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杜玉明:武则天与《大云经》和大云寺

2013年09月13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一、武则天的身世

  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在今太原市西南方。其父武士彟在长安当了五年的工部尚书期间,其母杨氏于唐·武德七年(624),左右在京都长安生下了武二囡(即武则天),这是历史上比较公认的。,武德八年(625)八月,武士彟奉调扬州接替李靖做扬州长史,即扬州的地方军政副职。对于一些人认为她出生在利州(今四川广元)的说法不符合史书的记载。

  武士彟在扬州任职到贞观元年(627)外放豫州任都督,兼受使持节豫、息、舒、道四州诸军事,地位在刺史之上。年底,利州(今四川广元)出事,太宗点名,急派武士彟前往安抚,武士彟领命带着妻小从栈道入剑阁,才到了利州治所绵谷。此时武则天随父从豫州赴广元时已4岁,在利州度过了七岁童龄。

  武则天就是自幼随从其父从政处理事务中受到了良好的影响和最初的政治熏陶。加之她母亲杨氏与隋文帝杨坚是同宗,关中六大姓之一,世代豪门,知书达理,不是一个庸俗女子,言传身教,影响到武则天也是礼、乐、骑、射全通,且书法也好,又心信佛教。武则天后来有很多诗文传世,《全唐诗》就录有她的诗40余首,此外还有政论文集《臣轨》、《金轮集》、《垂拱集》等。她这种才华的底子,显然是在童年时期就打下的,这对她后来初入感业寺那段经历的适应性早早地注入了精神上的铺垫,其童年情结不可忽视。

  武则天不是她的本名,是后来人们习惯上的称呼。她的乳名教“武二囡”;直到入宫后太宗赐名“武媚”,民间叫她武媚娘;她在感业寺的法名叫“明空”;她自己把明空二字组合成“曌”,自称“武曌”,宫廷里仆人也称她“武媚娘、武曌姨”。 “曌”字就是她创造的12个汉字(一说16个) ,代替原来的“天、地、日、月、星、国、君、臣、人等字。

  二、武则天与《大云经》

  首先要了解一下《大云经》的来历。《大云经》早有译本,《僧史略》载:此经晋代已译,旧本有“女王”,“天后”等之说。十六国至北朝时期,一是古印度人昙无谶(昙摩忏、昙无忏)北凉时期在敦煌学汉语三年方初译10卷,后在姑臧(今武威)时,遇见沙门慧嵩、道朗携有梵文经藏,深相推崇,慧嵩执笔,昙公临机释滞,清辩若流,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嵩、朗请出诸经,次译大集六十余万言,昙公以涅槃经本品译数未足,又还外国究寻,值其母亡遂留岁余,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部,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部,终续译为三十三卷。现在能看到的有37卷之多,其中有17卷中都提到“有一天女名曰什么什么的14处;有一天女字什么什么的2处,唯有一卷里有一天女名曰净光如何如何等等。薛怀义等编纂的《大云经疏》大概主要取自于此卷。

  《大方等无想经》(《高僧传》记载为昙无谶大师翻译此《大方等大云经》);二是後秦时期竺佛念于长安译《大云无想经》。尽管此本已佚,但有上虞罗氏藏六朝书第九卷,虽缺前半,而从昙无谶译本中亦屡见“大云”之说。所以,《大云经》和《大般涅盘经》都出自天竺,经由于阗传入汉地,并非中国人伪造。

   20世纪之初,敦煌石室内发现的《大云经疏》残卷(当时编号S2658、S6502)两部,与昙无谶所译《大方等无想经》几乎完全吻合。薛怀义不过是依据旧译本,附以新疏,借此阐发新义。因此,武则天颁行的《大云经》,既非重译,又非伪造。

  就算《唐书》等正史之说为伪造。而《佛祖统纪》里说:武后载初元年书敕沙门法朗九人重译《大云经》,不云伪造。今观此卷所引经文,皆与昙、竺二僧译本无甚差异,其符命之说皆在疏中,经文虽稍加缘饰,却不为伪造之。

