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寻根专栏>安定堂『胡姓』 >> 正文内容

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

2013年05月12日 来源:网络 点击数:

  天下胡姓出安定,这是广泛流传在中华百家姓著作、百家姓杂志、姓氏网站上的标题。近年来,总在无意之间,有“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胡姓郡望、安定郡望声望最高、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郡、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了后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响亮的堂号,“安定堂”成了胡姓的突出标志,安定堂:源出安定郡,胡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后世的胡氏子孙往往喜欢归宗于安定,安定胡姓成为最为庞大的分支”,以及南方的《安定胡氏族谱》,南方的安定书院等姓氏文化信息强力撞进视野,摆脱不得,挥之不去。

  安定即泾州,泾川是安定郡、泾州的治所。虽然安定郡在西汉初治高平(今宁夏固原),但在东汉己迁至甘肃泾川,从此就一直未离开泾川。另外,临泾也在甘肃泾川。所以,泾川占尽了安定郡、泾州无尽的历史风光,泾川在当代也成了安定郡、泾州的代名词。如此密集得有震撼力的“天下胡姓出安定”文化信息互动在当代时空,当泾川人知道之后,完全有责任关注这一历史文化,文化历史。现将无数姓氏著作、姓氏网站上关于“胡姓与安定”及关联的篇章摘录如下,这仅仅是无数胡姓姓氏文章组成的书林一叶。

  网络劲传:天下胡姓出安定

  《明宗网》《中华百家姓·胡姓》载:安定胡姓:天下胡姓出安定

  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在唐代以前,胡姓郡望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是汉代设置的,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甘肃泾川)。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个望族。

  安定胡姓出过不少人物,其始祖为《晋书》中记载的胡遵。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6个儿子,最著名的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了镇南大将军。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姓、范阳卢姓、太原郭姓、河东柳姓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唐宋以后,安定胡氏一部分胡姓人迁到河南新蔡,另有一部分迁往泰州如皋县。宋代著名学者胡瑗就出于这个宗族,别人称他为安定先生,《安定临泾胡太后家族世系表》共三十世,始祖为胡遵。第二代胡奋之女胡芳为贵嫔,第六代胡国珍之女选入掖庭,为充华世妇,生子元诩。元诩即位后为孝明帝,尊生母胡氏为皇太后,她临朝听政,权倾朝野。第七代胡盛之女又当了孝明帝皇后。

  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就是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西晋永熙至永宁太年间(290-302年),胡奋的裔孙胡哲从宿迁复迁至武陵石公桥。这时期,安定成了胡姓的一个重要郡望地。安定的胡建以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扬名于世。

  胡建(?-公元前86年),字子孟,西汉河东(今晋南地区)人。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公元前97年),胡建在禁卫军中担任代理守军正丞。当时的监军卸史违反军纪军规,为谋取私利,私自派人将北军军营的垣墙打通,与社会上做买卖。胡建先斩后奏,将监御吏斩首示众,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汉武帝末年,胡建出任渭城县县令。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常常出入于此,难于治理。胡建不畏权贵,严惩恶势力,保护百姓利益。当时,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孙女是昭帝的皇后,其父上官安与昭帝姐姐的情夫互相勾结,作恶多端。京兆尹樊福对他们的不法行为常有箝制,被视为眼中钉,惨遭杀害。而刺客就隐藏在昭帝姐姐的食邑地渭域的住宅中。胡建派兵包围其住宅,搜捕刺客。昭帝的姐姐依仗权势,不但不交出刺客,还唆使仆射弹劾胡建派巡城之人伤杀了她的家奴,用箭射她的甲第。上官桀下令逮捕胡建。胡建愤懑不已以自杀表示抗议。当时,京城附近官吏百姓都为胡建鸣不平,特为他立祠奉祀。安定胡姓将胡建奉为始祖。

  《胡姓史话——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黄启昌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载:

  战国以降,胡姓子孙开始了为求得生存发展而四处播迁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到东汉以后,胡氏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南北朝时期,是胡氏姓族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时已崛起了与王、卢等门阀士族相抗衡的安定胡氏,而以刘宋名将胡藩为代表的江西奉新华林胡氏也开始崭露头角。安定胡氏以北魏宣武胡太后为代表,合门显贵,历数代近200年而不衰,成为胡氏最早的著族。因为这样,安定成为了后世胡氏最普遍也是最响亮的堂号,“安定堂”成了胡姓的突出标志。

