识,提高保护非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国际展演交流不够

  非遗乃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重要表征和文化精华。对于非遗赴外国巡演展示之力度宜长期努力、不断加强,尤其欧美(美、英、法等国)、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更应优先强化办理和推动,促进世人对中国非遗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独特价值、中国非遗保护成果的了解,从而认识和尊重伟大的中国文化,推动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5、适应时代需求不够

  随着社会变迁,一些非遗技藝如何适应新的时代,以利传承和发展,乃一大关键课题。仅靠政府和某些社会组织开展单纯的保护工作尚且不足,必须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积极性,尤其是大专院校的学术资源。运用现代新的理念和方法,整合民众的、学术的、市场的、企业捐助建立基金会等多种力量和方式,探索保护的新路径,提升传统文化内涵和品味,按照今天的社会需要进行合规律的利用和发展。对生产性保护项目则需要加强形象包装,创造成品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以俾生产性非遗项目之保护和推广。

  6、缺乏市场化保护机制

  虽然有的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已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但多数项目因传承人并不娴熟市场,使产品难以流通,造成有需求但又欲购无门。目前文化部推动生产性非遗项目的保护计划,立意良善,但政府只能在立法、制定政策、行政运作上推动,具体协助相关项目如何进入市场、开展产品推广等方面,迫切须有专业化的中介组织来担当。

  四、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各省市文化部门均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

  《办法》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的原则;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资金来源;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扶持政策和资金的使用,含对传承人和项目单位的扶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集聚区建设、非遗与科技和旅游的结合、走出去、社团组织建设、人才培训、进校园、加强部门协调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内容;第四部分为附录,说明解释权和实行日期。

  《办法》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原则,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完善协调议事制度,发挥“政府引导、非遗项目单位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工作体制,强化统筹与协调能力。

  《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扶持的力度,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将采取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补贴、政府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扶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同时办法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规范化运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配置社会各类资源,探索设立相关基金,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通过《办法》的实施,将给予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一定金额,用于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特别是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和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给予足额支持,保障其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带徒授艺、集体教学等传承活动。

  《办法》要求制定考核标准,每年考核非遗名录项目单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具体包括开展传习展示活动、项目研讨、设立传习所和非遗展厅等内容。将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突出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单位,颁发“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保护传承贡献奖”。

  此外,具體方法為:

  一、每年将在辖区范围内筛选5~10个有发展潜力的非遗项目,公开征集非遗项目的创意、设计、营销方案,经专家评审,进行优选,对审定的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

  二、推动项目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对重点研究项目给予支持。

  三、创建2~3个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交流功能于一体的非遗集聚区,为项目单位免费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

  四、推动科技与非遗的融合。

  五、推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支持设计制作具有地方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的非遗旅游产品,为旅游区、饭店设计纪念品。

    六、支持国际著名文化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和营销渠道,帮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开展市场和国际营销,扩大优秀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七、广泛开展非遗国际文化交流,举办境外非遗展览展示活动,搭建交流平台。鼓励非遗项目单位开展境外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并给予支持。

  八、鼓励非遗项目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成立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

  九、由政府出资实施人才培训计划。

  十、积极推进非遗教育进校园。选择一批非遗项目列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项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五、北京市非遗的保护与利用

  (一)北京市非遗的保护现状

  为配合国家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政策,北京市建立了市、区(县)两级非遗名录体系,结合国家级非遗名录,形成了国家、市、区(县)三级非遗名录体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市、区(县)两级非遗名录申报、论证、评审、公示和公布制度。截止去年,北京市共有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08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市级非遗项目235项、区级非遗项目586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6人;3个非遗项目单位列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研究成果

  图书汇编方面。自2005年起,已组织近8500人的普查队伍,进行全市非遗项目的登记、采访、记录、摄影、摄像等工作。截止2007年底,共计普查了12623项,其中3223项已编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出版20卷本。此外,并组织编写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汇编》系列丛书12册、编纂《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图典》中英文版、编辑出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8册、启动《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工作等。這一部分,北京是全國做得最多最好的。

  研究计划方面。结合政府文化部门的管理资源、项目保护单位的传承资源和高校的研究资源等,自2010年5月起,开展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计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8所高校10个院系参与该项计划,初步选定了39个课题。研究方式主要以历史资料搜集、田野调查、专题访问等形式进行。

  大型记录片拍摄方面。自2010年起,联合北京电视台推出非遗大型纪录片《守望》。通过传承人口述、跟踪拍摄、情景再现等形式,表现出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至今的生命历程和非遗与民众生活的密切关系。现已完成63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拍摄制作,并在北京卫视、公共新闻频道中播出。

