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梁姓』 >> 正文内容

梁姓第一郡望安定郡望存在于泾川(二)

2013年10月0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三、《大藏经》、乾隆《泾州志》、《陇右金石录》﹑民国《泾川县志》对梁姓的记载:

  《大藏经》记载过南北朝名尼净秀,俗姓梁,泾川人,父母在南京做官,三朝皇帝敬奉,我的《圣地泾川·佛祖舍利供养圣地》一书有专文介绍,网上也可读得。

  《大藏经》之《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一《潜遁篇》第二十三《感应缘》载:

  “宋时(指南北朝时的南宋—张怀群注)安定梁清。字道修。居杨州右尚坊问桓徐州故宅。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二月数有异光。仍闻擘篱声。令婢子松罗往看。见一人问。云姓华名芙蓉。为六甲至尊所使。从太微紫宫中下。来遇旧居。”……

  《大藏经》之《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京师救度寺释洪满传二十四》载﹕

  “释洪满。姓梁。安定人。在俗年十五遇时患。双足挛躄。常念观音经三年。忽有僧执澡罐。在前立不言。问曰。师从何来。答曰。以檀越常唤所以来。满扣头问曰。弟子往何罪报。今施此挛躄。僧曰。汝前身拘缚物命。余殃致尔。汝但闭目。吾为汝疗之。满随言冥目。但觉两膝上各如拔六七寸。丁却既了。开目将欲谢恩。失僧所在。起行如故。满乃悟是观音。因尔精诚誓不妻娶。后忽自通禅观。安坐不动。乃经三日七日者。开皇初元变俗从道。住救度寺。大业融并入居法海。贞观十三年卒。春秋八十三矣。”

  民国《泾川县志》载:

  隋赵刚碑文

  □□□□□□□□□□□□□□□祥□□□□□□□□□□□□□达漏四□□□□□□□□□□□□□□□□□□□□□□□□□□□令异热不□□真是循心之胜境,弘道之静场,信可□□□渊赵登□物者也,但俗学素称,圣心□□□且发至愿以开诸意□任颂曰:

  玄道邈□□绝相,道贯古今,唯歌兴浪□□哉,道迹更鸟真亮不曰书,然谁知□哀,既返迷徒塾云□放一其□唯火宅焚荡。童稚纵横,魑魅魍魉,朽宅是播,扬声□上□烟□□恶心既长既崩,且□□宗谁仰得妙□可凭可仗□凭仗是何所谓,弃能度万有越,□后修陵,趣空巧俗舍有亥,既非是真证,孰□究果,既曰妙□,岂受重层诸子游涉,宝□□九载,妙矣,莫□孟仁慈伶五有德兼卡珍明□□□□□□□□□□□逢苦□瞋八法□□□□□□□□□衍□垂恝法厉赖我□□□相寻度□□人下

  碑首题款

  前安定郡都邑师比丘道觉国公前安定太守化主赵刚事侍中行渭州事武咸县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渭州□军使持节驸骑大将军开府□□□□

  刻石人姓名

  □□□□□邑生皇□□,邑生李令贵,邑生郭挺□,邑生□□□,邑生梁□□,邑生程文□,邑生□□□,邑生程德兴,邑生安□□□□□屯道仁,邑生□□□,邑生屯益士前,邑生梁□□,邑生程崩山,邑生□□□,邑生阿双□,邑生□□□,邑生胡昙言,邑生□□□,邑生程阿驎,邑生□□□,邑生胡令安,邑生□□□,邑生梁祖欢,邑生胡令□,邑生□□□,邑生□□□,邑生比丘文欢,邑生荀畴□,邑生高万岁,邑生□□□,维那首驎树,邑生荀□□

  可知在隋代﹐有3位梁姓泾州秀才参与了泾州由官员主办的影响重大的佛寺活动﹐佛寺在泾州城,他们肯定家居梁家旯。

  乾隆《泾州志》载:

  山川:梁家沟,在治西南三十里(张怀群注:近三十梁村);

  陵墓:汉陵,在治南五里,相传汉宗室葬此;

  孝子:隋,梁彦光,字修之,泾州人,七岁父显周疾,笃医云:耳紫英石可愈。彦忧悴,虑不可得,忽与园中见一物持归,即紫石也,人以为孝感所致。

  寇氛志:

  宋元封二年八月,分泾原路为十一将。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王中正帅师入夏,磨哆隘破统军,梁大玉兵追奔二十里,斩其大酋,磨哆卧沙,监军使梁格鬼等十五级遂入宥州。

  选举志·明代·举人:

  梁秀,永乐丁酉科,授江宁(今南京江宁区)县知县。

  明代·岁贡:

  梁通,授四川合江县主簿。

  这是证明隋、宋、明代的泾川梁姓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其故居应在泾州城内。

  四、目前能看见的安定(泾川)梁姓文化物质文本

  文章千古事,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谓文献记载之重要。然从一千多年前存留至今的刻在物质上的文字、参与了发生在泾川的历史大事件的梁姓古人且在石刻上留下名字,以梁姓冠名的河名、川名、地名之原地,都属于泾川梁姓文化的物质文本。梁字,对梁姓宗亲来说,是太阳,是图腾,是看见这个字就热血涌动,感情喷发,如看见了千百年间一个个梁姓亲人的面容。实际上,中国百家姓的每一个姓之字,就是民族之脉,精神家园,因为这一个字,千万、亿万华人认同一个祖先,一个祖国。因为这一个个姓氏之家,使世界上五大文明中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版图一直完整的就是中国,实质是这一个个姓之符号,成了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根须越扎越深,永远再拔不出故土,永远再断不了根,这生命之根能在数千年中超越时空,超越战争,超越天灾,超越人祸,世代教华人忠诚于姓氏之根,忠诚于祖先,忠诚于父母,百家姓的忠诚组合在一起就是忠诚祖国,忠诚祖国版图完整。当海外梁姓宗亲今后能在兰州、泾川亲眼看见1503年前的北魏碑刻,1432年前的隋代造像碑,1319年前的唐代石函,整整一千年前的砖刻,516年前的明代汉白玉碑上,有梁字,有安定,那种兴奋,那种热泪盈眶,那种号嚎大哭,可以想见。物质文本比文献中的梁字更显质感,更出肌肤感,更动血液感。

  1503年前的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的南石窟之碑碑阴有梁僧寿之名,碑刻原文是:

  “主簿兼州别驾从事史安定梁僧寿”。

  主簿,从朝廷至州县主管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常参机要,总领府事,是管所有秘书、总主持政府一切事务的官。别驾从事史,刺史的佐官,因位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驾一乘,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北魏的泾州,领6郡17县,相当省级,梁僧寿总管全省管文书的官,又管省级政府的一切事务。碑刻上还刻有“仓曹参军奋威将军赭阳子梁瑞字乡贲,天水人。”同是梁姓人,梁僧寿名后注明“安定”,即家在泾川,官仅次于刺史,是泾州的第二号人物。这是依朝廷、胡太后之意开凿泾川南石窟寺之碑,梁僧寿参与了南石窟开凿并贡献资金,完成了中国石窟史上著名的南石窟寺建设。该碑现存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文管所内。

  1502年前的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敕赐嵩显禅寺碑记之碑阴刻有梁徽梁穆梁瑞梁通之名,碑刻原文是:

  “治中从事史梁徽字定显安定人。

  仓曹参军梁穆字文和安定人。

  西曹书佐梁瑞字成起安定人。

  祖居令梁通字乐逸□□□”

