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马典俊:官山林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013年06月1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泾川县官山林场前身是1958年8月高平公社组建的社办大湾农牧场,共有14人(农民工),袁治民任场长,有5只窑洞,人畜同住。主要任务是开垦撂荒地180亩,种粮、种草、发展牛羊,其中栽植苹果园28亩,自种自吃。一天干14个多小时,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在有病无处医的艰难条件下向前奋斗着、苦熬着,艰难地度过了生活难关,到了1961年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可以填饱肚子,牛羊发展到150多头(只)。1963年场部搬到西湾生产队,租用该队200亩山边荒地,扩大再生产,工人们住草铺、吃野菜、喝泉水,日夜劳作,到1970年底,已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一年为国家上缴余粮6千公斤。1971年1月该场改组“五七”干校,原场只留工人3名(袁治民、袁玉贤、何四学),其余人员解散回家。主要任务是接收本县干部职工劳动锻炼,一年内共接受劳动锻炼人员200人次。1972年改为“五七”农场,职工25人,其中国家干部1人、工人24人,承担种猪繁育、沟坡改造、果园管理、种粮种草发展畜牧业等任务。到1974年已是10多年的大苹果树,仍然是小国光、红香蕉不结果,只有少量黄香蕉、红玉品种的树开始挂果,整体来说,多年投入没有经济效果。在局总支会上场长雷振福提出了这个主要问题,史九学局长答复派技术人员。

  1974年9月,当我接到调令,次日离开县国营苗圃,乘车到县“五七”农场报到,当天就去大湾果园边看边调查,后又到西湾、前山等进行走访,寻问了一些社员,方知地方病(大脚把骨)流行。大多数农户领着孩子住在高平原上,主要预防大脚把骨病,同时孩子上学也方便。对山地地块稍大一点的采取远耕作业,耕种来一次,收割来一次,都是广种薄收,每亩小麦产量30公斤左右。又窄又不平的地块就成了撂荒地,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道路被冲毁,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不堪入目。经过三天的反复思考,产生了在农场的基础上扩建为泾川县官山林场的计划,在全场职工会上作了汇报,赢得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会后写了林场规划:场长负责制,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贯彻到林牧业各个生产环节中去;下设科研生产小组、场办林业技术学校、气象观察站、医疗室、小商店、电影队;编制100人,抓好现有28亩苹果园高标准技术管理,1975年收入1.5万元,逐年2—3万元;再扩建300亩,5年挂果,6年生果树经济收入3万元,8年生果树经济收入达到9万元;育苗400亩,每亩产值500元,每年产值达到20万元;种粮300亩,每亩产100公斤,每年产粮3万公斤,能达到自给有余;种草400亩(苜蓿、草木栖、沙打王),以供牛、猪、羊饲草和培肥地力用;营造4万亩林,分4年完成;购置机械,采用铁牛55拖拉机耕地,育苗、种粮经济效益还能提高20%以上;办好县林场,带动社队林场的发展,5年后全县林业就会有很大起色。送到局、县领导看后,县委副书记张清海找我谈话,内容大体是:有人说官山山地干旱草荒,栽树不活,育苗不长,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我说干旱是现实问题,春旱伏旱年份多,秋季雨水就会多,深耕蓄水保墒,可以改为秋季育苗造林,就一定能成活生长,再说能长草的地方就能育苗造林,应先深耕灭草熟化土壤后育苗造林。张清海副书记听了满意地笑了笑,他说下决心要把官山变成(陕西)永寿梁(刺槐林)!我的回答:尽职尽责把育苗造林技术工作做得更好!