  2、传承人才队伍的保护与培养

  (1)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市在市文化局和所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提升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知名度,对全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能全面了解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情况。自2007年以来,全市各区县文化馆开始着手建设非遗展厅(室),藉以打造常态化的宣传展示平台。此外,更将传承人的培训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开展经常性的申报单位、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多层面的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时所遇到的资金补助、常态化管理、传承方式等问题。同时,市文化局、区县文化部门亦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春节庙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与活动进行非遗项目宣传和推介,藉以为传承人提供更丰富的展示平台,并增进社会各界对传承人更为广泛的接触和了解。然而,即便如此努力,但在传承人才队伍的保护与培养过程中,却也发现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包括:生活条件、文化素养、年龄结构、管理手段、服务渠道、政策保障等方面。

  解决之道,首先,对于传承人的政策制度建立部份。应健全以人为本的政策制度体系,妥善处理好传承人的物质和精神保障。藉由设立生活津贴和传承资助,完善传承人才的劳动保障措施,建立社会荣誉授予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待遇等方面来进行配套与衔接。其次,对于政府管理机制部份。应藉由明确管理职责,规范传承人才工作,加快业务人员队伍建设,搭建宣传展示平台,建立项目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等方面来完善。

  (2)高校非遗传承人才

  北京市高校对于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起步较早,不论在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都有扩大趋势。

  教学工作方面。北京市目前共有10多所高校设置非遗相关院系,开设30多个培养非遗人才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并在校内外设置相关实验室和实践基地。

  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出的学生,主要偏重于非遗项目教育、研究、创作、管理和服务人才,少数成为传承人才。

  平常课程的设置,除开设大量专业课程之外,亦开设非遗素质教育类的课程和讲座。讲座内容多涉及非遗的概念和特征、象征符号、传统节日、节日文化、京剧艺术、原生态艺术、老北京曲艺知识、民间剪纸、中国毛笔与书法、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外国遗产旅游等。另外,有些高校亦设置与非遗相关的学生社团,并对相关行业人员进行非遗方面的培训。

  科研工作方面。虽然,北京市各高校非遗相关研究机构都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但却没有明确设置专门研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机构,而这类的研究工作大多是附属于相关专业的教研室。在立项的科研项目中,研究非遗传承人才保护与培养的科研立项极少,研究非遗的科研立项相对较多。而项目的来源,主要都是政府资助的项目,项目级别普遍较高,但项目经费额度相对不高。至于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专着、论文、数据库、艺术作品和策划方案等。

  虽然,北京市各高校不论在教学或科研上,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已逐步扩大。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校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和定位不清;二、政府对高校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够;三、高校对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和教育模式有待改进。四、高校通常重理論、輕實務,不清楚技術問題,故須鼓勵職業學校參加。

  解决之道,首先,在相关人才培养类型部份。高校最适合培养的是非遗专业技术研究、咨询服务、经营管理人才,也可以培养部分非遗的传承人才。

  其次,在教学和科研工作部份,高校应当承担起非遗的调查、收集、整理、保护、策划、申报等抢救和研究工作,以及培养非遗的保护、传承、管理高级人才,并将非遗融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为教学科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后,政府部门应将非遗传承人才的保护与培养视为特殊教育,提供特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特别是北京市教委应将非遗人才保护与培养纳入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科研“创新工程”和“人才强教计划”之中。

  (3)中小学非遗传承人才

  近年来,虽然北京市各区县开始选择少量中小学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或单位,进行正式挂牌。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将传统艺术、传统体育项目、民间艺术品制作技艺等作为课程内容搬到学校,并与学校的素质教育、体育和手工课程相结合。然而,由于中小学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以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爱好为主,是一项札根的长期工作和任务,需要多年经营才能看到成效。但因学校方面对非遗传承活动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足,政府方面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中小学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实施并非那么理想,积极性和配合度都有待加强。

  解决之道,在于各中小学应深刻认识学校在非遗传承方面的责任,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或与学校的体育、劳技等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帮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民间瑰宝,启发其热爱传统文化,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更应积极争取成为一些非遗项目的集体传承单位或传承基地,为培养更多青少年传承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二)北京市非遗的利用现状

  1、非遗与商场、市场结合

  近年来,北京市许多商场、市场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驻,举办一系列的非遗展演,并进行了现场制作和展卖活动,受到市民相当欢迎。

  2、非遗与故宫结合

  北京故宫博物院于去年6月28日至11月12日期间,首次举办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妙笔神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与装裱修复技艺展。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与装裱修复技艺”是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跟据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表示,故宫正在拟订《师承管理办法》,以对这两项技艺进行科学性传承。

