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刘忠义:大战红河川纪实

2013年06月17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红河乡因水而得名,位于泾川县北部,距县城38公里,和镇原县上肖、屯字等乡镇接壤。全乡有8个村、50个村民小组、2009户、8379人,总耕地31000亩,其中川台地8000亩。境内地形狭窄、沟壑纵横、粱峁林立,自然面貌奇特。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不足2公里,有句民谣“红河川绺绺天,出门不上坡就爬山。”

  半个世纪前,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曾进行过一场万人水利大会战,对当时只有4600多口人的红河川来说是史无前例的。50多年过去了,参加过当年会战的人大多年过七旬,但他们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1958年,我县开始宣传贯彻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同年经国务院批准灵台、崇信两县并入泾川,三县合一。并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原北原地区的党原、玉都、合道、丰台、红河、荔堡、问城七乡镇合并成立了玉都人民公社,又叫工委,王瑞林任书记,何志明、景育英任副书记。为了贯彻落实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当时的县委、县人委多次召开会议开展整风,反右倾、鼓干劲,提出“奋战一年基本改变泾川面貌”,苦战三年上《纲要》(亩产400斤)四十条(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五年过黄河(亩产500斤),八年跨长江(亩产800斤),十年实现千斤县”的计划。并提出三水(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齐抓,三田(山川原)齐灌的口号,动员全县50%的劳力投入水利建设,全县迅速掀起了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建设竞赛活动。南原搞大口井、川区治理泾汭河,北原玉都公社提出治理红河川。确定治理方案时,曾有人大胆设想在红河川口打一座栏河大坝,既可淤地,又可畜水发电、引水上原,经勘察工程量太大无处取土,加之下游几个村要搬迁,予以否定。最后确定在红河上游的李家咀(属镇原县屯字镇下郑村)打一座长60米,高、宽15米的栏河坝,然后沿河南岸开挖宽深各4米的水渠,经镇原地界4个组约10华里,将水引到红河乡柳王村王家村民小组后,在王家河边追夯长50米的大梁架渡槽引水过河到达柳王坪西组,再沿北山根开挖同等宽深的水渠,将水分流,建南北干渠。南渠沿南山根开渠直引入川口,长约50华里。北渠将水引到罗汉洞乡中村周家坪,全长约60华里,再通过提灌引水上原。设计在红河乡沿川道可灌地10000亩(含罗汉洞乡2000亩)。工程分两期修建,计划三年完成。一期工程除完成大坝、架好过河渡槽外,将南北渠修到龙王桥村刘家沟组止,长约30华里。战斗口号是“红河人民吼一吼,定叫地球抖三抖”,“脚踏地球手掰天,誓将河水引上原”。具体施工要求是:逢山开渠,逢沟打坝追平,逢河架槽通水(北渠脱沟、庙沟西大沟架渡槽引水),一期工程计划两年完成。南北渠途经24条沟(南渠10条,北渠14条),其中重点沟4条:柳王麻子沟、吴家二房沟、龙王桥袁家沟、塚子沟。这4条沟工程量大,1958年9月动工,每沟500至1000人。全县工作于1959年8月份动工,玉都公社由何志明书记分管,实行军事化管理,总设民兵营,按原乡、村、组设连、排、班。工程总指挥谢正藩(荔堡人),副指挥牛兆祥(玉都人)、张生玉(丰台人),指挥部(营部)设在柳王村坪西组“脱皇上”的宅院里,1960年迁到龙王桥水磨坪组(乡政府所在地)。玉都以上乡在渠首及镇原地界施工,丰台、荔堡、红河、问城在红河柳王至龙王桥刘家沟段施工,其中红河人以炸石备料、追过河大梁为主,梁底部全用石块砌,顶部用土追(部分大梁至今还在)。除四个重点沟年前动工外,全县工程1959年8月动工,1960年5、6月停工(因生活紧张和政策上反平调诸因),历时8个月,总投劳力10000人(全民总动员,户户齐参战,真正上劳力数不详),移动土地石方近千万方,栏河坝、跨河梁基本完成,开挖南渠30华里、北渠20华里,均按计划修到龙王桥地界。南北渠所经过的24沟,追平的三分之一,其余均追止一半,可惜停工后无人养护,陆续被洪水冲毁,至今完好的有6条沟,如吴家二房沟、龙王桥塚子沟淤了近百亩坝地,压了芋子,前几年给群众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尤其二房沟坝,以坝代路,成为连接川上下的交通要道。据参加会战者和70岁左右的老人回忆,1959年后季至1960年前季红河川热闹非凡,全川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白天人流如潮,人声喧哗。晚上灯笼火把,全川通明。打夯叫夯声时起时伏,日夜不停,几十条沟同时追坝,用夯量大,石夯备不急,采用硬木做夯,当时没有电用灯笼火把照明,人均一斤粮,一排办一灶。工程按连排班分任务,按人定方,当日结算,并设流动红旗、白旗,十天一评比,超完任务者插红旗受表彰,拖欠任务者插白旗受批评,直至任务补齐方可拔掉白旗。宣传工作很重视,玉都公社有文工团定期到工地演出,连排有宣传员自编顺口溜,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如袁家沟坝女青年王桂叶干活踏实迈力,给她编的顺口溜是“王桂叶干劲欢,丢土就像吃鸡蛋”。对偷懒、散布消极言论的组织到一块,劳动锻炼改造思想。按当时说法,土地既是改天换地的战场,又是改造思想的学堂,原县法院院长马德良、王村书记戴志敏均到红河锻炼过。

  1959年冬在修红河塌山洼水渠时,不慎被冻土塌死了4个人,其中3个是丰台人,为大战红河川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公社书记何志明为其主持开追悼会。

  红河水利大会战,虽然半途而废,但声势之大,参战人数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在我县尚属首例。尤其跨县追坝修渠实属不易,特别是北原7乡镇,上百个村,600多村民小组齐心协力自带口粮,吃住在工地,吃大灶,睡麦草铺,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当时无先进运土工具,能用手推车把百米长、数十米高的沟坝追起来令人赞叹,而且是我县北原社员在吃定量粮的情况下,其勤劳朴实、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热爱社会的精神值得后辈永远学习。尽管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理念劳民伤财,盲目蛮干,所修的工程半途而废。

  红河大会战结束后,1962年红河人在下游搞水过面,将水引入原南渠修20千瓦的两个小发电站和三台水磨,在没有大电的情况下解决机关照明和群众磨面问题,使当时原区人刮目相看,也算是红河水利大会战为后人带来的实惠。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