  百度网《胡姓》载:

  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历史名人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1、郡望

    安定郡:①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

    2、堂号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互动百科网》《胡姓.姓氏源流》载:胡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安定郡:①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2、堂号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胡遵,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3.胡姓·得姓始祖

  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云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4.胡姓·迁徙分布

  胡氏的起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

  5.胡姓-历史名人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6.胡姓-宗祠对联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淮海家声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130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寿齐九老;

  名列四真。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淮海家声远;

  苏湖世泽长。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胡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经讯百科网》《胡姓——文化名人之姓》载:据考,胡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安定郡(今甘肃)。

  胡遵  

  三国时魏国征东大将军,参加了东兴之战。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

  胡遵(?—256)安定人。司马懿的重要将领。先后担任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车骑将军。

  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

  《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胡烈儿名渊,字世元,遵之孙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子奋,字玄威,亦历方任。女为晋武帝贵人,有宠。太康中,以奋为尚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弟广,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并州刺史。广子喜,凉州刺史。渊小字鹞鸱,时年十八,既杀会救父,名震远近。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奋,﹙?—288﹚字玄威,西晋皇室外戚。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其父胡遵是曹魏车骑将军,封阴密侯,是个官宦世家。早年,胡奋效力于军中,当司马懿率领军队征讨辽东时,胡奋以白衣侍从身份随军出征,深受司马懿喜爱。后拜官校尉,再出任徐州刺史。与路蕃将军联合,平定了匈奴刘猛发动的叛乱活动,建立了赫赫军功,升迁为征南将军,散骑常侍。胡奋晚年好读书学习,文章写得很好,名声大,而为官所到之处,口碑颇佳。西晋泰始末年(274),其女儿被选纳入宫,被晋武帝立为贵人。因此,晋武帝对胡奋十分信任,先后官拜左仆射、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康九年病逝。父亲胡遵,子女胡芳,兄弟姐妹胡广胡烈,  晋将。曾参与镇压了诸葛诞的叛乱,出任平南将军参加讨伐东吴。《三国演义》中,胡奋反对对杜预的急进策略,但是被“应该利用破竹之势”驳回。这是故事、演义,不是历史事实。

  历史评价:《晋书》:操履无违。愚坟毕礼,杨门致讥。《晋书·胡奋传》: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

  胡质,字文德,淮南寿春人,魏文帝时,官至东莞太守、荆州刺史,后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

  三国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9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为官清廉,不经营家产私业,家中没有多余财产。

  小典故:张辽,曾经护军武周产生了隔阂。后张辽通过刺史温恢欲与胡质交好,胡质以身体有病为由拒之。一次,张辽见到胡质,问:末将一心一意想同您交好,为何先生对我如此冷淡呢?胡质说:古时候的人交朋友,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所以才能长久相交。武周身为雅士,以前将军称赞武周不容于口,现在因为一点睚眦之恨,反成嫌隙;何况我胡质才识浅薄,怎么能保证友情常在呢?因此不敢与你交往。张辽听了胡质的话,很有感触,于是主动和武周复交。(见《三国志·魏书二七》)。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中国婺源网》《故园徽州网》载:清华胡姓源流

  清华,是婺源古邑治所在地。《徽州府志》、《婺源县志》按《清华胡氏统谱》卷首《谱序》中记述:“我胡氏,……传至二十一世有曰计宁,以武略进身仕汉为车骑将军,景帝时封安定郡君,其子元善亦袭爵,故胡姓称安定郡者,从此而始也。”由于胡姓子孙在安定郡繁衍兴盛,族人遂以安定为郡望。“胡姓之后,历秦至汉渐以茂大,及唐宋而繁昌,棋布于天下。”对清华胡氏源流,旧谱在排列远祖世系时,尊虞舜裔孙阏父为一世鼻祖,其子胡公满为二世祖,……延至胡曈止,共六十三代。对胡曈其人,《清华胡氏统谱》载:“曈,又名炼,字叔明。仕唐为宣歙府尹,致仕家居(歙县)黄(篁)墩。后黄巢犯宣歙,公应诏起义,集壮士守御祁门,屡战克捷,取巢兵于宣歙境上,升为浙西节度副使。……有子七,一曰康,字寿康;二曰宁,字福宁;三曰仁,字聪仁;四曰宅,字广武;五曰惠,字靖惠;六曰珍,字茂珍;七曰学,字学辉。……光启中,公以子(胡)学有功于朝,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廪给二品。”

