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泾川网行风 >> 走进泾川>民俗文化>文化论坛 >> 正文内容

吕军强:浅谈宗教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13年04月16日 来源:原创 点击数: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泾川丰台 吕军强>

  内容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关键词:宗教文化 旅游业 甘南藏族自治州 藏传佛教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竟劈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仅有一般游客,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如来华的游客中,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他们所到之处,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再者,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当然,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三、甘南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性和其独特性总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对其充满兴趣和探知欲,所以大幅度的促进着甘南旅游业的大力持续发展。

  1、藏传佛教著名寺院

  (1)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夏河县城西,背依风山,面对龙山,地处“金盆养鱼”之地。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1710年,经历世嘉木样修建,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尤以正月十三和七月初八日的晒佛、辩经活动最为壮观。它所属寺院及部落遍布甘青边境,在西藏、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卫藏尼哇”(第二西藏)之称。

  (2)郎木寺

  郎木寺位于碌曲县南90公里处的郎木寺乡,西倾山支脉郭尔莽梁北麓的白龙江畔,地处甘川二省边界,为藏传佛教寺院。“郎木”为藏语“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石岩酷似亭亭玉女,民间谓为仙女所化,故名。山下大片松林葱笼茂密。郎木寺距兰郎公路主干道不远,是兰州——九寨沟旅游线上的一处著名景点,近年对游人开放。郎木寺乡是川甘交界的一个小镇,海拔3350米,河谷、僧房、林木构成了一派佛国景象。以流入长江的白龙江为界划分两座寺院,河北岸是甘肃郎木寺乡的塞赤寺,习惯上称朗木寺,南岸是四川达仓乡的格尔底寺。两寺全称“达仓郎木寺”。不同于一望无际的开阔大草原,郎木寺有着较为丰富的丘陵地貌。低矮的草山一座接着一座延绵开来,期间分布着较为开阔的草滩。一条白龙江成了山脉和丘陵地形的分界线,河的另一边是高大的石头山,山与山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峡谷,石林,成了野生动物绝佳的栖息地。郎木寺与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早年曾盛极一时。1969年被毁,现得以逐年恢复。寺前有一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山下大片松林葱茏茂密。 寺后林荫深处有一虎穴,藏语称“德合仓”,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

  (3)禅定寺

  禅定寺座落在卓尼县城北约半公里的阿乃日扎大山神的怀腹中心,坐北朝南。该寺始建于公元1254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在元初时,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沟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喇嘛老桑八代密宗红教寺移建在现今寺址,命其弟子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于公元1295年建成。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以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一尊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至今珍藏。嗣后,禅定寺不断得到了中央王朝的册封和卓尼杨土司始祖些地的支持,寺院得以发展,特别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些地献地内附,明王朝封些地为卓尼土司之后,便开始了“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如独子,则身兼二职。使禅定寺成为卓尼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第十一代土司杨汝松之弟阿旺臣来嘉措被康熙皇帝召见并封为“大国师”,受僧纲爵,是洮州五僧纲三土司之一,并赐“禅定寺”匾额,从此卓尼大寺改称禅定寺,寺名亦沿用至今。除此之外,甘南藏区的著名黄教寺院还有米拉日巴佛阁、贡唐宝塔、夏河沙沟寺、阿木去乎寺、博拉寺,合作黑错寺,舟曲黑峪寺、武坪寺等。长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拉卜塄寺为中心的“一枝独秀,众寺辉映”的安定祥和的宗教局面。

   2、藏传佛教宗教节日

  (1)七月劝法会

  拉卜楞寺,夏天有一个僧人辩经晋级的大法会“柔扎”,远近的教民都蜂拥而来,除了听辩经弘法,还要欣赏劝法法舞.七月劝法会是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弟子加洋却杰首创的,目的是纪念护法神和法王。“柔扎”的时间从六月二十九日开始,七月十五日结束,共17天。

  (2)燃灯节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圆寂的日子。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并以此颂扬佛法如光明火炬,永远驱散黑暗、愚昧之功德。

  (3)拉卜楞寺的僧侣专有节日有:

   a、时轮金刚法会,固定时日为农历三月十五日,因为此日是释迦牟尼成佛后讲授时轮金刚本源之日,由时轮学院具体主办此项法会。

   b、九月禳灾会。在金刚学院内举行,主要是为了禳灾求福,形式以法舞为主。

   c、居迈巴扎仓(续部下院)的法会。

   d、丁科尔扎(时轮院)法会。

   e、曼巴扎仓(医学院)法会。

   f、吉多尔扎仓(喜金刚院)法会。

   g、居多巴扎仓(续部上院)法会。

  (4)浴佛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这一天,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由于围绕浴佛节的这类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参加的人众多,以至年复一年,在许多寺院形成了传统的庙会。