  嵩显禅寺即高峰寺,在今县城之南山,山峰如笔峰,又称笔峰山,喻出高官。这是北魏世宗宣武帝(泾州籍胡太后丈夫)元

  恪敕建并敕赐碑文的寺院,遗址完整,挖掘地下,肯定有重大发现。建寺时,上述四位家在泾川,在泾州做官的梁姓人参与并捐资,留下了千古大名。梁徽任治中从事史,是州刺史的主要佐吏,位仅次于别驾,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梁徽是泾州第三号人物。梁穆任仓曹书佐,主管仓库兼管文官勋考,是管泾州所有物资、粮食、兵器、军需仓库的官,又考核文职官员政绩,梁穆官位谓之重要。梁瑞任西曹(有东曹、曹如后世局、部)书佐,刺史官署执掌府中署用吏属之事,即泾州管官之官,如后世组织部长。还有祖居令梁通,惜籍贯三字被毁。嵩显禅寺碑和南石窟寺之碑为著名的北魏二碑,并存于民国时文庙(今中街小学),1925年陈万里见过并记载,后下落不明,极有可能存在于中街小学新建大楼下,因是井桩支撑大楼,文庙藏的一批古碑,但愿还在井桩空隙间沉睡。碑暂时看不见,碑阴以拓片抄录的全部文字刊于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中。

  1432年前的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李阿昌造像碑上刻有梁孟先梁令伯之名,碑刻原文是:

  隋李阿昌造像碑

  维开皇元年岁次癸丑四月庚寅朔二十三日壬寅,佛弟子李阿昌等廿家。……择亲为行本竞施财物,营造精舍,土木之所存,远采名山之石,建亏碑像,……

  都邑主宁远将军右员外常侍鹑觚令李显

  邑师比丘僧钦化主董伯奴

  邑师比丘道珍都化主杨奴奴

  都邑主前宜阳郡守李阿昌

  ……

  邑生梁孟先邑生孟□□

  邑生辅国将军前河东郡守梁令伯

  (碑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陇右金石录》主编张维按:此碑在泾州故城水泉寺,高四尺一寸,广一尺四寸,厚四寸,碑阳三层,其上中为佛相,两旁各题名三行,其中即造相记,凡十三行,行十八字,其下提名十二行,碑阴作四层,皆凿龛刻佛相,碑之两侧亦如之。自周武帝禁断二氏,隋初始复解驰,故碑云:今蒙皇德,开兴二教。碑文虽后段不少剥泐固,亦象教再兴一史料也。而金石书录均未采入,民国二十七年门人石仁甫于役泾川,拓以相贻,为之惊喜,不置提名中如鹑觚令李显宜阳郡守李阿昌车骑将军韩定□河东郡守梁令伯皆乡邦宿献,可备志乘甄录。

  此碑文让我们知道,泾州秀才出身的梁孟先、泾州秀才出身的辅国将军﹙武职一品衔﹚原山西运城太守梁令伯都是泾川籍,参与了隋代泾州著名佛寺水泉寺内隋代首尊佛造像碑建造的重大事件并捐资,他们应是梁家旯人。

  1319年前的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的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上刻有安定县名,碑刻原文是:

  “征事郎行安定县尉窦少微”。

  这是荆州刺史安定县尉(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泾州录事和朝廷官员、全国各地官员、和尚等35人,主持建成大云寺并安奉佛舍利后留下的石刻铭文。安定之名引至此处,谓梁姓宗亲可亲见1319年前刻在石头上的安定二字﹐谓武周时安定为县。

