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杨德亮:在“公共食堂”里吃饭的日子

2013年06月24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在上个世纪的1958年里,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的鼓舞下,敢想敢干的精神体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处不有,就连吃饭就餐的方式也要体现出革命精神来。记得我们从广播和报纸上刚刚知道河南省一个县在农村大办公共食堂的消息后,我们家乡的作业队也办起了公共食堂。每个公共食堂,设管理员1名、磨面人员2至3名、炊事员3至5名。我们组的食堂里,因为吃饭的人多,所以磨面人员和炊事员都比另外两个组的人多一些。食堂设在一户人家的大院子里,共有5只箍窑,那户人只好搬到了一家废弃的庄子里头去住。其实食堂只占用了两只箍窑,一只供管理员居住并兼作保管室,一只就是厨屋窑了,里面盘了一个安着3只大黑老锅的锅头,全组近200口人的吃食,就是那3只锅里煮出来的。开初,就餐人员虽然有定量标准,但并不严格,往往是超过了标准的,每人每顿两个足有1斤多重的杠子馍,一定超过了1斤面粉,喝的汤是1碗清可见底的白开水。一个喜欢玩笑的社员说:“每顿挨上两杠子,捞来一碗老白干,何不美也!”以后这句玩笑话也慢慢地传到了领导的耳朵里,开玩笑的人也因此站了一回会场。

  一个月以后,公共食堂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最明显的标志有三,一是吃饭不定量,放开肚子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领导们说,那有吃定量饭的共产主义呀。二是饭菜多样化,早上吃蒸馍喝糊汤,上午吃面条,当然蔬菜还是没有的。三是吃饭有了饭厅,饭厅里也安上了高桌子、低板凳,箍窑里悬空着两条细绳子,绳子上夹满了一尺见方的红、黄、蓝、绿的彩色斗方纸张,算是颇有气派的了,社员们显得多少有点儿不自在了,队上的领导们却说,这才算真正过上了共产主义的生活啊。我们几个正在上初中的学生娃娃,听了觉得很不是滋味儿,但又一时说不出应该是什么样子。

  又过了大概一月时间之后,我们都上学去了,那时候,学校也办起了食堂。灶房设在学校后院的关帝庙内,还是几只比队里的食堂大得多的大黑锅,做出来的馍馍不是高粱面馒头,就是高粱面卷卷,喝的还是高粱面糊汤,馒头用嘴一咬一道青茬,最愁人的还是那糊汤里生面核儿里包着的面粉,喝一口就会让人呕吐的。为什么学校的灶上尽吃高粱面呢,听说队上不给麦子面,学校是从队上的仓库里拉粮食,人家给你高粱面已经算是不错了。

  听家里人说,队上的食堂也开始定量了,因为粮食已经花销得不多了。再后来,听说队上连定量的粮食也发不出来了,有时候不得不锁了食堂里的门,让社员回家自讨方便去了。不过食堂还是没有人敢解散的,上级检查时不得不把大家叫回来吃顿装装门面的饭。这样,公社社员们慢慢地开始过起了低标准、瓜菜代的生活。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