  3、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

  藏传佛教是藏族文化的核心,对藏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也许藏区的物质发展是落后的,但他们的文化发展是先进的,在精神上是一流的。收藏传佛教影响甘南藏族民风古朴浓郁,其服饰、饮食、生活习俗独具一格.甘南藏族服饰有牧区和农区之分,有县与县的不同.藏服色彩华丽,堪称藏族文化的光辉一页.农区服饰以舟曲县、迭部县为代表,光舟曲县的藏族妇女服饰就有五种,不但轻巧、实用,而且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牧区服饰以碌曲、玛曲、夏河为最,饰品极多,雍容华贵.藏族的奶茶、藏包、酥油糌粑、开锅肉、血肠、风干肉、夹心肺干等民族食品风味独特,十分鲜美。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了粗犷、豪放的民族舞蹈,“锅庄舞”欢快而富有节奏感,舟曲县藏族的“锣锣舞”、“朵迪舞”、卓尼县藏族的“莎朗舞”动作缓慢,一板一眼,带有浓厚的古羌遗风。上百人的庞大锅庄舞表演队在甘肃省历届旅游节文艺汇演中均有佳绩.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甘南州发展旅游的条件非常优越,潜力很大,路子很宽。甘南宗教旅游资源适应当前及今后人们的旅游消费时尚,适宜开展休闲度假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访古旅游、文化旅游等,对旅游开发和游客观光具有重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民居被认为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宗教则是文化的基本质量,民居也就被视为宗教的物质载体。甘南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同时还保留有各种原始宗教的信仰。这些信仰在甘南藏族牧民民居中有很好的体现。从帐篷、碉房到室内外的装饰到民居聚落都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牧民民居不仅是牧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还是牧民的宗教生活空间,是牧民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宗教作为“文化的基本质量”,在藏族民居上有强烈的表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民居能比藏族民居更具有宗教色彩。

  藏传佛教是甘南藏区占统治性地位的宗教,它对牧区民居——帐篷和碉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以甘南碌曲县和玛曲县的住宅形式来看,对于帐篷的使用,从帐篷的产生到帐篷的迁移,从外部的经幡到内部的佛台,再从喇嘛的住床到火塘边的座位,都深深地打上了藏传佛教的印记。对于碉房村落的形成分布以寺院为中心,建房时要请喇嘛念经,经堂在房中有特殊的位置和装饰,活动室和厨房画有特殊的色彩和图案,再加上屋顶的经幡,门上的经文,走廊的转经筒等等,无不说明,藏传佛教在作为个人生活场所的家庭中无处不在,并在民居的整体和细节中得到了尽情展现。

    不过在帐篷和碉房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宗教的影子。牧民对帐篷进行的阳帐、阴帐之分就表现了一种灵魂崇拜。藏族把灵魂称为自身神,女人的自身神为女神,一般居右,她保佑人畜兴旺,奶制品丰盛;男人的自身神叫肩头守护神,一般居左,他使男人勇敢善战,能降伏敌人。所以,帐篷内的居住有男左女右之区分。帐篷的天窗,不遇大雨雪,一般是不关上的,一则以通风透光,二则表示对天神的崇敬。每年五月“煨桑”时,牧民要把天窗全部打开,在火塘上点柏树枝,烟祭天神、山神和水神。灵魂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 祭天、祭山、祭水则属于自然崇拜,它们都属于原始宗教中的原始崇拜。

    在碉房中,经堂和活动室的中心柱则是家庭祖先的化身,中心柱又叫三锅庄(与帐篷的火塘同一名称),是从帐幕时代流传下来的家的代表,在专为向佛而设的经堂中它依然存在,可见祖先崇拜的力量是巨大的。房顶的“桑科”则是用来“煨桑”祭山神的;窗洞框边的耗牛角形图纹是藏族先民牦牛崇拜的历史遗迹和物化表现;门框上的白石代表雪山,表示对神山的崇敬,也是藏族先民——古羌人白石崇拜的延续,又表明藏民族对神圣自然的敬畏。图腾崇拜、山水崇拜,以及以门框上祛鬼的枯草为表现的巫术都是西藏苯波教的遗留物。

  四、旅游业与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意义

  旅游业与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我们知道,宗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插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再者,宗教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坚持“修旧如新”,切忌“整旧如新”。人工建造的风景,也应与周围的宗教文物古迹相协调。如杭州韬光寺一带的茂林修竹,构成了一种幽雅超然的意境;西湖的保铛塔姿态秀美,钱塘江边的六和塔风格雄伟,两者分别与湖、江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如果当初建造时地点互换,就难以形成今日两地的美景。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发宗教文物古迹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宗教名山胜地随意架设缆车,匆匆上下,既无法领略攀登的特有感受,削弱了旅游的吸引力,又破坏了山岳的“神气”。总之,一是要注意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价值、意境和特点;二是要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两者不可偏废。

