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泾川写艺>人文信息 >> 正文内容

泾川书法家许恒丰

2013年05月19日 来源:作者原创 点击数:

许恒丰先生

  许恒丰,甘肃泾川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先生为泾川中街小学41届毕生,1943-1945年在该校任教,50年代任泾川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是泾川著名的书法家。

  我对先生还是有些印象的,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家在安定街(当时叫新建街)的住宅因邮电局扩建而拆迁,临时租住在学院街(踅街)靠近小南门附近的一处名叫“党家”的大杂院内,恒丰先生当时就住我家斜对面,是他家老宅,所以回家时常能照面。(许家是县城的大姓,许多亲族都住在这一块,其中有我的小学同学许聚宝和后来认识的一位网友zhshwx05女士)。

  但对先生的了解,主要还是因为他和父亲是好朋友的缘故,曾帮过父亲好多忙。父亲晚年曾整理过他的两部书稿--《怎样画玻璃画》和《皮影造型设计图稿》。两本书的文字誊录工作都是由许先生帮助完成的,清一色的馆阁体小楷,足见先生的书法功力。

  先生的大字写得很好,但我见到的只有一幅,那是父亲刚退休,壮志未酬,雄心未泯,借了朋友银行樊长青先生在解放路(巷子)一处大宅院的下庭房,布置了一间工作室,准备发挥余热,让我给他找幅对联装点画室并抒怀。我给他推荐了曹孟德《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感叹人生苦短的千古名句,很对他老人家当时的心境。父亲便请许先生写成了两祯条幅挂在案头,这幅字我是多次见到过的,书法结字古朴遒劲,有魏晋风骨,印象中和他的小楷截然不同,应该是先生的精心之作,上乘之作。

  可惜这幅字并未保留下来,我估计是在父亲去世后,继母请人搬家时就没有从樊家画室收走(因当初老太太坚决反对我们兄弟参与搬家,所以我们都不在场),她们不懂得,遗产再珍贵也难免被湮灭,又有什么办法呢!

  由此说一个题外话,在如何保护父亲遗作问题上我自已受到了家乡一些人的无尽责难和误读,直至现在还有人以不屑的态度和语气谈论当年我们带走父亲遗作这件事,不知这些朋友是否想过,假如当初我们顾忌人言可畏,不作以优厚经济条件保障继母生活而换取父亲作品的努力,而将其随波逐流的留在泾川,由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保管,现在会是个什么结果??大概和许先生的条幅下场差不了多少!!

  具体地说话就长了,在父亲去世后,县上曾有一种舆论认为父亲的遣作应该留在老太太处,由儿子保管似乎大逆不道?这其中即有早期老太太的宣传和推波助澜,也有许多缺见识者认为那是一笔财产,世俗的认为应该由弱者继承。如2003年我大哥去世,我带着孩子去奔丧,在泾川刚下车,就被一人拦住说:我是xxx(原平凉某某馆馆长,泾川人)的弟弟,你把你父亲的画卖完了没有?那可是价值连城啊!卖了钱给你继母给点,老婆子挺可怜……想来此话绝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它代表了坊间对此事多年来的耿耿于怀。在这里我并不想多说老太太的事情,因为那都是局外人的自作多情,在泾川平凉只有她和她的家人亲戚知道自已的生活过的还不错,即便在她去世一月后还有汇款送上门呢!局外人只看到孤苦零仃的表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按现俗说,她和亲女儿住在一起是最合适的,但她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宁愿一个人守在县城,我们曾几次给她雇了保姆,都被她辞退,过惯苦日子的人就是这种习惯,要不怎么说母爱伟大呢?别人就不要空洒“英雄”同情泪了!

  我正经要说的是那位自称是刘馆长弟弟的人只是人云亦云的说父亲的画作价值连城,但他并非知道那只是艺术价值的评判,并不等于作品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银子,何况世间还有不爱银子爱父亲的儿子呢!还需说明的一点是,竟管后期老太太和我们相处的不错,但从根本上讲,她并不是父亲精神遗产的合适保管人,事实是当年我们也给她留了部分父亲画作,有玻璃画的全部和许多版画作品,还有一把父亲自制的古琴等。但在2010年老太太去世后,家里唯有四面墙壁,其他是空无一物!你能向谁询问这些作品的最终流向呢?

   2011年,因我四弟在泾川置业,得有条件回故乡小住数月,彼时已是县上许多书籍,杂志,网络都已应用我们所保存下来并通过互联网提供的父亲作品在宣传泾川而令泾川人民获益时期,我思忖乡人对我们当年采取断然措施保护父亲遗作会有一个较正面的评判,但事实并非如此。滞泾其间我曾和当年父亲的一位年轻同事,现已是县城功成名就的画坛大腕在电话中聊天,我向他询问父亲一些作品的可能去向?他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你父亲的画在泾川怎会有?不是都被你们带走了吆!这句回复令我影响深刻,作为县一级文化名人都不能正确评判历史事件和功过曲直,何况一般世俗大众呢!所以,我当即就反驳他:假如当初遗作是留在了县上,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他似乎有所醒悟,说:那可能大部都不在了!

  泾川大腕说:你父亲的画在泾川怎会有?还有另一个误导,那就是当年我们带走的父亲画作仅仅是他为拍电视片准备的很少的一部分内容,而他长期在泾川工作,创作的许多作品都留在了泾川及其周围,但几十年来这些作品能露面的却鲜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被无意毁坏了!举一个实际例子,父亲去世后的当年国庆节,县上决定为他举办遗作展,要求由我负责筹集展品,其时父亲的国画“崆峒四台”四条屏缺了《西台秋色》,事前他曾告诉我这幅画被一位姓宋的朋友要走了,为了将这四条屏凑齐,我跑到飞云宋先生的乡下老家,看到《西台秋色》被贴在上房内的土墙上,四周用五、六枚大铁丁直接钉在画心中,画面已被烟火薰的发黄……宋先生是县上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又是书画爱好者和父亲的朋友,收藏方式尚且如此(他们认为这是最恰当的安排,所以我没有责怪他们的意思),何况他人哉!

  有句歌词是“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评?”我把它略改一下,“担当了当前事,何计众人评?”就很能反映我对此事的感受,如果抛弃了世俗的偏见——也就仅仅因为老太太是我们的继母,这就给许多好事者有了制造闲言碎语的空间,其实他们也就图个嘴头痛快,未必有人真正关心父亲画作的保存及其意义。如果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就完全是另一个评判了,如当时我的一位朋友知道此事后就说:作的对,成大事者不束小节,尽大孝者不计恶俗,保护好老人的作品是最重要的!

  许恒丰先生的书法--郭志远《皮影造型设计图稿》序


相关新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