  胡氏迁居清华是在唐末,始迁者系胡曈第七子胡学。谱载“唐散骑常侍学公者,由黄(篁)墩徙居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常侍胡始迁祖”可为明证。对胡学迁清华,《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有更详明的记载,是谱曰:学公,字真翁,号东山,行十八。生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登郑从谠榜进士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诏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致仕,由黄(篁)墩徙居古邑婺北清华,是为清华始迁祖。天祐丙寅(公元906年)卒。

  《泸州论坛网》载:今日甘肃泾川县,是汉代安定郡的首府。《元和姓纂》记载:“安定,汉有胡广居焉。”胡氏从此名显于世,天下胡姓人家的祠堂,大多以此郡望为号,叫做“安定堂”。南北朝时期,北魏宣武皇太后出自安定胡家,胡姓家族成为皇亲国戚,阖门显贵,两百年长盛不衰。隋唐年间,安定胡氏子孙远离这方故土,开拓新的天地。其中胡奋的后裔迁到河南新蔡;南朝刘宋大将胡藩的后裔迁向江西,演变成3派,一派居住今日河北的威县,一派居住安徽的合肥,一派迁到江西华林,人称华林胡氏,成为豫章(江西)望族。

   《新浪读书》》载:陈胡公妫满之后的世系传承,有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胡公—申公—孝公—慎公—幽公—武公—平公—文公—桓公—宣公—穆公—共公—灵公—成公—闵公—衍(迁阳武避难生琏、)—公(始姓胡)—澄—贵—鳞—弘—武—怀—安(迁四川临邛今邛崃市)—鉴—源—景—昭(迁回河东)—建—涵—文—敏—崇—刚(自河东迁华容今湖北监利)—玄成—聪—普—贡—广—平—班—辛(讳敏字通达迁安徽寿县)—质(官安定率于安定)—奕(守墓于安定成为安定人)—尊(安定人)—奋(安定人)—喜(从安定迁宿迁)—哲—彬—履—怀宁—隋—任仲—藩(从宿迁迁豫章华林今江西奉新华林)。

  汉时,安定有胡建,后汉有太尉胡广。晋左仆射胡奋,裔孙国珍为后魏司空,其女为宣武帝之皇后。胡姓多以新蔡、安定为郡望。胡姓后来南迁,还有融人瑶族而成为瑶族十二姓者。据淮阳陈氏族谱民国四年十九世孙殿英所写陈流考称:楚灭陈国后,闵公迁阳武,生琏。与公字汝清,始以胡为姓。生澄。广州市胡海先生为调查全国安定《胡氏族谱》,从一九九一年八月到一九九六年九月,自费踏十三个省,遍寻资料,古稀之人,历千辛万苦,从中华民间之浩翰家谱与史料中,做出结论,归结为:陈国二十世公,被楚灭陈时杀害。两个儿子逃往阳武户(今兰考城北陈村)避难,其中讳法章,字衍,谥襄,娶朱氏,生子二:长琏、次与。琏顶满公爵号姓陈,淮阳郑州等。以上仅仅是虞舜长子商均一脉的传承世系。

  《孝感槐荫论坛》载:胡氏的繁衍迁徙与杰出名人

  楚灭陈,胡门惨遭国灭大祸,陈湣公胡越虽有19个儿子,但悲哀的是,多数是以国为姓而姓陈,真正继承始祖谥胡为姓的只有叔侄二人:一个是六子胡澄,一个是长子胡衍的儿子胡玙。胡衍(字襄)逃奔阳武户牗(今河南南考县境),后成为陈氏阳武堂之始祖,他的三个儿子玙、琏、璋中,只有长子胡玙另立门户以谥胡为姓。胡澄则历尽千辛万苦,逃亡1700多里,最后落籍开发繁衍于安定郡(今甘肃),为安定堂胡氏之始祖。这就是胡氏最大的堂号――“安定堂”的由来。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今甘肃)、新蔡郡、淮阳郡(今河南)、吉州郡(今江西吉安)等。历尽磨难的、幸存的“叔侄”两支“满公”胡氏嫡脉后裔,虽由王公贵族废为庶民,却其志不堕,在漫长的奋发自立中,不屈不挠的繁衍发展。