  3、非遗与展览、展销、拍卖结合

  2011年6月9日,北京市文化局和荣宝斋在荣宝斋大厦共同举办“首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暨传统技艺展”,48项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70位传承人的86件作品在荣宝斋进行拍卖。这是北京市首次举办的非遗展示和非遗拍卖相结合,非遗项目生产技艺和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展示活动。拍卖最终以531万元圆满收槌,全场拍卖成交率达到76.74%。其中最高价拍品是《北京蒙镶——银鎏金镶百宝佛塔》,以132万成交。

  “非遗”可谓活着的宝藏。鉴于成都、北京和上海的非遗作品成功拍卖,收藏品市场对非遗艺术品的珍藏逐渐受到青睐。过去只受小众投资客追捧的艺术品投资收藏,近年来,随着各主流媒体收藏鉴赏类栏目的热播,已被中高收入家庭认可,衍变成为实用性和保值、增值性兼备的家居摆件。收藏物品的种类,也从过去的字画、瓷器项目,转向金银饰品、陶器玉器、珠宝、酒类、传统手工艺品等非遗项目发展。

  4、非遗与旅游结合

  近年来,非遗旅游的研究已逐渐形成热点。有些学者甚至指出,旅游开发可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旅游是抢救和保护非遗的重要渠道。

  经研究发现,北京市在非遗的资源方面,主要是以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手工技艺作品等项目较为丰富。而在非遗旅游的利用方面,则是以表演艺术类的项目为主。至于消费大众对非遗产品的需求方面,则以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民俗活动、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等项目最受欢迎,并关注在非遗旅游产品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其中又以历史价值为最。由于消费大众对非遗旅游产品形式中最喜欢参加的是重大节日的民俗庙会,其次是手工制作的旅游商品和动手参与的手工技艺等;相较过去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舞台剧、博物馆或陈列室,因民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性较弱,人们的偏好相对较低。

  由于非遗的保护,必须讲究“活态”保护;因此,文化遗产旅游,便成了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主要途径。“体验非遗”已成为一项时尚的旅游活动。

  5.非遺與國學結合

  非遺保護與傳承一直停留在技藝層面,未能“技進於道“乃是它的致命傷。須知這些技術都是為了體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而被創造出來的,是中國文化的一些具體表現方式。方式、技術是形式,觀念、價值才是內涵。一旦丟失或不理解其內涵,這些形式將毫無意義,再也不會被人珍視。因此非遺保護應該跟現今的國學熱、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道器合一。才不會光講技藝而不明所以,甚至把這些技藝淪為西式服裝及生活方式的“元素”。

  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近年来的工作要点

  1、学术会议

  ‧与特克斯政府合办的第一、二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2012.9、2013.8)

  ‧与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合办的“科学传统与文化资源”学术研讨会(2012.12)

  ‧与泾川政府合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西王母(华夏母亲)女性文化研讨会(2013.8)

  2、研究基地

  ‧新疆特克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琼库什台村设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村”、“中国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与教学基地”(2012.9)

  ‧新疆特克斯“国际乌孙文化暨哈萨克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基地”(2013.8)

  ‧甘肃泾川“国际西王母文化研究基地”(2013.9)

  ‧四川成都都江堰文庙“国学教育实验基地”(2013.5)

  3、传统文化活动策划

  ‧四川成都首届“中华武侠文化节”(2012.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统织锦刺绣赴台精品展”(2012.7—2012.10)

  ‧新疆特克斯“天山文化周活动”,包括:第二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论坛、首届中国‧特克斯国际乌孙文化暨哈萨克文化保护与传承研讨会、首届中国‧特克斯天山侠文化节、刀剑展等(2012.8)

  4、项目规划

  ‧三清山“中国道教文化园”项目策划(2010.10——)

  ‧特克斯“城市历史文化展览馆”项目策展方案(2012.10——)

  ‧杭州“运河伊斯兰文化风情街区”项目概念性策划(2013.1—2013.6)

  ‧梅岭“锦绣万花谷”项目概念性策划(2013.3—2013.4)

  ‧婺源“中国非遗文化产业园”项目概念性策划(2013.12)

  5、文化纪念场馆活化运营

  ‧都江堰文庙(2012——)

  ‧北京承恩寺天泰书院(2012——)

  ‧杭州马一浮纪念馆(2014——)

  6、国学推广工程

  ‧国学研习营系列活动:

  巴蜀国学营(2012);

  天山国学营(2013)

  ‧都江堰国学院(2013.5——)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