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吕世民:吕家堡子的由来与变迁

2013年09月18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元末明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和饥荒,西北地区田园荒废,地广人稀。为了社会安定,恢复经济,洪武2年开始,朱元璋推行移稠补稀政策,至永乐年间,先后6次下诏,从山西,河北向西北移民。当时以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为集散地,在洪洞县的广济县设司置员,派遣兵丁,按户编队,发放川资,分别迁往陕,甘,宁及四川诸省安置,与当地土著黎民相居,开荒耕种,繁衍生息。当时以广济寺旁的巨槐为记。世代相传,至今许多人,都说老辈是从山西大槐树地下迁来的。

  吕姓先祖一支迁到泾川境内后,落户居住在泾河北面的中村---罗汉洞乡的老户吕家。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居住地扩大到南北二原,并就地买田置产,因地迁居,以方便耕种,随将居住地以吕姓命名,如吕家拉,吕家沟圈,吕家寨子,后吕,吕家崾峴,吕家台台,吕家新庄,云吕家,吕家坷珯,吕家堡子等等。历经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多年。据1995年泾川县志记载,在泾川境内20个大姓中,吕姓排在第7位,占全县总人口的12.8%。

  吕家堡子位于荔堡镇西北方向,泾镇公路穿村而过,距荔堡镇3.5公里,距泾川县城30公里,庄舍东西面有南北走向的一条深沟,沟的南端成U型折弯,向西延伸800米而至,在U型转弯处的东,南,西三面悬崖峭壁,如刀削斧砍,无路可攀,沟深60-80米,沟底有一股泉水昼夜不息流入蒲河,全庄人畜饮水皆靠此泉。

  明末清初,为了躲避战乱,防止土匪骚扰,在距沟弯600米处东西方向,筑起一道城墙,高5米,宽3.5米,止东西两面沟边,形成西北地区特有的堡子。堡子内地势平坦,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00米。城墙中间凿有城门,城内有水井一眼。村民在城内东,南,西三面临沟的检边挖窑洞居住。居住在堡子里的人都姓吕,---吕家堡子便由此而得名。

  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渭南的回民趁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尊王赖文广,启王梁成富领导的太平军远征陕西汉中之际,举行回民起义。同年冬,平凉,宁夏的回民也举行回民起义。陕西的回民被清军打败后,退到甘肃的董志原一带,与平凉的回民军联合在一起,准备和宁夏金吉堡马化龙部回合。当时泾河水三年暴涨不落,回民军不能过河,加上回民军节节阻拦。泾河以北的董志原,荔堡原,玉都原直到固原一带,成了陕甘宁回民反复争夺2过境的要道。在回民起义的十多年间,上述地方的汉民整村整庄被烧光,抢光,杀光。村村断火,户户遭殃,有幸逃出者寥寥无几。

  吕家堡子虽然堡子坚固险要,但也经不起回民军的多次围攻。堡子内一年轻人,夜深人静是到城外沟里挑水,被回民军发现,趁进城门之际,攻入城内。城内男女老幼大部分被杀,财物抢劫一空。只有很少几个人逃出城外,冒死飘过泾河,逃到陕西。

  同治8年【1869年】3月20日,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的左宗棠率军由陕入甘,进驻泾川飞云毛家坳。逐步平定了回民起义。同年5月,官拜陕甘总督后,赈灾民,埋死骨,典藯生灵,恢复重建。吕家堡子内因窑洞破坏,死人太多,就在堡子外面东方向的沟边,另修庄基,重建家园。据说当时回来的风林他爷,风石他爷,风平他爷,得科他爷,富贵他爷都领回了陕西女人,文焕他爷娶回了宁夏一房女人,形成了现在吕家堡子吕姓家族6支并存的格局。

  此后,虽经1879年海原大地震,1920年西北大地震和民国18年【1929年】的大年景,人口增减变化不大。到1949年7月27日解放时全庄22户90多人,另有五六户因生活所迫,在民国年间先后镇原方山,三岔一带落户。1953年土改到1955年合作化,全庄有耕地750多亩,大家畜30多头,羊1000多只,木制牛车3辆,。1958年人民公社到1962年基本核算单位下放,有耕地688亩,其中塬地500亩,山地188亩。当时全庄有4人在外工作,他们是吕东海,吕文焕,吕凤仙,吕旭郎,其他的均在家务农,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

   1981年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全庄共有36户,176口人,分布情况为:水沟畔8户,吕凤瑞家7口人,吕国兴家5口人,吕凤俊家3口人,吕世科5口人,吕世光3口人,吕世峰3口人,吕德贤2口人,吕梹郎5口人;城头上2户人,景光海5口人,吕世荣4口人;西面边8户人:张为民6口人,吕世忠7口人,吕世隆4口人,吕凤祥6口人,尚银学7口人,吕世芳3口人,吕国福5口人,尚慧学4口人;窑庄里7户:吕世孝7口人,吕凤平8口人,吕德科7口人,吕桂栓5口人,吕志文5口人,吕国刚3口人,吕来仓5口人;山边上1户吕效儒5口人;坳里九户,吕广前6口人,吕应昌6口人,吕凤石3口人,吕民意4口人,吕社义3口人,吕如意4口人,吕文贵5口人,吕文动4口人,王齐成6口人;大路上一户吕顺福7口人。在外工作的有吕文焕,吕世民,吕凤斌,吕旭郎,尚碎学共5人。包产到户后每户分到一头大家畜,平均每个人口分到2.3亩塬地,当时生产队长为:张为民。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