  仅以安定堂为例,从21世澄公至64世藩公之间,先后有7人封王,8人封公、封候,20多人晋为将军、太守、刺史、三公九卿,还有4位皇后和太后。

  这期间最出名的贤臣是满公的第46世孙胡广(字伯始)。北宋文豪司马光,在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我国仅次于《史记》的又一部大典)里,有一篇“万事不理问伯始”的故事,所记述的便是胡广的辉煌业绩:胡广活了81岁,初时以“廷试(殿试)第一”而入仕,后“五迁尚书仆射”(丞相)、历仕六帝”(东汉时安、顺、冲、质、恒、灵6个皇帝),为官31年。这31年中,是东汉王朝的“多事之秋”:地震、水害、蝗灾连年不断;外侵、内乱、盗贼干戈不息;皇帝人人年幼,太后个个干政,外戚宦官邀宠争权;导致国无宁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胡广就处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中,不仅能全身远祸,而且始终稳处“三公”之位。因为他“为官勤慎、清正廉明、秉性中直、练达事体、明解朝章”,以至京师百姓歌谣赞云:

  风风雨雨非耳聋,是是非非明心中;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可见胡广的声望才德能左右皇帝,左右天下。后来三国时孙权之父孙坚就曾为胡广作过“墓志铭”。

  《华侨路茶坊网》载:胡姓的郡望在唐代以前,主要在安定、新蔡两地,其中安定声望最高。安定郡在今甘肃。安定成为胡姓著名的郡望是在两晋时期,据《元和姓纂》记载,西汉时胡建始居安定。胡建曾任安定太守,"出门名户,占系陈国",即为陈国胡公满的后裔。东汉时,太尉胡广为安定人。三国时,魏荆州刺史胡质为安定人,其子胡威为青州刺史、平春侯,又迁居淮南。安定胡氏历经两晋,世代官宦,权倾朝野,由此安定胡氏名闻天下,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姓最为显达、最庞大的一支。

  南朝时,刘宋名将胡藩居江西华林(今江西奉新县西南),胡藩有60多个儿子,经数十年繁衍,成为当地大族,胡藩为华林胡氏始祖。自胡藩历24世,传至唐代胡魁,历任饶州判官、侍御史等职,胡魁有5个儿子,分居5处,蔚为华林五宗,华林胡氏走向兴盛。

  《教育在线网》: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阳郡、吉州等。安定郡为汉设置,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时移治临泾(今甘肃泾川),西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此支胡氏,开基始祖为汉武帝时守军正丞胡建。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置郡,治所在新蔡,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此支胡氏为安定胡氏分支,开基始祖为西晋尚书左仆射胡奋。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置淮阳国、惠帝后改为郡。辖地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吉州为隋开皇十年置州,唐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相当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城及安福、永新等县地。胡姓堂号有“安定”等。胡姓最初主要发源地以今河南淮阳一带和今安徽阜阳一带为中心,汉代时开始向西迁入陕西、甘肃,向北迁入山西,向东迁入山东,后南迁入湖北、江西。其中,迁去甘肃省境内的胡建一族,后汉时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成为后世各地胡氏衍生的主要来源。隋初,胡氏在安定一带繁衍发展形成望族。其后裔胡奋在曹魏入晋以后,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使其家族更加显盛,后来在今河南新蔡繁衍,成为当地一望族。五代南唐时,胡氏一支曲醴陵(今湖南省东部)德善乡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苏南京),其后裔以江西为中心,向西向南不断迁徙发展,进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晋末年迁入福建。后胡氏由福建迁入广东等地。