  1974年10月,在原五七农场的基础上,兴建全县第一个人工林场,即泾川县官山林场,职工35名。位于官山沟流域的高平原北畔,南高北低,坡度平均20度,海拔1030米,场区所辖3沟2梁6面坡,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荒山荒沟45600亩。场部设在中沟东西梁中段,距县城21公里。官山林场挂牌成立后,对原官山大队6个生产队的380多人进行搬迁安置,接着对生长着的各类树木,由双方代表参加,逐棵折价造册登记,各执一份。后来用造林补助款付清。

  1976年10月19日至25日,县委动员全县人民打了一场官山农田基本建设的大会战,参加人员13976人(其中县级领导8人、各部领导15人、公社领导35人、脱产干部321人、大队干部263人、生产队干部903人、群众12431人)。整个工程经过7天会战,移动土方123.9万立方米,修成梯田、水平沟1600多亩,道路10条21公里,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撂荒地、沟壑不平地,变成了层层梯田平又展、绕山道路宽又敞的新官山,给育苗、造林、机耕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官山林场最紧要的任务是育苗和造林工作摆在首位。要过河先搭桥,要造林先育苗,重视加强科学育苗生产,坚持自采自育自造的“三自”方针,同时逐步引进优良品种。从1975年至1985年春,累计育苗面积达到3590亩,累计生产各类苗木1443.8万株。1978年苗木自给,1979年达到自给有余,到1982年春累计苗木收入8.33万元。除本场造林自用900万株外,支援供给全县社队和外地苗木543万多株,不仅支援了全县造林绿化,而且增加了经济收入。

  官山造林,1975年春是欠款定购本县合道林场刺槐60万株,在本场东沟坡洼上,以每亩66.6株密度,挖坑栽植刺槐林,因阴坡湿度较大,栽植深度超过原深度6—10厘米,用镢头砸实,就可以了。进行演练造林两个关口(一深二砸实),其结果成活率达到100%,此次造林面积100亩。1976、1977、1978年,南原6社春季都在官山造林大会战。当天来当天就回去,像高平、罗汉洞、泾明3社都是天不亮就走到造林现场,挖坑栽树,带上玉米面巴巴子,中午饿了啃玉米饼子,由场里烧开水、米汤、调和汤,专人担挑子送到造林现场给群众喝,干到天黑就回去了。远一点的社,就带行李住在西沟、中沟、东沟旧窑洞里,自带干粮,林场派专人供应开水、米汤、调和水。晚上还能看电影,场面与改土会战相比不差上下。

  造林规格技术指导油印材料发到生产队,最大的特点是用沟渠里水,与根部打泥浆,以防根系水分散失,并深挖坑,把苗木根系栽到深房湿土里,埋土超过原苗土印子10厘米以上,砸实即可,成活有保障。共造林45600亩,栽树698万多株,成活率达到96.7%。其中刺槐林44000亩,680万多株,泡桐、紫穗槐乔灌混交林1000亩,植树17.7万多株,经济林苹果、柿子、核桃、水蜜桃共600亩,栽树0.3万多株。

  场长王立悦不但爱学习政治,而且肯钻研业务,在学习班上带头提问工人,答不出来的就当场给以辅导,这说明他记忆力好,领会快,每学习一项技术他带头参加实习,并能给工人作示范。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也认真学习实践,掌握操作技术。在王立悦同志任场长期间,每项技术工程,科技组的我和王云都会作出工程设计方,由场长王立悦签发命令书,并和技术干部共同作示范。合格后再铺开工作,使每项科研生产都能全面展开,凭生产劳动定额,他带头参加。副场长袁治民代表工人,技术干部参加的示范结果走低限额,让工人都能完成任务,一大部分都能超定额领到奖金,很受欢迎。关心工人生活,多种蔬菜,收一点种子费,还杀猪宰羊改善工人生活。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买了一台黑白大电视放在餐厅让人们看,能了解国家大事。也用拖拉机、汽车把工人送到独店等外地看戏,到崆峒山游玩!职工反映说:王青天来了!还带头割麦,脏活累活他都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青年割麦都超额完成领奖金,夸赞王立悦是好领导。

  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了针叶与阔叶,乔木与灌木,经济林与用材水保林相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优良树种的合理搭配,开展花卉和中药材栽培,给官山林场面貌创造出一个林茂花香秀丽动人的好去处,陆续引来了中央到地方各界各部门的领导、专家们的来访!

  官山林场现存面积21400亩,中途把初步形成的幼林,无偿退给林场周边生产队24200亩。1976年12月全场职工125人(其中含知青25人),现在职工74人,其中在职职工63人,离退休人员11人。森林覆盖率达到93%,水土保持在83%以上。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