  整一千年前暨千年一现诸佛舍利铭文砖铭文是宋代梁吉镌刻,梁吉是千年一现的古代参与者

  千年一现诸佛舍利两千余粒,是目前正在热传正在走红正在瞻礼现在进行时的闻名天下的奇巧盛事。2013年1月9日,在泾州龙兴寺遗址发现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有陶棺一,内有木棺,有佛舍利瓶六,这是云江、智明二位和尚用24年时间把全国许多寺院的诸佛舍利同收泾州龙兴寺。在全国范围同收佛舍利,这是世界佛教史上罕见的盛事,并于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安奉于泾州龙兴寺。能证明舍利是诸佛舍利并佛牙佛骨,能证明在全国同收佛舍利,能证明1013年安奉,能证明宋代佛舍利瘗埋制度形态,能证明由赐紫(二至三品皇帝赐之地位)大和尚义英等主持安奉等全景式历史事实,能证明诸佛舍利并佛牙佛骨身份,有此证明,才能产生2013年发现又安奉的千年一现的,是义挺撰写的400余字的优美铭文,由惠远提笔写在砖上,由梁吉用刀刻在砖上。如果不是梁吉刻字,惠远用朱砂写在砖上的字,或许能存留至今,或许因水浸褪掉许多而使文意不全,史实难辨。其铭文用小楷以行楷书风书就,不公正的随意写的豆粒大的字,梁吉是如何用刀刻就的?分明是用刀直接刻出的效果,此乃宋代金石家的代表作,是肯定的。以刻字证明了诸佛舍利身份、证明了历史传承了历史并产生千年一现这一功德论,梁吉的贡献不亚于云江、智明。这块砖刻铭与诸佛舍利一起,将成为今后全球梁姓宗亲来泾川祭祖行程中祭拜瞻礼的亮点。也极有可能,梁吉是大书法家梁鹄的后裔。梁吉刻字,梁吉参与了千年一现典故中古代那一头的历史大事件。整整一千年后的今天,即发现诸佛舍利的2013年,全世界梁姓宗亲代表回到泾川,看见梁吉大名,同样是千年一现,是千年之约,是千年一遇。这证明在宋代,泾川梁姓人出人头地,能参与当时全州内最大的事件。

  516年前(公元1497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上刻有梁鉴梁贇梁济梁国太梁本梁臣六位梁姓人名,碑刻原文是:

  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碑记

  宗室明德子题

  祭毕归来逸兴浓,寻幽潇洒梵王宫。

  满地莲幛新波绿,四面山屏淡雾笼。

  忘俗老僧尘世外,争林野鸟夕阳中。

  坐来不觉凉如洗,走笔留题兴不穷。

  余因祀事抵泾,获游水泉寺,已而暑气顿除,胸次洒然,偶成一律,遂援笔尘之,时成化戊戍中元前一日也。

  僧正司护印僧智广

  住持妙钦、妙铃、妙庆、经禅智本、智全、惠鑛

  功德主梁鉴、李温、梁贇、王原、何俊、梁济、梁国太、史得庆、史福正、史普、史瓒、李和、梁本、梁臣

  时弘治十年七月十五日,泾州长寿里庶士史遵书,石匠乔子玉乔文通仝

  (碑存泾川县博物馆)

  明代宗室明德子于成化戊戍中元前一日(公元1478年七月十四日)在泾川完颜祭祀明代韩王墓后游了水泉禅寺,即兴成诗一首,顺手写在地上。19年后的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七月十五日,泾州长寿里(今水泉寺一带)的平民书法家史遵书写,石匠乔子玉、乔文通同刻碑。平民书法家史遵和乔姓石匠应是今水泉寺村史姓和贾家庄乔姓人祖先。从碑刻中还可知功德主中有今日水泉寺村史姓人先祖6人,泾州大姓梁姓6人。又知道了当时泾州佛教事务管理处办公和尚是释智广,水泉禅寺的住持和尚是妙钦、妙铃、妙庆,水泉禅寺经藏禅师是智本、智全、惠鑛。

  这是明代与水泉寺相邻的梁家旯6位梁姓人为皇帝给水泉寺敕赐的诗文题记镌刻汉白玉碑作了功德,证明在明代梁家旯梁姓人仍然活跃在社会舞台上。

清代梁姓墓与墓碑

  近日,泾川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李晓京对我讲,在泾州古城东南隅建体育场时,曾发现清代墓碑,主人是梁姓,此碑现存。在考证之后,墓可复原,墓碑可供奉在墓原地。墓碑在泾州故城内发现,证明在清代,仍然有梁姓人居住、生活在古城里,梁家旮地名名实相符。