  我国学者罗福苌、王国维和日本学者狩野直喜称之为《大云经疏》,还有汤用彤根据日本一部1094年编撰的《东域传灯录》而称之为《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更主要的是,多数学者都同意武则天命薛怀义等人编纂的是《大云经疏》,而不是《大云经》。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将其撰者称为“撰疏僧”亦较为恰当。故以称《大云经疏》更为准确合理,不然,释迦牟尼涅槃之前从未留下文字记载的佛经典传本。历代《大藏经》刻印的都是后来的高僧凭记忆撰写的各类经书。何况,汉文译经大都是按照汉语之意而翻译梵文经本成为汉文经本的。由此说来,薛怀义等编纂的亦只能称其为《大云经疏》。而《大云经》释本,主要为借用《大云经》中说:净光天女将君临一国的佛祖预言,并与弥勒佛信仰结合为一体,为武周革命制造舆论而已。

  其次,大正藏等均有收录此经,诸多高僧等认定《大云经》是真经。

  再次,《大方等大云经》说理通透,义理深邃,非不学无数之士、佛门外道所能伪造,甚至非是佛门久学尚不能造的真经。

  再次,虽然《旧唐书·》中有薛怀义等人伪造大云经等记载,附会武则天乃是弥勒下世,利用佛教为其夺得天下掩人口舌。然以上略考,证明《大方等大云经》实乃真经,非是伪经。只不过是武则天的面首为了讨好她,从浩瀚的大藏经里找出这部《大方等大云经》,附会到武则天身上,然后借以制造舆论,为其一统天下助势罢了。

  实际上,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知道有此《大云经》,并且知道里面有一段佛对净光天女说的话,只是她未能全记下来,所以才让薛怀义等查找,并编纂《大云经疏》(即《大云经》的宣讲本),武则天还作了序。这就是封建社会时期政教合一的原因,执政者的政治舆论几乎都是从宗教教理、教义而来。武则天在即将登上皇帝位之前,向全国颁诏令,大力弘扬《大云经》是必要的,更是合理合法,顺理成章。

  只有向全民宣传《大云经》人们才会知道经文里佛向天女说的那些话,只有人们都知道了,才会相信,一旦有人煽起劝进风,就会煽起劝进风潮,时机才算成熟。

  在一些文献记载里记载了当时就出现过《广武铭》,其诗曰:“发我铭者小人,读我铭者圣君。……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还唱武媚娘。……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千秋不移宗,十八成君子。歌曰:非旧非新,交妻为身,傍山之下,到出圣人。”那些“化佛”、“ 光宅”、“ 授记”、“ 八表”等等无不与《大云经》所载菩萨转世典故相吻合。这是通过《大云经》弘扬教育后,当时的人民基本都转过弯来了,才出现的事情。

  武则天看到时机成熟了,只缺个“臣民劝进”。古来做皇帝,无论合法继承还是篡位,都得有这一程序,很少有人无耻到抢了座位就坐的。

  《新唐书·则天传》载:载初元年(690)九月初三,关中耆老900余人自发赶到洛阳诣阙(叩拜宫门)说是要“请革命,改帝氏为武”。左肃政台御史傅游艺值班,此人早有劝进之心,抓住时机,领衔上表。武则天看到了舆论上的破冰之举。她深知得有三劝才行,所以不允。却把傅由七品御史擢升为正五品给事中。

  九月初八,神都耆老、四方蛮夷、道士、和尚1200余人诣阙,请神皇登正位,武则天认为尚欠火候,“谦而未许”。

  九月初九,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文武百官、李唐宗室5万余人“守阙固请”。此时的睿宗迫于压力,上表自请赐武姓。于是,武则天登上宫城正南的则天门,宣布革命,改元天授。“建大周之统历,革旧唐之遗号。在宥天下,咸与维新。”(《全唐文》)