  《潮州网》载:﹙彰化﹚永靖乡,胡姓是本乡第九大姓,在本乡人口约有一千人。其主要分布于仑美村,占该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他地区,如四芳,福兴,永西等也有些胡姓。胡姓乃妫姓之后,帝舜之后,传至虞阏父,周初为陶正,周武王时,封其子虞满於陈(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卒諡胡公,号胡公满,其后子孙以諡为氏。胡氏,发源於今河南淮阳一带,子孙遂渐向各地播迁。三国时,魏阳陆亭侯胡质,子平,春胡威,卒於今安定,迄於隋初,胡氏为安定望族。本乡胡姓大多以“安定堂”为号,便知根由。嘉庆十八年永靖建街市的契约书中,胡姓有胡世俸参加。

  《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9卷6期载;“徽州胡姓之“真胡”和“假胡”,徽州的胡姓有“真”、“假”之分。“真胡”源于胡公满,周阏父为陶正,生子满。满后来封国于陈地,死后谥胡公,后裔便以谥号为姓。“真胡”的郡望在安定郡。故又称“安定胡”。徽州的安定胡最早在东晋时由山东迁入,梁朝黟县胡明星曾修建有柏山蝎,为黟县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徽州历史上的名人胡宗宪、胡光墉就属于“安定胡”。

  《太平洋电脑网》载:胡姓人在上述的不同时期得姓以后,便开始向全国各地播迁。魏晋时,胡姓中出了胡质、胡威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以安定为郡望,子孙中名贤相继,使胡姓迅速成为安定地区的大族。

  《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网》载:秦汉时期,胡姓人开始由中原向四外播迁,部分人迁入陕西、四川、甘肃和山西、河北等地。魏晋以后,他们逐渐发展兴盛,先后形成了安定、淮阳、新蔡等著名郡望。其中新蔡胡氏是由安定胡氏分化而来。新蔡胡氏的始祖胡奋,本为安定临泾(今属甘肃)人,曹魏时随司马懿远征辽东,屡立战功。西晋王朝建立后,胡奋之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这支胡氏由此显贵。后来,胡奋的子孙落籍于新蔡,发展成为当地名族。东汉末期,河南固始人胡综避乱到江东,因曾伴随孙权读书而成为孙权的亲信,他的后代在江东也发展成望族。又据《闽书》记载,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南迁,入闽的八大姓族中有胡姓,这也是胡姓进入福建之始。唐宋时期,胡姓在长江流域地区快速繁衍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大姓。明末清初,胡姓人开始入居台湾,并移居海外。总之,今闽、粤、台等省的胡姓人,祖根均在中原。

  《启明星姓氏文化网》胡姓郡望堂号载:

  胡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四个:

  1、安定郡,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泾川东),西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2、新蔡郡,治所在新蔡(今河南新蔡县);

  3、淮阳郡,治所在陈(今河南淮阳);

  4、吉州,治所在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堂号:“乐善”、“思贻”、“安定”、“敦本”、“敦睦”、“清润”、“春秋”、“念祖”、“继序”、“思诚”、“联桂”、“寿安”、“惊庸”、“崇德”、“勋贤”、“仁德”、“惇叙”、“华桂”、“崇阳”、“华林”、“启俊”、“亲睦”、“世德”、“敬享”、“怡爱”、“新蔡”等。

  胡质、胡威父子清廉美名千传载

  吉林省纪委主编的《浪淘沙丛书—新闻纪实系列》第二十三辑载宋衍申一文《胡质、胡威:父子廉能,名重两朝》

  胡质,字文德,三国时代曹魏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胡威,字伯虎,一名貔,西晋初年人。

  胡质是父亲,胡威是儿子。

  胡质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就当了顿丘(今河北)令,魏文帝(曹丕)时,历官至常山太守、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是曹魏政权中一位有声望的州郡(相当于今天的省级)高官。胡威生于曹魏时代,为官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时,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在西晋初年,也是一位有声望的州郡高官。胡质、胡威父子之名重,主要原因不是官位高,而是廉洁、能干。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皆同声称赞。陈寿修《三国志》不仅为胡质立传,还盛赞其“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性格实在,多做自我批评,不靠当官发财,他工作过的地方,人们都怀念他)。唐朝初年修《晋书》,胡威被列入《良吏传》,史官们盛赞其“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勤政,讲究工作方法,在他管辖的地区,风气优良)。