  其三、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仅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而且开辟了人文旅游景观,应该注意的是: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如不与旅游活动的开发相结合,最终只能是“保”了宗教文物,“丢”了旅游,宗教文化、“国之瑰宝”也无法为国家创造出新的财富、发挥应有的作用,宗教文化本身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中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宗教文化的继承、保护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资源。如西藏拉萨和青海西宁的佛教寺院其规模之大、价值之高是少有的,然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气候、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游客无法大量出入,难以领略藏传佛教独有的风采;再如泉州这座“世界宗教博物馆”,其宗教种类齐全是国内罕见的。佛教影响力最大,有“泉南佛国”之称;保存着全国最为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草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此外还有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珍贵文物,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使得泉州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十多年来泉州开发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业并使之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也引起了不少宗教信徒、专家学者的兴趣,从而促进了泉州与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研究。如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及在泉州的宗教史迹考察活动、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和泉州南少林学术研讨会、伊斯兰教文化与泉州学术研讨会等等,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研究,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五、甘南藏族自治州应借助宗教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

  1、将佛教旅游资源应与自然旅游资源相结合

  旅游资源按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遗迹,包括历史古迹、古代建筑、陵墓、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学艺术。宗教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名山大川则属于自然旅游资源.古人有云:“天下多名山大川,而释道两教居之者半。”可见自古以来,宗教与自然融为一体已成铁定的事实。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下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资金匮乏的甘南州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例如,桑科草原与夏河拉卜楞寺毗邻,当游客参观了气势宏伟的拉卜楞寺后,即可驱车直奔桑科,去领略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当你惊叹于她的博大时,你才会了解拉卜楞寺为何会显得如此辉煌,正是宽广的桑科草原和奔腾的大夏河培育出了灿烂的藏族佛教文明。同时,你也会由衷地发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叹.白龙江流经甘南州的迭部、舟曲、碌曲三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碌曲县郎木寺境内.游客可以在参观位于以上三县的藏传佛教寺院后欣赏白龙江波涛汹涌的水域风光.参观了临潭县的综合性风景区冶力关后,游客还可以去游览适时的“花儿会”,领略纯朴山歌的魅力。参观完碌曲的郎木寺后还可以在大草原上纵马驰骋,游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岔———尕海风景区。只要能把甘南州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与绮丽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甘南州的旅游业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2、佛教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相结合

  特色文化是旅游服务的灵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业是枯燥无味、贫瘠单调、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要使甘南州的旅游业更具活力、魅力,只有充分挖掘甘南州宗教旅游特色文化内涵,用文化包装旅游,营造特色宗教文化旅游的大环境。甘南州是甘肃省最大的民族自治地方之一,又是多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民族优势,把该地的宗教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上可以充实国库,下可以使当地人民有事可做,增加收入,对于当地人民民俗风情的传承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是甘南博峪藏族的“调牛节”,节日的前一天先由“嘎巴”(博峪藏族对原始宗教及巫师的称呼)喊山。他由阳山呼唤而上,再由阴山呼唤而下,一路叫着本部落山神的尊号,乞求保佑全寨人畜兴旺平安。第二天,全寨的牛都被赶到地里,架好犁耙,由技术好的人调教初次架犁耕地.然后由嘎巴念嘎巴经,以牛角的方向卜问全寨吉凶。祭毕,大家唱着赞颂山神、地神的歌,跳舞娱神,预祝当年丰收。再如,每年五月初五是博峪藏族一年一度的“采花节”,这一天也是舟曲后背山藏族的“泼水节”。很巧的是这些民族节日与国家法定长假的时间相吻合,因此提供了旅游的档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做足少数民族民族节日游的文章。另外还可以恰时推出以少数民族宗教节日为档期的黄金周旅游。如拉卜楞寺的七月劝法会,届时除听辩经外,还能欣赏到难得一见的劝法法舞,使游客了解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是一个看点。五月的晒佛宗教活动更是招揽游客的大好时机。除此之外,游客在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品尝别具风味的民族特色食品.藏族的奶茶、藏包、酥油茶、酥油糌粑、开锅肉、血肠、肉肠、风干肉、夹心肺干、罐罐酒等民族食品带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可以吸引大城市里的游客.一边观赏藏族风情一边品尝民族食品,使宗教旅游与民族饮食结合起来.

  总之,甘南藏族自治州应该利用藏传佛教文化这一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利用藏传佛教文化和旅游业的辩证关系优势,吸引游客,大力合理开发宗教文化,持续和谐的发展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

   [2]肖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个性化探析———以甘肃省碌曲县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3]刘成武,黄利民,等.资源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尕藏才旦.藏传佛教[M].北京:中国宗教出版社.2003.

   [5]南文渊.中国藏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孙文昌.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4-6.

  [8]刘峰.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481-523.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网行风”或“HUGO”的稿件,均为泾川网行风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为“泾川网行风”。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娱乐视点

    分享到