   “天女,当时的王夫人就是你身,你在佛那里听过《大涅槃经》,由于这个缘故,现世能够上天。恰巧我出世,又能听到很深的教义。舍弃你的天身,就以女子当一国之王,得转轮王所统的四分之一的土地……你在过去是菩萨,为了就感化生灵,变现为女身。”

  经文的第六卷《大云初分增长健度》就更直接了,上面写道“我死后七百年,南天竺有一个叫做无明的小国,那国中有条名叫黑暗的河,南岸有个名叫谷熟的城,城里有个名叫等乘的国王,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名叫增长的女儿,她容貌端丽,人人敬爱,遵守佛教的戒律,精心修养不倦。那个国王因为生了这个女儿,所以年成丰收,快乐无极,人丁兴旺……国王突然死去,那时诸大臣就请这个女儿继承王位。”这简直就是说的武则天,只是她的父亲不是国王罢了。

  三、武则天与大云寺

  武则天在高宗继太宗皇位的永徽元年开始,就决计铲除所谓的“关陇集团”,她花费了六年功夫,于永徽六年九月初,胸有成竹地清除了不利于新朝施政的反对派。这期间,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连武承嗣以一块石头忽悠她称之为“赋瑞谶图”亦加以利用,以造祥瑞;建万象神宫也是为了制造舆论;从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造势也是必要的。

  载初元年(公元690)九月初九,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洛阳则天楼宣布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改元天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从此“武周”取代了“李唐”。

  《旧唐书》记载“于690年10月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藏《大云经》,并总度千名僧人,到各地讲解《大云经》”。

  古泾州隋·大兴国寺所藏佛舍利的出土,正是这年10月改建大云寺时发现的。信息传至皇宫,武则天自然大悦,可是她刚理顺帝位,岂敢离开半步!遂秘授大司马孟诜前往实地勘察,确认属实,敕赐汉葬规制金棺、银椁厚葬罢了,不易于大的渲染动作,那样的话,容易转移人们和社会的视线,引起不必要的骚动,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这是大政治家的本能之举。所以,古泾州大云寺佛舍利事,被全国各州大兴大云寺,弘扬《大云经》的热潮和革唐命成功的大喜而淡化了。因此,在《新、旧唐书》中至今找不到有关古泾州大云寺圣藏佛真身舍利的只言片语。就在孟诜于延载元年(694)七月十五日安葬古泾州大云寺佛舍利之后不久,据刘连根《武则天传》说:武则天还任命薛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讨突厥。我认为,也许是武则天让薛怀义借机顺道来泾州大云寺,代她祭拜佛舍利和暗查泾州佛舍利善后事的有意按排。

  武则天童年受她母亲信佛的影响和感业寺的经历,加上宗教合一的政体之故,虔诚佛教,塑像写经,龙门石窟就是她倡导开凿的,她本人精通佛理,据说她曾写过开经偈一首: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首赞颂佛法的四句偈,历千百年不衰,至今仍传诵不绝,许多后世传诵的佛经内皆有此一偈语以惕世人。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金刚经是贯串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这个偈句,从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大手笔。写这种文体不可写得轻佻,也不能写得幽默,需要严谨。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人们都希望寿长,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延长自己的生命?长到什么程度?所以说,这个经偈本身是告诉人们,怎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就连毛泽东都“自信人生二百能年”嘛。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人们需要采用什么办法,寻找那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豪宅建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灭的?这个大坚固力,倒底有没有?要我们本身去实践去找寻。

  武则天从《大云经》里找到了有利于她登基称帝的舆论依据为她所用顺理成章。在各州兴建大云寺,促使了大唐这个时期兴盛佛教之故,亦促成了武则天以女性称帝的千古绝唱。

  由此说来,没有《大云经》武则天称帝简直难以想象;没有武则天,大唐继续兴盛26年之久也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各州大兴大云寺的政教舆论载体的作用,大唐就连稳固都难以想象,更不要说继续兴盛几十年。

  换句话说,没有武则天,古泾州不会有大云寺,也不会有武则天敕赐的金银棺椁佛舍利函;就更不会有今天重建大云寺的可能。

  所以,武则天与《大云经》和大云寺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