  曹魏王朝,政治、军事斗争异常激烈,从曹操开始,用人,选人重能力,轻道德品行。西晋王朝内斗频繁,你死我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总之,两代王朝,都不是清明王朝。朝代不清明,好人会变坏,坏人会更坏,普天之下,想选出一位为众所共认的廉能官吏,十分不易。所以,胡质、胡威父子,在这样大背景下,不同浊水污泥般的官场搅和到一起,自奉操守,且父子相继,廉能如一,就难能而可贵了。

  胡质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在江淮一带为人所广知,且当了一员地方小吏。他的朋友蒋济在朝廷当了官,向曹操介绍胡质的父亲胡通达乃江淮之间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曹操大喜,问:“胡通达德高望重如此,其子孙后代如何?”蒋济回答:“胡通达有个儿子叫胡质,也是一位孚众望的贤者,从高瞻远视规划大局上来说,其子不如其父,但从办事精明上来看胡质胜过其父胡通达。”曹操就把胡质召到朝廷,任命为顿丘县县令。

  胡威在祖、父的影响下,少年老成,也因祖、父名高又重修身而名声鹊起,被晋武帝赏识,当了侍御史。

  胡质、胡威走入仕途,如出一辙,同是家风高洁,子继孙承所致。

  胡质、胡威为官廉洁,不以官位谋取个人好处也如出一辙。

  胡质当了一辈子官,每次因功得赏,都分发给部下,自己不留分毫。到去世时,竟然“家无余财”,人们检视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皇帝赏赐的官服和一个装书的筐箧。

  胡质在当荆州太守时,胡威从京城来荆州看望父亲。以胡质的地位,儿子从京城到自己所辖的州郡来省亲,骑高头大马,坐华贵轿车是可以办到的。胡质根本不开这个先例。胡威也自觉以一介平民上路,只是骑了一头驴子代步,更无前呼后拥的僮仆相护。路经客栈,住下后,胡威把驴子牵到野地吃草,就连自己的一日三餐,也是自己捡柴草升火煮米做饭,不因私事打搅公家。

  胡威到了荆州,也不久住,只呆了十几天,就又骑驴返程。

  临行,胡质给儿子唯一的礼物,是一匹绢。就这微薄的一匹绢,父子还差一点儿闹了误会。胡威看着面前的一匹绢,禁不住问父亲:“父亲向来清廉如水,儿子不知此绢是何故得来?”胡质解释:“这是我用自己的俸禄买来,你带回家去卖了换粮米,算是为父给你的生活费吧。”经过这样解释,胡威才收下了父亲的礼物。

  胡威起程回京城,没想到从荆州出发,就遇到一位同行人。这位同行人把胡威沿途的食宿全包了,遇到问题,同行人代为解决,不让胡威有一点操心、破费。起初,胡威觉得此人仗义疏财,只想改日回报。可是,走了一百多里以后,那同行者仍然不让胡威破费分文,于是,引起了胡威的疑惑。胡威便拐弯抹角地套问同行者的身份来历,这时,同行者才说了实情。原来,这位同行者是胡质手下的一个都督,请假回京探亲,听说胡威也要在几天后回京城,便故意拖延几天行程以便与胡威同路,尽一点讨好之意。胡威听罢,立刻把父亲给的那匹绢给了同行者,千恩万谢,让同行者不要再为自己操心、破费,各走各的路。回到京城后,胡威把路上的事,写信告诉了父亲。胡质读罢信,大怒,叫来那位同行的都督,打了一百棍子,并罢了官。胡质父子就是这样不买溜须拍马人的账。

  胡威后来在西晋当了大官,其父胡质已过世,但是,人们还都记得其父子当年这桩为政清廉的故事。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父亲清廉如此,你也清廉如此。相比较而言,你们父子谁更清廉呢?”胡威不加思索地回答:“下臣不如父亲。”晋武帝又问:“你父亲比你更清廉表现在何处?”胡威回答:“下臣父亲做了清廉之事,害怕别人知道;下臣自己做了一点清廉之事,就想让别人知道。”晋武帝认为胡威的回答“直而婉,谦而顺”,更看重胡威的人品了,多次给胡威升官晋爵。