梁家旯,比文献更真实的活着的地名、原地

  梁家旯在泾州古城所在地水泉寺村存在,是泾州古城地望的整体组成。

  水泉寺村里,自古有史家旯、温家旯、吕家旯地名,这是人人熟知的姓氏标识和居住地地名,泾州古城因此以姓氏聚居分成四大片,长出了4棵姓氏大树。用“旯”谓姓和居住地,在泾川很罕见,极有可能与少数民族在泾州古城生存定居有关,也是文人命名而非村民俗言。王秀成、张学俊田野调查梁家旯的文章详述了梁家旯400亩面积、四址、百多座梁家古墓。这是当地乡亲世代口传下来的地名和原地,是活着的历史,这里就是梁姓安定郡望的发祥地、梁姓家园原地。这比考证乌氏县城地址、泾川梁姓人家如何迁转到各乡村更重要,这里就是两汉以来历代在泾州做官的梁姓人的官邸、私宅集中地,官员的家人不可能分散住在乡下,地位财富、文化积累,使这里的私宅成了豪门,在朝廷和全国各地为官、从商、从军、从文的泾川梁姓人的故居,也极有可能在此集中。西汉安定郡设置后就有梁姓人在此做官在此定居也极有可能。明代以后,州城成了农村,梁姓豪门走向全国各地,留下的后人渐为农人,因为在梁姓兴盛时就已经在高平、梁河、北塬、汭丰置了大量土地、置了山庄,这是古人通行的人生之道,古代的官、商、地主是集于一身的。目前的泾川梁姓人聚居处,多在平塬、在水可灌溉的川道即农业的丰产区,证明梁姓人在见惯了江山更替、高官沉浮的历史大风景之后,由士人为农人,平心以力气为动力,以土地为根本,辛勤劳作,自然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大地主,土地多、山庄多、粮食多,财富积累,人丁兴旺,就以聚居乡下为乐,不再留在泾城故地。泾川大姓中最早聚居地现在无一户原大姓在泾川很常见,如胡姓最早聚居的高平镇胡家峪村,是我的家乡,现在是张姓聚居而无一户胡姓。

  梁家旯,是今天能看见的活着的梁姓安定郡望历史的物质文本。我如此自信而断言,理由有三,一是安定郡初设固原时,泾州古城内就是临泾等县的县治,其山川环带,水陆流通,内当陇口,拥卫畿辅,是安定郡中距长安最近的县和军事重镇之一,西汉的梁姓人才肯定在泾州城做官并定居。二是中国春秋之前,庶民无姓无土地,有土地有官爵者才能有姓,春秋之后的中国古代,土地是私人所有,做官者都要买大量土地,名曰山庄。三是不识字的农民自觉地口传一个地名,无功利,无政府推进的行政之责,无如今日为搞旅游争资源作秀造假动机,他们口传的地名与亲见的历史存在,比写在正史中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更真实。因为他们是本能的,自觉的,自愿的,自然的。四是一个地名的首字以姓字冠,至少是数百至一千年间有数千人在此定居,全国的古地名形成无一例外。

  梁河,以姓命名的河流,天下可能不多

  云南有梁河县,民族边疆县,傣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33%;四川彭山县有梁河村。黄河,黄字非姓因土。泾川有梁河乡、梁河川,却是因梁姓而命名的乡名、河名、川名。

  梁河之名起于何时,待考。流行在建国后,先有梁河人民公社,后有梁河乡,世纪之交并于高平镇,但原梁河乡街道、学校、机关仍称梁河。梁河公社茜家沟大队支书尚保堂,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梁河公社在到处缺粮的时代,基本不缺粮,许多人迁入,许多人去借粮,救了太多太多人的命,因自古以河浇灌,粮食始终丰收。茜家沟是全县海拔最低之地,在900米左右,小麦比北原早熟一月许。因粮食生产贡献突出,时任总理华国锋签名,国务院颁奖状于梁河公社,公社书记张凤玺赴人民大会堂领奖。我亲耳听过张书记表述,他上了主席台,正好是邓小平给他颁奖,邓小平握着他的手问:你是哪里的?他答:甘肃的。邓小平以开心、熟悉、亲切的口吻说:噢!甘——肃的。用浓重的四川方言,取二声把甘字拖得很长。本文兴趣又转向梁与河的结合上,河本名黑河,发源于华亭,在陕西长武亭口汇入泾河。典籍载:潶,水名。在古雍州境内。又记载,潶水,同黑水,古河名,在古雍州境内。正指今日黑河。据刘玉林考证,黑河水不黑,黑河之黑原是潶,商周时,潶伯的封地在潶河川,河因此名潶水。后世因潶字难写,去掉了三点水。梁河指乡境黑河的一段,梁河之名,应是文化很高的人命名,起因梁河乡境是泾川水丰土肥、最宜农耕,最宜居住,衣食丰足的宝地,关键是居住于本乡上梁、下梁村的梁姓,是全乡大姓,是全乡的中坚,故以梁命名了这段河,又用这段河彰显梁姓之风采。这是一个很美的非虚构故事,梁河,亦姓亦河,是姓是河,是永远存在的活态的梁姓标识,河之谐音为活、和、火,活力四射、和谐团圆、红红火火的梁姓人命运如河,昼夜奔流,前程无量。梁河乡全境和河流,成了今后全世界梁姓宗亲在梁姓第一郡望泾川寻根非去不可的拍照、采风、亲近之地。

  古代庶人或穷人多无土地,土地多是州县以上官员在做官时选粮食丰产的塬区、川区购置,由本姓人经营管理。从文献、碑文看,泾川梁姓从汉代至清代均在泾川县级上做官,官邸肯定在梁家旮,山庄在乡下。明清以后,弃官而农,不雇外姓人打工,而以本姓人经营土地,故形成了以梁姓聚居的原梁、上梁、下梁、三十梁等村子。这些村子开基,一是梁姓官员购地,二是住区亦农亦居,三是生存了几百年以上,形成了以姓为名的村落和乡名、河名、川名。

  安定街,古安定郡全境中存在的活态的梁姓郡望标志

  在泾川县城泾灵路至泾崇路之间,东西走向的街名安定街,大约在建国后起用,这是泾川县城的黄金街和核心街,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都在这条街上,国内外发往泾川政府间的公文、电讯、无数次要写上泾川县安定街。县粮食局、卫生局、检察院、县人民医院、农行、邮政局、电信局、公安局、泾川宾馆、博物馆、教育局、水务局、文体广电局都在这条街上。这是活着的、活态的安定之根,安定大树,安定大厦。安定地名、街名在北京,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只有在安定郡全境存在,才与安定郡望有关,因此,在目前,它是唯一的郡望街。对寻根祭祖的宗亲来说,走在安定街上,就是走在梁姓家园里,如见到千百年前的梁姓祖先而产生亲情感、血缘感。

  泾河安定大桥,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梁姓安定郡望津梁

  为自觉传承安定郡望之脉,永久纪念安定郡望的人与事,连接历史上和未来的安定郡望情感,2004年6月,泾川县决定在泾河之上建设安定大桥,同年8月开工,2006年10月建成通车。它不仅是县城南北城区连接的街桥、桥街,还是联通陕西、庆阳、内蒙的省道组成。安定大桥与碑,最年轻又古老的全世界梁姓宗亲回泾川祭祖合影留念的标识、地标风景,由泾河、桥、安定字样碑组成。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