  胡质、胡威父子为政公平正直,绝不瞻前顾后为自己沽名钓誉捞好处。

  胡质刚当上顿丘县令,就碰到一件棘手的案件:有一个叫郭政的人和自己的叔伯妹妹通奸,并合谋杀死了妹夫程他。办案的郡吏叫马谅,把郭政和其叔伯妹妹一起抓起来下了大狱。虽经严刑拷打,郭政与叔伯妹妹就是不招,反诬马谅,结果马谅反被抓起来,因抗不了严刑逼供,马谅把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因而被判刑。胡质到顿丘后,觉得此案有疑,经多方调查了解,才使真相大白,为马谅平了冤狱,治了郭政和他叔伯妹妹的罪。

  在东莞任官时,胡质又遇到一桩棘手的案件:有一个叫卢显的读书人,不知什么缘故,忽然被人杀死。胡质到了现场,好久也破不了案。后来见到卢显有一个年少而美的妻子,胡质觉得卢显既然无仇人,那么年少而美的妻子是否是个可疑的线索?于是,以此为突破口,把邻居的年轻人都招集到一起问话。当胡质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一个叫李若的书吏脸色大变。胡质追问李若,李若心虚而认了罪,一举破案。

  胡质到一地为官,就安定一方民生。任青州、徐州都督时,他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多积米粮,以备荒年。他部下的士兵,平时无战事,则佃田而耕,增加生产。当地河道不畅,水利失修,他就带领军民除水害,兴水利。很快,当地不仅舟楫畅通,农田也得到了灌溉,使得贫穷的青、徐二州很快有了“兼年之储”(两年以上为“兼年”)。海防也得到巩固,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在保境安民方面,胡质更表现得有勇有谋。当时三国争霸,战争是每一个地方官经常要遇到的考验。有一次,吴国大将朱然包围了樊城。樊城在胡质管辖之下,但是兵少不是朱然的对手,人以为忧。胡质挑选一部分精兵直奔樊城救援。人们都劝说胡质不要冒险,胡质分析说:“樊城城墙低矮,城防不坚,守兵不足,如果不去救援,樊城很快会被攻破,我兵再少,也不能坐视。”于是,率精兵直逼樊城,结果朱然见里外皆是魏国军队,不敢恋战而退,樊城脱险,转危为安。

  胡质、胡威父子对上级不正确的决策,敢于进谏,勇抒己见,十分正直。

  魏国大将张辽同护军武周闹了矛盾。张辽听说胡质是位贤能之人,就想让胡质取代武周。这对胡质来说是一次重用。可是,胡质并不为此番重用而心动,却装病以辞。张辽没想到胡质如此不受抬举,便特意找到胡质,不客气地问:“我张辽这样看重阁下,没想到阁下如此不给面子,究竟是何原因?”胡质回答:“古代贤能之人的友情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朋友得到利益再多,也知其不贪;朋友作战失败,也知其不怯;听到朋友流言蜚语,也不轻信,所以,可终生为友。武周先生是一位雅士,以往,张将军您称赞武先生不绝于口,如今因一点小矛盾,就绝交,我胡质实不赞成。再说,我胡质才德远不及武先生,恐怕也难成将军终生朋友啊!”一席陈词,打动了张辽,与武周言归于好。胡质之为人,令人敬佩。

  胡威继承乃父遗风,在皇帝面前也敢提不同意见。西晋建国之初,晋武帝司马炎在吏治问题上,上宽下严,朝廷高官有了错误也可视而不见,即使处理,也宽大为怀,对于尚书郎(相当局、处级)以下的官吏,有一点错误,就严厉处分。胡威便上书进谏,指出如此宽严失当,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错误的。可是晋武帝却狡辩:“尚书郎以下的那些小官,对我无所谓。”胡威反驳说:“微臣所陈之谏言,不是说皇上对下级官吏严格要求不应该,而是说对像微臣这样的高级官吏,也要严要求。只有对大官小官都高标准、严要求,国家才可大治,天下才可太平!”胡威对皇上敢进谏,对自己也严格自律,他为官“洁己克勤”,所以才“名誉著闻”。

  胡质、胡威父子是古代社会不可多得的好官。他们当官,只想做事,不想谋私,所以,做起事来才堂堂正正。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要做好官,首先要做好人,这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